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交通意识的调查报告【三篇】

公民交通意识的调查报告(精选3篇)

公民交通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1

一、内容摘要及背景:

交通堵塞,又称交通挤塞、交通拥挤、交通拥堵、塞车或堵车,是指一种车多拥挤且车速缓慢的现象,通常在假日或上下班尖峰时刻等时刻出现。此情形常出现于世界上各大都市区、连接两都市间的高速公路,及汽车使用率高的地区(如美国)。此外,人们经常把容易塞车的道路,称为交通瓶颈(或交通樽颈)。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是全国流动人口聚集的一个主要城市,近年来,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在非常庞大的人口总量和高比例的流动人口情况下,北京的交通面临极大的挑战,堵车现象十分严重。在非常庞大的人口总量和高比例的流动人口情况下,北京的交通面临极大的挑战,目前,北京交通的拥堵情况大家提起来都无可奈何,尤其在市内二环和三环内,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车辆都行驶缓慢,使人们出行花在路上的时间大大延长,上下班路程长达一个到两个小时已经非常普遍。

二、调查目的: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国家以及每一个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北京,拥有世界先进的交通体系,却依然深陷交通问题中,这无疑成为我在北京体验最深,也最让我深思的。分析其中的困扰、造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我个人的意见,希望能够对于交通问题不再是一味地抱怨,而是能够改善我们生活环境。

三、调查对象:

1、公交车、出租车司机;

2、交通管理人员;

3、出行市民;

4、其它。

四、调查方法:

1、人员采访;

2、实地观察;

3、其它。

五、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采访,我发现北京交通拥堵的问题造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口基数庞大。目前北京人口超过20__万人,核心区域,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人口密集程度已达到23953人/平方公里。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无疑成为造成北京交通拥堵的最直接的原因。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在世界上都是可以排在先进行列中。但是在如此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中,拥堵的情况还是每天都在发生。因此在朝阳区比较密集的商务区,我进行了部分抽样调查。通过询问和记录,家庭地址在三环和四环之间的上班人员,平均上下班时间在1小时至1小时30分钟之间;家庭地址在北京4环和五环之间的上班人员,平均上下班时间在1小时30分钟至2小时之间;家庭地址在相对偏远或是北京郊区一带,上下班时间就会超过2个多小时,甚至更长。由于各个公司上下班时间基本上在同一时间段,导致在上下班时间段中人流量超过交通饱和状态,导致交通拥堵。所以无论多么发到交通系统都会因为地域及客观条件限制,拥有自己的极限,当突破极限承受状态,再发达的科技也只能枉自兴叹。

2、政策的预见性。首先我要说明的是,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政府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政策。但是出台的政策都是在弥补,或是解决已发生的问题。由于长时间的社会习惯性,很多政策在出台后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现在很多城市都开始实行汽车出行限号,汽车购买摇号等政策。不得不说,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交通压力,但是是否有明显效果还是值得商榷。出台的政策是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可是对社会发展或是引起的整体连锁反应是否真的有利呢?如果只是短暂解决,或是没有很好的长久性,那么这个政策的出台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表象的改变是否能够满足我们对于交通的期待?这样的期待最终会变成什么,真的需要引起深思。

3、人员素质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很多国家也存在车辆多,人员基数大的问题。但是其交通拥堵情况却比北京好很多。相对同等的条件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道路上的每条标注的线,每个到路口设置的红绿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每条线都是在规范车辆的行进区域,每个红绿灯都是保证路段畅通及安全的保障。然而,有相当比例的人忽视这些问题,甚至熟视无睹。很多拥堵路段都是由于前方出现交通事故引起的。每次出现交通事故,总会是由于一方没有按照规范及规定操作而导致的。也许只是为了争取那几分钟的时间,却耽误更长的时间。人们听到“丢了西瓜,拣芝麻”都会一笑而过,但是殊不知这样的做事方式何尝不同于西瓜与芝麻间的选择?无视交通规则、抢占其他车道、强行超车、加塞都不是帮你节省时间的捷径,这只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心态,只能让人离要去的方向越来越远。

六、解决方案:

以上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虽然是概括,但是都是直接导致交通问题的源头。事情的改变不是从细节开始改变,而是要回归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都不对,改变细节又有什么意义?故以下三点是我提出的解决意见:

1、人口基数庞大。我们不是要疏散或是通过生活压力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无法生存而选择离开。北京之所以人口数量庞大是因为更多更好的就业、生活的机会相对较多。更多的人愿意离开家,到北京寻找发展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离开家,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长期分离,但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为了寻找到更多的.机会,不得不迈出家门。应该将更多的机会分放的各个地方,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人可以在自己的家乡生活工作。而这样的调整需要国家的扶持和改变。这不是在短时间能解决的,但是需要明确方向,逐步调整。

2、针对政府出台政策的问题。政府是否出台的政策能够有一定的前瞻预见性,不是短暂的解决问题,而是符合整体发展方向的同时改善目前的交通现状。这样才能给社会提前灌输新的理念,慢慢改变和培养新的交通意识和理念,形成新的社会习惯,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像国家的5年规划,规划的是方向,是预期,是细节,是结果。徒观其表,而不思其心,为掩盖后的假象所欢愉,意义何在?

3、人员素质。这不是贬低,不是羞辱,而是同为一族的人所发出的声音。点滴均是长时间社会演变所塑造出来惯性。一点一滴的改变就会成为发展的源动力。星火燎原,碟引狂风。只需要每个人做一些改变,就会有更多人效仿,就会成为社会的风气,最终成为每个人的习惯。不要因为这件事太遥远而不做,因为不做就永远达不到成功,迈出一步,我们就可以离成功更近一步。我愿意从我做起,去改变、去影响。

七、总结:

交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不是只抱怨交通拥堵,而开始思考如何能改从自身改变,配合国家宏观的调整,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公民交通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2

问卷调查方案及过程

将规划大纲中有关的问卷调查部分形成了一张调查问卷。于XX年4月15日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共派出6个小组,每组两人,共12名学生参与。问卷地点为:天健园、研究生院、一食堂、商业街和各行政楼。每组分发问卷25份,共分发问卷150份,收回148份,其中学生121份,教职工及其他工作人员26份,外来人员1份。

问卷调查成果与分析

1)校园内出行方式

在校园内的出行方式选择中,68%的学生和62%的教职工选择了步行;26%的学生和8%的教职工提到环游车;骑自行车的学生占8%和教职工的8%相同;有15%的教职工选择在校内开车为主。不过,由于调查样本的限制,教师中开车的比例应该会更高。

可见,步行是校园内主要交通方式,环游车为学生的主要辅助方式,机动车是教职工的主要辅助方式,而自行车是比较次要的交通方式。

2) 校园内主要交通问题

关于校园内的主要交通问题,学生提到最多的是“学生出门不方便”,有39%的学生提到,这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其次是“学生的交通安全得不到保证”,有35%的学生提到,说明学生们对自己的安全非常关注。第三为“学生上课不方便”,提到率为31%,说明近三成学生觉得从宿舍到教室不够方便。再往下的选项为“行人和机动车相互干扰”和“交通意识淡薄”,分别有29%和27%的学生提及。

而教职工提及最多的是“交通意识淡薄”(38%),说明教职工觉得学生和部分开车人的交通意识问题最大,显示在对待交通问题的认识上师生有很大的角度差异。其次为“行人和机动车相互干扰”(31%),再其次为“学生出门不方便”(27%)。再往下,教职工们提到较多的两个选项时“学生的交通安全得不到保证”(26%)和“停车找不到合适的地方”(26%)。

对待交通问题,师生关注点不同。教职工开车的多,关注交通意识和安全问题,也了解学生出门不方便的问题,停车不便也是教职工重点关注的。学生们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对出校门的不便、去教室的不便、安全得不到保障等角度提出了问题。平衡师生之间的认识差异,合理照顾两类人群的需求,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

3) 对门禁的态度

对于目前的门禁刷卡系统,58%的学生和62%的教职工持支持的态度,由于觉得影响交通而持反对态度的分别占16%和19%,其他人选择中立。

说明对于当前的门禁系统,大多数人采取比较认可的态度。

4)关于五四大道沿线的管理方案

五四大道目前局部路段采取了分时段交通管制措施,针对五四大道交通管理问题,我们设置了选项,统计结果如下:

现在管理的就挺好,继续保持

在一些路口增设红绿灯信号系统,规范路口的管理

增设交警和志愿者,管理好路口的人流与车流

其他

学生

29(24%)

51(42%)

37(31%)

10(8%)

教职工

3(12%)

7(27%)

12(46%)

4(15%)

在这个问题上,师生也有较大的分歧。许多教职工不希望延续现行管制方案,其中多数选择采取较为柔性的措施管理;而学生们除了有约四分之一的支持保持现状外,赞成红绿灯方案的学生占多数。教职工中虽然也有赞成红绿灯方案的,但考虑到校园内的红绿灯没有监控系统和执法权力,支持度就没有学生高。五四大道特别是校医院到建工楼段是校园交通的矛盾集中段,对于这里的管理方案,确实需要认真评估。

5)关于新设护栏的认识

校园新设的护栏主要功能为分隔车流与人流,同时有降低车速的作用。该措施得到60%学生和46%教职工的完全支持,还有29%的学生和35%的教职工在支持的同时希望略作优化。持反对态度的学生和教职工均不及两成。

说明目前新设的护栏得到了大多数师生的认可,只是可能需要在引起不便的局部地方略作调整。

6)关于机动车的看法

对校内机动车,学生看法前三位分别是“车速太快,危险”(56%)、“ 机动车太多,建议限制”(25%)和“ 还好,老师开车比较注意”(15%);教职工看法前三名分别是“车速太快,危险”(35%)、“减速带太多,开车不爽”(27%)和“还好,老师开车比较注意”(23%)。

师生都认为车速太快是个问题,不过学生倾向于限制车数,教职工关注开车舒适度。当然,大家一般认为,教师们开车比社会人员会素质高一些。

7)关于车辆的停放

车辆停放我们分为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乱停乱放地域的认识,另一个是对管理措施的调查。

关于乱停乱放严重的区域,学生认为最严重的是食堂周边(45%),其次为后街门(四号门)(44%),第三是商业街(39%),第四为教学楼(34%),其他地域提及数较少;教职工认为最严重的区域是商业街(38%),其次为食堂周边(35%),第三是教学楼(19%),其他地域提及较少。

对于车辆停放的管理,提及“在需要的地方增加停车位”的最多,学生有53%,教职工有58%;说明提供充足的停车位是最基本的措施。学生提及第二的是“部分地段请交警参与管理,对乱停车可能进行罚款等处罚”,占42%;第三位的是“对乱停乱放车辆予以警告”(40%);说明学生们更倾向于严格的管制措施。而教职工选择的第二选项为“如果附近没有车位,引导到其他停车位去”(42%),第三选项才是“部分地段请交警参与管理,对乱停车可能进行罚款等处罚”(31%);说明教职工更偏向于柔性的管理措施。

8)对校园环游车的看法

对校园环游车设置的多选题学生们普遍多选,说明学生的关注度高。提及率高的选项依次是:“线路设置可以优化,比如行政楼、文法楼表示很不方便”(49%),“有时候等了半天也没见环游车”(40%),“对环游车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36%),“建议仿照公交车站修建环游车站点”(35%),“经常等到了环游车却无座位,上不去”(31%)。而教职工同样对环游车的线路设置最不满意(62%),其次强调环游车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提高(42%),建议建公交式站台的有35%。

环游车线路设置师生反应最大,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提高环游车的服务意识,增加发车数量,新建站台改善候车环境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改进意见。

9)关于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交通作为环保、健康、时尚的交通方式,赞同大力推广的远远超过认为自行车太多的。师生共58人赞成,只有共7人反对。

而关于校内公共自行车系统,共有46个(31%)师生表示没有用过。认为公共自行车“借与还不方便”的师生共有5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5%;认为公共自行车“借用时间太短”的共有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0%。

另外在调查时和学生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不愿意骑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车辆经常丢失。如果保安问题不解决,自行车的普及与推广是难以实现的。

10)关于商业街车辆管理

关于商业街车辆管理,赞成“严格禁止机动车进入与停放”的比例最高,学生占60%,教职工占73%;认为“不妨允许车辆进入,规范停放”的学生有25%,教职工有“15%”;认为“应允许沿街商户的车辆偶尔进入与停放”的学生与教职工占总数的9%;另有占总数9%的`被调查者觉得无所谓。

大多数人觉得商业街应该禁止车辆进入。

11)关于对人行道的看法

关于校园人行道的看法,提及“现有人行道的设置比较合理,无需大的调整”的人数最多,包括40%的学生和54%的教职工。其次为“人行道经常有其他车辆、障碍,需要整治”,有34%的学生和31%的教职工提及。另有占总数22%的人提到“人行道台阶太多、太高,不利于行走,建议改进”,以及有20%的人提到“有的地方人行道宽度不够,需要拓宽”。

调查表明,师生对校区人行道基本还是满意的,需要改进的地方是都是局部的管理、维护、拓宽、改善等。

12)关于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我们分为两个题目来问。

在回答:“您在校园内觉得自己的交通安全有保障吗?”的问题时,前三名的选项依次是“不好说,几万人的大学难免出点交通事故”(47%),“ 还好,校园里的人素质较高,至少比外面要安全”(31%),“ 有,最近学校非常关注交通安全”(16%)。说明师生们能够以比较达观的态度面对交通安全问题,而且学校对于交通安全的重视大家也都感受到了。

在回答“您认为校园内哪些交通现象有损交通安全?”的问题时,统计结果如下:

选项

高峰时段人多车多,交通混乱

机动车速度太快

学生走路、过路口不看车

环游车开太快

社会车辆随意进校园

车辆乱停乱放

缺乏有效的交通管理

其他

学生

人数

66

49

52

53

48

31

39

3

比例

55%

40%

43%

44%

40%

26%

32%

2%

教职工

人数

14

11

14

12

12

7

7

1

比例

54%

42%

54%

46%

46%

27%

27%

4%

“高峰时段人多车多,交通混乱”的提及率最高,共有80师生提及;其他选项如“学生走路、过路口不看车”(共66人提及),“环游车开太快”(共65人提及),“社会车辆任意进校园”(共60人提及),“机动车速度太快” (共60人提及)。这些问题,都不可能是单独某一方面能够改变的。有的无法彻底改变,只能有序组织--如高峰时段大量的人车;有的需要有效的综合治理才能缓解。

13)关于交通教育

关于交通安全与交通意识教育,学生中提及“对每一个进入校园的人,每一辆进入校园的车都要提醒注意交通安全”的最多,占64%;而“重点加强对学生特别是新生的交通教育”的提及率第二,为52%;“重点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开车的教师的交通安全教育”的提及率第三,为42%。教职工中对上述三个选项的提及率相差不大,而且都超过了42%。

只有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更多的交通教育或者无所谓。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赞成对进入校园的每一个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不仅包括外来人员,也包括学生和教职工。

公民交通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3

一、前言

为了了解成都市民道德意识情况,从而进一步剖析成都市成为奥运火炬到达城市的原因,“绿色传承”实践团在8月2日至8月15日的实践活动中对部分成都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参与者94人,其中93份问卷有效,有效率达98.94%。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二、问卷结构

本问卷正文共分五个部分:

(1)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2)有关道德;

(3)有关法律;

(4)对政府工作、社会热点的关注度;

(5)心目中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地点。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本次问卷调查的参与者以年龄在20—40岁的青年为主(占55.91%),20岁以下的占27.96%;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共青团员占到了49.46%,党员占18.28%,群众及其它占到32.25%。

综上,这次调查问卷参与者年龄结构合理,覆盖面广泛,针对性(在读大学生)强。

(2)有关道德

第一题:您知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吗?68.81%的参与者表示听说过,18.28%的人对其熟悉,只有11.83%的人没有听说过。这道题说明,成都市民对该纲要的关注程度较高,成都市政府对公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的工作开展得较好。

第二题:您认为公民道德的标准应该源于以下哪些选项(可多选)?按照答案的中选率由高到低排列,结果是这样的:传统文化、生活环境已形成的道德意识、法律的规定、个人判断、思想家的观点及其他。结果表明,成都市民对道德的标准更多参照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成都市民(包括青年)的影响依然深刻。

第三题:您对社会上有些企业捐资社会公益事业的看法是什么?76.34%的人选择了“达到了义利双收”这一选项;12.90%的人认为这些企业这样做纯属为了提高企业知名度。这个结果是正常的,说明成都市民对该事件的看法比较客观。

第四题:您认为作好事应该得到报酬吗?大多数(6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依情况而定,30.11%的人明确表示觉得不应该得到报酬,而只有13.9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得到报酬。这表明在成都社会风气比较良好。

第五题:您对社会上有些人虐待小动物的看法是什么?绝大多数(88.17%)调查参与者不能接受这种做法,表明成都市民具有普遍的公德心和善心。

第六题:您认为市场经济实行以来,人们的道德水准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令人遗憾的是,更多地参与者选择了有所下降(占37.63%)和大幅度下降(11.82%),而选择有所上升和大幅上升的人占33.33%和9.68%,两项数据均偏小。事实上,市场经济给人们的道德水平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成都市民认为人们的道德水平有所下降是有道理的。

第七题:在网络上,您是否也遵守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呢?60.22%的被调查者表示仍然会遵守,21.51%的人选择了“有些方面遵守,有些方面则不”这一选项,更少的人(15.05%)不会遵守。网络道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网络道德风气体现着一个城市、一个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数据表明,成都市民的网络道德水平较高,但仍需加强。

(3)有关法律

第一题:当您遇到麻烦时,首先考虑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大多数人(75.27%)会诉诸于调解,10.75%的人选择忍让,8.60%的人会选择私了,而只有6.45%的人会首先考虑诉讼。

第二题:您认为法律是公正公平的吗?您相信法律吗?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51.06%)认为法律是公正公平的`,也相信法律;但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45.74%)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公平的,但现行法律不怎么让人信服。两个数字表明,成都市民的法律意识较高,而中国法制社会亟需进一步健全。

第三题:当提及法律,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按照中选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可见,宪法为基本大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四题:您接受过法律基础性教育吗?51.06%的参与者选择“有”,29.79%的参与者选择“有过,但流于形式”,只有18.09%的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法律基础性教育。由此可见,成都市法律基础性教育开展得较好,但仍需进一步深入开展,并充实内容,与市民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第五题:您是否赞成废除死刑?60.64%的被调查者不赞成,25.53%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赞成废除死刑。这是个近几年极具争论性的话题,更多的成都市民支持死刑政策。

第六题:您是否会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只有26.60%的人会经常了解这些内容,更多的人选择了“偶尔”、“一不小心会听说些”。这一结果表明,应进一步开展国家立法活动和法律报告的宣传,让普通民众了解国家的法律活动。

第七题:请写出两到三个您最关心的公民权利。很多被调查者都积极写出了他们最关心的公民权益,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有:自主权、言论自由权、选举与被选举权、受教育权。可见成都市民的权利意识很高,很先进。

第八题:请写出您所关注的或有建议的其他法律问题。参与者写出了以下内容:应该加强普法教育、执行力度加强、国际合同惯例、建筑建造工程项目方面法规、食品立法的完善、交通运输的责任认定、对政府滥用权力的监管等等。可见,成都市民具有很好的法律意识,对法律问题有较高的关注,这表明成都市在法制建设方面具有先进性。

(4)心目中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地点

这是本次调查的附带功能:我们将根据本道题的结果排出最能代表成都市的五个地点,作为火炬成都市内传递路线的建议。最终,根据93名调查参与者的选择,五个地点为:天府广场、春熙路、杜甫草堂、武侯祠和熊猫基地。

四、调查结论

作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城市,成都市入选奥运圣火途径城市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成都市民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能够给中国其他城市做出示范作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