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实验室建设汇报材料精彩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1、项目基本情况
为紧跟医学检验行业技术的高速发展,满足区域内大型医疗机构和科研人员对创新诊断技术和诊断服务的需求,本项目拟将上海、湖北、江苏、广东等地的中心实验室升级建设为省级实验室,从区域中心走向包含检验/病理、公共卫生、科研服务、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的全方位区域平台,作为业务核心带动公司在该区域内的高速发展。
本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及相关子公司,总投资额为35,294.83万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对场地进行装修改造,购置实验室仪器及配套设备,招募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本项目投产后将面向医疗机构、科研单位、生物医药企业等机构提供服务。
2、项目建设必要性
(1)体外诊断技术高速发展,需要公司持续投入以紧跟行业前沿
当今体外诊断产品发展方向是封闭化、自动化的流水线,涉及检验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统计学以及机械、光学、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国际一流企业的先发优势明显。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推动我国体外诊断产品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面对快速迭代的检验技术和仪器设备,医学检验机构必须持续追踪,在实践中分析判断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精准医疗的重要前提是精准诊疗,个性化的治疗离不开立体化的诊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为临床提供精准信息已成为医疗检验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精准医学的兴起,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多组学分析从科研走向临床,基于单个患者特有的遗传背景和生物标志物表达谱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推动了体外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实时定量PCR、NGS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代表,个性化检测通过LDT模式正在快速成长,形成了“实验室研究 to LDT to IVD”的创新模式。
公司拟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持续追踪行业技术发展浪潮,按照“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原则,保持自身技术先进性。
(2)重点医疗机构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需求尚待满足
我国医疗机构发展目前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区域内重点医疗机构仍然掌握了大多数的优质医疗资源。随着分级诊疗推进,重点医疗机构在所在区域学术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往往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这不仅要求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能够提供最新的检验菜单,更为第三方在职业教育、科研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合作机会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团队,可以为重点医疗机构学术教育提供实践基地,为区域内诊疗下沉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其配置的先进设备,是重点医疗机构实验仪器设备平台的重要补充,可以直接为科研提供服务。
医学创新成果转化具有流程复杂、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等特点,离不开系统性服务平台的支撑,第三方实验室所拥有的广泛上游资源和市场洞察能力,使其科技成果天然的孵化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和区域内重点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公司进一步切入下沉市场提供了新的业务开拓模式。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拟加强与重点医疗机构的业务联系,全面增强研发创新实力,抢占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市场先机,推动公司可持续增长。
(3)利用优势地区市场基础,抓住行业机遇占领市场
基于“产品+第三方服务”的商业模式,同时顺应国家推进医联体建设和检验结果互认的发展方向,公司早期从检验服务集约化创新出一种以“区域检验中心”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的模式,后经过多年发展升级为“区域检验中心+病理中心”,并进一步迭代为涵盖检验、病理、公共卫生、交流培训、精准医疗在内的一整套整合式的区域中心服务体系。
上述服务体系发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的优势,不断推动区域化中心服务的迭代与更新,通过向目标地区引进公司服务理念,为客户建设出拥有国际先进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专业化“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区域病理诊断中心”,辅以精准医学中心、公卫检测中心和交流培训中心服务内核,提升区域内医疗机构的'检验及病理诊断服务能力,助力区域内医疗机构系统性提升在重点学科发展、精准医疗水平、科研能力、公共卫生响应等方面的核心价值,深化区域医疗改革服务机制,助力医疗机构实现医防融合,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
目前公司已与华东、华中等传统优势区域内的重点医疗机构建立了良好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深化与大型医疗机构的密切合作,实现客户网络与专家网络拓展,提高品牌知名度,利用省级实验室对区域中心实验室的辐射效应,与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战略整合,提升自身综合服务能力。
3、项目建设可行性
(1)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鼓励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建设。20xx年7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中提出,医学检验实验室对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有重要意义;鼓励医学检验实验室形成连锁化、集团化,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对拟开办集团化、连锁化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申请主体,可以优先设置审批。
20xx年5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由牵头医院设置或者社会力量举办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同质化、一体化服务。
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医联体内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此外,《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纲要》《20xx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等政策在公立医院和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分工合作以及多种合作模式探索等方面,作了具体的政策支持。
伴随着国家对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大力支持,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行业标准逐步健全,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行业持续发展与市场增长潜力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市场基础
医疗服务行业是医疗健康产业中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部分,是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直观体现。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庞大,同时面临快速老龄化的挑战,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历届政府都将满足人民医疗服务需求作为工作重点,国家层面资源投入及要素供给持续增加,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使得医疗服务行业依然呈现出需求端与供给端不匹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患者普遍反映“看病难,看病贵”。如何通过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解决医疗服务发展的不均衡,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改革重点方向之一。
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20xx-2020年,中国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市场规模(以终端收入计)从117.39亿元增长至306.95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27.2%。预计到20xx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79.46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9.3%。
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3)公司现有的技术基础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善而全面的医检技术平台,可以适用现有不同客户群体需求。公司拥有血液体液、生化发光、免疫检测、微生物检测、病理检测、分子检测等平台,部分平台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同时,公司为基层医疗机构客户提供血液体液、POCT等平台,在统一质量管理下,可以保证急诊报告的TAT,丰富基层医疗机构的检验菜单。公司主要技术平台包含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平台、测序平台、FISH平台、流式平台、生物芯片平台、质谱平台等,并以分子生物与分子病理技术为核心,保证了肿瘤、遗传代谢、血液病等领域检测项目的持续更新。
作为医学诊断服务提供方,公司一方面需要对现有平台进行不断优化与投入,以技术升级驱动质量、效率、成本控制三者的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公司注重各种高端检测技术的整合,不断挖掘满足临床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公司现有的技术基础,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4、项目投资概算
本项目总投资额为35,294.83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金额为35,294.83万元:
单位:万元
5、项目实施主体
本项目实施主体为兰卫医学、武汉兰卫、广州兰卫、南京兰卫。
6、项目涉及报批事项情况
截至本可行性分析报告出具日,本项目涉及的备案、环评等相关报批事项正在积极办理中。
一、项目建设背景
1、建设现代科技农业,完善农业生态循环,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
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20xx年至20xx年中央连续以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而建设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生态循环,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如何应对诸多挑战,谋划发展对策,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实验室意义深远,形式紧迫。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农业。
总之,生态科技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减少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而且直接创造农业经济效益。推行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项目的建设是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水平的需要
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中科院提出在农业科技领域要“顶天立 地”,要彻底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基地。为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水平,20xx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院省全面科技合作框架下,签约共建“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并举行了揭牌签约仪式。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和时任黑龙江省常务副省长杜家毫、副省长孙尧出席了签约揭牌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双方共建“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实现前沿技术与农业生产需求的紧密结合,是对“顶天立地”最好的诠释。
二、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当前政策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1)《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xx—20xx年)》提出到20xx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展望20xx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加强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改善农业科研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科研布局,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该区域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作用,调动各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以建设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促进就地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农业重大科研项目;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加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农业领域实施力度,选择部分农业科研院所予以稳定支持。
2)《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扩大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突破农产品加工技术瓶颈为切入点,着力发展产地加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一批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着力推进精深加工,培育领军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着力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实现同步发展。
3)《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绩,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
开展动植物产量、品质、抗病虫、耐旱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动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研究,为农业遗传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猪、牛、羊、鸡等主要畜禽、动植物主要病虫和农业微生物为重点,开展以功能基因组为核心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获取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加强农田生态过程、农田养分利用与高效转化机理、耕地地力要素特征与地力培育机制、污染物运移机理及其调控机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机制、重大病虫草鼠害暴发成灾规律与防控机制等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知识源泉。
盘活存量科技资源,建立创新资源跨区域、跨单位、跨领域的共建共享机制。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指导与重点支持,在农业新品种选育、作物优质高效栽培、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信息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推进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及综合试验站等,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重点部署一批现代农业重大科学工程,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建设。
4)《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2、项目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
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生态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投入产出比低,农业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科技农业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农业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提倡发展生态科技农业,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生态科技农业在我国将迎来大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农业,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3、现代化条件更加有利项目的建设
展望(☆)“十二五”、“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发展共识更加凝聚。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为开创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外部拉动更加强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建立,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强劲拉动力。转型基础更加坚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民发展规模经营主动性不断增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不竭源动力。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人口数量继续增长,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和农业多种功能需求潜力巨大,为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创新驱动更加有力。农村改革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
“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补齐短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加快发展动力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科技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4、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建设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日显突出,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科技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技生态农业是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食物网”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系统。在我国,正是循环农业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使得发展循环经济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科技水平
项目的建设以服务东北粳稻生产,稳定和提高粳稻产量为主要目标,通过构建实用、经济、高效的分子辅助技术体系,提升黑龙江省水稻的单产潜力,为东北水稻的持续高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开展功能基因评价、资源鉴定、重要基因克隆、病虫害发生机理及防控机制等研究,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科研的基础研究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创建新一代的水稻组装技术系统解决方案,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核心战略支撑。同时在新一轮东北振兴和黑龙江省的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中,充分发挥“粳稻中心”作为协同创新的载体作用,为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水稻的持续高效、优质高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6、项目的建设是保护并利用好黑龙江独特的水稻资源的需要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目前已基本具备开展分子设计育种的条件。第一,可应用的基因很多,如控制水稻发芽期的低温耐受性的基因、控制粒型基因、控制抽穗期基因和抗稻瘟病基因。如此丰富的基因资源为我们开展 设计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元件基础。第二、技术手段成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水平的标记选择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等常用手段已经很成熟,目前正逐渐向简单化和高效化转变。但目前黑龙江省科研及育种单位对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大多尚停留在概念上,还没有真正开展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建模和软件开发工作。粳稻中心如果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将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的转化。
回顾我国水稻育种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都与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5060年代矮秆资源、20世纪70年代野败型不育系等资源、8090年代光温敏核不育和新株型资源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使水稻高产育种有了飞跃的发展。可见,水稻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关键所在,大量收集和保存稻种资源是挖掘和利用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新种质资源的重要前提。黑龙江省属于寒地稻作区,由于长期栽培繁衍演化,形成了与寒地稻作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品种群以及宝贵种质资源。中心希望能够成立寒地水稻基因中心,保护并利用好黑龙江独特的水稻资源,将构建基因大数据,引起大科学,推动大产业,有利于提升黑龙江省基因组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龙江未来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项目的建设是保护并利用好黑龙江独特的水稻资源的需要。
1、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拟投资约 13,419.88 万元,计划在河北省雄安新区通过购置与租赁场所并购置一系列专业仪器设备,建成专业化的检测实验室,进一步提高雄安公司工程检测能力,满足雄安新区日益扩大的基建工程检测需求,提高区域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为国检集团提供良好的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
2、项目实施主体
本项目实施主体为雄安公司,系国检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本次募集资金到账后,本公司拟采取增资或股东借款的方式向实施主体提供资金以实施本募投项目。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助力雄安新区建设,践行央企责任的需要
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国家千年发展大计,定位为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承担着创造“雄安质量”和成为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重要使命。雄安新区从设立之初就立足于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将“雄安质量”贯穿建设各领域、全过程。雄安公司作为第一家入驻雄安的央企背景的检验检测机构,肩负助力雄安新区建设的责任。通过本项目的建设,雄安公司将按照国检集团全产品线、全产业链、全服务维度、全服务手段的“四全”生态型业务架构,聚焦工程检测主业,在绿色建筑功能材料、装配式结构部件、被动式门窗系统、环境调节设备与系统等细分领域建立健全相关技术与标椎体系,持续在地下管廊、节能产品、水利工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检测与绿色认证深耕细作,以实际行动把好雄安新区建设的质量关,为雄安新区建设贡献力量。
(2)完善专项资质布局,提高盈利能力的需要
随着雄安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雄安公司工程检测业务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同时也对雄安公司工程检测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近零能耗建筑及智能管网等传统行业新业态的兴起发展,雄安公司需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建设面向新兴行业领域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其专项检测资质布局,提升其在工程检测领域的检测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通过本项目的建设,雄安公司将在既有专项检测资质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在其他工程检测专项资质上取得突破,完善业务资质布局,优化检测业务结构,扩大检测业务范围,提升盈利能力。
(3)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质量的需要
目前雄安公司检测实验室面积有限,检测仪器设备亟需进一步补充。随着近年来雄安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其实验室检测能力已接近饱和,导致无法承揽更多的检测业务,不利于雄安公司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市场份额,已成为阻碍该公司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因此,雄安公司需要通过本项目,扩大实验室场地,增强检测能力,提升其业务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政策环境利于本项目建设
《20xx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河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多处涉及雄安新区,指出“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的基地落地雄安新区,培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意见中提出“落实促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政策,培养标准化服务业市场主体,健全标准化服务评价机制和统计分析报告制度。”。不断出台的相关政策为本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实施主体具备良好的品牌认可度和稳定的客户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雄安公司目前获批 8 个专项资质,2,343 个参数,业务范围涵盖市政道路、综合管廊、房屋建筑、燃气工程、热力工程等, 20xx 年被选为河北雄安新区工程质量协会副会长单位,获评全国企业诚信服务平台评为企业信用 3A 级单位,20xx 年被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四个季度评为 A 级履约信用单位,在雄安新区检测行业内树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得益于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技术服务水平,雄安公司得到了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中国雄安集团公共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等客户的认可,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稳定的客户基础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实施主体具备良好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项目经验
雄安公司近些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承揽了多项重点、重大工程,如容西片区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项目、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项目等,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同时雄安公司作为河北雄安新区工程质量协会副会长单位、雄安新区绿色建材协会监事单位,还积极参与各项标准编订、项目方案的设计工作。丰富的项目经验和技术能力使得雄安公司在雄安新区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有较强的的品牌辨识度,也是未来保障本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5、项目投资测算
本项目总投资额为 13,419.88 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 12,654.65 万元。
6、项目预计经济效益
本项目完成并完全达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 9,872.06 万元,内部收益率(税后)为 12.46%,项目预期效益良好。
7、项目涉及报批事项情况
本项目备案、环评等事项正在办理过程中。
1、项目概况
本项目拟投资 22,508.98 万元,项目将建设先进实验室,引进高精度研发测试设备,积极进行包括半导体设备在内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巩固行业技术优势。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项目经营前景
(1)半导体产业固定资产投放加速且设备附加值较高,赛道明确,是公司在现有产品框架下布局未来业绩增长点、提升持续盈利能力、提升企业品牌优势的重要方向
半导体设备是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支柱和基础。按照工艺流程,半导体设备可分为前道晶圆制造、前道制程控制设备、后道封装设备和后道测试设备四个大类。随着我国自动化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影响,半导体设备国产化需求不断释放,其中,后道封装和测试设备是目前能够在中短期有效实现快速国产化替代的机种之一。
正是基于对半导体设备产业发展前景的判断,以及自身在视觉检测方面的技术积累,发行人优先选择在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积极布局,为后续公司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发行人成立至今,始终专注于自动化设备行业,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技术优势;在上市前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目前已在注液机等锂电设备、换电站等细分市场有所建树。对于发行人而言,消费电子是公司的优势领域和现金牛业务,新能源是公司新的中短期业绩增长点,而半导体业务则
是代表了未来中长期的重要布局方向。从公司未来五至十年的业绩持续快速增长的角度出发,在确保业务拓展稳健性的基础上,公司有必要在市场前景确定性较高,且与公司目前业务与技术储备关联度较高的半导体领域提前进行业务布局,丰富半导体领域的研发面与技术储备,在相对明确的赛道中延伸新的业务亮点。
(2)同行业公司纷纷布局,行业同体量公司竞争加剧,半导体设备的生产制造能力已成为世界级装备企业的必备能力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自动化设备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但收入规模超过20 亿元(以下简称“规模化公司”)的企业相对较少。且部分应用领域的龙头自动化设备公司,都在利用自身在运动控制、图像识别等底层技术方面的优势,积极布局其原有应用领域以外的业务,在规模化公司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跨领域竞争的行业发展趋势。未来,我国自动化设备行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且随着头部企业的泛应用领域延伸发展,市场集中度也将逐步提高,并最终与欧美设备行业一样,涌现出若干家产业寡头,如丹麦阿斯麦、美国科磊等。因此,对于我国自动化设备企业来说,不断提升底层技术、丰富技术维度、延伸业务领域成为了中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进则退。
目前,市场上同类自动化设备公司,例如华兴源创、赛腾股份等公司,均在向半导体应用领域延伸,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半导体领域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领域公司的多数选择,且选择的机种方向均与自身原有业务有一定关联度。例如,华兴源创主业以平板显示领域的检测设备为主,检测技术与后道封测段检测类设备具有共同性;赛腾股份和发行人主营业务中均有较多的消费电子检测类设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业视觉检测方案,因此为后续切入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提供了方向。
(3)改善公司研发条件,提升半导体设备领域的整体研发实力
公司现有的研发条件难以满足公司半导体设备的研发需求,具体表现为缺乏满足无尘环境要求的实验室、研发设备亟待更新以及研发人员数量不足等,不仅会影响公司的研发效率,亦难以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影响整体研发项目的推进。
因此,公司有必要为半导体设备的研发建立专门的无尘实验室,推动半导体方向研发的顺利进行。此外,根据公司规划,半导体事业部的规模将逐渐从当前的数十人扩充到 200 人以上。未来随着人员规模的扩大,亦需要新建设专用的研发实验室并购置专业的研发设备,以满足研发团队的科研需求。
综上,从产业发展方向和公司业务规划、行业内公司发展趋势、研发条件改善等方面来说,公司本次新建研发中心项目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发行人的实施能力
(1)半导体产业资本开支上行,设备景气度较高,中国市场有望受益产业转移与设备国产化提升,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在自动化设备领域,半导体设备是技术密集程度最高、市场需求量最大、市场增速最快以及国产化需求最强的领域之一。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的增速明显。根据 SEMI 的统计,2021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 1,026 亿美元,同比增长 44.1%。下游需求带动半导体设备市场整体发展,全球性的产业转移使得半导体设备市场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在经历了美国至日本,日本至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两次产业转移后,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向中国大陆加速转移。
根据 SEMI 的统计,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的市场规模增速明显,2020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亦保持快速增长趋势,销售额为 187.2 亿美元,同比增长达 39.2%,首次超过中国台湾地区,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2021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连续增长,销售额为 296.0 亿美元,同比增长达 58.1%,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
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作为电子信息关键元器件的半导体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已经上升至国家和行业战略高度,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替代进入重要机遇期。一方面,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中国制造 2025》规划,2030 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2025 年实现 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另一方面,国内下游晶圆厂商基于自身供应链安全,积极扶持上游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发展,加大对国产设备的采购和支持,半导体检测设备国产化替代加速推进,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半导体设备市场的上述情况为公司向半导体设备领域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由于半导体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大,技术门槛高,公司未来切入半导体领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分散下游应用领域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从而增强公司整体盈利和抗风险能力。
(2)工业视觉是各类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基础技术路线之一,发行人可利用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检测技术,较快切入相关领域,抢占市场份额
工业视觉检测的出现代替了从前的肉眼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检测使用机器进行检查产品的质量,能够更加全面的检测出产品的质量问题,弥补了肉眼检测不全面的缺陷。发行人布局的半导体检测设备代表机种为封装成品外观缺陷检测AOI 设备,用于半导体封装产品检查,包含 BGA、LGA、QFN、QFP、FCBGA、CSP、TSOP 以及 WLP 产品,检测项目有二维码、锡球检测、印字、表面外观、被动元件、顶部颜色、管脚检测等,底层技术包括图像识别算法、光学模块设计及图像识别、组合光源照明等。AOI 设备主要通过光学成像的方法获得被测对象的图像,经过特定算法处理及分析,与标准模板图像进行比获得被检测对象缺陷,现已成为半导体制造业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检测工具和过程质量控制工具。
发行人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检测设备中积累了丰富的检测技术方案,且控股子公司苏州灵猴在光源、镜头等方面能够给与硬件支持,因此基于工业视觉软硬件方面的技术沉淀,为公司现在能够顺利切入半导体后道检测设备提供了技术基础。
虽然检测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具有共同性,但是半导体检测的精密要求要明显高于其他领域的产品,这也是半导体领域检测设备最重要的准入门槛。因此,随着公司逐渐具备向更高水平的半导体设备领域跨越的条件,公司于 2020 年设立了半导体事业部,主要从事针对半导体封装测试技术的深入研发。对于数字光学技术领域,公司引入了美国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新加坡 ASM 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国际顶级半导体设备企业的技术骨干,组建了数十人的技术研发团队。经过两年多的技术攻关,当前公司已完成一台 AOI 半导体检测设备样机并出货至半导体封测厂商联合科技(UTAC)进行测试。
结合半导体后道封测常见检测项目的技术要求来看,发行人基于消费电子应用领域进行技术迁徙,各项技术精密要求均能够达到半导体后道封测环节的常见要求标准,具体对比情况如下:
综上,在产业空间快速扩大的大背景下,公司利用现有消费电子检测设备经验,通过进一步精进图像识别算法、光学模块设计及图像识别、组合光源照明等基层技术,提升检测精度,可以较快切入半导体设备领域,抢占市场份额。
(3)公司聚焦于半导体 AOI 检测设备,在市场进入初期以典型设备突出公司产品特点与品牌形象,快速切入市场,为后续新品类扩张打基础
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呈现寡头垄断格局。从竞争格局来看,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产业主要呈现美商泰瑞达、日商爱德万等国际企业垄断的局面。近几年我国本土半导体检测设备公司进步较大,市场份额逐步提升,相继涌现出华峰测控、长川科技、精测电子、华兴源创等企业。
数据来源:各上市公司公告。
与上述企业相比,公司在半导体检测设备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主要专注于AOI 检测设备方面,采用独特光学设计方案,传统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确保芯片外观检测系统在速度、精度上达到国际水准,并在国内半导体封测行业设备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设备的技术定位为高精度 3D 检测、高UPH 和高检出率。核心技术特点与优势,具体如下:
综上,从未来市场空间、公司现有技术水平和对半导体领域业务的规划来看,公司本次新建研发中心项目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4、项目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营业务、与现有业务或发展战略的关系
本次项目的主要研发方向为半导体方向检测设备,是公司基于未来市场方向,对公司现有业务的延深和扩展,将为公司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良好的研究、开发、测试平台以及资金支持。
5、项目的具体投资构成明细
本项目的实施主体为博众精工,项目建设总投资 22,508.98 万元。拟投入募集资金 22,500.00 万元,其余所需资金通过自筹解决。项目具体投资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6、预计实施时间和整体进度安排
本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建设完工的周期为 2 年左右。其中固定设备投入需要18 个月,人员招募、培训周期为 12 个月。
7、项目选址及实施主体
本项目实施地点为位于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庞山路与湖心西路交叉口东北侧自有厂房,不涉及新增土地报批事项;项目实施主体为博众精工。
8、项目备案和环评情况
公司于 2022 年 3 月 9 日取得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吴开审备〔2022〕60 号”《江苏省投资项目备案证》,已完成项目涉及的发改委备案程序。2022 年 5 月 24 日,公司取得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出具的“苏环建〔2022〕09 第 0060 号”《关于对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已完成项目涉及的环评批复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