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师工作计划(精选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学生搜集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个案调整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新绿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二、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6、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七、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和《硬笔习字册》
一、指导思想
贯彻执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新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全面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技能,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使语文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基本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会语文、会学语文。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所需人才。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活动组成。课文内容既有大自然的美景,又有人物的美好心灵;既有古诗,又有成语故事;既有科学知识,又有童年趣事;既有语文知识,又有教育意义。可谓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本册教材共30篇课文,其中22篇讲读课文,8篇略读课文。讲读课文教师要重点讲解,并教给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略读课文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协助。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26人,其中女 8 人,男 18人。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大部分只会跟着老师走。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语文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高。
四、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各单元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部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能按要求完成各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语文活动。
(2)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为主,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上的疑难。
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外资源,结合教师的指导完成学习任务。在读中感悟,在讨论中明确,在表达中锻炼,在写作中提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面积累,灵活运用。
边读边想画面,抓住重点句子、段落、朗读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发现的习惯。培养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善待生命。教育我们应勇于挑战失败,有战胜失败的勇气和毅力。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判断。能正确面对困难,学习文中人物面对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措施
1、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敢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大胆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宽松、和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学习氛围。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节课均有机会让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学习。
5、引导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在语文的学习实践中领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6、在作业设计中,注意有多种多样的题型和不同层次的题型。
7、引导学生完成新课标规定的阅读量。
8、注意优生的培养和潜能生的转化。对于优生要提高要求,额外补充营养,让他们成为班内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潜能生要发现其闪光点,多鼓励,让他们找到自信。多辅导和帮助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爱上学习。当然也不能忽视中等生。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人。通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全班学生基本养成了较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特别是在习作方面,大多数学生基本养成了坚持写日记、坚持每天读书的习惯等。因此,本学期需加大对几名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尽快促使他们跟上学习进度,使之成为思想进步,成绩合格的学生。
从整体看,大部分同学要求上进,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发言面较广,课堂气氛不较广。但约有五分之一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慢。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阅读量不够丰富,知识面较窄。本学期需要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多化力气,力求改善。
二、教材分析:
1、突出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一样,还是习惯、课文、习作、单元练习4大块。本学期,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习惯篇”安排了“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两个专题,既有阅读方面的习惯,也有勤于动笔的要求,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立足打好素质基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言和精神“矿藏”。“习作”部分也透发出浓浓的人本情怀,还“习作”以应有的地位,编写专门的“习作课文”置于“练习”之前,其设计中的“三多一少”(即:多一些童真和童趣;多一些体验和生活;多一些合作和探究;少一些要求和限制。)折射出“课标”倡导的让学生“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两个结合”(长短结合——一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因“课”制宜,搞一些迁移性小练笔。“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既有专门的习作训练,也有随课文安排的片段练习。)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练习”中一般设置“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内容,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诸如正义、爱心、孝顺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的教育。
2、立足夯实基础。语文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根据语文丰厚多维的人文因素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特点,教材坚持“基础性原则”:精选最基本的生成功能的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主干内容,来构建教材的主体框架。在注重为学生打好语文的“工具性”基础的同时,人文教育因素蕴含其中:识字,运用多种方式,展示汉字魅力,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接受文化的熏陶;写字,在写好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好习惯、涵养好性情;读书背诵,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经验、读书明理都大有裨益;习作,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既是历练语言,更是学习做人;习惯,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养成教育中实现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因此,本册教材一如既往地抓住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立足基础,放眼长远,突出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复述课文,突出了钢笔字描红,突出了综合性的语言积累、运用或实践活动,不求花样翻新,务求实在管用,帮助学生打好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
3、强调根本手段。语文教学首要的一条就是借助人自身所具备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条件,强调用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基本手段。当然,并不排除在教学中采用各类必要的辅助手段,但是,必须抓好根本手段,才算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本册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祖国文字,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地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本册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插图精美细致,饶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用钢笔描红、读抄常用词语、小练笔等。
习作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的方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种选择,在评价上强调要求适度。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成语和古今诗文的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意在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各单元还都安排了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内容。各练习既相对独立,又自成系列。
学用字词句方面,是将识字写字与词语句式等内容综合起来,让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读读背背方面,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每单元安排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容上有一定联系,又压韵上口,二是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钢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致志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说好普通话。
(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本册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3)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冒号,引号。尽量把标点用正确。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按课时提出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多读多讲,教师尽量少讲精讲。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几种连句成段的方法,有的可在学完课后总结,如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让学生多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加强培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如“举办童话故事会、编童话集”、“词语接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