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总结报告(优秀6篇)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总结写作的基本原则。疫情防控工作总结怎么写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关于疫情总结报告(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疫情总结报告 篇1

为进一步指导推动我市各涉农区科学精准做好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市防控指挥部组织有关单位制定了《天津市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根据方案,我市各涉农区应强化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处置、早期救治和组织保障。

1、严格落实“三减少”原则。

各涉农区要坚持“减少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减少旅途风险”基本原则,重点落实春节期间“非必要不离津返津”“非必要不举办聚集性活动”,严控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及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如进口货物直接接触等)流动,原则上就地休假或工作。鼓励大中专院校与企业错峰放假和开学开工。严控庙会、文艺演出、展销促销等活动,减少农村集市规模和频次,控制人流量。居民家庭不举办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宣传和倡导移风易俗,劝导农民群众不串门、不聚集、少外出,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确需举办的活动,活动举办地所在区、活动举办单位要从严执行审查报批、检查指导等工作,规模控制在50人以下,由村(居)委会负责监督登记参加人员基本信息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

2、严格落实返乡人员管理。

各涉农区要精准落实要求,压实本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责任,排查建立返乡人员名录底册,实施网格化管理,做好异常情况处置等工作。要规范人员分类管理,返乡人员至少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返乡,实施14日居家医学观察,健康码为“橙码”,每7日开展一次核酸检测,经社区管理人员(即社区网格人员)批准,可进行必要出行;省市间通勤人员可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通勤,未满14日居家医学观察期人员必须离津时,离津前自费核酸检测阴性可离津。如为入境人员、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区市(直辖市为县区)返乡人员则在执行上述基础政策条件上,调整返津前核酸阴性证明至3日内,并实施相应隔离管控和实验室检测措施。

3、严格落实发现报告制度。

各涉农区要充分发挥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哨点”作用,按规定做好退烧、止咳、抗病毒、抗菌素等药品处方或销售的实名登记,发现有发热、咳嗽、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可疑患者,必须要在留观患者的同时,2小时内向乡镇卫生院报告,对缓报、迟报甚至瞒报的,要进行严肃处理。药店要严格落实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关于暂停销售退热、止咳、抗病毒、抗菌素等监测范围药品的有关规定,按照工作流程问询个人及其家属流行病学史,查验其“健康码”类型,发现异常及时上报所在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实施相应村(社区)管控措施。

4、一旦发现疫情,快速启动应急响应。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发现疫情后要立即上报区防控指挥部,2小时内转运感染者。区防控指挥部要迅速组织调派疫情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隔离转运、医疗救治、环境消杀、社区防控等工作队伍开展疫情防控,现场指挥协调,做好流调、采样、检测、消杀、集中隔离、定点医疗机构救治等工作。根据疫情形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分片融入或对口乡镇、村,统筹分级调动流调行动小组和协查队伍,开展疫情调查处置,市级专业技术机构要加强技术指导。要对发生疫情的村或疫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明确样本采集地点和核酸检测点,有效配置队伍,分区域、分时段有序开展。必要时组织开展多次核酸筛查,排除潜在风险。卫生健康、公安、通信管理、网信等部门要积极联动,综合利用公共卫生与大数据信息,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判定。乡镇政府、村委会、乡镇卫生院和村医要积极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来源追踪、涉疫人员管控工作。发现病例或密切接触者等进入其他省份的,立即启动省际间协查处置。

5、加强组织保障。

各涉农区疫情防控指挥体系要保持应急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严格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要认真落实党委和政府属地责任,压实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各单位主体责任、家庭个人自我防护责任。要以村庄为单位,织密“村官、村警、村医、村民”四方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农村基层疫情防控网。要发挥医共体、医联体作用,城乡一体落实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的区域防治任务,乡镇一体落实乡镇卫生院的包村任务。要健全乡村公共卫生委员会,组织村民做好冬春季和春节疫情防控工作。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用好村干部、网格员、党员和志愿者队伍,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开展群防群控,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落实。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2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就业群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而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叠加影响,就业形势会更加复杂和严峻。

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第一,市场招聘需求下降。受疫情影响,一些中小企业效益下滑,特别是旅游服务、餐饮娱乐、销售贸易等行业,而这些中小企业又常年是“招人用人大户”。由于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比较高,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减少招聘。

第二,线下招聘渠道尚未恢复正常运作。许多线下招聘渠道尚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正常运作状态,许多人力资源市场尚未开放,线下招聘会也没有如期召开。高校毕业生求职渠道多以线上招聘为主,求职效果不如以往。

第三,出国留学暂缓学生和留学回国毕业生加重就业总量压力。上半年,一些国家的领事馆暂停普通签证业务的受理,同时一些国家相继开始采取入境管制措施,这就使得一些原本准备出国深造的高校毕业生,有可能不能顺利拿到签证,暂时放弃留学事宜,转向国内就业市场,导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加。

国家及地方出台政策措施的特点

第一,提高思想意识水平,明确重点定位。高校毕业生历来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之一,疫情发生之后,作为受影响较大的群体之一,政府及时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位置,进行精准帮扶。

第二,内容涉及面广,服务方式精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其中第三章是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指明了方向。另外,政策在优先投资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政策内容涉及面广且精细、精准。

第三,多部门统筹协调,开展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发起多项行动。近期,教育部、人社部等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百日冲刺”行动,从5月份到xx中旬,重点组织开展十大专项行动。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高校毕业生离校日期的到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迎来新的挑战。对于下一步的工作,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第一,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加强政策督促落实。时至年中,抗疫已经半年,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已出台不少。后疫情时代,加强政策的督促落实是关键。要强化组织领导,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抓实抓细,对政策文件中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另外,优惠政策的落地离不开资金保障,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就业工作表扬激励机制,对落实政策到位的地方给予表扬激励。多手段多方式提高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率。

第二,切实加强困难帮扶,提高就业帮扶率。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中有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群体,如贫困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对此,要重点落实“一对一”帮扶举措。另外,针对部分就业压力大的普通本专科院校,以及“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高校,建议建立服务联系对接机制,定向投放岗位信息、职业指导等服务资源。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要做好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对接工作,开展实名服务,组织参加见习培训,提高就业帮扶率。

第三,严格审核线上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可靠。拓宽就业渠道是妥善做好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而线上招聘则成为主要渠道之一。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对用人单位以及招聘岗位可信度的鉴别,成为线上求职毕业生的关切。建议人社、教育、工商、工信等多部门联合,严格审核线上用人单位及招聘岗位的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可信有效,坚决防止虚假招聘、传销团伙对毕业生的欺骗与危害,避免高校毕业生掉入求职陷阱。

第四,据实情提早谋划,线上线下共发力。虽然疫情期间鼓励通过网络及其他通讯方式进行招聘和应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影响,但是线上招聘的周期较长,招聘效果还有待观察。近期,全国多个地区疫情防控趋势持续向好,各部门要提早谋划,根据各地疫情风险程度,分区域分步骤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线下招聘活动的恢复。一旦疫情解除,要迅速组织动员全国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服务机构,密集推出行业化、特色化的现场招聘活动,线上线下齐动员,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

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3

一、 调研背景

2020年重庆市有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的院校有67所,共23.5万人毕业,比2019年增加了1.1万人。截至2020年8月31日,全市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为85.04%,与2019届同比下降1.61%。

在疫情的影响下,我市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受到疫情影响下行,很多企业被迫压缩人力资源支出,2020年总体招聘需求、应届毕业生招聘需求以及小微企业招聘需求都在下降。

二、调研主题

重庆作为“新一线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发展,也为当地大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的择业考量。本次调研活动以“疫情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调研(以重庆地区为例)”为主题,以重庆本地在读大学生及部分毕业生为调研对象,聚焦疫情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了解各个方向的学生的就业问题,以期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择业价值观,为重庆未来保留、吸引人才提供建议。

三、调研方式

线上问卷式调查(共发放问卷315份,有效问卷282份)、线上访谈调研(共访谈人数20人)。

四、调研结果

1、 疫情对未来规划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前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留在国内继续深造,而占到近30%的学生选择了就业。但在疫情后做出改变的人却占比很少,主要是意愿出国留学的同学转向国内深造。

2、 疫情对求职考虑因素的影响

我们给出了九个择业时的考虑因素,并让调研对象选择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五项并根据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我们发现九个因素的重要性顺序并没有改变,重要性变化最明显的一项是对于职业稳定性的考虑,对于这一点也在后面的访谈中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3、 疫情对就职城市考虑的影响

疫情对于大学生选择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部分同学选择更加舒适稳定的生源地或其他城市,而另一部分同学将目光转向了社会福利更加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的一线城市。

4、 疫情之后大学生择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上升,竞争仿佛是必然的,疫情更是给应届毕业的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岗位供需失衡、竞争压力大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共同的痛点。而疫情导致的实习机会流失也给他们带去一定的困扰。

5、 访谈调研结果

疫情带给大学生就业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职业本身的稳定性被更多地带到大众的面前,尤其是经历过金融危机、非典疫情与本次新冠疫情的长辈而言,一个职业的稳定性就会被不断强调。问卷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点,经过了此次疫情,大学生们对职业稳定性的重视显著上升。但我们也看到,对于求职这件事,当代大学生更有自己的想法,对于个人兴趣的重视排到了第三位。危机背后必定孕育机遇,一部分人看到了行业的不安定因子,而另一部分人则看到了另外的机会。

五、我们的对策与建议

对大学生的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大学生对于薪资重视程度最高,所抱有的期待也较高。我们想说的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求职市场的定位,我们不认为所有毕业生都能在一毕业就获得一份高薪的工作。一份薪资较低的工作不是意味着这是一份没有意义的工作,适当降低自己的目标,通过一线岗位的工作,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有利于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职业目标。

对高校的建议:

高校是大学生们学习本领的场所和正式踏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面对当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的逐年降低。

高校应该把握就业市场形势与发展规律,建立以院系为单位的就业质量评价办法,运用关键指标激发就业工作活力,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其次,高校应该降低学生转专业门槛。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对专业对口的期望不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很多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并不是真正感兴趣的,导致其学习和就业是比较分裂。因此,通过降低学生转专业门槛,鼓励学生探索兴趣、增强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在校时的就业引导。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涯规划》等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当代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够全面,所以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4

一、调研基本情况

xx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学校推迟开学,学生网络学习学期课程。为充分了解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思想状况,我院开展了《新冠疫情下大学生思想状况》主题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有2490人参与,其中女生1819人占比73.05%,男生671人占比26.95%;大一481人占比19.32%、大二585人占比23.49%、大三577人占比23.17%、大四535人占比21.29%、硕士研究生270人占比10.84%、博士研究生42人1.69%。参与本次调查学生绝大部分是汉族人,另外还有来自满族、壮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的少部分学生。在此次调查的学生中居住在黑龙江的学生最多约为1/4;其次是山东和河南的学生各占约一成,此外还有五成多的学生分布在辽宁、内蒙古、湖南等共29个省份(见图4)。在政治面貌方面,近九成的学生是共青团员,少部分学生是中共党员,极少数的学生是群众。

二、现状分析

1、学生对疫情认知程度较高。

学生较为关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超过80%的学生关注了解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只有1%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从不关注,也不了解。学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经历较少,超过70%的学生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只有20%左右的学生经历过类似事件。学生对于疫情消息表现出积极关注的态度,超过80%的学生经常或时刻关注疫情消息,仅有不到1%的同学从不关注。同样学生对于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措施也表现出了积极关注的态度,超过90%的学生了解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措施,仅有不到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新冠疫情来袭,大多数同学对于疫情的形式和防控的措施比较了解并积极关注,但也有少数同学不了解也不关注。从整体上看,仍要加强对学生的疫情防控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关注疫情态势,做好自我防护。

2、新冠疫情下,学生体育锻炼减少,对于网络学习较为适应。

疫情期间,因防控疫情的需要外出较少,往往学生的体育锻炼就会减少,仅有不到20%的学生坚持每天锻炼,超过60%的学生锻炼较少。学校推迟开学采取网上授课,这一举措超过70%的学生表示十分看好或比较看好,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表示不是很能接受。在网络上进行课程学习效果通常比较令人担忧,但经过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满意,小部分同学感觉一般,仅有极少数同学感到不满意。线上学习平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仅有不到15%的学生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学生在家期间,体育锻炼与网络学习是两个重大问题,从结果上看,体育锻炼绝大多数学生较少,网络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并且有比较不错的效果。从整体上看,我们仍需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体质,网络课程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提升学习效果。

3、疫情对学生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对于疫情的未来发展态势说法不一。

新冠疫情对于学生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学校也进行了一些奖助行为,超过80%的学生支持并且认可这一行为,少数学生认为难以顾及全面,仅有2%的学生认为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不满意。疫情期间,高校对于擅自返校学生严厉处罚,超过90%的学生支持高校的严厉措施,极少数的学生不支持。在这次防疫阻击战中,有很多高校在校生参与了防疫志愿服务,通过调查,超过90%的学生认为值得鼓励,认可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极少数学生不鼓励认为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会增加感染风险。对于疫情的未来发展态势,学生意见并不统一,近半的学生持乐观态度,认为很快就会结束,但也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短期内不会恢复。学生对于类似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否还会发生的看法上意见也不一致,超过1/3的学生觉得说不好,近四成的学生认为短期内不会发生,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会周期性发生,仅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一定会发生。疫情给学生带来了影响,学校也出台多种举措,帮助学生度过疫情困难阶段,学生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对于未来疫情发展态势,大部分学生还是持乐观态度。

4、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主要渠道,疫情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关于本次疫情的相关信息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通过网络手段得知,其中有一部分人也会选择观看电视新闻来获取更为准确的疫情信息,仅有少部分的人会通过和家中长辈和网络好友聊天来了解疫情信息。疫情的突然来到让每个人的日常想法方面产生了细微的变化,在疫情发生的同时半数以上的人会先想到家人和朋友,对他们的身体状况产生担忧,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产生担忧,担心自己出现与新冠肺炎相关的症状,有一部分人会怀疑与自己接触过的人会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但疫情当前,仍有一部分人会听到消息感到惶恐,但大部分人的想法是保持心情稳定,做好防护措施,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防疫要事。

5、疫情总体上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小,仅有部分同学产生心理焦虑。

问卷显示在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或多或少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人感觉心情烦躁,情绪暴躁,有人感到精神难以集中,学习做事效率下降,有的人因过分担心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但从问卷中也显示有超过60%的人与平时根本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不到20%的人认为精神状态比平时好。对于感到焦虑烦躁的人,大部分原因是时间规划和学业问题(如推迟开学时间,影响四六级备考,不熟悉网络教学,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等),也有少部分的人会因健康问题(如无法户外锻炼导致肥胖等),恋爱问题(如异地恋),人际关系问题(如不聚会,不见面会导致人情冷淡等)而感到焦虑,对于毕业季的同学,他们的焦虑因素还有就业问题,停止举办各类校园招聘活动而导致就业压力加大。

7、疫情期间,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并希望学校能够加强疫情防控方面的教育和工作。

疫情的突然而至,让很多同学都措手不及,感到迷茫,不知道做些什么,但仍有20%以上的同学参与疫情捐款捐物和网络防疫宣传,有超过10%的同学亲身参与社区防疫工作,如人员排查,巡逻防控,应急值守,清洁消毒等工作,同时也有同学选择参与心理疏导服务,保持大家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也有的参与文艺作品的创作(如制作原创歌曲,绘画,视频等)和其他志愿服务等活动。本次问卷中也对正式返校后,学校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管理展开了调查,70%以上的同学认为应加强防疫疾控的引导教育,提高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消毒和卫生要求,减少聚集和大型活动,控制上课规模。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应加强对严重疫区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网络不信谣不传谣的鉴别和引导,有一部分同学还认为应该加强对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对策研究

加强教育,关心学生。在疫情防控阶段,学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疫情防控教育,提高学生对于防控防护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思想,可以通过疫情防控讲座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疫情教育,深入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通过适时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疫情暖心文章,积极引导学生乐观开朗,积极面对疫情防卫阻击战。

提高网课质量,增强学习效果。疫情期间,学生在家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学习效果急需增强,课程质量需要提高,学校应提高网课质量,定时通过学习平台听取学生对于网课的意见,通过网络签到,拍照等多种措施,督促学生网上学习,通过课后作业,线上测试等一系列措施,查看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抓住时机,提升学生思想。疫情防控期间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新冠疫情的来临,也是一场对于学生的思政课,一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应抓住这个时机,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举办线上讲坛,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宣传疫情期间出现的英雄人物,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

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开通了学生心理健康热线,学生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途径与心理健康老师取得联系,缓解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压力问题。同时,宣传缓解心理压力技巧,积极引导心理有压力的学生及时向辅导员老师请求帮助,在最短时间内缓解心理压力。学校也应积极组织各班级开展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让学生正确面对新冠疫情,做到不恐慌不焦虑,正确积极面对疫情。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5

一、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874万人,2021届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达到909万人。由于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可抗力地将毕业生就业难度推向顶峰,据调查2020年应届毕业生入职率位未达到20%,也意味着2021年将会有更多的2020年应届毕业生加入到找工作的队伍当中。届时,2021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将会更加艰难。但从公布的官方数据来看,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大体稳定、好于预期。

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矛盾突出,受疫情冲击毕业生的期望行业、岗位、工作地点等发生改变;单位就业是毕业生主要去向,新经济行业受到青睐,而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平衡是求职主要关注因素;实习经历有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线上招聘面试成为疫情期间求职的主流方式。

1、 大学生的就业诉求、择业期望和职业规划

(1)就业诉求

根据2020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求职时最关注的因素是“薪酬福利”,占比60.8%;其次是“能学习到东西”,占比45.5%。除此之外,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行业前景看好也是他们看重的重要因素。其次还有专业对口,岗位匹配度、稳定度、大环境、兴趣、企业文化与价值观一致和落户、补贴等人才政策。所以据推测大学生的就业诉求为工资收入水平、个人兴趣与爱好、单位的地理位置、单位性质、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继续深造的条件和发展机会。

(2)择业期望

调研数据显示,直接就业仍然是2021届应届生的主要选择,但选择深造/进修、暂缓就业的比例均较2020届有所上升。从细分到不同学历的应届生就业意愿看,超过六成的2021届本科应届生和专科应届生选择直接就业,超过九成2021届硕士及以上学历应届生选择直接就业。但值得注意的是,4.3%的2021届大专应届生和6.2%的2021届本科应届生选择暂缓就业。

在选择暂缓就业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应届生期望通过一段时间冷静思考未来人生规划,或者进行创业考察。

而且2021届应届生愿意异地求职的比例为61.8%,较2020届呈现小幅下滑趋势。一方面,一线城市虽然拥有更多工作机会和成长空间,但生活成本较高,使得部分应届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得益于地方引才政策以及产业升级,就近获得合适工作机会的可能性增大,应届生选择返乡就业或者在毕业院校所在城市就业比例提高。

2、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就业方向

当前疫情对于有就业需求的应届大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的行业分别为中介服务行业、教育、培训、院校类行业、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类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类行业等。“其中,医药生物工程行业在此次疫情背景下表现出较好的就业形势”。从就业景气较差的行业来看大学生在网络游戏、印刷、包装、造纸类行业、交通、运输、电气类行业的就业难度较高,就业竞争激烈。其中,网络游戏业招聘需求人数同比减少67.9%,而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加14.0%。

(2)就业竞争

首先是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有太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其次是就业区域。总体上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流向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和中部区域流向比较小,西部区域更少。北方就业区域集中为北京、天津;南方就业区域集中为东南沿海城市。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差距、地域差异非常明显。大中型、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而偏远的西部和农村经济落后,发展机会很少。由此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区域流动通常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出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入地)。当然,大学生区域流动也并非只是单向流动,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差距的缩小,大学毕业生同样也会回流,形成一种双向的流动。

最后是就业领域单一化。当下,我国金融类产业、服务类产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会计、贸易、计算机等就业岗位供需较大的行业,而像工科类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心理学、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也较为单一,也是大学生就业领域扩展窄的因素。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给予大学生的选择较少,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3、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只要全球化的趋势还是好的,语言专业就永远有就业前景。市场对懂英语的人才需求巨大,毕竟是世界各地最通用的语言,且太多业务都有涉外的性质 ;但是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大,因为太多人都会英语能写能说,所以招聘英语专业的公司很少了。

但是市场对英语专业需求的典型职业有 教师、培训师(教育)。教师是英语专业最基本的方向,教师也分很多种类型,比如高校英语老师、中学英语老师等。不同等级的老师对于学历要求也不一样,高校教师可能需要博士以上的学位,但中学教师需要硕士就可以。其次就是进入英语培训机构做培训师,可以教授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学历要求不是特别严格,如果能力够,前景和薪资都还可观。目前教育行业相关企业对于英语教师、培训师的技能要求主要是听说读写,语法知识的掌握,以及一些证书,比如: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等英语通用考试证书,当然也是成绩越高越好了,这些都是竞争优势。熟练办公软件,以及有家教等工作经验也是加分项。

第二个是翻译人员,其分口译和笔译。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共有16.2万余人次通过翻译资格考试并获得证书。当然最高端的会议口译等职位还急需人才,并且薪资也是高价位居“金领”地位。因为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英语指定为官方交流语言,导致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人才紧缺,尤其是: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文书翻译,高级翻译对能力和学历要求都比较高。但是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翻译的竞争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较高的语言翻译能力,初级翻译人才往往薪资待遇比较一般。

第三个是外贸工作。外贸工作是读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比较多人从事的方向,外贸工作英语类的选择空间也很广泛,可以从事除了技术岗之外的所有岗位,包括策划、销售、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文化宣传等。很多公司有外派的项目,会优先考虑英语专业的学生。

第四个是双语编辑(文职)。中文作为语言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经常会和英语结合,国内外有很多主流新媒体都是双语形式,所以双语编辑的岗位就形成了,比如新华网、纽约时报等,还有各大出版社,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英文书籍也是需要文职翻译的。

二、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

1、全国就业形势下滑严重

疫情之下,互联网企业、实体企业受到已经严重影响,就连国内的头部互联网企业——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也在裁员降薪。

2、企业融资难,停招新员工

目前国内的金融行业被国家大力整治,导致了国内的金融企业很难融资,银行贷款放款变慢。为了节省公司的成本、减轻运营压力,大部分公司都不敢招收新员工,甚至还会裁员。部分中小企业在无法以较低成本融资的情况下会首先采取缩减业务规模、暂停招聘、调岗调薪等措施以降低企业成本,谋求生存发展。

3、疫情影响企业进行校招

疫情反反复复,对于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来说,无法在全国大规模进行校园招聘,仅在当地进行招聘。而部分地区的毕业生,由于无法参加这类招聘,找工作会变得难上加难。而且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口大幅度流动和聚集,现场招聘会被大规模取消,多以线上招聘为主,且视频面试后,根据市场恢复情况再确定复试时间,导致跨区域毕业生求职困难重重。

4、企业在职员工离职率下降,人员流动率降低。

加上每年出国留学成为大部分毕业生的选择,而今年受疫情影响,原定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只能暂时放弃留学事宜,转向国内就业市场,导致就业毕业生有所增加。

预计2021年企业为了保存实力,一般不会扩招,因此工作机会变少。而且目前公司在职员工,明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一般都会接受降薪不会主动离职。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应届毕业生能够选择的工作岗位有限。

三、如何应对目前形势

第一,要认清当前防疫形势,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能力提升方面入手,提高自己求职择业的能力。也就是就业时寻找工作的能力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主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时寻找工作的能力,即就业信息搜集能力,简历制作与求职技巧。获得就业信息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便捷二是权威。首先要明确搜集就业信息的途径,由于疫情原因可筛选个别途径:通过网络;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媒体广告。所搜集就业信息的内容应包括:用人单位的信息;职业情况;相近及相关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先就业,再择业。由于疫情影响,许多企业减少招聘岗位,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其次,先就业,再择业,可以缓解毕业后流离失所的经济和身心压力。再次,先就业,再择业,也是让自己找到更好更适合自己工作的办法。

最后,心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面貌,遇到问题不要逃避,分解问题逐一突破才是关键。

1、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

2、审清情势,确定就业范围,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

3、我们要增强自身素质,变压力为动力,降低期望值,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只有正视就业压力我们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

疫情总结报告 篇6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市市场监管部门根据“人、物、环境同防”的要求,持续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对源头销售、生产、餐饮服务等环节开展集中检查,严防“由物传人”的疫情发生,程度降低传播风险。

一、控源头,严格执行总仓管理制度

凡进入我市范围内的进口冷链食品,必须严格执行总仓管理制度。在贮存、销售、加工前必须进入我市集中监管总仓进行核酸检测和预防性集中消毒等处理,取得相关出库证明后方可销售和使用。对未取得相关出库证明即销售和使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查处,并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进口冷冻冷藏肉品及水产品严格落实“三专”管理和“四个不得”要求,即: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区售卖,禁止与其他食品混放贮存和销售;对没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核酸检测合格证明、消毒证明、追溯信息的均不得上市销售。

二、细排查,压实进口冷链食品监管责任

为保证冷链食品监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场监管部门在重大节日等重点时间节点,重点对农贸市场、海鲜市场、大型超市以及水产经营户进行全面排查,先后出动执法人员1847人次,共检查农贸市场26家次,海鲜市场2个次,大型超市150家次,水产经营户196家次,对存量进口冷链食品进行严格排查,督促存量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配合当地疾控部门进行消杀工作。

三、建平台,实现进出全程追溯

按照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加快推进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建设的工作要求,1月25日,我市已完成了与省级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的对接。市市场监管部门对全市从事食品贮存业务的第三方冷库、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建冷库和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经营业务的货主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和备案登记。1月29日,排查摸底和备案登记工作已全面完成,开始将存量进口冷链食品录入追溯平台,实现了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同时,将会同公安、交通等部门在我市的道路卡口对冷链运输车辆进行“两证明一报告”(检验检疫证明、消毒证明、核酸检测报告)的检查,对能够提供“两证明一报告”的,及时将运输的冷链货物信息录入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不能提供的,不得进入我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