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防控
一、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企业现代化管理需要,尤其体现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很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其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差,在应对风险管理问题时,往往缺少理性判断。
(2)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对其未来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常会出现企业财务数据、财务信息丢失等现象。同时,很多企业未能在实际管理中将风险管理纳入财务供应链中,制约了财务管理。
(3)风险管理制度缺失。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缺失存在于多数企业中,若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来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管理,将会导致风险管理制度脱离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很多工作岗位和工作责任无法有效落实。
(4)风险信息不够准确。很多企业不断壮大后,通常会进行股份制改� 在此过程中,企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导致风险管理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同时,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要面临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旦财务风险管理出现偏差,就会增加资金运作环境的复杂性,进而加大资金管理的风险性。[1]
二、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时,往往主观忽视了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看,很多管理者认为内控建设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经济效益往往是间接性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普遍存在重视“开源”、忽视“节流”等问题,成为内控制度建设的阻碍。
(2)内控制度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时,很少将内控机制与所有业务流程进行有效衔接。同时,出纳、会计、资产管理往往一人负责,在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会导致记账、对账混乱。例如,对于重要票据领用问题,由于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导致资产盘点出现问题。目前,很多企业并未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造,导致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经验主义”现象。[2]
(3)审计工作面临较大风险。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战后经济复苏,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进而带来很多财务报表错报风险。现阶段,部分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管理阶层存在蓄意欺诈行为,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编制失实。由于这种情况是在管理层形成的,即使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也无法正确应对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也因此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
(4)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匮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虽然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一定契机,但是使其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财务人员对内控机制缺乏了解,且个人工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财务内控岗位的工作要求。
三、提高制度控制力度,强化内部风险控制
(1)重视内控机制建设,正确发挥财务管理重要作用。要想保证财务管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强对内控机制建设的关注力度。首先,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到内控机制建设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有效提高企业内控机制建设成果。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真正掌握内控机制的主要内涵,转变落后的管理思想及财务管理观念。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能为管理者提供合理的财务改进建议。从战略发展目标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内控机制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企业在进行内控机制建设时,同样不能忽视广大职工的能动性,为此要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在职工中不断对法律法规进行贯彻,同时向职工介绍内控机制建设的实际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使广大职工充分意识到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不仅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只有不断优化内控环境,才能在发生财务风险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进一步减少财务风险。
(2)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业务流程。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是企业对自身财务活动的预算,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内部责任,并使其能够与相应的利益因素进行对等处理。在建立内控机制的同时,要对与之相对应的约束机制进行深化,进而使内控机制与所有业务流程进行有效衔接。同时,改变一人兼任数职的现状,减少记账、对账、资金盘点及清算等方面的风险问题,为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夯实基础。同时,要逐步转变“经验之谈”的管理现状,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管理活动,使风险管理更具科学性。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所有部门和人员进行全力配合,这样才能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重要依据,进而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指导性作用。同时,对主要业务的流程要进行优化和整合。
(3)完善内部监督体系,正确发挥审计工作效果。实际上,财务风险在特定环境下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其中,财务风险事件的偶然性是影响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因素。为此,要对企业内部监督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并在此基础设置权责统一且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进一步强化企业预算管理,加大资金调控力度,有效提高资金效率。从风险管理角度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审视,进而正确分析财务风险环境。为此,审计部门要及时向企业管理者汇报资产负债表及预算执行总体情况,有助于企业及时对收支进行调整。内部审计模式的不断转变,会使审计师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内部环境,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并重点对被审计企业风险控制情况、主要经营风险因素、舞弊风险及其可能存在的行业风险进行审计,进而不断拓宽风险内涵和审计范围。
(4)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完善企业内部考核制度。提高企业内控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工作技能,才能使其不断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内控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等相关措施,进一步深化财务内控人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要不断对相关人员的心理素质及职业素质进行强化,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当然,人才外进也是改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只有切实做好人才建设,才能有效减少风险事件,并在财务风险发生时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进一步减少企业的损失。完善企业内部考核制度,要求首先要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目标,对内控岗位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考核,为其薪酬、奖金及人员晋升提供合理依据,发挥绩效管理的实际效用。
四、结束语
在建设内控机制的过程中,应将所有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因素都纳入到其管辖范围内,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夯实基础。只有充分做到上述措施,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进而正确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促进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控制;防范措施
一、审计风险概念
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的前提是了解什么是审计风险,目前国内外的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全一致的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审计风险指察觉出的重大错误的风险,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对审计事项的错误估计和判断,并且发表了与审计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报告,从而使得有重大错误和重大舞弊的行为没能够被表达出来,而最后导致与此有关的利益人因此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的角度可以帮助审计分析人员更快的找到解决审计风险的办法,但是狭义的审计风险概念更容易让我们对于审计风险的判断片面化。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职业风险,这说明审计风险是审计风险主体损失的可能性。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很难把审计风险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分离,所以必须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营业风险列入到审计风险之中,这就使得当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其利益关系而对审计人员存在过高要求,从而要求得到补偿的情况得到改善。总之,在对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上的表述还是一致的,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所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特性
审计风险有六大特性: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和过程性。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不难理解,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被完全消除的风险。在现代的审计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便是抽样审计的方法,通过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特性来分析判断整体的特性,这样就会使得审计的结果存在误差,而使得审计报告存在风险。普遍性是指审计风险的最后审计结论与审计工作预期的结果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什么样的审计活动都会存在相应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可以理解为审计风险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的报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客观事实的情况,但是结果没有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没有引起审计责任,这样就使得审计风险存在在潜在的阶段里,而没有转化为实际的风险。偶然性可以理解为审计人员无意造成审计风险,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提出避免审计风险的原因,这样才使得控制审计风险存在意义。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是指正确的认识审计风险,并且从中掌握主动权的控制程度正在一步步得到发展和创新。
三、审计风险成因
审计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审计风险,风险是存在损失的机会和概率,既是用风险来衡量损失发生的概率机会。在审计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如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等。
1.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审计行为有重大影响,很可能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对于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审计人员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毕竟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限,能力有限,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判的可能,在审计活动的执行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负责任或者没有职业道德的审计人员,让审计人员丧失了本身的独立性,而没有用公正客观的态度与谨慎的职业态度来处理问题,这种现象下,就使审计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使审计的风险加大。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审计人员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与被审计单位同流合污,从而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使广大投资者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被审计单位内控管理存在漏洞
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者拥有企业的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合理的流程,另外存在不相容的职务没有有效分离等情况等等,造成了企业的控制风险。被审计单位管理上的漏洞,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不法行为提供了便利,被审计单位可能由于一些不良意图而做出弄虚作假,伪造证据或篡改资料的行为,这样就为审计人员弄清事实的真相制造了困难。
3.审计方法上存在的缺陷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审计规模日益扩大,审计人员在收到审计成本的限制时,为了能够充分适当的获取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也就是说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中选取一部分进行测试,一次得出分析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是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较大的项目采用选取小样本量的方法,二是,对于存货审计过程中,只考虑样本数量没有考虑样本质量的问题,忽视了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质量和存货现行价格与存货所有权等各方面问题的审核,这就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真实完整性认识不全面,采用抽样的方法虽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但是样本毕竟不可能代表整体,这样就容易导致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与舞弊的遗漏问题,使审计风险增加。
4.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过高要求
随着审计报告公开化工作的不断展开,越来越多的人对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越来越关注,由于公众对审计期望的不断变大,人们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审计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使得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也不断增强。但是审计工作本身具有局限性,审计结论所起到的作用不能达到人们给予它的期望等问题不可避免,在期望差形成的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在无形中大大增加。
四、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形成企业审计风险的原因既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客观原因,只有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的形成。
1.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审计人员能够有效的抗拒来自于工作外部的各方面压力和干扰,适当减少行政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干预,审计人员应该树立和强化正确的风险意识,并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审计职业道德水平,能够做到恪守审计准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保持审计人员特有的独立性,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项审计业务,保证审计业务的质量。其次,审计人员平时应主动学习与审计业务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规,可以多阅读与此相关的专业杂志和相关书籍,使自己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的能力,从而提高控制风险的主动性。最后,对违反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案例,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讨论,深度剖析里面可能存在的多种角度,这样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观念的同时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2.对内部控制机制有效建立
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把内部控制制度做到尽量完善,才能保障注册会计师所控制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诚信,客观,专业,独立,保密的职业道德原则下,才能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这要求注册会计师做到敬业,公正,同时还应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下,建立完善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体审计人员能够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专业的审计报告。在实行质量控制制度时,要保证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3.采取正确的审计分析对策
对于审计风险的对策,应该采取正确的分析方法对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控制和分析。预测风险包括收集整理审计过程中所需要的风险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制定出控制风险有效可行的方案,然后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在所做方案中选择存在风险最小的有效方案,最后根据方案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在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比较薄弱时,可以对此审计单位采取不审措施,也可以采取拒绝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对于审计报告的结论,要做到谨慎并且详细的把审计的实际范围和事项表达清楚,在表达过程中,尽量不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表述,对于审计的一些抽审事项,尽量有限定性的发表审计意见。
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也随之蓬勃发展,在树立正确的审计风险发展观的同时,也必须做到谨慎地对待审计中存在的风险,认真分析其原因,然后制定出正确的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对其加以控制,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勇,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控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5)
【2】张凤蕊,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现代商业,2010(5)
【3】范妮娜,叶明,浅议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时代金融,2011(2)
【4】吴保红,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时代金融,2012(4)
【5】刘宇,浅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商业经济,2012(1)
【6】官小燕,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5)
作者简介:
一、工作目标及基本程序
1、工作目标
1)建立风险分级清单
2)建立风险分级责任清单
3)完成西安区域风险防控手册
2、基本程序
成立组织机构——编制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案——召开启动会——初步培训——收集资料——编制文件(指南、台账、记录)——危害因素辨识培训——辨识危害因素——风险分析——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措施逐级评审与审核——划分管理责任——组织全员学习、落实控制措施——组织定期评审、更新风险信息——实施分级管控——实现持续改进。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成立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负责人
副组长:XX负责人
成 员:各职能负责人、项目负责人、EHS专、兼职人员、项目专业口负责人
组长职责:
1.负责领导构建、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2.负责提供构建、实施过程中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3.确定逐级责任,批准实施相关规章制度;
4.批准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5.督促并定期组织检查“风险分级管控”构建、实施效果。
副组长职责:
1.协助组长完成“风险分级管控”构建工作;
2.拟定年度工作计划;
3.具体组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实施;
4.拟定构建、实施过程中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方案;
5.定期组织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结果的评审、修改。
成员:
1.积极配合组长、副组长的工作,完成交代的任务;
2.积极组织各分管单位完成危害因素辨识;
3.统计、汇总各分管单位的结果并上报“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筹划部署阶段
1、工作对接,制定标准,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委派专人与第三方机构完成对接工作,收集必要的资料,制定工作计划。
2、召开启动会,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召开公司风险分级管控构建工作启动会,由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办公室主任宣贯《风险分级管控构建工作方案》,要求方案切实可行,会议内容全员参与学习。
3、初步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参与由第三方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基本概念、构建办法等基本理论,要求有通知、有签到、有考评、有总结。
(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阶段
1、收集完备公司基础信息,组织人员列出资料清单,并对现场进行勘察、收集资料。
2、在第三方机构指导下,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形成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编制完成后,组织相关人员就风险辨识的相关方法、辨识要求进行培训学习,要求有通知、有签到、有考评、有总结。
3、选择典型项目构建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机制
(1)选定两到三个部门、项目成立示范点,由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指导,被选定的项目积极落实风险排查工作,要求建立安全风险基础档案。
(2)对排查出的风险进行评分、分级,建立风险辨识分级台账。
4、编制形成阶段性工作汇总报告,西安区域组织其他项目对示范点进行观摩,并在公司范围全面推广,要求各部门、项目全面开展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后将各自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方案及成果统一报至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电网风险主要来自于电网结构薄弱、布局不合理,传输断面受限,输变电设备重载或过载;输变电设备运行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雷害和鸟害及冰雪灾害引起的线路跳闸;输变电设备新建改造、检修试验,设备制造质量及缺陷以及生产作业环节中人员责任性违章等引起的事故等。在电网调度管理方面针对以上风险要求调度部门为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必须梳理优化安全生产管理流程,在调度管理业务流程环节和电网风险预控措施执行环节进行改进和机制创新,辨识主要风险并制定控制措施,以对电网风险实施超前分析和流程化控制,有效防范责任性电网事故的发生。
电网危险点分析和预控措施的实施主要以防止调度人员责任事故,进而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为主线,针对电网调度工作的流程和调度人员的工作行为,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超前防范事故的发生。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实施电网风险管控:
(1)每周六的白天当班调度值班员针对下周的大中型检修工作内容、特殊方式、恶劣天气、影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设备缺陷及薄弱环节等开展电网风险点分析并制定预控措施,在周一开展全班安全日活动时要求该值值班员对全班人员,其他值班员对其风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做到每个调度值班员对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点及预控措施清楚掌握。
(2)电网调度安全分析:调度运行专责针对检修周计划,提前对影响电网运行的检修工作内容做好方式安排,对检修方式下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风险点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控措施。按照电网调度安全分析制度,对调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在调控中心的周运行分析会上进行分析评估,提出风险辨识和防范措施。如要求监控人员对重载设备进行负荷监控,防止负荷越限,并要求变电运维人员变电设备接点进行远红外线测温,线路运维部门加强线路特巡等全方位配合,完善危险点分析和预控措施后向全局各相关部门电网风险预警,并在《电网运行周报》中的“下周电网风险分析及预控措施”中予以提前告知。
(3)属于大中型的检修工作要求制定运行方式安排和事故预案,对于暂时不能整改的重大问题和隐患制定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备案。
(4)调度业务流程控制:对调度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修编固化后形成统一的规范;以流程图和工作标准形式对调度安全生产主要业务描述详细、准确,明确各个节点的工作内容、要求和结果等;要求各执行环节中严格执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业务流程控制图如后附图1所示。
(5)密切跟踪电网实际运行情况,重点防范重载线路及不满足N-1的变电站主变越限运行,及时调整电网运行方式,确保电网输变电设备安全。
(6)在调度操作管理方面,严肃调度纪律,认真执行电气检修业务单编制、审核、批复流程。大中小型操作,严格执行现场到位标准,调度班长必须到位监督,严防误操作及方式安排不当事故的发生。
(7)利用春秋安检查复核电网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相关功能是否正确投入,重点检查低频低压减载装置、备自投装置、稳控切负荷运行情况和设备状况,及时督消除设备及管理方面不安全因素,确保与电网实际需求相匹配。(保护及安稳装置运行复核表)
(8)针对事故、障碍、异常进行分析并写出事故分析报告,查清责任、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9)对非计划停电检修严格按照审批流程执行,严格检修计划的刚性执行。
(10)编制电网迎峰度夏、度冬工作安排和事故预案,确保电网迎风度夏(冬)期间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11)严格细化新(扩)建设备接入安全分析和启动方案编制工作,确保安全顺利完成基建、技改等新设备投入,把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在运行监控、调试、启动投运、预试检修等具体工作环节中,实现全过程的安全风险管控。
(12)建立《电网隐患排查治理档案表》,主要针对电网存在的重大及一般性电网结构不合理、设备缺陷、临时运行方式等对电网造成的风险,从发现时间、隐患内容、风险评估、防范措施、销号时间等内容建立档案表,使调度值班员熟悉掌握电网存在的隐患内容、风险等级、防范措施及销号时间,形成一个闭环流程。
电网风险管控机制在电网调度专业实施两年多来,我们始终把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各环节,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防止电网事故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和机制,组织开展电网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等手段,对关键环节风险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措施有效性等,组织进行评估。对暂不能整改的重大问题和隐患,制定落实有效地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超前防范,对调度运行管理岗位和调度值班人员熟悉掌握电网风险点和预控措施,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起到了切实有效作用。
关键词:工艺措施施工 危害因素 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009-02
1 前言
工艺措施是确保油田原油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由于工艺措施施工的作业场所在野外,具有点多面广、施工场地流动性和差异性大、施工作业环境复杂、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因此,对于工艺措施施工中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进行系统识别和评价,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保障作业施工现场人员人身安全、保障整个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油田工艺措施施工的特点
2.1 流动性大、施工场所分散
油田工艺措施施工场所不固定,经常转战于各个井场,同一个措施所面临的每一处施工井的井场条件、运转路线也不相同。因此,每一口施工井的转运路线的路况、运输车辆的安全性、井场的工作环境等因素都对工艺措施施工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
2.2 可发生事故影响因素复杂
由于工艺措施施工都是露天作业且大多数施工井都不能当天完成,同一作业场所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不同的工作时间中风险也可能不相同。施工人员有可能随时面临新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种面对的风险也不一样且这些施工人员又处于同一施工层面中,相互之间的影响很大,增大了危害辨识的难度。
2.3 不同环节的协调性直接影响现场施工安全
不同环节的施工人员分散于施工现场的不同部位,面对具体的施工问题,一般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做出判断,易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工作环境改变等不安全因素,如施工准备及收尾期间由于井场每一个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工作不同,而且又是同步,如果不能有效配合易造成现场混乱极易引发事故。
2.4 现场环境及施工条件差异大
较复杂的地理条件和环境条件会对工艺措施施工安全造成影响。由于我厂的油水井均处于野外,且常常被农田包围,从而导致这部分施工井安全通道不畅;施工过程药剂渗漏,遇雨水天气可能流淌到农田中;还有,现场施工的作业环境差、卫生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就容易导致施工人员疲劳、情绪不稳定等生理或心理的变化。
2.5 施工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人员年龄结构参差不齐
施工操作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人员年龄结构参差不齐,对各种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HSE“作业指导书”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在工作中对交底,培训内容不牢记,而淡化了安全意识,增加了危险和有害因素。
鉴于上述特点,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工艺措施施工井场周边环境、天气状况、施工工序、施工人员构成等,对现场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削减措施,必要时应停止施工。
3 工艺措施施工中常见的危害因素类型及成因分析
根据工艺措施施工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特点,综合考虑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对工艺措施施工中常见的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辨识。
3.1 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是各类作业活动中都可能存在的风险。工艺措施施工中可能发生物体打击的施工工序有:(1)井下工具起下作业,修井机操作手操作不当造成管柱弹起伤人;没安好吊卡销,提升管柱时管柱脱离吊卡而伤人。(2)挤注类施工流程连接,大锤等工具飞出伤人。
3.2 触电伤害
工艺措施施工的触电伤害主要发生在野外露营值班房(铁皮房)接电、搬运货物触碰外部电线、雷雨天施工造成雷击等。造成的原因有:没办理用电作业许可、搬运货物时未能有效估计外部电线的距离、高度致使搬运货物时触电;同时,井场接线老化、未架空、接头处未采取绝缘处理、野外露营值班房未接地、线路老化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电击伤人事故。
3.3 环境不良
环境的不良,会影响工艺措施施工的顺利进行。工艺措施施工前,工艺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会对承包商进行HSE交底,对200米范围内地面环境,如耕地、坝堤、同井场油水井、民宅、公路、厂房、林场、养鸡厂、采油站等进行分析,以确保生产现场的安全环保状况符合施工要求,保障安全施工。
3.4 中暑、冻伤
中暑、冻伤经常发生在夏季或冬季的酷暑、严寒时期。
3.5 H2S中毒
H2S是强烈的神经中毒药物,短期内接触大量H2S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眼结膜和呼吸系统以及心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及植物神经紊乱。H2S的中毒主要可能发生在我所的化工室在井口取样和放空时。加强硫化氢气体的防范是我所乃至我厂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3.6 其他危害因素
工艺措施施工的现场有可能存在的其它危害因素有:搬家、收尾时的无法预知的伤害、井场外来人员的干扰造成施工人员情绪上的变化而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伤害;另外还有摔倒、碰撞、擦伤、踩伤等危害。
4 工艺措施施工的危害因素的控制
工艺措施施工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目的。
4.1 工艺措施施工中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工艺措施施工是一个由人员(外来施工人员)、机械、物料、法规、环境构成的一个互相制约、互相干扰、互为条件的整体,这五者之间能否进行有效的协调是工艺措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对工艺措施施工风险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关键词】固定资产;风险;控制措施
1.引言
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要的物资条件,其价值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诸如高速公路企业、物流仓储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类型的大型企业,其经营特点就是利用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为社会提供服务,其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较高,一般达80%以上,有的企业甚至超过90%。如何能够管好、用好、核算好固定资产;如何查找管理的薄弱环节,健全全面风险管控措施,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成为摆在企业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从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出发,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风险,进一步明确各环节的主要控制措施。
2.固定资产的管理环节
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要实现全面与全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全程管理即是指对固定资产从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全过程,所经历的所有环节上实行的由始至终、环环相扣的管理行为。通常,固定资产全程管理的环节如图1。
根据上述13个管理环节,可将固定资产管理大致分为进入、存续和退出三个阶段:
固定资产进入阶段,其管理环节包括制定战略、预算作业和取得验收。管理目标是在满足内部需求的同时取得效用最大的固定资产,即实现质优价廉,并通过验收和领用环节,保质保量地将固定资产分配至资产使用人。
固定资产存续阶段,其管理环节包括登记投保、使用培训、运行维护、更新改造、调拨置换、出租出借和清查盘点。管理目标是确保实现资产的合理使用和有序流动,并通过清查盘点等环节,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数量、分布、和资产状况等信息完整准确、账实相符。
固定资产退出阶段,其管理环节包括毁损遗失、变卖出让和资产清理。管理目标是保证企业的支出合理和收益最大,防止企业资产减少时引起企业资产和收益流失,并通过及时的固定资产清理活动,实现资产信息和会计核算及时准确。
3.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3.1 固定资产进入阶段
企业固定资产的进入有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以及盘盈等多种方式,本文以外购固定资产为例,对其主要风险及控制措施加以描述。
3.1.1 固定资产采购流程(见图2)
3.1.2 固定资产采购业务主要风险及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的采购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采购计划、采购价格、采购质量、合同签订与履行情况等供应活动进行分析,并关注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不断防止采购风险,全面提升采购效能。具体讲企业固定资产采购的主要风险和控制措施见下表:
3.2 固定资产存续阶段
固定资产存续阶段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投保、运行维护、更新改造和清查盘点四个方面。
3.2.1 固定资产投保
主要风险:固定资产投保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应投保资产未投保、索赔不力,不能有效防范资产损失风险。
主要控制措施:重视和加强固定资产的投保工作,对应投保的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办理投保手续,规范投保行为;对于重大固定资产项目的投保,考虑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保险人,防范固定资产投保舞弊;已投保固定资产发生损失的,及时调查原因及受损金额,并办理索赔手续。
3.2.2 固定资产运行维护
主要风险:固定资产操作不当、失修、维护不到位,可能使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或资源浪费,甚至发生事故,生产停顿。
主要控制措施:一是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维护和安全防范制度,将日常维护流程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定期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风险;二是建立固定资产运行管理档案,据以制定合理的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并经主管领导审批。同时对固定资产的修理实行分类管理,其中简单维护可由操作人员或内部技术人员完成;大修理则需专人负责,必要时可聘请外部技术人员或专业机构。三是对特殊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确保资产使用流程与既定操作流程相符,实现安全运行,不断提高使用效率。
3.2.3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
主要风险:资产丢失或毁损等造成账实不符。
主要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盘点;对清查中发现的盘盈或盘亏的及时分析原因,妥善处理,比要时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审批流程结束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确保账实相符。
3.3 固定资产退出阶段
固定资产退出阶段的主要风险是处置方式不合理,可能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主要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制度,区分固定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定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保证固定资产处置的科学性,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小结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风险存在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的主要风险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对充分发挥企业资产效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增收节支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D].2010.
[2]韩东。固定资产管理对国有大型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
[3]薛映桃。浅析如何加强和改进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09.
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进行风险评估、优化操作模式、扩宽融资渠道、增强资金安全性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进行风险评估
进行风险评估是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加强监管,从而能够更好地建立健全海外项目风险评估制度。除此之外,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海外施工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投标工作之前,应当注重对于所在国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和其他系统性风险做出合理的评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综合的考虑经济因素、地区因素及技术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优化操作模式
优化操作模式对于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优化操作模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进一步的细化外汇业务操作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多种手段降低外汇风险。除此之外,在优化操作模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采用选择适当的计价货币并且进行收支冲销,或者是提前或推迟支付。与此同时通过及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等方式来对于非系统性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的转移和规避。另外,在优化操作模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在工程招标和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尽可能的在签订合同时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应用效率的持续提升。
(三)扩宽融资渠道
扩宽融资渠道是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扩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企业应当注重加强工程款清收管理和资金预算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在扩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进行足量的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来确保银行能够保函支付的保证金并且能够支付工程物资款需要企业垫付大量的资金,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在业主工程款支付滞后时可能出现的施工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应用可靠性的不断进步。
(四)增强资金安全性
增强资金安全性是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重中之重。在增强资金安全性的过程中,海外施工企业应当注重加强与国内银行机构的联系并且做好国内项目的资金集中工作,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的授信额度。除此之外,在增强资金安全性的过程中,海外施工企业应当注重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的优惠政策并且及时的减少财务费用。另外,在增强资金安全性的过程中,海外施工企业应当注重寻找可靠的合作单位或联营单位,从而能够更好地分散经营风险并且还能够获得实施项目的资金保障。从而能够在缓解保证金压力的同时促进海外施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应用精确性的日益进步。
二、结束语
1.贷款增长过快,贷款存量过大
高校向商业银行借款,大多用于基本建设,高校贷款通常是中长期贷款,利息高于一年期贷款,因此,高校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要高于上述计算值。而从高校预算执行结果看,学校将总收入中的10%用于还本付息,已经是相当困难,为此,有些高校只好采取“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用新增贷款支付贷款本息。笔者曾经对江苏省37所高校的财务人员就贷款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当问及“还贷资金来源时”,有11所高校的财务人员选择了“以贷还贷”方式,占被调查高校数量的30%。
2.还款责任不明确
《高教法》明确规定了高校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单位,“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换言之,就是高校向银行贷款应当自己还,国家没有义务替学校还债。另外,教育部针对“银校合作”问题,于1999年在10号文中明确要求:“各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开展银校合作工作,教育部不承担此类贷款的还款责任”。
但是,仍有一些高校对举债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学校是国家的,现有资金来源仅能够满足维持学校日常运行的需要,并没有扩建校园的能力,学校的基础设施等办学条件的投入应该由国家财政投资解决。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举债建设,很容易出现贷款超出学校偿还能力的问题,造成财务状况恶化,进而影响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甚至有的高校片面认为,现在高等教育是加快发展时期,各级各类高校都在贷款建设,若不能跟上发展步伐今后将难以立足,但对自己的还款责任却认识得不够充分。
3.贷款动机不当
我国高校主要领导一般由上级组织任命,实行任期制,这样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一些高校的领导为了出政绩,盲目地扩大学校规模,贷款规模也随之增大,领导层流行的“政绩观”演化为扩大贷款规模的主观意志,而且贷款规模的大小似乎成了学校实力和学校领导能力强弱的代名词。绝大部分高校借款人没有还款意识,恐怕都有“只借不还”的思想,在校长的任期内将借款用完,还款的事由后任去考虑。
4.贷款决策的非理性化,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在贷款的决策过程中通常以项目需求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不考虑将来的偿还压力,或对未来的收入情况过于乐观,高估自身的还款能力。许多高校对于贷款的态度是争取、争取、再争取。事实上,融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缺乏融资专业知识的高校财务人员难以胜任这份工作。根据万青所调查的29所高校情况看,有21所高校在贷款申请的决策过程中,财务部门是主要的责任部门,决策过程偏于简化。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方面看,17份调查回函中,12份回函认为,高校财务状况及银校合作情况是银行审批高校贷款的最重要条件,当问及高校贷款规模的控制依据时,16份回函将项口的资金需求作为第一或第二重要的依据。由此可见,不论是贷款高校,还是金融机构,对于高校贷款决策都趋于非理性化。
5.贷款的管理和使用缺乏科学性
高校贷款资金的有效管理与合理使用,是这些借入款项取得预期效益的有效保障。要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要求对贷款的投向和额度有个科学的规划,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投资建设项目,本身就是一种超常规发展的举措,这种发展模式包含着政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若干风险。要规避这些风险,必须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投资总额、贷款额度还款计划等进行详细规划。
6.还款渠道单一,还贷负担重
在目前形成的高等教育多渠道筹措资金局面中,政府拨款和事业收入约占普通高校经费收入的90%左右,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中主要的两个渠道,也是高校贷款还款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成本高并递增的特点,虽然近几年来连续扩大招生,教育事业收入在逐年增加,财政拨款也年年增加,但平均拨款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学校必须同步增加对教学设施、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进行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如实行校内岗位津贴、实施人才战略等,加大了人员经费的支出,以及各种公关性的支出、新老校区办学而增加的成本等,使高校的支出呈高增长状况,学校资金的节余不容乐观。尤其是近年来高校规模的过分扩大已经明显冲击了教育质量,这样将会影响到招生的数量,从而使未来学费收入隐藏着不确定的风险。
二、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
高校贷款危机,起因和关键还是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此,高校贷款风险控制首先应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入手。
2.自身防范贷款风险应做好的工作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下,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财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为了更好地防范贷款风险,还应做到如下几方面。
(1)树立风险意识,适度、科学理性举债。建设开发新校区,其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大,相对集中占用时间较长,教育贷款和政府投入性质不一样,必须按照信贷管理的有关规定按时偿还本息,因此学校在考虑贷款时,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这是防范风险的基础。
(2)做好财务规划,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财务部门要在学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学校未来的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人员经费支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等收支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制定财务规划及还款计划
在贷款资金管理方面,要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保证借贷资金用到既定的建设项目上,狠抓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分步到位,防止贷款不足、滞后影响建设项目,或者贷款过多、过早而造成资金闲置,以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