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背景分析:
《五彩池》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屏幕)谁知道五彩池在哪里?
教师点明: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谁去过那里?说说那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五彩池,感受一下那里的优美画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优美画面。
读了课文,你对五彩池有什么样的感受?(神奇、美丽)。
三、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想想课文是从两个方面来写五彩池的?(池、水)
四、品词析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划出来,好好读一读,也可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汇报交流,理解重点词句。(随机出示)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A:“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写出了水池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
B:理解“漫山遍野”就是遍布山野,到处都是。
C:指导朗读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A:(出示池水色彩图),看作者把什么比作地毯,把什么比作宝石。宝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够这么比?(是啊,五彩池像宝石一样美,那么我们就把它读得更美。)
B:有感情朗读,体会美。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读后有什么感受?
大的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过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
指导朗读。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形状,有像葫芦的,有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A:理解句子。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从省略号里,你又读懂了什么?想象一下,水池可能还会像什么?
B:有感情朗读。
C、背诵第二自然段。
(3)小结过渡:欣赏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五彩池的水。
2、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小朋友思考:究竟惊奇在哪儿?
(2)指导朗读。
(3)思考:这里只有四种颜色,但课题是写五彩池的呀!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颜色呢?这么美的池水你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说它的美吗?
3、小结过渡:池水颜色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自然段
(1)带着上面的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2)交流。(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原因有三:
一是石笋凝结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
二是阳光的折射。
三是周围花草树木的倒影。
(3)学生齐读原因。(同学们,这就是科学知识呀!那我们把这种知识告诉我们的家里人,好吗?)
(4)理解重点句:
原来池边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A:出示石笋图:讲其成因。
B:体会作者这么写的好处。
C:有感情朗读。
三、总结谈话:
这么美的池,加上这么美的水,真是人间仙境啊!怪不得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四、拓展练习
这么美的五彩池,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讲给爸爸、妈妈听。
分析:
本节课,本人通过深入钻研教材,设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遵循学生认知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充分自读,在读中体会、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这一思想,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候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阅读课文,一开始便不加任何羁绊,只是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坐汽车到藏龙山去玩一玩,看一看,这是让学生披文入境、循文明像,轻轻松松地进入情境中,接着巧妙设疑:你们看到五彩池了吗?(这一问,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匠心,这是激趣,这是让学生入境,这是让学生读到课文当中去。有的学生第一遍可能未入神读,他就想了,我怎么没看到,再读时,他就会细细体味,漫漫游赏。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动而辞发,当教者问及你们看到什么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便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经过反复读,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说话练习是太少了,也太难了,教师分析的时间还嫌少,哪能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积累。学生肚子里没有,你让他怎么说?
教者在学生练说后,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深入感悟课文内容,直至把该段读通、读懂、读好。自始至终教者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能在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方面受到有益的启示
1、经验之一:让学生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反复读,有必要的最好能熟读成诵
以往教学过于注重思想教育,重视语言文字的繁琐分析,重视语法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东西,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牢牢记往的往往是中心思想、各段段意、词语解释,而课文却还没读熟,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没读通顺。试问记住那些中心思想、记住段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什么帮助?
而在本节课上,教者摒弃了这些不足,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边读书,边体会,边体会,边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更将将文中的优美语言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2、经验之二:让学生练说,把文中的好词语、好句子迁移内化运用起来
本节课安排了多次练说,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中的语言灌输到学生脑海里,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特色。
三、根据课文特点,巧妙安排迁移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改成导游词。这样迁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有意识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是每位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的,也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这节课上,这一点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11、语文四年级上册《五彩池》教学设计
语文四年级上册《五彩池》教学设计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上册《五彩池》教学设计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四年级上册《五彩池》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在更新语文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加强语言实践,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等方面,都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学习。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列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如何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提出了以下观点:一是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二是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三是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程标准,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弊端,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 ”,这就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教学片断1:
1、师:听老师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讨论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生 1:我找到了“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展幅地毯的宝石”这一句,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五彩池的颜色美,它把光辉比作宝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景色。
生2:我找到了“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的像盘子的,有的像莲花的…。.”这一句,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形状奇特,它把水池的形状比作葫芦、镰刀、盘子和莲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特等色。
3、师:除了课文讲到的形状外,你还能想象出五彩池有哪些形状吗?并用筒笔画画出来。
4、生:展示学生作品。
5、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神奇样子?
6、生1:我从这一句“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数量多。
生2:我从这一句“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母指能触到池底。”中体会到五彩池的大小和深浅。
7、师:你们很会读书,找得很准确。五彩池的确很神奇。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
8、生1:神奇的语气
生2:兴奋的语气
9、师:是的,我们应读出作者初见五彩池时惊讶之情,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次。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老师范读多。事实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但是学生没有经过自主探究,老师就朗读出来了,那么他们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烦。虽然学生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是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了。
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 让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在学习课文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程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里的功劳呢?
10、师:刚见到五彩池,作者就被它无比的神奇深深吸引住了。然而,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11、生: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池水的颜色。
12、师:对,就是池水的颜色使作者感到惊奇。那么五彩池池水的神奇又表现在哪里?
13、生:池水的神奇表现在两方面;a、水池的颜色各不相同,b、同一水池的颜色也不相同。
14、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写池水色彩的成因,并动笔画一画。
15、生1:a、池底有高低不平的石笋。
生2:b、石笋表面有石粉。
生3:c、阳光折射。
生4:d、花木倒影。
16、师:看到这么美丽的五彩池,唯怪作者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中还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程标准改革,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