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中的规律“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 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探索,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同时还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结合农远资源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班孩子们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风格――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敏捷。
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习题,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将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图文结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环节: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以“动作接龙”的游戏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创设情境:“六一”到了,学校组织联欢会,这是同学们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然后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学生找到图中有规律的事物之后,再去完成例1,轻而易举。(课件出示例1)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些图形、物体和小朋友都是两个为一组,重复出现。
2、摆图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操作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组是怎么摆的,按照什么规律,紧接着完成例2学习,水到渠成。(课件出示例2)
3、涂色找规律
请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从中发现的规律继续涂下去,看哪个小组涂得又快,又准,又好?涂完后,派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是按照什么规律涂色的。(课件出示例3)
4、师生互动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利用掌声来找规律。
(三)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生活中找规律
2、创造规律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创造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规律。
3、欣赏作品
将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边欣赏边评价,并说说作品是按照什么规律创作的?
(四)尝试练习,应用规律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为了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练习题。(课件出示)
(五)课堂小结,欣赏和畅谈规律
1、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只要我们留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比如斑马身上有规律的条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保护自己;马路上的斑马线,提醒我们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安全;还有春天生机勃勃,夏日晴空万里,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大雪纷飞,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四季有规律的变换等等。
2、课堂小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精彩。希望同学们能够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孩子!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和动手创造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1例3
红黄一组,重复出现。绿黄一组,重复出现。
绿紫一组,重复出现。蓝黄红一组,重复出现。
紫红一组,重复出现。
女男一组,重复出现。
例2
正方体、圆柱体一组,重复出现。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一组,重复出现。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年龄为4周岁,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和发现规律,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利用规律进行排序,特设计本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幼儿之间合作意识。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否发现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小猫、小兔、小鹿头像各3个,各种几何图形若干,各种水果图片若干,雪花玩具若干,线绳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导语: 今天我们班来了三位客人,他们想看看小朋友是否聪明,你们欢迎吗?(出示小猫、小兔、小鹿头像图片并依次贴在磁性黑板上)看他们坐得多整齐,给他们拍张照片吧!
(二)基本部分
1. 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座位顺序。
2. 要求幼儿按已观察的小动物的顺序继续依次排列。(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3.师说:“我们用什么好吃的招待小客人呢?”(幼儿讨论)教师小结:远离垃圾食品,多吃水果。
4. 教师出示水果有:草莓、桃子、鸭梨,并引导幼儿观察,然后说出水果的摆放顺序。
5. 幼儿动手操作依次摆放水果。
6. 幼儿每人一套几何图形学具,看图形找规律并继续排序。(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几组几何图形)
(三)结束部分
1. 客人要走了,我们送他们一件礼物吧,教师示范将雪花玩具按红绿顺序穿成一串项链。幼儿3人一组合作按喜欢的。颜色交替规律穿项链。
2.把穿好的项链送给客人,客人夸奖小朋友既聪明又有礼貌。
(四)延伸部分
请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看看哪些物品或图案是有规律的排序,发现后和小朋友们一起探讨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图形,颜色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指示下一个物体。
2、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推理能力及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使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各种图形的纸张
2、媒体应用:PPT课件活动过程:
1、放音乐师有规律跺脚,并给手势说请小朋友们起立和老师一起做。
(师拍头、肩、肚子各四下,重复三遍,停音乐)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都拍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拍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儿:拍头、肩、肚子。都拍了一样的次数。都是有规律的。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刚才做这些动作都是有规律的。由于你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这个舞会可是在魔仙堡召开,你们愿不愿意去呀?
幼儿:愿意。
教师:但是去魔仙堡的路途中会有很多的关卡,你们一定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闯关,才能到达魔仙堡参加舞会,否则你们就参加不了舞会见不到魔仙女王和小仙子们啦!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幼儿:有。
教师:魔仙女王和老师说了,在闯关的时候,是有要求的,小朋友们在闯关的过程中要安静,自己思考,发现什么请举手回答,在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其他小朋友保持安静,如果不遵守,魔仙女王就取消你们参加舞会的资格了,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幼儿:记住了。
2、教师出示课件每一关引导幼儿,进行到最后一关的时候,给幼儿时间让幼儿自己用学具创造规律,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最后请几位幼儿到黑板前演示自己创造的规律。
3、教师:祝贺你们闯关成功!小朋友们,看谁来欢迎我们了呀?(出示课件魔仙女王图片) 我们可以一起参加舞会啦!放音乐,幼儿全体起来跳舞。
4、小结:小朋友们,其实生活中,不仅有图形、颜色、数量之间的规律,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规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下,看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什么规律,明天来了分享给大家!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88找规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和练习纸及没有花边的雨伞、衣服、相框、手帕图片等材料。
2、学生准备蜡笔或水彩笔。
3、课前与学生做有规律的游戏。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形象的图形排列、颜色交替规律,为后面的抽象数列规律探索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存在的规律做好铺垫。虽说学生在生活中常见规律的存在,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规律缺乏系统了解。因此,本节课设计时初定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物体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2、通过猜一猜、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猜测、创造能力。
3、通过寻找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四、策略选择。
1、《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由书本向生活辐射,不完全按教材的编排进行。
2、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我准备通过多次实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在数学新课程培训时曾记得斯苗儿老师针对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问题时说过,对于教材的挖掘,我们只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因为,每册教材的编排总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只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猜测,体会“规律”的含义,掌握找“简单规律”的方法进行运用规律,再去创造规律,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五、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课前:因为是借班上课,有必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前和学生做游戏。首先请学生看我或听我的,如果能跟得上就一起来做,谁做得好就请谁上来做。当我拍手××× ××××××时,学生已很整齐地跟着拍了起来。我再伸手、跺脚;伸手、跺脚。学生又整齐地做了起来。于是,我请了一位学生上来自编,其他学生跟着做。学生情绪高涨,都争着要上来做。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第一次来和你们一起学习,还不知道谁的学习本领最大呢?现在先比一比谁的观察力、推测能力最棒,好吗?
2、感知规律。
(1)出示一串串的小积木,(有一部分藏在盒子里)逐一出示。(第1、2串是有规律的,第3串没有规律的)
(2)猜猜接下来是什么?
(3)说一说你的理由。
当我连续拿出两串有规律的积木,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学生肯定能说出相同的答案的,但当出示一串没有规律的积木,这时,学生的意见就不一定同一了,这时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争议。我就可以趁机让他们先看一看、想一想,再跟同桌交流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呢?如果学生能说出因为前两串是有规律的,那么,我就问他“你说有规律,那什么是规律呢?”从而引出课题。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规律”两字,那我就告诉他们,像前两串积木那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规律,然后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展开。
1、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1)课件出示
①□○□○□○(注:□为蓝色,○为红色)
②△○□△○□△(注:△为红色,○为黄色,□为绿色)
③□△△△□△△△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3)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
⑷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虚线把反复出现的每一组隔开)
如果学生的表达比较凌乱、无序的话,应及时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
⑸你会接着画吗?
2、猜一猜,第11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
如果学生只说出第11颗是白色的,那我就会说:“我说也可以是黑色的。”那么学生就会好奇,就会再次去考虑问题。如果学生能说出两种可能,那我就请学生说出理由。
3、涂一涂,涂上有规律的颜色。
①○●○●○○○●
②△△△△△△△△△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规律?
5、欣赏课件出示的有规律的图片。
6、设计规律。
小朋友,我们已认识了一些规律,也学会了找规律,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装饰一些物品呢?(出示雨伞、手帕等图片)
(1)想一想,你们小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创造的规律?
(2)把这样的规律用在什么上面呢?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图片。
(4)小组内交流。
(5)展示创造的规律。
(三)。
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小朋友做个有心人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规律,创造出更多的规律。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用比谁最棒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课开始通过观察、推理、猜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规律”的含义。因为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在这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去猜,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给学生了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对于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在表达上还是比较零乱、无序的。我通过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规律。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的习惯。这一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考虑到学生在找规律时一般是从左向右的顺向思维考虑。在这里通过不同方向去观察可以找出不同的规律,让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全方位考虑。
在学生认识了规律之后,让他们找找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再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最后请学生设计美丽的花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还给了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自我的空间。他们可以画上花边,可以用学具摆花边,可以涂上颜色。,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巩固新知,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延伸。
(四)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
在创设情景的谈话过程中已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当我连续拿出两串有规律的积木,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学生都能说出相同的答案,并都有自己的理由。接着,我出示一串没有规律的积木,学生的意见不同一了,这时就引起了他们的争议。我让他们先静下来看一看、想一想,再跟同桌交流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呢?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一位学生大声地说:“因为它没有规律。”其他学生也附和着。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分歧时,我先不做出判断与,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产生矛盾的情形下,能够提己的想法,敢于面对意见分歧,通过交流形成一致的结论,是非常了不起的!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十分高兴。可我故作惊奇地问:“你们说没有规律,那什么是规律呀?”我的话还没说好,有个学生已站起来说:“像刚才那两串积木一样重复排列的”;有个比较眼尖的学生看到我课前在黑板上的磁铁(红绿红绿红绿)说:“那就是规律”;另有一位学生说:“刚才我们在课前做的游戏就是按规律做的。”接着,我就引出了课题,板书:找规律
片段二:
在完成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的第③题时,有位学生说后面可以填上△□,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填,有什么规律?生说:“正方形的个数不变,三角形的个数一个比一个多一。”我笑着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表扬了他。但是,我看到了部分学生的一脸茫然。我就没有留时间让学生探究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
片段三;
“学会知识要学会应用,今天老师请你们帮忙解决几个问题。”听说要帮老师的忙,学生可来劲了。我出示了一串黑白相间的10颗珠子问学生第11颗该穿什么颜色?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白色。果然学生都是这种顺向思维。这时我发现那位说出不一样规律的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我连忙问他:“有什么不同意见?”生答:“也可以是黑色。”同学们都看着他,一会儿就有一部分学生赞同了他的说法。我假装糊涂地问:“可以是黑色的?”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如果从左往右看的话就应该是黑色的。”这时其他学生也点起头。当学生明白,我假装糊涂,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加深了对“规律”的本质意义的理解。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可以找出不同的规律,并学会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全方位去考虑。以后学习规律就会容易得多。
七、教学反思。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做为新单元的第一课时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教科书主题图是同学们在开联欢会,要求学生在布置后的教室里找出规律。做为一节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展示课,我力求在新理念支配下实施教学。设计时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及自己在课改以来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或困惑的问题,借此机会展示一下与大家商榷。因此,我大胆地对整个教学过程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从实际出发,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从中感悟规律。反思教学过程,我感觉这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于:
1、做中玩、玩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把传统的“听中学”与“看中学”转变为主动的、活动的“做中学”与“玩中学”,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猜一猜、画一画、涂一涂、欣赏图片、设计规律等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学习,不但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愉快地学习,同时让学生感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
2、做中学,学中思。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本节课呈现的材料都是有规律的或都是同一方向的,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刻,所以让学生在观念上经历“平衡--失衡--再平衡”的过程。片段一中的第三串积木接下来是什么呢?课堂中引起学生的争议。最终学生的。结论是因为它没有规律,而我却故作惊奇:“你们说没有规律,那什么是规律?”及片段三中的我假装糊涂地问:“可以是黑色的?”由于有了这样的疑问,才激发了学生的交流与反思,让学生加深了对“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这节课也留给我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主要有:
1、我走进新课程的误区。
我反思了整个过程:本节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确认这个设计是符合新的课改理念的,课上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场面也很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自主实践每一个活动。但是,遗憾的是没能在40分钟之内完成而草草收场。这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怎样才能使活动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而达到预设的目标呢?如果在设计中减少一、两个活动或某个环节是不是可行呢?于是,我用同样的内容在校教研活动中在自己班级上了一节课。这一次,设计不完全相同,首先,让学生猜积木引出“规律”后,再表示心中的“规律”,然后进行找规律,最后学生设计规律。活动中学生有充分感悟和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并达到预期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发觉是我进入了新课程的误区导致课的失败。因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忽略了有效教学,以为活动少了就是不符合新理念的课似的。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安排的小组合作留于形式,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没时间引导辨析方法的差异,甚至没时间去关注尚缺成就感学生的困惑而草草收场。事实证明,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考虑活动的整合,做到“以一带面”少设计几个活动。这样既符合课标,又不必担心一节课的任务完不成,那活动效果自然很有效了。
2、存在困惑的问题
这节课使我真正体会到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许多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因为学生的想法、问题有可能是我们课前不能预测的。这样的课堂意味着教师会更多的付出,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回顾我的教学过程(片段二)在找规律时,有位学生说出□△△△□△△△的后面可以画△□时,大部分学生是一脸茫然。虽说生活中常见规律的存在,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可以说熟视无睹。因此,我当时只是肯定了他并表扬他,而没有让其他学生去研究,去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课后,有一位教师提出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下去这堂课一定会很精彩。那样的课更适应于新课标的理念,因为,我们提倡课堂上跟着学生的感觉走。但是,当时的我却想到既然每册教材总是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如果每节课都跟着个别学生的思维走,那么还有似懂非懂的学生怎么办?对于学生的发现,学生的创造,他们的与众不同,我给予肯定、赞赏,但学生总是有差异的,一个人代替不了全班,新课标提出“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为什么我们只把目光注意到个别学生的身上,而忽视了绝大多数呢?(难道是我对课标理念错误的理解吗?)
另外,对于教材的挖掘,斯苗儿老师说过只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难道是我对这句话的误解?)因此,课后我请教了那位上过这一课而顺着学生思路进行的老师,她说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因为作业本是根据编排的要求出题的。我知道学生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新的思维都来自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内容,因而也是教师最应该教、学生最应该学的内容。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维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呢,而且又符合学生的要求呢?因为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已出现了两极分化,如果不恰当地处理,班级中两极分化不是更加严重吗?这节课让我发现我已在课改中迷失了方向,对新课程的教学存有许多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寻找教学方式变革中的平衡点了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 理解一些事物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感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会找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和老师做个游戏,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懂了就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拍肩……拍手,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想到的?
评价:你们真会观察。
2.谁能像老师这样领着大家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游戏?(2个)
好玩吗?一会课上会有更有趣的游戏等着你们呢。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比赛中感知规律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同学们,我们先来男女生比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都记下来,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开始。
预设:女生记得快。
问:女生记得这么快?为什么男生记不下来?
生1:女生记得是重复的或者有规律的。
生2:女生记得简单。男生记得乱。
小结:奧,原来不是男生的记忆差,是女生总是记得兔蘑菇,兔蘑菇是有规律的。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找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
二、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看(出示主题图),这些孩子把教室布置得多漂亮呀,他们都是用什么布置的?在漂亮的彩旗、灯笼、小花中还藏着数学秘密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把你发现的秘密说给同桌同学听。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刻,在此创设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2、观察,同桌交流
3、发现规律,汇报:
那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1)彩旗:一黄一红
①充分让学生说。
②谁和他发现的一样,再说说。
老师把你看到的贴出来,一黄一红、一黄一红、一黄,问:下边贴什么?贴个蓝的行吗?为什么?接着说下去,一黄一红,一黄一红……评价:他们观察的可真仔细。
③把老师贴出的一齐说说,师打节拍生读。
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是这样)问:哪样?什么意思?总是这样,就是重复。
⑤追问:谁在重复?老师圈圈,画竖虚线,用手指黑板,一组一组出现,就是重复。
师小结:彩旗是按照一黄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你们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谁来完整的说说彩旗是按什么重复排列的。
(训练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完整的话语)
(2)灯笼、小花方法同彩旗教学方法一样。(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灯笼是按照一紫一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后面两个呢?小花是按照一绿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问:中间两个呢?指一组生接着往后排。
注意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达出灯笼、小花的规律。
(3)小朋友队伍:看,这些孩子在自己布置的教室里练习舞蹈呢!你从小朋友的队伍里发现了什么秘密?(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呢?(一女一男)
小结: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刚才,通过观察,你们不但从彩旗、灯笼、小花中找到了他们颜色上的排列规律,从小朋友的队伍中找到了性别的排列规律。
(4)不同颜色数量不同
如果这样布置教室呢?
你觉得有规律吗?读出来。问:你是按什么不同找到规律的?后边该是什么色的灯笼?
(5)形状不同
如果这样布置教室呢?规律吗?读出来。问:你是按什么不同找到规律的?后边该是什么?
(6) 观察比较,这两组图形都有规律,有什么不同?
小结: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颜色的变化,还要注意到形状的变化,甚至还要注意数量的变化。
4.那再和前面的小花、彩旗、灯笼比一比,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看起来,规律不是单一的,同一形状,不同颜色重复排列有规律,不同颜色,数量不同重复排列也有规律,同一颜色,形状不同,数量也不同重复排列还有规律,那我们就说,只要不断重复排列就有规律。
三、操作中创造规律
1.接下来,想不想自己动手摆一摆,创造出新的规律。
听清要求: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出更新的一组规律。我们看看谁摆出的规律又漂亮又与众不同。
2.同时指名到黑板上摆规律。
汇报展示: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
四、练习中巩固规律
导语:你们能够创造出这么美的规律,下面快来判断判断。
1.判断,这是不是有规律的排列?
讨论、交流
评价:你们可真会交流。
2.快想一想,这三组图形如果每组按规律排下去,哪组第6个是红色的?
学生猜,老师问: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或问为什么?)
五、作业中运用规律
看书88页例1我们讲过了,例2说一说,89页例3和下边的做一做涂色。
六、生活中欣赏规律
我们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很多,谁能说说?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教学目标]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猜一猜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有数学的知识。[教学重点]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具准备]表格,学具,星星,动物图片,水果图片及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一年级我们学过“找规律”,现在,美术老师想给教室的墙面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选出了四种瓷砖(黑板出示瓷砖图案)师:请同学们拿出小表格,把这4种图案的瓷砖有规律地放人表格里,正好摆满表格。 2.师:大家都设计好了,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同学设计的图案。 (课件出示4幅图,前3幅是简单的排列规律,最后一幅是教科书第115页的主题图中的墙面)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从这4幅图案中找到了什么规律?你们认为哪幅图案设计得最有创意?生:第4幅图设计得最复杂。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找找这幅图的规律。二、寻找规律1.课件出示放大的主题图──墙面。师:请看,图案的第一行瓷砖的顺序是1号、2号、3号、4号,第二行是2号、3号、4号、1号,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第一行的1号在第二行变成了最后一个,其他的顺序不变。师:好,请你们仔细观察第二行和第三行;第三行和第四行,它们之间又藏有什么小秘密,4人小组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生1:每种瓷砖都有4个。生2:每一行4种瓷砖都出现一次。生3:每一行的第一个瓷砖到了第二行就移动到最后一个。生4:从左到右看和从上到下看都一样,竖着看每一列的第一个到了第二列就移动到最后一个。2.看一看、找一找。(课件出示表格)师:4人小组说说,最后两行的小动物按什么规律排队呢? (学生说,教师点击出示后两行的动物排列顺序)猪蛇狗兔蛇狗兔猪 三、巩固练习1.摆一摆。师:每一桌同学都有一袋图案或动物头像,请按照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在课桌上摆一摆,注意,要同桌合作,一人摆一行,开始。 师:摆好的同桌可以互相参观其他同桌的作品,说说有什么规律。(学生互相说其他同桌是按什么规律来摆的。)2.比较、发现规律。(1)黑板同时出示教科书第116页的例1和“做一做”。____________师:老师这里也有两组图形的排列,请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图形的排列规律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4人小组说说,如果接着往下摆,该怎样摆?(学生讨论)师:谁上来摆一摆?指名学生上黑板按规律贴图形。四、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1.师: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现在,我们就来为美术室设计一组墙面,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有4张表格。本组组员的图形都相同,先4人小组讨论选出一种排列规律,然后本组的组员都按这个规律各自把图形贴人表格,最后,再把 4张表格合起来,组成一个大表格,现在开始。2.学生合作完成,展示作品,设计出的图案规律不定。五、全课总结[教学设想]1.创设情境。倘若教师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让学生机械地跟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走,那么学生就不能进入到主动探究学习的最佳状态。所以,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为美术室的墙面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现在,你们就是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的想象,说不定你的作品就会出现在校园里并获得大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升起来,个个动手在表格里摆图案,同时也起到了复习旧知识的作用。2.欣赏数学美。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观。所以在导入主题图时,我并没有马上出示,而是在大屏幕上同时出示四幅设计图案,前三幅是按简单的规律排列图形,第四幅是课本主题图,让学生整体观察,自己评价,说说哪一幅图的设计最精细,最有创意,由学生选出课本主题图,课件再出示放大的主题图。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欣赏数学美的意识。3.化难为易。一年级的找规律,是对单列的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而二年级的找规律是对组合的方块图形的整体规律的认识,难度很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给每种图案的瓷砖编上号码(1到4号),学生就能较快地发现数字之间位置的变化并能快而准地找出主题图中的图案排列规律。不但化难而易,突破了重难点,还为下一节课“由图形的排列规律过渡到数字的排列规律”做了铺垫。4.观察对比。在课本第116页中,例l和“做一做”是分开的,可是仔细观察对比后发现,例l的图形排列规律是前面的第1个图形移动到最后,依次循环;而“做一做”中的图形排列规律是最后的图形移动到最前面第l位,所以它们的规律正好相反。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例1和“做一做”同时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同桌交流,找出它们的图形排列规律。5.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有位专家曾指出: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要有实效性,要有合作的必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合作是:同桌 m.xiezuowen.net 合作,用星星或动物头像在桌上按规律摆放,每人摆一行。看似简单,其实是精心设计。首先,这个同桌合作出现在观察主题图发现规律之后,学生对刚发现的规律还较生疏,让他们马上按这个规律摆东西有一定难度。其次,每人摆一行,不但体现了分工合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评价,当有学生摆错时,另一个学生则提醒他,叫他改正,最后从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加深对新规律的认识。第二次合作是4人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有4张表格,本组组员的图形相同。先4人小组讨论选出一种排列规律,然后本组的组员都按这个规律各自把图形贴入表格,最后,再把4张表格合起来,拼成一个大表格。这个活动难度大,要求高,在讨论的时候,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时候,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在这里得到体现和发挥;当4张表格合成一幅大表格时,学生充分尝试到成功的乐趣,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及欣赏数学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