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8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借鉴。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具、学具准备:
积木块、两朵红花。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的红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的红花。
这时,老师轻松地将黑板上方的红花拿下来。
问: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多红花?
生:因为老师的比小朋友高。
师:为什么小朋友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板书课题:比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找两个高矮相差较大的小朋友上台。
师:你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能。
师再请两位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
2.小组合作
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
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肯定方法
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第三高。
3.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用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教学目标
1、 经历整理加法表的活动,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正确率。
2、 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在加法表中找规律。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表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和以前一样,系统的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整理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先在小组内把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2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9等。
通过再次引导整理加法表时,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如:学生会发现:
第一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1。
师:想一想第二行的算式呢?
?第二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2。往下写8+4、7+5……
师:你还有那些发现?
师:你明白同学们说的意思了吗?请和同桌合作,一起仿照上面同学的发现开始整理,完成课本P87的表格吧!(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学生的合作。 )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再次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从中我们都发现了哪些规律?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梳理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找到了很多藏起来的秘密,请和更多的朋友分享你的发现和快乐。
板书设计 做个加法表
把加法表填完整。
作业设计 做个加法表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让学生根据第一幅图列出4道算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3.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课前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运动吗?喜欢哪些运动?瞧!操场上喜欢跳高的小朋友正在联系跳高呢。(出示情境图)我们不仅要向他们学习,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还要利用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从画面上看,跳高的小朋友可以分成几部分?哪两部分?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4道算式吗?先自己想一想、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
提问:谁能把自己想到的4道算式说出来?
板书:8+1=9 9-1=8
1+8=9 9-8=1
提问:你能指着图说说8+1=9表示什么意思吗?1+8=9呢?
指出:这两道算式都表示把没跳的人数和跳过的人数合起来,一共有9个人,所以虽然8和1在算式里换了位置,但结果都是9。
提问:谁能指图说说9-1=8表示什么意思?9-8=1呢?
指出:把这两道算式联系起来看,从总人数里去掉跳过的人数就得到没跳的人数,去掉没跳过的人数就得到跳过的人数,所以两道算式是紧密联系的。
小结:从刚才四道算式中可以看出要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
2. 教学“试一试”。
请小朋友拿出9个花片,分成两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不过1个和8个除外,然后再写出4道算式。谁来把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算式说给同学听听?如果不看图片,那你会怎样计算4+5呢?9-4呢?(引导学生用分合去想)
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减法算式呢?(完成课题的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看到小朋友们学得这样带劲,小蜜蜂也赶来了,它想用数字卡片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谁的摆法多,它就把花香带给谁。(同桌互摆互看)
谁来说说摆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小金鱼看到你们很顺利的解决了小蜜蜂的问题,也想出题考考你们,它说9减几,你们就把得数的数字卡片举起来。谁愿意扮演小金鱼?计算9-6时,你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想一想,你能填出几道加法算式,几道减法算式?
同桌互说。谁能把自己想到的算式说出来?(指名先说加法,再说减谁能有次序地一个不漏地把加法算式说出来?减法呢?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谈话引入课题
[刚步入课堂,学生会出现紧张情绪,首先运用轻松的谈话,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然后转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轻松自然。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此处安排数手指的活动,利于学生了解(或熟悉)点数的方法。使全体学生做好参与数数活动的准备。
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挂图也可以制成多媒体电脑课件出示。先引导学生看图自由发现,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按数量的多少数,并从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引导学生发现个数相同的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到大数图中的数量。
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数字2的教学与上面过程相似。)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成功,又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交流的好习惯。]
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一数,全班学生判断是否数对了。
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同时,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实物
[此处安排学生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这一环节,先对本节课数数活动进行总结,然后将数数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设计说明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挂图(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多种方法,分步骤地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紧密相联,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专家评析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新课开始,李老师用亲切简短的谈话,把学生引入数数活动。随着美丽校园画面的展开,教师以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把学生请进画中。同时,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的安排,留给学生随意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无拘无束的观察和交流给学生带来乐趣。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并追问还有什么?促使学生全面、认真地观察画面。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由让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到提出任务让学生观察,看的是同一幅图,活动要求不同,学生就有新鲜感、有兴趣。李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置入了多次观察美丽校园图的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活动逐步产生观察兴趣。
2.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标准》中特别强调的一点。虽然这是学生入小学学习的第一节数学课,从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看,几乎无数学要求。但是,李老师十分重视这节课,紧密联系实际组织数数的教学活动。首先,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学生身边。如,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接着,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引向校外。如,李老师请小朋友课后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并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教室内的事物,再数到校园内、数到校外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学就在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数数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这样,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26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湖面上还有几只鹤?
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3-1
1、(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设计意图:在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二)、4-2
1、教师出示4只气球,慢慢放走2只气球,还剩下几只气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说出4-2=2的含义,齐读算式。
(三)、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四)、5-2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
(3)、汇报、展示、交流。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这样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集体的智慧。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26页做一做让学生说出减法算式的含义
2.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草地上原来有4只羊,一会儿跑走2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羊?
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3.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1、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2、消防池里有5把铁楸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中的第1题,是基本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2、3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4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说一说这节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板书设计:
减法
3-1=2
减号
3减1等于2
4-2=2
5-2=3
教后反思: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具、学具准备:
积木块、两朵红花。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的红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的红花。
这时,老师轻松地将黑板上方的红花拿下来。
问: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多红花?
生:因为老师的比小朋友高。
师:为什么小朋友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板书课题:比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找两个高矮相差较大的小朋友上台。
师:你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能。
师再请两位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
2.小组合作
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
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肯定方法
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第三高。
3.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用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6、7的组成。
教具准备:
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设疑:茄子博士有18个气球,想送给3个孩子,每人6个气球。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三个学生的分法没有按次序出现,可以让其他学生调整他们排列的次序。
讨论:看着一个同学的分法,可以有几种说法呢?
说完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第32页例题中的空格。
二、动手操作,尝试练习
讨论:茄子博士看到你们爱动脑筋、爱思考,每人奖7个圆片,你能把圆片分成2堆吗?有几种方法?能按顺序有条理地分一分吗?请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空格里。
填完后小组相互交流检查,指定一名学生板书。
三、活动游戏,应用巩固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
描述:茄子博士看到大家那么聪明,高兴的不得了,他奖给大家6张数字卡片,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合起来是6,请你连一连。 2.说一说(想想做做第2题)
茄子博士一口气又给我们送来了6朵白云,哪两朵白云上的数合起来是7?请你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3.对口令(想想做做第3题)
师生玩6的对口令:教师出手势2,说:我说2,学生出手势4说:我说4,6能分成2和4。
学生之间玩7的对口令。 4.吃螃蟹(想想做做第4题)
讨论:同学们口令对得那么好,茄子博士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螃蟹,看谁吃的螃蟹多,怎么吃呢?谁能把螃蟹身上的数分成钳子上的两个数,把钳子上的两个数合成身上的数,那么那只螃蟹就归你吃了。
教师指导学生。
四、揭示课题,巩固应用
讨论: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师生齐板:
6、7的分与合。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