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本次说课我会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步骤来展开。说教材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成果展示、课后延伸。
第一大部分说教材、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第二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从教材的分布情况来看,它是在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计算机网络、了解接入因特网的常用方法、认识IE,掌握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网络安全与道德的相关知识基础之上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快速输入网址的方法浏览网页、学会设置默认主页、学会使用IE中的收藏夹、学会使用历史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快速输入网址的方法浏览网页、学会设置默认主页、学会使用IE中的收藏夹、学会使用历史记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IE中如何应用浏览技巧。是本节课重点,这是因为能否遨游信息的海洋与浏览的技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使用浏览技巧的目的和意义。之所以把这部分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因为浏览技巧灵活多样,在地址栏快速输入网址、设置默认主页、使用收藏夹、使用历史记录这些都是浏览网页的常用技巧,最容易迷惑学生,另外再结合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所以我把这部分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大部分,说教学方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来实现的,另外我还将会采用情境启发法、分层教学法、赏识教学法、发展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法等等。
学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成果展示法。
第三大部分,说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共包括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用歌唱的方法复习旧课,用引导的方法提出新课,用任务驱动法探究新知,成果展示,课后延伸。
首先进入我们第一个环节复习旧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将会把前一课中大部分学生容易迷惑容易遗忘的知识点,编成歌曲录制下来,放给学生听,并且用大屏幕展示出歌词,让学生一边拍手边跟着唱。这种方法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的整合,具体的演示课程请看大屏幕。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因特网是的广域网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电子邮件、信息查询、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网上聊天。
在这样一个非常热烈的环境当中不仅仅复习了旧课,而且烘托了课堂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二个环节,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使用什么工具登陆网站?打开IE浏览器以后怎么登陆到一个自己要想去的网站呢?(输入网址)如果不输入网址你还能登陆上节课登陆过的网站吗?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启发学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网络的知识,板书课题《遨游信息海洋》。
第三个环节,探究新知,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了四个大的任务,学生可以继续前一节浏览网页,尝试不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的字母也登陆到去过的那个网站。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我将会采用自主探索,出现问题适时指导的方针。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的四个任务分别是快速输入网址、设置默认主页、使用收藏夹、使用历史记录。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我将会适时的为学生展示操作过程。由于这几个任务比较简单,所以,我将会采用学生动手制作在前,出现问题,老师再个别指导的方针。使用收藏夹这一任务,我会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会这样来突破,首先鼓励学生按照大屏幕显示的步骤,自己来进行制作,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当大部分学生出现难题时,我就会给学生演示我事先录制好的制作过程,采用这种方法好处有两个。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能够节约重复操作的时间,为教师节约出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关注课堂的效果,这种方法也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具体的演示过程请看大屏幕。任务完成后,我将会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任务,使用历史记录,同样,我会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在前三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之上,这个任务就变得非常简单,我也将会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练,然后找同学到教师机上进行演示的方法。这样就能够给更多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关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喜欢的网页设置为主页,在把主页重新设置成5566的网站,我会采用分层教学教学法,让操作准确熟练地同学指导其他的同学,这样就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同学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最后一个小练习输入下面的网址,在其中查找自己喜欢的文章,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且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评出优胜组,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接着进入第四个环节,成果展示,我会采用组间评价和组内评价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适时的参与讨论,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要及时的予以鼓励和表扬。
最后一个环节,课后延伸,为了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做到学以致用,我让学生在回去后在家长的陪同指导下搜索自己喜爱的学习网站,把它们添加到自己的收藏夹中。以下是我给学生提供的资料网站。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学中我在前提测评的基础上,及时演示快速输入网址的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学浏览课本,提出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在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读一读""你知道吗?""试一试""练一练"中的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问题为引导,抓住课本中重点内容,既培养了学生向课本"请教"的良好自学习惯,又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互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以自学、实践操作为主要手段,并处处提醒学生,"每当有困难时,别忘了左邻右舍",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合作互助意识。
4、引导学生质疑,灵活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一、说教材
在第5-7课中,重点学习了“画图”软件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而本课则转向菜单命令,由“一绘”到“变”,就要求学生更多地进行抽象思维。对接触电脑不久的学生来说,理解“复制”“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复制,按照学生的思维,“复制”后就立刻出现一模一样的内容,而实际操作中还必须执行“粘贴”这一步。
根据教材分析及学生已有的信息素养。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学习“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复制”和“粘贴”命令。
(3)学会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正确选择。
2、技能性目标
(1)学会对图形的叠加处理。
(2)学会调整、移动、修饰图形。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画画要有次序、有层次这种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性目标
(1)保持学生用电脑绘画的兴趣和创作欲。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渗透给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合理有效地使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命令。
(2)对图形进行叠加处理时的透明样式的选择。
(3)图形的移动,背景色的选定。
2、教学难点
(1)感性理解“复制”、“粘贴”命令。
(2)对图形进行叠加处理时的透明样式的选择。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三年级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学生已经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画图软件也有了些基础,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等方法。
在一开始展示一张做好的葡萄画面,然后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就是画葡萄。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实际认知能力,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今天老师可以满足你们的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课件出谜语)
树弯弯藤弯弯,
结的果实一串串,
一个一个圆又圆,
吃到嘴里酸又甜。
师:谁来说说谜底是什么?(葡萄)
师:真棒,这么轻松就猜出谜底了,你们平时都见过什么样的葡萄呢? (出示图片)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串葡萄,而且还把它放好放在盘子里,那么我们本节课的题目就叫“有趣的水果盘”。
(设计意图:谜语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课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我能,我会,我要”等方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渗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四、聚焦问题,合作探究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些葡萄图片,你们想看一看吗?注意观察每种葡萄的外形特征。(浏览葡萄实物图)
师:你们已了解了葡萄的一些外形特征,下面请你们评一评,这两幅画哪一幅更好?(一幅葡萄排列的有些乱且没有修饰,这样画面没有层次感,另一幅是完整的画。)为什么?(排列的很自然,看上去就像葡萄串;让人感到丰富、饱满;有立体感的好点,看上去更新鲜水嫩)
葡萄串是有一个个葡萄组成的,在画葡萄串时要注意叠加排列要有次序,要按在一定的次序去排列,最后还要对整个作品进行修饰,这样绘制出的葡萄串看上去才像葡萄串。
师:看到这里,你们想画吗?一盘葡萄为例,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画好这样一幅画?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分析,直观感受两幅画的不同之处,体会按次序排列的重要性。)
(四)展示汇报,互补互纠
(五)教师引领 任务驱动
1、任务一:画一串葡萄
(1)画一个葡萄
(2)图形的选定
(3)图形的复制、粘贴
(4)图形的移动
2、生自主操作 绘制葡萄串
3、任务2:绘制果盘
4、任务3:修饰美化作品(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1)调整葡萄串大小
(2)移动葡萄串至果盘
(3)绘制绿色果柄
(4)修饰葡萄串
(四)欣赏点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互评,自评等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即对前面任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画葡萄的步骤,进一步巩固了新知,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保存作品 关闭电脑
(六)质疑、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这节课,通过大家自己的努力,同学们掌握了“选定”工具、“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明白了画画要有次序,还利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当了一回电脑小画家。其实电脑王国里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索,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一定会成为电脑小高手的。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中心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化计划文字》。下面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美化计划文字》是省《信息技术》教材小学版第三册的第4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本课内容是文档处理知识铺垫的延伸,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改变字体、字号、颜色、字符等使得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丰富的文字变化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的一种文字修饰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在此过程中,还可结合美育进行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我设计了这一课时,进一步让学生掌握WPS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并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文档处理知识的教学综合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的WPS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自主实践或通过互相协作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从而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教学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地学习,让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
三、说学法
在学习方法上,本课主要让学生运用尝试法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出现的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说、敢探索的优良品质。
四、说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情感,设计本教学流程。
(一)设计理念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1.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因势利导”,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科整合。更新观念,践行新课程,依据大教育观。本课我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知识内部的有机整合。
3.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wps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重难点,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提高技能。
4.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5.分层教学的实施。学生不仅有鲜明的个性,而且有差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因此分层教学,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6.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在实践中的成就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修饰文字的字号、字体、字形、颜色以及字符间距离等其他格式的操作方法。
2.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练习,在掌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使颜色搭配合理、字号大小搭配适当,编排美观,进而得到美的教育。
3.注重对学生审美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继续培养学生“先选定,后操作”的操作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文字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字号的表示方法及大小比较。
2.文字颜色的设置方法。
难点
字符间距的设置方法;通过字体对话框美化文字的方法。
(四)说教学流程
1.放大冲突,生成问题
首先展示一个未经过文字修饰的排版不合理的文档,而后以变魔术的方式把这个文档变成文字修饰过的文档作品,让学生评判。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未经过文字修饰的文档作品由于缺乏变化而显得单调、不“美”。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教学内容:你们想学会让文章变得漂亮起来的本领吗?那好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学习如何美化计划文字。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2.策略导航,自主建构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点击工具,认识菜单。
我们要想把《课余计划》也变得那么漂亮,就得先认识格式工具栏的各种菜单,尤其是字号、字体、字形、颜色等工具栏的使用。教师一一介绍菜单的作用,介绍时边演示边介绍。
本环节我先让学生熟悉各种文字修饰的方法,积蓄经验,为培育学生的成功学习奠定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重视双基的教学理念。
第二层次:尝试操作,合作交流。
教师选定一个文件,根据文件的特征,让学生提出文字修饰方法,而后学生尝试自主操作。学生操作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修改修饰。
教师通过示范性的操作、教学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创新动机的形成奠定物化的基础。特别是为学生形成操作策略提供帮助。
第三层次:分步跟练,尝试使用
推选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点,各自修改。
1.美化标题:选中标题文字,设置其字号为“一号”。字体为“华文彩云”还有颜色设置为“绿色”。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观进行文字修饰。
2.正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集体探究,提出修饰的最佳方案。教师组织学生操作。学生操作中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整个课堂结构中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同时,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指导下,我的设计侧重学习的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3.提升技能,合作探究
选定一篇未修饰、编排的文章,让学生尝试解决。遇到问题,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解决。
(根据电脑教学的实际情况,一般都是学生几人一组,合用一台电脑,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学会与人合作。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新问题。)
4.梳理经验,达成自构
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让学生互相说说是怎样给《课余计划》“化装”的。
5.课外延伸,整合学习
选定自己的一篇作文,进行文字修饰,文章编排,然后打印,交给家长评价。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知识点是北京市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小学版第2册第三单元创建多媒体演示报告中的第14课编辑研究报告例5。
本套教材第1、2两册为必学内容,供小学四、五年级使用,共7个单元32课。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画画、指法、录入汉字、写作、上网、制作演示报告七部分的知识点,在这七方面的学习中向学生渗透信息的概念、信息意识与道德、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技术等。本单元是这七部分的最后一部分。大部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都上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并不是一个独立内容。因此在学习方法上要注重对以前学习方法的模仿上。比如说学习演示文稿这个软件,它与WORD都是微软的产品,体系结构完全相同,操作方法上也是大同小异,WORD是上前面单元学习过的内容,因此在学习演示文稿时有很多内容完成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推WORD自己来掌握。
本套教材已使用八年(20xx年9月开始使用),它以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为主线,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延续了以前的“电脑”课的特点,虽然冠以“信息技术”之名,但在教材编写上还是重“技术”轻“信息”。我在设计本课内容之前,亲自到北京图书大厦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对十余个版本教材的对比,终于找到一套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室编的1至6年级共12个学期的教材,非常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信息技术课至今没有出台课程标准)它以信息的相关内容为主体安排和设计教材,整套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培养。很明确的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技术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加以学习。强调学生的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鉴于此,我把“清明扫墓”做为本课的主线,以传递学生“清明扫墓”的情感为信息点,用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制作出图文并茂的演示报告,从而达到进行有效处理信息的目的。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年级是五年级。本年级的学生在一至三年级时对七部分知识点的前五个都有所学习,四年级一年未开设信息技术课,五年级第一学期以WORD的复习、提高和运用为主开展了十课时的学习。本学期学期的演示文稿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它编排的体系结构与WORD完全相同,尤其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片的方法与上学期学习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基本相同,只不过所使用的软件环境不同,因此可以借助WORD的学习来开展教学。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对演示文稿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学习了演示文稿的新建、保存、打开、插入文本框、插入艺术字、制作动画、设置背景等内容。
本班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差异很大。有的学生一个学期只能在学校有十余节课的上机时间,操作电脑的总时间约3小时,对所学的内容只是一个大致了解,争取能达到最低要求;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每天都能操作电脑,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早就会了,所以就感觉没意思。
三、学习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1、学会两种插入图片的方法,即菜单操作和工具栏操作;学会一个图片工具,即设置图片透明色工具。
2、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方法表达自己清明扫墓的感想。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的处理信息。
3、在课堂活动中,教育学生学习烈士精神,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二种插入图片的方法。
2、教学难点:在综合实现活动中有条理的设计自己的作品。
五、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概述:
六、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具有很强工具性。对于这类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学生的学习。
任务驱动法简介:
2、情境创设法。
七、教学过程简述。
(一)情境导入:
1、课前准备:将学生的扫墓收获放在黑板前进行展示,有作文、日记、图画、摘抄等。电脑里放映出学生扫墓的一些照片。
2、课堂导入:先展示几张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然后展示老师的作品,在作品中由福娃提出观看要求:一、老师做的演示文稿与以前学习过的有何不同?二、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何好处?通过学生观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确定本课的学习内容,并出示板书。
(二)学习新知:
1、首先请出你的小客人。通过学生自学例1后,分别汇报二种不同的插入图片的方法,来实现对二种插入图片方法的学习。在自学中要求学生分成2组,一组学习方法一,另一组学习方法二,通过汇报交流达到每个组再学习第二种方法的办法。汇报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出二种方法的要点并板书出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楚。为了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做到充分的实践,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没有用过的方法去插入白花,并为福娃戴好白花,由此达到巩固所学新知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为学习下一个新知识做准备。
2、为福娃戴好白花。当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插入白花后发现了白花的背景色很不好看,如何去掉背景色成了新的问题。此时我先让学生明确描述问题是什么,目的是提请学生注意,同时抓住问题的关键。然后,根据情况由老师或学生进行设置透明色工具的学习。(如果有学生自己课前就会,就请学生来讲解、示范,如果学生都不会,老师直接进行讲解。)讲授完后,让学生进行实践,为福娃戴好白花。
(三)综合实践:
用本节课学习的插入图片的方法来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电子演示文稿,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扫墓收获。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前3条,然后组内讨论确定本组要做的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汇报讨论的结果,说一说你如何设计。最后阅读第4、5条要求,开始进行幻灯片制作,完成后进行作品展示、交流。
题目要求:
1、给幻灯片全部应用上单色背景(如黑色)。
2、请将你的题目(如《收获》)放在第一张幻灯片中,并在落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3、请再插入3至4张新幻灯片。最后一页显示“再见”,中间的每一页幻灯片都要有图片和图片说明。图片说明用一个词表示,可以是插入艺术字也可以是文本框;插入图片的两种方法都要用上;可以加上适当的动画。
4、保存你的作品到自己的文件夹中,起名为“收获”。
5、完成后试着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边展示边说一说自己做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做的?最成功的是什么?
作品展示时,要求学生做有礼貌的观众。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认真、诚肯,多看看别人优点。被评价的学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他人的意见表示感谢。
(四)小结部分。强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二种插入图片的方法。
(五)布置学生作业,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请你在课下继续完善你的作品,把它做成一份精美的礼物送给烈士的后代,也送给我们自己,时刻提醒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八、教学反思:
1、导入设计。
导入的方法一般有七种:直接法、情境法、范例法、悬疑法、游戏法、迷语法和故事法。本课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法。通过设置清明扫墓这个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真实的在这种情境中去体会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作用。同时,令学生产生学好本课意识的起到了很好的做用。
2、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任务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大任务和二个小任务。大任务惯穿整节课,小任务为完成大任务将新知进行分解,逐层递进。三个任务之间关系紧密,相互支持。起到了置疑、解疑、实践的效果。
3、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过程。
一、教材分析:
《剪贴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资料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本事目标:经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本事。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修改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
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所以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经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本事。使教学资料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理解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经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本事,训练思维。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活力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明白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明白,有七十二变。那么今日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经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变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必须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供给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并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教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经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忙;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忙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忙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一样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经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必须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择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我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我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终,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头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能够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的结果要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设计,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本事。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九、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必须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经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经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经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word软件并能在word窗口中输入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围绕文字修饰这个主题展开,文字的修饰是文字处理中常用的技能之一,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改变字体、字号、字形和字的颜色,使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丰富的文字变化还可以美化文本效果,使打印出来的文本新颖活泼、生动有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学会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
掌握添加文字效果的基本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作品交流评价等模式进行学习,通过教师引导,自己尝试和自主探究,掌握设置文字字体,字形,字号和颜色添加文字效果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修饰自己的童话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
通过对比,任务驱动等环节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环节学生将学会如何设置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使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通过“一展身手”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通过作品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欣赏。
3、学生情况
三年级学生在前面一课已经习了word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文字的输入方法,初步知道菜单中的一些常用命令,并且学会了在word窗口中输入文章的操作以及会保存文件。这时学习《文字修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渴望设置出漂亮的字体、字形、颜色、字号,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主题是“文字修饰”,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常用的文字修饰方法,使学生学会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形、字号和颜色。我将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演示法、发现法、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尝试、自主探究,了解掌握修饰文字的设置方法和技巧,并能初步运用,通过小组合作创作作品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抓住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通过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融合。
三、说学法
三年级学生在前面一课已经学习了word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文字的输入方法,初步知道菜单中的一些常用命令,并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作品交流评价等模式进行学习,通过教师引导,自己尝试和自主探究,掌握设置文字字体,字形,字号和颜色以及添加文字效果的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信息技术修饰自己的童话作品。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FLASH动画‘校园招聘小记者‘,通过极域电子教室广播向学生展示两位应聘同学的文章,一篇对文字没有进行修饰,另一篇已经做了较好的修饰,让学生做评委。提问:哪幅作品更漂亮?学生自然会回答被修饰过的那一篇文章。紧接着教师引出学习内容:第6课,文字修饰增效果。教师进一步提问:文字修饰是要做哪些修饰呢?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指引学生阅读课本P14第一自然段。然后再指名学生回答(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使学生初步从总体上感知了学习任务,并产生积极探究的欲X。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任务一:设置文字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
在这个任务中我首先出示任务要求:将《科技改变生活》这篇文章的标题设置为黑体,二号加粗,蓝色
接着给学生分组,然后分发文章,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P14探讨如何设置文字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并操作,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予一定的帮助。3分钟后请4个小组代表发言,每小组说一项。你们小组学会了XX设置并且请”小老师”演示。最后请学生将文章的正文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设置。
最后教师小结:做任何设置之前都要先“选中”。(此环节学生带着任务,尝试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引导、帮助学生探究新知,并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而“小老师”的出现,激发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又能使更多学生获得帮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间互助精神和团队意识。)
任务二:“添加文字效果”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一篇添加了“礼花绽放”效果的文字,请同学们欣赏,(此时肯定会赢得学生一片欢呼学生可能会问怎么做的怎么做的)再此情况下我追问你们想学吗?学生肯定说想。此时教师马上出示任务二并要学生大声读出任务二:给《科技改变生活》这篇文字添加文字效果。接下来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小组讨论学习时,教师作以下提示:该任务可以参照课本p15进行学习,那个小组最先完成就可以当小老师演示。
2分钟后学生汇报演示。
最后要求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并保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我来当小老师这一角色,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
同学们通过任务一,任务二的学习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设置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以及掌握了添加文字效果的基本操作方法。这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例如:报纸、海报以及书的排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个小小编辑员吧!教师立即出示任务三(并要求学生齐读任务三)
任务三:一展身手(我是小小编辑员)比一比哪个小组出的作品多,并且创意好。
在这个环节我将用同学们童话故事比赛中获奖作品作为案例,让学生将童话故事进行适当修饰以致美观。(此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案例来源于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四、作品展示
本环节将统计各小组的作品,展示3----5篇优秀作品,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这些作品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说出作品的优点,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学会如何欣赏别人)
总结
师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可能回答:今天我学会了如何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字形,颜色和添加文字效果。
师:恩,说的真不错,那么别忘记“先选中后操作”。
接着老师用PPT展示今天所学内容的要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调整幻灯顺序的方法”
技能目标:
主动探索,合作互助的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调整幻灯片顺序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演示文稿中已经插入了颐和园的。景点图片,这些景点的建筑有特点?有哪些有意思的曲故?最初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著名的人物和这个景点有关?这些信息会使景点介绍更加丰富,加深人们对这个景点的印象,这样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另外,根据旅游线路排列幻灯片的放映顺序。
二、做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演示文稿的制作,为上节课插入的景点图片配上文字说明,然后为演示文稿“封底”——添加最后一张幻灯片,表示对旅游者的欢迎。最后,查看演示文稿幻灯片的排列顺序,调整需要改变的幻灯片顺序。
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师:小助手已经等不及要见同学们了,快去找他帮忙吧!
学生合作探索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小老师讲解,巩固知识点
学生到教师机演示讲解,其他学生听讲,并判断其操作是否正确,对讲的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调整幻灯片顺序,只要我们选中要改变位置的幻灯片,按信鼠标左键拖动它,在拖动的过程中,鼠标指针变为空心指针,同时出现一条长竖线,它表示幻灯片将要移到的位置。当竖线所在位置全程时,释放鼠标,幻灯片移动成功。
一、教材分析——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单元:分别是进入信息王国、 亲密接触Windows和魔力画室。“身临
其境话信息”是这套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是学生首次接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否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它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门课的窗口,同时为这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意义重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难点:是“信息”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1、本教材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等抽象概念,还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
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远远高于抽象思维能力,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3、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根据这种情况,我设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熟悉简单的观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3、选用简单的信息处理的方法,解决适合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和参与“你做我猜”、“小小传令兵”、“逛超市”三个活动。对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初步理解相关的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亲历活动过程,增强体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2、感受信息处理与信息技术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
3、初步形成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悬念教学法:
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置悬念。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游戏学习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游戏等活动,从形象的事物中总结出抽象的概念;
3、实践教学法:
先让学生模仿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亲身实践。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基本的信息处理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模块:导入、基本活动、拓展活动、小结和作业。
(一)导入
设计本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课,并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本模块的第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这学期你书包里的课本有什么变化?(对了,多了一本“信息技术”课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一起遨游,去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发现自己书包里课本的变化,多了一本书!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后将多一门“信息技术”课程。但什么是信息技术课呢?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接下来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我出示了一张“三年二班学生在电脑教室的座位顺序表”,然后问到:你们相信不相信只要你指一个座位号老师就能马上告诉你这个座位上的同学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学生会觉得好奇,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引出本节课题“身临其境话信息”,并板书课题,同时提出“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这几个名词,告诉学生:学习了本课以后,你也能象老师一样。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活动
设计本模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游戏,突破“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三个概念的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养成注意观察、积累信息的好习惯。活动是师生共同乘坐“信息快车”进行旅行,途中要停靠三站。
第一站:你做我猜;
第二站:小小传令兵;
第三站:逛超市。
通过这三个活动最终达到完成“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概念的学习任务。
你做我猜
这个游戏是:把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四个小组,让学生熟悉游戏规则以后,出示
我为他们准备的“动物”、“电器”、“球类运动”、“办公用品”四大类题目以供选择。游戏开始前先选择猜哪一类。下面,我以球类运动为例做简单说明:比如说:猜“篮球”这个内容时,可以表演投篮的动作,也可说这项运动每队由五人参加,或以人物说明,比如说姚明是什么运动员等等。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猜到是“篮球”这个内容。最后要评出猜得最多的组,以示鼓励;游戏做完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刚才你们的动作、语言要表达什么?目的是什么?答案是很显然,就是围绕屏幕上所写的内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信息的存在以及它的存在方式,同时也感受到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为后面信息、信息处理这两个概念的介绍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再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页。(投影展示)
从这几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
(1)我看到的第一幅图是一张照片,是两个小孩拿着水枪和一个大人在河里游戏;
(2)我看到了两个小孩:一个是女孩,一个是男孩,男孩穿着蓝短裤。
(3)我看到了第二幅图是一部电话,我知道用电话可以和朋友交流。
(4)我看到了第三幅画是报纸,从报纸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闻。
(5)我看到了第四幅图是一台电视机,电视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幅风景画。
……
再请看下面这些标志,你在哪里见过?猜猜它们的含义?
学生的回答是:
(1)第一个是“禁止吸烟”的标志;
(2)第二个标志是“人行横道”的意思;
(3)第三个是“工商银行”的标志;
(4)第四个是“红十字会”的标志。
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可以依附于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媒体,从而总结出“信息”的概念:“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方式传送的叫做信息。为了巩固学生对信息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过哪些信息?
比如:上课的铃声、120救护车的警报、教学楼里的“别把楼梯当滑梯”“别把楼道当跑道”……等等。
那信息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接着进入第二站:小小传令兵
我是这样设计的:按学生的座位每行分成一组。请一位同学读“游戏规则”让大家了解。在游戏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难易不同,传递的效果也有差别。比如,第一组内容,每个组都能传得准确快速;可是第三组内容,大家都出现了漏字或改变句意的现象。这时我立即把握时机进行总结:大家刚才都实践了一次“信息处理”的过程:第一位同学看纸条和后一位同学听前一位同学传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采集”的`过程;要把自己得到的信息传递给他人,必须先经过自己大脑的存储和加工,这就是信息的“加工”和“存储”。那什么是传递呢?同学们之间相互转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什么是输出呢?前一位同学告诉后一位同学的过程及最后一位同学把信息写在纸上呈现出来就是信息的“输出”。
这时总结并板书:“采集”、“存储”、“加工”、“传递”、“输出”,最后得出“信息处理”的概念。
信息处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随处可见,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第三站:逛超市
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页问:谁知道这几幅图的意思是什么呢?同学们很快地回答出,是逛超市。于是,大家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了逛超市的一系列活动。从而引出“信息技术”的概念--------“在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输出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都叫信息技术”。
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我播放了一段有关生活、学习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身影。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把“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这三个概念掌握以后,我设计了第三个模块:拓展练习。
(三)拓展活动
本模块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呼应导课内容解决学生的困惑
在引课时,学生选一个座位号,我马上就能说出这个座位号上学生的相关信息。现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概念之后,就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老师在课前采集了三年二班同学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这些信息,然后根据座位号,对应做成这张表格,同学们的信息就一目了然了。
2、拓展练习
我是这样组织的:(出示公交车站牌)
下个星期天,班里要组织一项社会活动,大家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去动物园、汾河公园、迎泽公园。现在我给大家提供离我们学校最近的三条公交车的运行线路,请同学们根据站牌提示,设计一下你们需乘坐哪路公交车,乘车路线,算出要乘坐几站,分别经过哪些站点?设计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同一个组的可以进行补充、完善。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亲身实践了信息处理的过程,加深了对“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三个概念。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身影,在接触“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处理信息。大家不仅要学好我们的“信息技术”课,而且要养成认真收集信息、正确处理、应用信息的良好习惯。
(五)课后作业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一个有关奥运会的、你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下节课上,我们请大家做三分钟的介绍。
到此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评价方法是:
1、观察评价法:就是观察学生的学习,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情感)
2、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理解的问题、汇报的结果要进行及时的点评。并且认真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交流的态度、合作的意识、表达的方式。(能力)
3、实践活动(作品)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活动的效率、成果做及时的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非常感谢!
教材介绍《使用文本框》一课是科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课本第三册(上)word深入中的第三课,该课要求掌握学会在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图片,学会给文字加上文本框,修改文本框的样式。
本课教材从信息课的角度上培养的是学生word操作的能力,我将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课教材的设计上利用制作名片作为一条主线贯穿40分钟,通过看教师示范操作与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不仅要达到本课在计算机能力方面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也适度的与语文课、科学课等学科有机的整合,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本课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以学生自学的方式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主要是考虑到授课年级是高年级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另外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尽量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的齐步走,给每个学生尽量大的空间。
教学手段本课教学在硬件上主要依托良好正投或计算机广播系统。在软件上教师利用幻灯片Powerpoint演示,最大程度上减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还利用查找到的资料自制了一张名片,让学生能全面了解使用文本框的几个重要环节,同时也为后面组织学生的讨论打下了伏笔。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从谈话入手以“哪些同学拥有名片?知不知道温州的市树是什么?”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阶段由学生利用课件自学搜索引擎的使用并在实践中强化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里安排了填空题。最后观看短片对学生查找的资料进行补充。讨论环节为学生安排了三道讨论题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的环保意识。
最后布置给学生适当作业,一方面巩固本课学习的技能同时增长学生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一、教材分析
《可爱的动物》是重庆大学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单元中的一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解PowerPoint、学会PowerPoint中插入多张幻灯片之后,对美化幻灯片、插入剪贴画的学习;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表格打下基础。
本课教材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入手,学习插入剪贴画的方法,图文并茂、操作步骤讲解详细,学习内容虽然简单,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书上步骤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就不太容易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的操作能力已经达到会制作有多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能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的水平。同时,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思维定势少,喜欢观察、发问、探索、质疑,喜欢展示自己的发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他们就会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这一切都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以及改变剪贴画大小、位置的方法;学会修改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②、能够运用本课知识点独立设计制作多页图文并茂,背景丰富的演示文稿;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制作3-5张本课知识点卡片。
情感与态度:培养合作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欣赏、评价同学的作品。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剪贴画的插入、背景色的修改。
教学难点:剪贴画大小、位置调整和幻灯片背景设置的灵活运用。
四、教法与学法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精神,教师只能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是为学生服务的,而学生则是实践者、领悟者、应用者,是教师服务的对象。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激趣法、质疑法、竞赛法等,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具准备
知识点卡片范例。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3-4分钟)
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将通过小组间竞赛的方式进行,鼓励同学之间展开积极友好的竞争。并组织学生开始第一场比赛:知识抢答赛,复习前面几课所学知识点:“如何打开PowerPoint?一个演示文稿中可以有几张幻灯片?可以直接在幻灯片中写文字吗?怎样插入文本框?”老师带头提出几个问题之后,由学生代表出题考问。最后由老师提出问题:“在幻灯片中怎样插入剪贴画?剪贴画的大小、位置可以调整吗?幻灯片的背景色可以修改吗?”把在本课中将要涉及到的知识点,用提问的方式引出。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孩子集体荣誉感强,喜欢同学之间开展各种比赛,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开展良性竞赛活动,在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点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并在调动起全班学习热情的同时用新问题难住大家,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究、掌握操作方法:(18-20分钟)
(1)初步试探:让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并尝试在电脑上动手插一两张小动物的剪贴画,改变幻灯片的背景颜色。比一比看哪一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视观看、鼓励学生、提出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马上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给孩子解决简单问题的机会,让孩子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2)答疑解惑:请遇到困难的学生在全班大胆提出问题,如:“剪贴画的大小怎么调整?是不是剪贴画和文本框的位置都可以移动?后插入的剪贴画遮住了先插入的剪贴画怎么办?幻灯片设置中的‘全部应用’和‘应用’有什么区别?颜色列表框中没有自己需要的颜色怎么办?”由其他学生共同帮助解决这些难题。并给予爱动脑筋、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成功解决问题的小组以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间的互助,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差异,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还让部分孩子体会到帮助同学的快乐。
(3)自由探索:在前面练习和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如:“还有什么简便快捷的方法插入剪贴画?幻灯片的背景色可以像在Photoshop中一样同时涂上两种或更多颜色吗?可以将自己画的画设置成为幻灯片背景吗?” 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快捷键、右键菜单等更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孩子自己探索,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引导鼓励学生不受书本限制,独辟蹊径。让孩子充分享受探索的快乐。
(4)归纳小结:让学生归纳总结,将学到的知识点整理记录在卡片上,如:“插入剪贴画的方法”、“改变剪贴画大小和位置的方法”、“修改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小组之间比赛,看哪些同学归纳得既准确又细致。
设计意图:因为信息技术课每周的课时少,但所学的知识点多且没有规律可循,与其每节课讲一点,忘一点,还不如每节课都将学到的细小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卡片,集少成多。类似于记英语单词的卡片,既加深印象,又方便携带。在巩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0-12分钟)
要求全班学生在10分钟内,用刚才所学方法,制作一个5页以上的演示文稿,要求在“动物世界”、“交通工具大展厅”、“温馨家园”、“周游世界名城”、“北京20xx”、“我爱科学”等主题中任选几个来用各种种类、大小的剪贴画组成的演示文稿,并保存在指定位置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把如何灵活运用所学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并在这一环节中用大量的练习来巩固、让学生将看书所学和自己探索到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运用,反复练习来消化吸收,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能、发挥想象力和创作欲望的机会。
4、展示作品、交流评价:(3-5分钟)
引导学生从图文内容是否贴切、技法的运用是否正确、背景的设计是否突出主题、剪贴画的大小位置是否得当、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自我评价之后在小组间展开互评,评出“最佳技术奖”、“最佳设计奖”、等,然后推选出几个作品在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只用好和不好来评价,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样化。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信息的辨别力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课致力所求的目标。
5、总结、拓展:(2-3分钟)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作业评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示范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同学给自己提出的意见,整理归纳成知识卡片。最后欣赏一段有影片和声音的演示文稿,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带领学生围绕本课目标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学有所获;还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兴趣不减,这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提高后继课质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期望走进课堂,带着兴趣继续探索信息技术的奥秘,那么他的学习一定是积极、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