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社会调查报告范文2000字范文(最新4篇)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1

七成五的调查者最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和“收入分配差距”

从此次调查反映的结果来看,七成五的调查者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感觉幸福。其中,最关心的个人生活领域问题是“身体健康状况”,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收入分配差距”。“身体健康状况”和“收入分配差距”是新疆城镇居民幸福生活的两大源泉。

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感觉幸福。在调查对象中,占76.45%的人认为自己的家庭生活“非常幸福”或“幸福”;认为自己家庭生活“不幸福”或“很不幸福”的仅各占1.11%。

在个人事业发展上,有12.89%的人认为在生活中“充分实现”了个人价值,有35.78%的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人价值。

就此记者采访了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价格研究所副研究员韩丽萍。

韩丽萍认为,接近半数调查对象认可自己事业的发展,但也有仅四成的受调查者感受不明显,说明这部分人对自己的个人理想尚没有明确的指向。有近八成的受调查者对自己目前的职业表示满意,结合收入水平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尽管目前新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不高,但绝大多数群众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满意的,表现出较高的职业忠诚度。

在当前最关注的社会问题选项中,选择最多的是“收入分配差距”,其次是“食品安全”,第三是“房价”,第四是“医疗制度改革”。与上年相比较,调查对象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次序有一定变化,去年处于前四位的分别是“食品安全”、“房价”、“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差距”。

韩丽萍认为,次序的变化说明人们对上述问题的关注度发生了变化,根本原因是各级政府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取得了成效,从而使人们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

调查分析报告认为,在新疆,有52%的城镇居民对当前收入分配现状持正面看法,但也还有31.77%的城镇居民对收入现状感到不满意。

职业越稳定、收入越高的人越感到幸福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调查者感觉“基本幸福”。其中,职业越稳定、收入越高的人,越感到幸福。

调查报告中,设定幸福感最高分为100分,将90分以上确定为“非常幸福”,之下的分数段分别为“幸福”、“基本幸福”、“一般”、“不幸福”。通过对调查对象为自己现在幸福感打分的统计表明:2325个调查对象总平均分为75.65分,总体平均分处在“基本幸福”范围。大多数受调查者的感受处于幸福生活状态。

调查对象中,有7.32%的男性调查者打分在91分—100分,20.98%的男性调查者打分在81分—90分,24.88%的男性调查者打分在71分—80分;而打相应分数段的女性调查者分别为11.02%、22.04%和36.33%,这说明相对而言,女性调查对象的幸福感较男性强。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学历不同,幸福感也不同。

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调查对象,打分在91分—100分的占12.50%,打分在81分—90分的占34.50%,打分在71分—80分的占12.50%;初中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打分在相应分数段的分别占8.70%、30.43%、43.48%;高中或中专学历的调查对象,打分在相应分数段的分别占11.76%、17.65%、17.65%;大专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打分在相应分数段的分别占12.36%、22.47%、24.72%。

对此韩丽萍认为,相对而言,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幸福指数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这印证了一种心理现象,即生活简单,没有更多欲望的人,往往容易感觉有满足感,也就是幸福感。

从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对家庭收入感到满意的(含“非常满意”和“满意”)占29.21%,为最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此基本相当,为28.57%;其他企业人员调查对象对家庭收入感到满意的占19.57%。

“说明新疆的城镇居民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收入稳定可靠,生活相对宽裕。而企业职工压力较大,工作及收入稳定性差,幸福感较低。”韩丽萍说。

从不同收入水平的调查对象看,幸福指数基本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月家庭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调查对象,打分在91分—100分的占8.70%,打分在81分—90分的占18.36%,打分在71分—80分的占24.64%;月家庭平均收入在3000元—5000元的调查对象,打分在相应分数段的分别占10.74%、24.16%、30.87%;月家庭平均收入在5000元—8000元的调查对象,打分在相应分数段的分别占9.86%、28.17%、42.25%。说明在当前的生活状态下,努力增加收入,满足物质需求,仍是广大群众追求的主要目标。

近三成居民对目前收入满意

据调查显示,对当前家庭收入现状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只占28.45%,感到不满意和极不满意的占31.77%,处于两者之间的占39.78%。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群众对收入现状感到不满意,应当引起重视。

同时,调查对象中对当前收入分配现状持正面看法(包括认为选择“非常公平”、“公平”和“基本公平”)的1209人,占52%,超过一半。但也有1116人选择了“不公平”和“极不公平”,说明调整和完善当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工作应加快进行。

仅四成调查者满意住房,三分之二的调查者担忧环境卫生,而对居住地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服务满意的调查者不到三成,对交通出行满意的调查者仅有四成。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2

近日,我国第五次《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2014-2015年)》由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京发布。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注意到,此次调查在以往调研基础上还增加了国家政策、精神层面和心理需求层面的调查,将个人发展、家庭幸福和国家昌盛、中国梦紧密结合。选择城乡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更加翔实更具针对性,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影响幸福感

根据报告,城镇家庭幸福感仍高于农村家庭幸福感;女性、年龄更长、健康良好、非农户籍、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初婚有配偶等人群的家庭幸福感更高。

对此,参与调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表示,这主要与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关。女性、健康良好、非农户户籍、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初婚有配偶等特征人群主要是健康状况较好、收入水平较高、家庭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的阶段,特别是非农业人口初婚有配偶女性,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家庭关系简单、和谐,经过了压力和养育子女压力比较大的阶段,因此幸福感相对比较高。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姚宏文则表示,调查及其成果的发布,通过探求家庭发展的内在规律,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家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进一步强化家庭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家庭发展的担当意识。毋庸置疑,家庭担当意识越高,社会的家庭幸福感指数就越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伍海霞表示,根据调查,男性的个人与家庭幸福感均低于女性。虽然我国在家庭、教育、就业等领域倡导男女平等,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社会与家庭中仍赋予了男性更大的责任与压力,使得男性缺乏应有的幸福体验。

家人团聚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本次调查,2015年全国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家庭比例合计为76.89%,比2014年高出0.62个百分点。虽然不幸福家庭占比较低,但主要集中于孤寡和患病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单亲家庭和其他特殊家庭。

王广州对此表示,家庭是否幸福或多或少取决于家庭的完整性和居住方式。我国独居、老年人口、流动、残疾、留守和单亲家庭的比例持续升高,有些与生命周期有关,有些与居住模式及生活压力有关,有些与社会管理与服务有关。

王广州指出,调查中,家人团聚是非常重要的幸福感影响因素之一,有些是可以进行干预和制度改善的,比如受灾家庭、单亲家庭、人口流动、留守家庭。他建议,从公共政策不断完善的角度,首先要确保家庭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其次是尽可能消除家庭团聚的制度障碍因素,第三要不断改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模式,尽可能使一些面临困难的家庭得到及时关注。

食品安全影响幸福指数

据调查数据显示,已婚有配偶对个人幸福感的提高有积极作用,相反,丧偶、离异不仅是婚姻状况的转变,也是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对个体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产生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对此,王广州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发展趋势,人与人的交往模式、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风气、道德观念和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结婚和离婚都是人生非常重大的事件。目前离婚确实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与新媒体、公共媒介宣传和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虽然离婚不是什么非常不光彩、也谈不上什么大逆不道,但也绝不是需要天天宣传和值得炫耀的事情。

“我们认为:结婚不能随意,离婚也不能随意。家庭建设既包含物质建设,也包含精神建设,家庭建设的目标是使人人家庭幸福,使人人积极向上。”王广州说。

另外,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影响着人民的幸福指数。对此,王广州表示,食品安全是关乎全社会健康的大事。加强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和对违法惩处不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且是实施行政执法监管部门的责任。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3

家庭和睦是幸福第一标准

幸福感调查,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居民健康、社会文明、生活环境入手,围绕居民在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就业状况、健康状况、社会状况、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开展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70%的被访市民感觉幸福。在被调查的750人中,回答“很幸福”的比例为16.13%,回答“幸福”的比例最高,为53.87%;倾向于感觉不幸福的比例为30%,其中,8.53%的被访市民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

从调查结果来看,市民对幸福感构成因素的价值取向中,认可度高低依次是家庭和睦(81.7%)、身心健康(80.8%)、生活环境(65.5%)、社会保障(64%)以及经济收入(61.5%)、人际关系(57.1%)、理想职业(50.1%)等。

调查报告显示,有婚姻的居民71.93%感觉幸福,而未婚居民仅有59.83%感到幸福,离异居民有66.67%感到幸福,独居居民中仅有47.22%感觉幸福。这说明,完整的家庭对市民来说非常重要。

超高收入群体 幸福感反倒最低

从收入层次看,幸福感较高的人群,主要分布在月收入5001元~10000元之间,75.23%的市民感到幸福;位列第二的收入层次是2000元以下,感到幸福的市民占73.77%;2001元~5000元间及10000元以上市民感到幸福的分别有65.28%和64.71%,分列第三和最后一位。

可见,幸福感高低与收入有关,但不是决定因素。有较为丰厚且稳定收入的人群,更易感受到幸福。而超高收入群体,或许有更多收入之外的因素困扰,在本次调查中,幸福感反倒位列最后。

从文化程度看,学历越高幸福感越低。调查显示,高中以下和高中、中专学历人群的幸福感最高,分别为78.08%和67.01%;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幸福感只有57.14%。这说明低学历人群比较安于现状,高学历人群有较强的危机感。

就职业看,离退休人员和学生的幸福感最强,分别为86.32%和85.71%;而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及商业服务人员幸福感较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幸福感居中,分别为64.71%、65.69%。

翔安区居民幸福感最高

本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为男性48.4%,女性51.6%。调查结果显示,两性的幸福感有一定差异,女性回答“很幸福”和“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而回答“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于男性。

数据显示,幸福感与年龄大小成正比,70岁以上的老年人幸福感最高,占94.6%;77.8%的46岁至69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感到幸福。

从区域看,岛内外市民的幸福感介于70%~80%之间,翔安区最高,为80.0%。总体而言,岛内外居民的幸福感差别不显著,一方面反映出近几年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使得岛外发展迅速提升,岛内外居民的幸福感正在趋同,岛外居民的幸福感甚至略超过岛内居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的拥挤及生活成本,影响了岛内市民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

政协提案 为“幸福厦门”支招

本报讯 连日来,在厦门两会中,“幸福厦门”建设备受委员们关注。民进厦门市委对“幸福厦门”建设的整体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幸福厦门”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并提出《“幸福厦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案认为,厦门在打造“幸福城市”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不过在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厦门民生事业发展与百姓的期望值尚有一定的差距,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有较大差距,在社区调查中发现,当前物业公司、业委会、开发商之间的居民公共空间利用及利益分配矛盾纠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物业、社区居民甚至其他部门之间引发矛盾的焦点。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近几年,虽然厦门私家车的逐渐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个体的幸福指数,但他们也对越来越凸显的停车难、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事故不断上升等问题表示出强烈的担忧,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于私家车普及而带来的幸福感提升。

提案建议,经济发展是“幸福厦门”建设的经济基础,在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必须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为指导原则,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此,厦门应以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为契机,合理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在推进“幸福厦门”建设过程中,厦门应当以打造公共财政体系,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增加对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生态环保、公共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更好地让厦门发展的成果为全市人民所共享。

提案提出建议,“幸福厦门”建设需要营造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培育良性的“社会心态”,这点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政府信用体系,打造“诚信政府”,包括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加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媒体舆论和公众对政府诚信的监督。同时,政府要组织有关机构建立非营利性的公共社会征信机构,强制工商行政管理、银行、保险、电力、电信、自来水、煤气等单位提供各自掌握的信息,建立社会基本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发布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包括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文化教育及企业信用管理培训,以此来提高社会主体的守信意识和维权意识。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4

近日,我国第五次《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20__-2020__》由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京发布。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注意到,此次调查在以往调研基础上还增加了国家政策、精神层面和心理需求层面的调查,将个人发展、家庭幸福和国家昌盛、中国梦紧密结合。选择城乡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更加翔实更具针对性,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影响幸福感

根据报告,城镇家庭幸福感仍高于农村家庭幸福感;女性、年龄更长、健康良好、非农户籍、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初婚有配偶等人群的家庭幸福感更高。

对此,参与调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表示,这主要与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关。女性、健康良好、非农户户籍、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初婚有配偶等特征人群主要是健康状况较好、收入水平较高、家庭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的阶段,特别是非农业人口初婚有配偶女性,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家庭关系简单、和谐,经过了压力和养育子女压力比较大的阶段,因此幸福感相对比较高。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姚宏文则表示,调查及其成果的发布,通过探求家庭发展的内在规律,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家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进一步强化家庭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家庭发展的担当意识。毋庸置疑,家庭担当意识越高,社会的家庭幸福感指数就越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伍海霞表示,根据调查,男性的个人与家庭幸福感均低于女性。虽然我国在家庭、教育、就业等领域倡导男女平等,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社会与家庭中仍赋予了男性更大的责任与压力,使得男性缺乏应有的幸福体验。

家人团聚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本次调查,20__年全国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家庭比例合计为76.89%,比20__年高出0.62个百分点。虽然不幸福家庭占比较低,但主要集中于孤寡和患病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单亲家庭和其他特殊家庭。

王广州对此表示,家庭是否幸福或多或少取决于家庭的完整性和居住方式。我国独居、老年人口、流动、残疾、留守和单亲家庭的比例持续升高,有些与生命周期有关,有些与居住模式及生活压力有关,有些与社会管理与服务有关。

王广州指出,调查中,家人团聚是非常重要的幸福感影响因素之一,有些是可以进行干预和制度改善的,比如受灾家庭、单亲家庭、人口流动、留守家庭。他建议,从公共政策不断完善的角度,首先要确保家庭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其次是尽可能消除家庭团聚的制度障碍因素,第三要不断改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模式,尽可能使一些面临困难的家庭得到及时关注。

食品安全影响幸福指数

据调查数据显示,已婚有配偶对个人幸福感的提高有积极作用,相反,丧偶、离异不仅是婚姻状况的转变,也是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对个体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产生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对此,王广州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发展趋势,人与人的交往模式、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风气、道德观念和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结婚和离婚都是人生非常重大的事件。目前离婚确实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与新媒体、公共媒介宣传和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虽然离婚不是什么非常不光彩、也谈不上什么大逆不道,但也绝不是需要天天宣传和值得炫耀的事情。

“我们认为:结婚不能随意,离婚也不能随意。家庭建设既包含物质建设,也包含精神建设,家庭建设的目标是使人人家庭幸福,使人人积极向上。”王广州说。

另外,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影响着人民的幸福指数。对此,王广州表示,食品安全是关乎全社会健康的大事。加强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和对违法惩处不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且是实施行政执法监管部门的责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