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8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2、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画的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④揭示名称。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作长方形。
⑤找一找。你们手中的长方体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2)自主认识正方形。
①谈话启发方法。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交流后概括。
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投影仪上展示。
提问: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作什么呢?
概括: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④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
(3)放手认识圆。
①引导回顾方法。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想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圆柱底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集体交流。
交流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交流图形: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揭示概念: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作什么呢?(圆)
④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给同桌看一看。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P3做一做)
(1)在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
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这是小红家的客厅(出示小红家客厅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长方形的。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2)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3)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四、操作中体验深化
(1)提问: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五、总结延伸: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2、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画的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④揭示名称。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作长方形。
⑤找一找。你们手中的长方体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2)自主认识正方形。
①谈话启发方法。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交流后概括。
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投影仪上展示。
提问: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作什么呢?
概括: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④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
(3)放手认识圆。
①引导回顾方法。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想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圆柱底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集体交流。
交流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交流图形: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揭示概念: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作什么呢?(圆)
④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给同桌看一看。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P3做一做)
(1)在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
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这是小红家的客厅(出示小红家客厅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长方形的。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2)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3)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四、操作中体验深化
(1)提问: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五、总结延伸: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是人教20xx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围绕第二单元已经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以提高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的熟练掌握水平。整理和复习将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有序的分类、整合、提炼、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本人主要运用情景交际法、实物展示法、学生自主操作探究与教师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按照任务型的基本理念、课堂任务的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人教20xx课标版是我校一直使用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宽阔,螺旋上升,发展合理。本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是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是对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巩固复习。本课中表格式的归纳整理方法,在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中已经运用过,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合作探索。本单元结合上学期所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充分体现了该教材以旧带新的编排特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探索与实践,加强观察、分析、整合、概括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我校位置地处珠海城北边缘,学生来自附近三个村子,还有超过6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学生能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他们倍加珍惜。我们的学生天真活泼,热情,好奇,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学习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他们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在浓厚的兴趣、好奇下,他们更容易产生较强的表现、获胜欲望和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持续的学习动机。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认识到一年级学生的特性,教学设计做到充分、有趣,面向全体学生,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教材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安排了四项内容:第一、写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所有算式;第二: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并在整理中发现横着、竖着观察及得数的规律;第三、根据自己的发现重新制作出退位减法表;第四、复习算法,运用减法表。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和评价联系方式,有个人评价、四人小组评价,并针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及时进行表扬。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发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算式的排列规律,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教学难点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归纳和整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分类整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和总结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发展合作精神,体验探索的乐趣。
五、教具准备:
智慧教室平台、希沃系统、PPT、优教信使班班通、互动答题器、磁铁算式卡片45张、20以内退位减法表12张、学生写算式磁铁卡片每份25张,47份共1175张、作业纸47份。
六、教学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王国中本单元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小精灵的到来并发出挑战,这样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入,符合学生喜欢动画、卡通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达到不喧宾夺主但又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数学王国及小精灵的出现,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再到小精灵和学生们进行挑战,不仅能够回顾本单元旧知识,还能让学生们更专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真、获胜的心理。
2、迎接挑战,整理算式
⑴挑战一:写算式。
以小精灵之间对话的微课形式出示写算式的挑战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听小精灵的对话,生怕一不小心就听漏了一句。形式简洁,表达明了、清晰,吸引学生的注意。
挑战中小精灵2分钟时间写8个算式的设计,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设定的,2分钟内写出8个算式是学生们都能做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关的挑战中真切的获胜。
在“一2班队”粘贴糖葫芦作为奖励的做法,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挑战提供持续的动力和冲劲。
【设计意图】把“写算式”设计为挑战一,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写算式环节,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算式,明确知道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的特征,为接下来的“报算式”环节提供铺垫。
⑵挑战二:报算式。
教师手里拿着小精灵们写好的算式卡片在学生面前晃过,让学生意识到小精灵们写了好多算式,都迫不急待的想和小精灵们比比,这时“挑战二:比一比,谁写的算式最多”的出现,符合了学生急切比较、想要获胜的心情。
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报自己写的算式,老师随意粘贴在黑板上。这样设计是为之后算式卡片由“乱→有序、整齐”进一步加强了需要整理的意识和思维过程。
学生可能漏报和重复报的情况。出现漏报时,老师提示学生再找,并适时给予补充;出现重复报时,教师裁判“一2班队”因为重复,挑战失败。教师在“小精灵队”粘贴糖葫芦作为奖励;最后教师故意留一道算式不报、不粘贴。
【设计意图】与小精灵比赛谁写的算式多,创设一个学生与小精灵争相比较、表现的学习模式:看得准、我敢比、我会说。这样的一个竞争模式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式特别有意义和有学习效应。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在“小精灵队”粘贴糖葫芦,与“一2班队”抗衡,强化比赛的激烈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教师故意留一道算式不粘贴的设计,还为“整理算式”环节埋下伏笔。
⑶挑战三:整理算式
①集体整理,形成减法表
黑板上随意粘贴的算式卡片给“整理算式”提供了必要的整理需求。让学生表达自己想到的整理方法(说清三点:第一、先看被减数或是减数;第二、再看减数或是被减数;第二、排列方向是横着排或是竖着排。如:先把被减数都是11的算式放在一起,再看减数,减数从小到大竖着排)。
紧接着让其上台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整理被减数是11的算式,并对着已整理好的算式重述整理方法,其他学生看整理,听方法。教师接着提问“接下来该怎么整理?”并让两位学生上台整理被减数是12的算式并描述方法;“再怎么整理?”让两位学生上台整理13的算式;两位学生整理被减数是14和15的算式;两位学生整理剩下的被减数是16、17和18的算式。
上台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少了一个算式,教师马上询问怎么办?学生回答可以补充,教师现场补充书写卡片,交给学生粘贴。最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整理完成。
【设计意图】根据经验,学生有能力按一定的方法整理黑板上的“乱”算式,教师组织学生分步骤、按顺序上台整理。当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功体验,为孩子学习数学提供持续的动力。
“挑战三”中精心设计“漏卡片”环节,一个巧妙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为学生“合作整理”时出现缺卡片现象提供解决策略,还让学生明白“有错就改,有漏就补”的成长道理。
②合作整理,自制减法表
教师提问是否还有其他的整理方法,根据经验及对学情的了解,学生能发现不同与黑板呈现的整理方法,教师对学生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进行表扬,并组织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4人小组合作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快。(在学生小组合作期间,老师巡视,用平板拍摄学生整理过程,同屏展示)
整理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汇报其整理方法及制作出的退位减法表,教师用平板展示之前拍摄的小组相对应的减法表。
汇报结束后,教师适时道出第二小组的整理方法和书上一模一样。并请学生打开数学书24页,把书上的减法表补充完整。我们整理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这颗糖葫芦奖给大家!(在“一2班队”粘贴糖葫芦作为奖励)
【设计意图】本环节,制作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也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从集体整理到小组合作,再到回归书本,紧扣书本内容,让学生经历整理全过程。不仅呈现学生整理的思维过程,还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整理方法,培养动手能力,体验分类整理的数学思想。
⑷挑战四:运用减法表
第一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在黑板上的减法表中随机点三道算式,学生说答案和计算方法,复习破十法、想加法算减法、连减法三种算法。
教师继续在减法表中随机点几道算式,全班作答。
再请一位同学连续答一组题(教师在减法表中指13-5=?13-6=?13-7=?13-8=?13-9=?学生能快速说出答案)。教师及时提问:算得这么快,你是怎么算的?有什么秘密?学生描述规律,教师适机表扬其在减法表中发现的第四种算法。
【设计意图】运用减法表第一关的设计,先让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帮助学生加深对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再有意选择一横或一列算式进行计算,从减法表中发现第四种计算方法(多1少1),使学生初步感知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数学的逻辑美,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第二关:不用计算,你能完成蛋糕的制作吗?
屏幕显示“蛋糕”,第一层14-5=9,第二层14-6=8,第三层是14-7=?A.6;B.7;C.8
学生使用优教信使班班通的答题器进行作答,老师通过“答题结果”的功能现场统计学生答题情况。
屏幕显示:()-()=(),第四层应该填什么算式?请用答题器抢答,开始--
学生抢答。请抢中的同学作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学生通过一节课多个挑战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整理和复习的要点。在运用减法表第一关的基础上,学生有意关注减法表中的规律。第二关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减法表中“多1少1”的规律。运用优教信使班班通的答题器进行互动,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既动了手指输入答案也动脑子去思考信息,又能产出成果。
第三关:卡片接力
屏幕显示11-2=?13-4=?教师使用优教信使班班通技术中“随机选人”的功能,点名学生回答。并道出这些算式的差都是9,可以用“=”连接。
15-6=?教师使用班班通技术中“趣味选人”的功能,点名学生回答。
接着提问: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还能找到差是9的算式吗?请学生填写在作业纸作答。作答完成后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粘贴算式卡片,卡片颜色与黑板上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不同。
教师继续提问:这些算式其实在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都有,你能找到它吗?让学生上台将这些算式卡片粘贴进减法表中,学生马上发现这些卡片都在最边,斜着看正好是一条线,并得出原来斜着看,表格里面的算式差都是相同的这个规律。
师:同学们,20以内退位减法表里还藏着许多秘密呢,留给你们下课后继续思考。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设计意图】一节整理复习课完成,学生从一个热情高的教学环节静下来,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写出差是9的算式,发现算式在表格中都是斜着排列的,揭示了更多的规律,深化减法表的运用。还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减法表的兴趣。让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内容:
P56、P57页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
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1、8的加减法
A、独立思考
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
出示课件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
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
C、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2、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练习
1、动画演示,小男孩踢足球,最后定格为踢进2个,网外7个,看图,你能写出几个算式?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学生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用小青蛙找家或摘苹果的游戏来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6、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7、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单一标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 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 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4、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6、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7、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向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8、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9、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法。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通过摆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摆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方法:
1.出示课题,简单社会公益教育。
2.出示情景图:观察,说出主要信息。
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一): 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列式: 56 + 30 =
观察:两个数分别是什么样的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用小棒摆摆,同桌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拨珠子:先拨56,5个十,6个一。
加30该怎样拨?(为什么把“ 3”加在十位上?)
观察:加完“30”后,计数器十位、个位各有什么变化?
(十位:50 + 30 = 80 个位:没有变化)
完成算式: 56 + 30 = 86
对比:56 + 3 =
小结: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相加,个位没有变化。
(问题二):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
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
列式: 56 - 30 =
学生摆小棒探究计算计算方法。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拨珠子,总结计算的方法;
完成算式
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相减,个位不变。
二、解决问题:
1.口算:P25 3
2.P25 1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解答。
“两只啄木鸟一共吃了多少条虫子?”
“大啄木鸟比小啄木鸟多吃多少条虫子?”小学资源网
3.P25 2
看图,提问:原来有多少只青蛙?后来呢?
问“跳下去多少只青蛙”,怎样算?
小结方法:原来的 – 剩下的 = 跳下去的
列式: 38 – 5 = 33(只)
4. P25 4
看图,说说图意:
来了42名同学,只有30把椅子。
提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有的同学会没有椅子坐,因为椅子少了。)
讨论:有多少名小朋友没有座位?
(椅子比人少多少,就有多少人没座位。)
列式解答。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复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复习重难点: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一、基础练习
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三、小结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课时:十几减9练习课(2)
教学要求: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 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15-9=( ) 18-9=( )
(3)9+( )=14 (4)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