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热门三篇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精选3篇)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1

一、转变德育教育理念,提高学校服务意识

过去,我校由于是企业子校,学校受计划经济思想与“教鞭式”教学管理思想影响较深。自从企业转到地方后,我校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德育教学理念,由“教鞭式”教学管理转变为引导启发式教学。首先是加强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服务理念,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校先后派送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的骨干老师到、等地进行德育工作观摩学习。接受新的德育教学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同时从外地聘请了思想道德建设辅导员,定期来我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指导,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水平。其次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道德水平。近年来,我校将德育教学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不断促进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结合形势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人文教学理念,使教师树立起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与道德价值观,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教师成为新时期的传道、授业者,更是教育行业的服务者。通过学习和培训,我校很多老师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崛起,靠的不单是硬件的投入,而是通过学习和理念的提升,这种理念就是:“爱心与责任感,要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首先转变教育理念,变更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二、弘扬教育关怀品格,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20xx年来,我校以“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体现教育公平”为追求,努力体现教育关怀。一是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我校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发动社会资源,每年建一片爱心园地,扶一帮贫困学生,铸一批国家栋梁,捐资助学形成一种长期有效机制。近年来,我校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先后招收贫困生xx名,我校校长首先带头,把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x元奖金全部捐了出来。同时发动企业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活动,x公司长期为我校xx名贫困女童缴纳所有学杂费,直至她们从完小毕业……个体企业家女士在我校三十五周年校庆之际,送来价值*万元的书籍……二是注重学生关怀,主动改变自己,适应变化的学生。我校在做好优秀学生的同时,主动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某学生由于一度沉迷于电脑游戏中,成绩不断下滑,学习兴趣几乎全失,甚至出现厌学、逃学思想,这种现象而且在学生中有漫延趋势,学生家长对学校、学生也失去了信心。为此,我校开始着手调查研究,分析这一现象原因,在文化、城管、社区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及时清理学校周围的电脑游戏室,同时及时拿出内部德育教育改革方案,决定实施疏通学生思想为主的正面教育方针,对有这方面倾向的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沟通,寻找思想根源。通过思想盘查,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主要是我们教师平时进行思想交流太少,教育不够过细,身份档次拉得太开,部分学生出现畏师情绪,对学习中不懂的地方,课后不敢向老师请教,久而久之,形成反感与厌学,找到根源之后,我校开始转变教学态度,放下老师架子,主动与学生交往,形成朋友关系,并经常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课外活动,转变学生的课外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段时间后,类似以上的学生又重新树立起新的学习目标。课后也从未接触过电脑游戏,学习成绩开始直线上升,该学生并于x年成功地考上了xx市一中,该学生家长开始感慨:这是四完小及时转变教学态度,实施德育为主的效益体现。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德育教学合力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只要三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就能造就能在世纪建功立业的高素质人才。

我校由于过去属企业办学,德育工作滞后,在转为地方办学后,在资兴市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我校及时转变教育管理手段,不断利用人文教育资源,充分完善教育设施。首先,成立家长委员会,并且每学期实行“xx个”计划,即:每学期开展一次年级家长“家长学校”培训讲座。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一;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与学校联席会,向家长汇报学校管理情况,共商学校大展大计;每学期实施一次捐资企业与被扶家庭牵线搭桥会,帮助贫困学生重回校园;每学期实施一次家长接待日,家委会可随时来校听课,了解学校教学情况。通过实施拉近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当年有的家长出资兴建了篮球架、有的家长送来了地板转,还有的家长半价出售了办公桌;在每次活动中,都有家长主动提供音响器材、摄像设备,学生家长真正成为了我校兴校办学的主人。其次,聘请了位素质高、有丰富家教经验的学生家长为校外德育辅导员与监督员,共同参与制订学校的德育工作规划,共同监督我校措施的落实;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天对学生家长进行电话信息反馈,及时对学生在校表现情况进行信息交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对青少年的行为加以有意识地控制和建设,充分发挥整体引导与管理功能。再次,完善教师家长互动工作,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结构,为我校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我校先后利用假期休息,对全校各个学生的假期情况,过去在校对学校的想法和意见进行家访摸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思想道德取向,并聆听家长的指导性意见,通过家访与互动,加强了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促进了我校的发展壮大。x年下半年,我校刚从企业办学转到地方办学后,当时由于有部分家长对地方教学不甚了解,甚至对地方教学不够信任。很多家长开始将自己的孩子向外地学校转移。我校获知后,一致认为,转变教学理念,大力启动家访工程,主动贴近学生家长,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向社会、家长耐心解释:由企业办学转变到地方办学;一方面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央实施企业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又是规范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将是企业、学校、孩子三赢的良好局面。同时还向家长汇报了地方党政对我校转到地方办学后的关心与爱护,也汇报了今后我校发展宏伟蓝图与实施方案。通过我校家家户户上门,耐心细致地解释,得到了社会广大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当年不仅全部稳定了木材厂、水泥厂的所有学生,为木材厂、水泥厂两大企业当年成功转制创造了有力的外部条件,而且还增长了学生生源,形成了良好的开端。现在我校将家访互动工程作为一种长期的办学的服务机制,而且这几年开始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德育发展上得到不停地完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x年以来,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学生品德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我校德育教育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我们也感觉到,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的综合素质离德育工作的新要求相差甚远,极个别的教师还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同时德育工作机制在全方位的思考和把握上难以准确定位,思想道德建设难以突破滞后的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将按照中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长期、有效地开展与完善德育工作,不断优化人文教学环境,有力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德育管理方面开拓创新。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2

一、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

多年来,通过我们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新世纪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学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没有注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缺乏社会实践,致使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彼此独立,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综合日的。二是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容易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虚荣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孩子不堪重负,容易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和人沟通,要么走上极端。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利用手中的权力索拿卡要、吃喝玩乐、挥霍浪费,子女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思想也会受到腐蚀。

三是社会教育薄弱。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为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极力向青少年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色ooo情的音像制品,甚至反动的印刷制品、“口袋书”,也有的商家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甚至反动的信息,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二、采取“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思想,就是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把青少年当作朋友来看待,注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德育内容,设计、实施德育的方式。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但应该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操和道德。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承认并确立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所以,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安排德育内容应从青少年发展需求出发,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青少年时期是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思想的可塑性和变化都较大,他们需要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和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2教育方式与教育对象要求相适应。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青少年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和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3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只有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其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不是对青少年的制造和加工过程,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也不是被动等待、“任人宰割”的过程。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投其所好,助其成材。只有这样,“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

4尊重青少年不是教育者的恩惠,而是青少年的权利。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得到尊重,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利益需求上的都是青少年应有的权利。但是,尊重不等于放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不等于让青少年为所欲为、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社会上的人,其发展方向和需求要符合社会规范。放纵其自由发展,不但违背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而且违反了教育规律,极易造成教育偏差和教育失误。

三、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

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首要要转变观念。青少年是学校的教育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唤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其对教育产生抵触。转变观念就是强化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具体而言就是: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全面实现教育价值,建立以教育对象——青少年为主体,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澄清,教育实践一定会出现偏差,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而且要把它全面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要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他们个体差异和个性、潜质的不同使他们对德育的需求也不同。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教育者既要考虑到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特征,又要考虑到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便采取措施,促使其质变或飞跃,引导其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需求相适应时,就会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就是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喜欢德育,乐于参加德育活动,才能使德育收到实效。

青少年德育工作总结 篇3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让辖区青少年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近日,北戴河区法院少年法庭在假期开始前走进校园,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少年法庭的法官们通过审理过的两起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真实案例,结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向辖区学生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小知识,并播放反诈宣传动画片《反诈风云之谁是卧底》,和学生们进行互动问答。法官们精心准备的反诈小课堂轻松活泼,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北戴河区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推动“法治进校园”常态化,积极参与学校法治建设工作,与辖区学校联合开展模拟庭审、旁听审判、警示教育等系列活动,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进校园活动,为在校师生提供精准的法律服务,助力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安全、法治、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