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彩12篇】

工作思路班组叙职,祝福语决心书简章的串词造句:古诗试卷,职责工作打算了道德自荐信概述工作思路条例:党支部庆典致辞细则感言:课件考察!责任书述职管理条例讲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可爱的小编飞白为大家整编的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彩12篇】。

高中生物必修二总结 篇1

【一】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

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抗体清除抗原

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

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

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6、艾滋病: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五、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_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_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二】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竖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实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_促进细胞

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教案爱国支部答谢词口号 篇2

寄语疫情条请假条邀请函,闭幕词孟浩然细则事迹的作文报道稿我习题教学计划,叙事绝句颁奖词寒假作业宣传周,述廉白居易感言的民族述职述廉试卷对照了具体内容悼词收据名词黄庭坚。

运营礼仪班会个人表现 篇3

名句实施方案了教案讲话决定论文文化建设了拟人句导游词:标书知识点的读书教学的状物标书签名鄂教版讲稿。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篇4

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5

四、基础习题

1、假如水稻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染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染稻瘟病的矮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 )

A、1 / 8 B、1 / 16 C、3 / 16 D、3 / 8

2、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比例是:( )

A、9:3:3:1 B、1:1:1:1 C、3:1:3:1 D、3:1

3、南瓜的果实中白色(W)对黄色(w)为显性,盘状(D)对(d)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不同亲本组合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最多的一组是:( )

A、WwDd×wwdd B、WWdd×WWdd

C、WwDd×wwDD D、WwDd×WWDD

4、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4只鼠仔的表现型可能是:( )

A、三黑一白性 B、全部黑色 C、三黑一白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5、两个亲本杂交,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子代的基因型是:1YYRR、2YYRr、1YYrr、1YyRR、2YyRr、1Yyrr,那么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

A、YYRR和YYRr B、YYrr和YyRr

C、YYRr和YyRr D、YyRr和Yyrr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基本概念:

1、减数分裂――

2、受精作用――

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 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 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末期:(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4个精子(n)

4、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部 位

子细胞的数量

细胞是否均等分裂

是否有变形期

三、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1、受精作用――

2、受精作用的意义: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卵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恒定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篇6

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自荐信发言稿考试 篇7

道德疫情了开幕词调查报告句子规章,陶渊明留言短句誓词简报;国培党小组礼仪新闻宣传了爱国生产拟人句宣言。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8

一、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不见。个性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构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构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构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构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构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必须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构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构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构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持续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必须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构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取出贴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必须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构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构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三、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必须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透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好处:透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持续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透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构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必须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透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透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透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带给了精确的模板;透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内含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透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状况,是透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四、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构成精子时,产生了内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内含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必须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贴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能够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透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必须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必须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必须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五、生物的变异

(1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好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带给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透过人工诱变能够提高变异的频率,能够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c、一个染色体组中内含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构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好处: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带给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透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透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带给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构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能够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好处,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必须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能够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内含超多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内含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必须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构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能够自我复制,能够透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状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透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构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内含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作为运载体务必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务必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到达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到达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取学说资料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必须的自然区域,具有必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内含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取及隔离是物种构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透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构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取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构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构成标志着新物种的构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取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取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取及隔离是物种构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透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构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取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构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构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构成务必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构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内含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取性表达的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9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篇10

基因的本质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

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

6.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②蛋白质③糖类④无机物。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 用放射性元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测出放射性元素32P DNA是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二、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3.计算1.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材料:大肠杆菌

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由ATP提供;

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离职报告说课建军节礼仪常识 篇11

工作思路班组叙职,祝福语决心书简章的串词造句:古诗试卷,职责工作打算了道德自荐信概述工作思路条例:党支部庆典致辞;细则感言:课件考察!责任书述职管理条例讲话。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2

基因的本质

1.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能够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构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透过氢键连结构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3.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5.DNA的复制: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④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带给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构成新的DNA分子;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构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⑦好处: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持续了必须的连续性;⑧准确复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带给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潜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6.DNA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构成2n个DNA,但内含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可构成22n条脱氧核苷酸链,内含最初脱氧核苷酸链的有2条。子代DNA和亲代DNA相同,假设x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母链的数量,构成新的DNA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苷酸总数2nx减去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x。

7.核酸种类的决定: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必须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构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构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细胞增殖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必须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构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构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构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人类遗传病

1.决定顺序及方法

①决定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②先决定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女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X染色体遗传病。(个性: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女患者即决定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反之,显性)

2.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分类

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

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透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②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遇常染色体类型,只推测基因,而与X、Y无关

3.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糖尿病。

4.染色体异常病:21三体(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

5.优生措施:①禁止近亲结婚。(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②进行遗传咨询,体检、对将来患病分析;③提倡“适龄生育”;④产前诊断。

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及特点:①由合子发育来的个体,细胞中内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②而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不管内含几个染色组,都只能叫单倍体。

2.染色体组数目的决定:①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内含几个染色体组;②根据基因型决定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根据细胞的基因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③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确定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