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人文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关注的,有一个“三号文件”: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正式颁发,成为指导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有的代表说,注重社会科学发展,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至关重要。一部世界近代史,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迹,马克思将之称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同时,人类文明史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历史。“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共同构筑了文明的大厦。欧洲文艺复兴的光彩,来自哥白尼、伽利略,也离不开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铸就启蒙时期辉煌的,有牛顿、瓦特,也有卢梭、孟德斯鸠。1961年,前苏联在世界上第一个把人送上太空,美国一些科学家认为,美国的科学技术高出苏联一大截,这个风头该由美国人来出。另一些美国人则清醒地指出,美国的人文底蕴不如俄罗斯,缺乏由此带来的丰富想象力,所以应该服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离不开科技进步。相比之下,不少人对于人文科学的发展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代表、委员说,提起“科教兴国”,人们会想到杂交水稻、两弹一星、“神舟”五号,但同样应该想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进步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正是20多年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场大讨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有的代表、委员说,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基础,追求实用的社会风气影响到人才培养,社科人才的短缺又制约着人文教育的普及。现实提醒我们,轻视人文教育,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是很不应该的。人文教育,是塑造国民精神、民族品格的工程。一个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总量,也包括民族精神、国民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中国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古人讲“人文化成”。剔除其封建糟粕,汲取其文明精华,是我们正确的抉择。从诸子百家到“二十四史”,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襟怀,贵和尚中的理想,崇德尚义的观念……传统文化的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数千年,今天依然给予大步走向世界的我们以温暖和力量。令人欣喜的是,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倍加重视文化的力量。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十六大指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近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切,呼唤着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加强,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人文科学并非总能直接表现为经济指数,但它始终关系一个民族基本价值观的传承和维系,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有一位政协委员说得好,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单面人”。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