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学生调查报告汇编(汇编三篇)

实用的学生调查报告汇编(通用3篇)

实用的学生调查报告汇编 篇1

一、前言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国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关注这一群体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关注我们祖国的发展,我们民族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本校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揭开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缘由,重新反思高校,家长,学生,网吧,社会管理部分所承当的责任,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研究相干说明

1、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缘由及对策研究》SRT课题组实施,具体目标以下: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本校学生网瘾现状,把握网瘾比例在年级、地域和性别上的散布情况。

(2)通过对不同上网目的、网民分类(非网瘾、网瘾偏向、低度网瘾、中度网瘾、高度网瘾)的交叉对照分析,探索上网成瘾与网上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对不同程度网民的家庭状态等题目进行分析对照,调查家长对大学生消费及上网题目的态度。

(4)通过对调查对象平时的在校情况及上网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学校及社会其他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题目的影响。

(5)通过对不同程度网瘾大学生网民的人格因素进行对照分析,探究人格因素对网络成瘾程度的影响。

2、调查实施方法

本课题组于20xx年6月成立,在征求指导老师意见以后确定操纵程序,设计调查问卷,并于10月份进行试点调查,在总结试点调查工作以后重新修改调查问卷,并终究确定调查方案。

本调查为自填问卷的方法。问卷发放方式以实地面访为主。调查的范围为本校除大四年级、硕士生、博士生之外的在校学生。访问地点为学校、网吧和其他公共场合。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35份,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为88.9%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调查主要触及到三大类共五个指标。分别是:1、核心指标网瘾;2、参考指标网瘾程度与网瘾偏向;3、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2)核心指标:网瘾

网瘾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题目。“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咯噔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资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致使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侵害。

依照金伯利?扬的观点,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取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假如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甚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遭到严重影响;(7)固然能意想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题目,依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在这七个标准和研究所遵守的“网瘾”定义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在多方征求意见以后设计了相应的问卷。

固然金伯利?扬博士很早就对“网瘾”概念进行过界定,并且在网瘾调查研究方面获得了丰富成果,但由于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其实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我国网瘾状态的研究根据。因此,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和课题小组成员的屡次深进探讨,制定了以下网瘾评判标准:

网瘾评判标准的条件(必要条件)为:上网给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5.7题)。

在这一条件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往上网(问卷第5.1题);(2)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问卷第5.5题);(3)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缘由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莫衷一是(问卷第5.6题)。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些标准设置了组合型的“或然”题项。在第5.7题选“是”的情况下,第5.1题、第5.5题和第5.6题中只要有一个选“是”,即判定该网民属于“网瘾”。

(3) 辅助指标:网瘾程度和网瘾偏向

分析中所使用的两个辅助指标,分别是描写网瘾群体和非网瘾群体的。对已被界定为网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的网瘾程度有多深;而对还没有成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是不是具有网瘾偏向。

网瘾程度的丈量方法是:在网瘾的三个补充条件中,满足的条件越多,则其网瘾的程度越深。即:被访者在对问卷中第5.7题回答“是”的条件下,第5.1、5.5、5.6题回答“是”的题项越多,其网瘾程度越深。

网瘾偏向的丈量方法是:在非网瘾群体中,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向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问卷第5.4题);(2)实际上网时间常常比自己预期的时间长(问卷第5.9题)则表示该被访者具有网瘾偏向。之所以这么确定,是由于这两个选项可以反映出网民在上网时行为和心理上的一种失控趋势,即:行为上没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心理上固然已意想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却没法自拔,因此才向亲人隐瞒上网时间。

(4) 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本次调查中,上网目的被分为文娱性目的和实用性目的两类。

文娱性目的包括:(1)玩网络游戏,(2)聊天或交友,(3)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

实用性目的则包括:(1)获得信息,(2)学习或工作,(3)通讯或联络。

网上活动丰富性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网上活动的数目体现出来,参与的种类越多,表示活动越丰富,反之则越单一。

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由以下几方面的题目加以体现,包括其性别、年级、籍贯、月生活费等。

而研究发现,一些消极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有关。网络成瘾者具有自持性、敏感、谨慎、个人主义等特点,喜欢单独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际关系途径,特别具有抽象思惟能力,较遵守社会风俗,相对其他人更轻易情感化。

对调查对象的人格因素的调查,主要体现在题目13—18当中,本次调查主要是从调查对象对本身状态的满意程度情况进行分析的。

(5)数据预处理

在所有调查问卷回收后,经过数据登录和逻辑查错与净化处理构成终究数据库,研究进程中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6)数据处理说明

本报告对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进行了描写,但在后期分析的同时,又对身边已知沉溺网络程度较深的同学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的结果主要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和参考。

三、我校学生上网情况分析

1、具有网瘾和网瘾偏向的学生范围

(1)我校学生网瘾比例约16.3%

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我校网瘾学生约占学生网民总数的16.3%,网瘾现象在我校已不容忽视,需要引发多方关注。

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例如,有报导称,“整体而言我国上网人群中大约有6%的网瘾用户,而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高达14%” 。另外,民盟北京市委20xx年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比例达14.8%” 。本次研究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结果都与以往相干研究的结果比较接近。

(2) 我校学生网瘾偏向比率为8.6%

除现有的数目庞大的网瘾学生群体外,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约8.6%的学生存在网瘾偏向。可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瘾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网瘾群体散布情况及生活用度状态

可以看出,男同学网民上网成瘾的比例(66.7%)比女同学网民(33.3%)高出约33个百分点。在具有网瘾偏向的网民中男同学比例一样高于女同学。

实用的学生调查报告汇编 篇2

背景

现如今,大多数学生每周或每月都可以从父母那里拿到一定数额的钱,这就是零花钱。但是,身为零花钱使用者的我们,对以下四个问题是否了解呢?

目的

探究中学生零花钱的花费情况

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2.口头了解

3.网络搜索

调查情况

问题1:零花钱的来源

——94.4%的中学生的零花钱来自父母

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生活开销一般老师都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的,也会经常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这也是基于长辈对幼辈的关爱。少部分期望自食其力的学生还会通过打工或者兼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同时接触了社会,丰富了社会经验。但中学生的年龄相对来产还是比较小,能同意他们利用课余打工的家长还是不多。 问题2:零花钱的数额——初中生零用钱每月多在50元以下,高中生的消费层次更均。 初中生的年龄尚小,平时花费不多,加之初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行事能力都相对较弱,家长们一般不会给不孩子太多钱支配,只有在一些郊游,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才会相对慷慨一些,一般在平时,就每次给几元钱,以应付日常花销和每日车费为主。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每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下。相对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比较多,学习上的花费也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自己孩子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会毫不犹豫,同时孩子的平时的生活花费和日常零用钱,也开始随之水涨船高。

问题2:零用钱的使用情况

——中学生零用钱三大流向:购书,零食及储蓄。

值得一提的是有36.5%的中学生朋友把未花完的零用钱进行储蓄,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储蓄是有明确消费目的的,是一种积攒行为。这个结果表明,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在当代青少年的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问题3:对零用钱的态度

——中学生普遍缺乏理财能力

一个人很多习惯都养成于青少年时期,从一个学生对待零用钱就有折射出将来当家理财的点点滴滴;一个人从小克勤克俭,长大后自不会大手大脚,小时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让他感到钱来得容易,长大后一不留神,就会犯下难以弥补的错误。建议

为了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不让学生的心灵被金钱所吞噬,我们建议从以下的四个方面做起:

一、政府有关部门做到:

1、有关部门去各中小学门前查处一些无牌无证的小吃、玩具摊档等,净化学校门前的环境。

2、到学校、各村宣传到无牌无证的'小吃摊档,浪费金钱的害处和不浪费金钱,勤俭节约的好处等。

3、多张贴宣传标语等。

二、学校做到:

1、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引导学生正确消费,不搞攀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家长做到:

1、树立正确的榜样。孩子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来学习的;

2、告诉孩子金钱是什么?金钱意味着什么?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控制孩子的零用钱的数目;

四、学生自己做到:

1、根据实际,计划开支。不要零碎地、频繁地问父母要钱,这样难免他们不耐烦,也容易造成多花钱的错觉。你应该根据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预算一下,如每月做个月份计划,一次性向父母要,然后自己掌握,控制使用。譬如说,一个月消费的项目和总金额相对稳定;各项目按重要程度划分先后慢急来分配金额,尽可能减少开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坚持记账,节约开支。自己手中的钱怎样花,坚持记账,就是学习对自身消费行为的管理和反省。这样可直观地了解自己零用钱的变化和使用情况,逐步避免消费行为中的盲目和混乱,检查自己哪些支出是合理的,哪些支出是可以节省的。这不仅有利于节约,更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3、“好钢用在刀刃上”。尽可能把零用钱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充分发挥每一分钱的合理使用价值。那种动辄购零食、同学之间轮流请客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 金钱并不像平常说的那样,是一切邪恶的根源,惟有对金钱的贪欲,即对金钱过分的、自私的、贪婪的追求,才是一切邪恶的根源。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会合理使用金钱,让祖国的花朵不被金钱腐蚀!

实用的学生调查报告汇编 篇3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走进爱情世界里的也大有人在。

笔者于xx年12月对jy大学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在对jy大学各系、各年级学生关于爱情观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谈恋爱这在大学校园已不是希奇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约9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其中89。5%的男生赞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68。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可无,一切天注定,其中又以文科女生为主占55%。占80%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在谈到爱情的标准时,占71。5%的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70%的男生认为爱情应是随缘的,而只占6。5%的女生相信随缘,但相信以金钱,外貌等为基础的爱情占了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女生占11%。尽管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

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而12%的理科女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忠贞的,可信度甚高;占18%的文科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以发展为婚姻。

综上,通过对jy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爱情表征着两个相爱的人连成的心,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为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而现实的残酷又给爱情加了矛盾的枷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同时,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

一、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从jy大学网上调查搜集的资料看:既有对现实的美好爱情的憧憬,如“爱情是神圣的、坚贞的”、“爱情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爱,简单而又简约!我们的爱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需要上的!我们身边的爱是轻轻的来,而又轻轻的走!没有线,没有头,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简约!”又有对现实

残酷的无奈,如“难得一身好本领,情关始终闯不过,柔情蜜意,乱挥刀剑无结果。流水滔滔斩不断,情丝百结冲不破。刀锋冷,热情未冷,心底更是难过。无情刀,永不知错,无缘份,只叹奈何,面对死,不会惊怕,离别心凄楚。人生几许失意,何必偏偏选中我。挥刀剑,断盟约,相识注定成大错。”又有对爱情的无奈,如“爱情如流沙”,“爱是什么?相爱,不就是两个人你爱我,我爱你,还有我现在想的是现在相爱,以后会怎么样呢?会结婚嘛?所以我很犹豫,我很彷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充满着浪漫与高尚,又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无怪乎,有人说:“大学不谈恋爱,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而现实的爱情从来就没有“世外桃园般的爱情”。

二、大学生的爱情观既让人充满向往,又很脆弱

大学生朝气蓬勃,有理想,有上进心,而对永恒的话题──爱情,既向往,又缺乏理智。在调查中占41。5%的女生认为大学谈恋爱是一时的好奇,经历了十二年寒窗之苦、高考的艰辛、无硝烟弥漫的战场的拼搏,进入了xiangya塔,青少年压抑久的心终于得到了释放,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已经改变了高中的那种只有读书为高考的观念已不复存在了,思想放松了,再由于处于青春骚动期的大学生终于找到了释放情感的方式--谈恋爱。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日趋成熟及对人生认识的完善,自然对爱情有了现实的变化。在调查中,占13%的男生认为大学恋爱的一个目地是为了生理的需要,占20%的男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同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58%的学生则反对同居,认为同居是对道德的一种败坏;而约9%的文科类的女生认为同居无所谓,感情已达某种程度的时候,那也无可非议,只要双方合适就可以,这可能与其所接受的知识、认识及感性思想的浓厚等有关。约占60%的学生则认为爱情应该专一,忠于彼此,这成了主导思想,看来当代的大学生还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思想道德观趋于良性化发展。一部分的女生认为如果可以找到更好的,会考虑换男朋友,追求更加完美的爱情,体现了对爱情的理想化,缺乏理性,谈恋爱只是凭着自己的感性认识,缺乏成熟的分析。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爱情信任度的下降。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可信度不高,但不会完全、坚决地反对恋爱,因为对消费者的大学生而言,婚姻是遥远的事情,还谈不上责任与义务,大学时代谈恋爱也无可厚非;对爱情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比较成熟的表现,在被调查的大三、大四的学生中,占60%的人主张恋爱应结合社会现实,家庭实际,经济能力等,少了鲁莽和随便,多了成熟、理性的思考。

三、大学生的爱情观又是不协调的

在调查中表明:占30%的学生认为找男(女)朋友必须有“为共同理想奋斗的决心”,其中艺术类的学生占了10%,而占60%的理科类男生认为女朋友必须是纯洁坚贞的,占20%的文科类的女生希望找个“在无聊时可以谈谈心的伴侣”……这些结果显示:男、女学生对爱情伴侣的取向有着很大的不同,而文、理科又有明显的差别。追究原因,可能是各自的文化知识层面、接受教育程度、道德观念、对现实的了解认识和对未来的计划等不同有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