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实习报告通用3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实习报告通用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建筑工程实习报告 篇1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通过实习和实践,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社会,国情,激励学生敬业,创业的精神,从而完成学生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并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

经过本次在张家口及唐山各工地两周的实习和学习,我对钢结构工程有了初步的认识,钢结构与其它结构――砖混结构、混凝土结构相比,在使用功能、设计、施工,以及综合经济方面都具有优势。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量轻、强度高。

2、抗震性能好,其延性比钢筋混凝土好。从国内外震后调查结果看,钢结构住宅建筑倒塌数量最少的。

3、钢结构构件在工厂制作,减少现场工作量,缩短施工工期,符合产业化要求。

4、钢结构工厂制作质量可靠,尺寸精确,安装方便,易与相关部品配合。

5、钢材可以回收,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较少。

在新建钢结构厂房中,其有着很多的优点,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体系厂房是指由维护、墙体及隔断结构与钢管架支承结构共同组成的厂房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与传统结构体系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1、由于采用了轻型屋顶及墙体结构,而且其支撑钢结构的材料强度高,用料省,体型小,所以自重较轻。结构重量轻减少了运输和吊装费用,基础负载也相应减少,减低了基础造价。

2、由于钢材强度高,房屋自重轻,故以钢骨架作支承结构时,可建造开间、进深较大的房屋,而且所需构件的截面小,在相同建筑面积下的建筑空间利用率增加5%—7%。

3、钢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抗震性能好且受损轻,而且由于钢材便于加工,灾后容易修复。

4、钢结构除基础外,构件全部由专业工厂标准化生产,建筑质量容易保证;工业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比传统建筑可缩短一半;各部件运抵现场组装,施工现场文明,现场湿作业少,噪声粉尘和建筑垃圾也少;施工作业受天气及季节影响较少,并且可以工厂制作与现场安装平行进行,甚至一些标准化的厂房体系,可以随订货,随建造,大大缩短建造周期和资金占用时间。

5、环境破坏及污染少,改建和拆迁容易,材料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率高。

随着我国钢铁产业的不断发展,钢材产量和质量持续提高,价格逐步下降,钢结构的造价也相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因此在现代建筑尤其是工厂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采用。然而,钢结构虽然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但是也有一些弊端,比如防火性能差、易腐蚀;施工安装易发生误差和错误等等,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必须要对施工把好质量关,这也是本次实习的最大收获之一。

我认为刚结构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质量控制点:

1、地脚螺栓的预埋

地脚螺栓的预埋质量直接影响钢结构的安装质量,控制好地脚螺栓(群)的位置、垂直度、长度和标高,对于减少扩孔及调整工作量(甚至避免返工),提高结构安装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地脚螺栓的预埋方法可采用直接预埋法,也可采用预留孔法。基础混凝土浇筑前必须严格检查预埋螺栓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各项实测指标是否在规范规定范围内。

2、焊接工程质量控制

焊接工程是钢结构制作和安装工程最重要的分项之一,必须从事前准备,施焊过程和成品检验各个环节,切实作好焊接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焊接质量问题较多存在于手工焊缝,这些问题有:焊瘤、夹渣、气孔、没焊透、咬边、错边、焊缝尺寸偏差大、不用引弧板、焊接变形不矫正、飞溅物清理不净等。

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l)检查焊接原材料出厂质量证明书

(2)进行必要的焊接工艺试验;

(3)施焊过程中落实各项技术措施;

(4)严格进行焊缝质量外观检查和焊缝尺寸实测;

(5)进行无损检测工作。

3、高强度螺栓连接工程

高强度螺栓连接已经发展成为与焊接并举的钢结构主要连接形式之一,它具有受力性能好、耐疲劳、抗震性能好、连接刚度高,施工简便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钢结构建筑的工地连接中,但也是目前施工质量的薄弱环节之一,主要表现在:

(1)高强度螺栓有以次充好现象,(用普通精制螺栓代替高强度螺栓);

(2)高强度螺栓连接面处理达不到规范规定要求,包括表面处理情况,平整密贴情况,螺栓孔质量情况等;

(3)高强度螺栓施拧不按规范规定进行,如不分初拧、终拧而一次完成,不用扭矩扳手、全凭主观估计等。为保证高强度螺栓连接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落实质量保证措施的同时,积极采用旁站监督、平行检验等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高强度螺栓连接工程的施工质量处于严格的控制之下。

4、钢结构除锈及涂装工程

钢结构的除锈和涂装是目前钢结构承包单位较易忽视的一项工作,也是钢结构工程施工的薄弱环节。这种现象不纠正,对钢结构的施工质量影响甚大,因为除锈和涂装质量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钢结构今后使用期间的维护费用,还影响钢结构工程的使用寿命、结构安全及发生火灾时的耐火时间(防火涂装)。造成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在于、单位有关人员对涂装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缺乏质量责任心,最终导致涂装工程质量经常出现问题。故必须对除锈和涂装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对各个工序进行严格的检查,这是确保钢结构涂装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5、压型金属板工程

压型金属板工程主要为彩色钢板维护结构,是较新兴的建筑维护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屋面板、墙面板、保温围护结构和非保温围护结构。非保温彩色钢板围护结构是用彩色钢板经压型机连续辊压成型的单层板,用在建筑物的屋面和墙面上,他仅用于防风,雨和外装修。而保温围护结构又可分为现场多层拼装型和工厂复合而成的整体保温板材,在张家口天宇钢构加工厂我们看到了其制作的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双层单板与中间轻质保温材料通过专用机械设备和方法将其复合成整体的保温板材。

目前,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施工单位不制定彩板(夹芯板)施工方案,彩板接缝、板檩之间的连接、彩板配件制作安装等节点构造处理不细或不可靠,维护结构渗漏,彩板分项工程观感质量存在不平整、不顺直、不严密、变形、划伤、污染现象等。

针对以上情况,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彩板(夹芯板)制作安装前施工单位制定周密可靠的彩板工程施工方案,尤其是要制定详细的排板方案、建筑构造作法及质量保证措施;

(2)制作、安装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监督和检验,使大部分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

(3)严格进行检验批及分项工程验收,要确保节点构造合理、可靠、无渗漏,观感平整、顺直、严密、颜色均匀一致、板面无划伤、无锈斑、无污染。

6、构件的安装工程

钢结构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体现了钢结构在建筑发面的综合效益,就安装方法而言,对不同的结构形式也有所不同。钢结构的质量好坏,除材料合格、制作精度高外,还要依靠合理的安装工艺。尽管如此,钢结构的质量通病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事故集中在设计、材料制作、运输、安装和管理等方面,为了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就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的规定进行设计和施工。

两周的实习虽然很短,但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在学校所不能见到的构件实物,让我们对钢结构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是对学校所学知识的补充,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本上的知识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彻底领悟其中的真谛,才能使知识得到真正的运用。实习实现了对以前学过知识的总结和复习的作用,实习作为工作前的练兵,其意义深远。

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篇2

大三的暑假,我们开始了与以往美术实习不同性质的认知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切身了解建筑的好机会,作为建筑学的学生,理应对世界的各种建筑有一些了解,虽然不能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是总是要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解。作为建筑师,开拓眼界尤为重要。此次建筑参观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在此文中,我重点对四类建筑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分别为纪念性建筑,展览建筑,教育建筑主要针对建筑系馆,还有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之上海新天地与南京1912

一.上海新天地

1、地理位置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的太平桥地区,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和南北东西高架路的交汇点。

2、空间形制

新天地的核心空间是一条南北向长条形广场,被正中东西向的兴业路分为南里北里两个部分, 北里由多幢石库门老建筑组成,并结合了现代化的建筑,以展现新天地的国际元素。南里则在拆除部分旧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一栋总建筑面积67888平方米的购物,娱乐,休闲中心。

3、空间特色

新天地保留并改建石库门而形成传统里弄空间之变体,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以符合时代需求,在整体规划上保留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 穿插部分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并由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整个新天地区域的核心即是串联南北地块的步行广场, 通过这个条形空间,原有狭窄私密的传统里弄空间被部分地敞开,形成了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性较强的零售商业和饭店沿此布置, 在步行广场的周边则保留了旧的城市肌理。

4、设计手法

环境元素新旧相容而非相融,在建筑改造上,针对经营场所的需要和功能,对原有的住宅建筑,如修枝剪叶般作出有条理地改动,拔去几幢房后,曾淹没于弄堂内一座漂亮的荷兰式建筑便跃然而出, 拆去违章建筑,市区不多见的弄堂公馆开始重见天日,这样,被保留下来的旧建筑各呈特色,彷佛一座座历史建筑陈列馆,仍旧是石库门,外部空间依旧是青砖步行道,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厚重的乌漆大门,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当年, 而一步跨进室内,却是又一番景象,原先的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

5、巧用材料

保留下来的石库门由于历史较长,加之过度使用,缺乏保养,早已面目全非,部分必须重建,石库门建筑的清水砖墙是基本特点之一,为了强调历史感,设计保留原有的砖瓦作为建材,一个旧字,其代价远远超过了新砖新瓦。在建筑细部和新老交接处大量使用具有现代

性的材料和手法,为怀旧的环境气氛注入了时代的气息, 大至建筑综合体的整片玻璃幕墙,小至街头的路灯都可以感受到现代的设计手法,而非简单的恢复或者延续旧的环境, 如街道的铺地,材料使用了拆房所得的旧砖,但是与花岗岩和水泥板块相配而形成全新的构图,新天地在旧城更新中对环境设计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新天地大都是以一种忠实保存城市传统文化的角色示人,可谓是有创意地解决了旧城改造的经济和人文效益的矛盾。

作为一个大型的示范性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开发项目,新天地的设计成功地运用了地区原有的特征符号,赋予其全新的功能和空间秩序,从而塑造了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新环境,新天地从根本上说是新的!可以说它是用旧建筑的瓶装了新城市活动的酒,更可以说它是用新的环境设计观念的瓶装了旧城市环境元素的酒。

二.南京1912街区

1、历史地理与空间形态

南京1912街区紧邻的长江路是南京的明国建筑文化一条街,沿路分别有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市图书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等等,除了在建筑风格上与新天地有明显差异之外,还在于南京的1912是在原有零散的明国建筑基础上,通过设计建造新明国建筑群,将新旧两类建筑巧妙的安排在一个社区里面,并使之以L型的分布状态紧紧围绕在总统府周围,由 21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 个街心广场组成,而新天地是完全利用原有建筑形成的院落格局,翻新改造,基本是修旧如旧,整新如旧,两个街区一个是新建,一个是改造。

由于南京1912的大部分建筑需要重新设计,设计中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手法来复建新民国建筑,具体来讲就是带有民国符号的现代建筑。

2、材料运用

青砖作为建筑传统回归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这里青砖被当作为艺中特殊的设计语言来增加亮点,大胆尝试,采用了各种手段,有拼花,45度斜砌,镂空等等,尤其窗户的结合部都有着非常出彩的设计。

上海新天地的青砖采用的是英国式的沏法,局部用红砖点缀,新天地是用色,而1912则是用形。

4、空间结构

上海的旧式弄堂相对狭窄的空间组合,复杂的建筑结构诸多缺点在这里成了设计师发挥想象的有利之处,这些打破平衡的节奏感正符合现代建筑的某些特点,也符合现代人口味空间组合。比如说设计中将两栋距离很近的楼用玻璃盒子连接起来,或是讲里弄的部分路段与其接近的建筑围合在一起,形成建筑的内院,非常巧妙,但是由于南京1912的很多新民国建筑是后来设计建造,已经极大的满足了现在功能的使用需要,这种新天地的大胆做法并不多。

相对于新天地狭窄曲折的弄堂,南京1912的接到就宽阔不少,行走路线也相对明确,而且在新明国建筑设计时,就已经有意识的在新建筑和老建筑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带,围合出了几个空间节点,而且设计者特意设计了一个高18米的塔钟使之成为整个街区的制高点,为L型的街区创造了视觉中心。

3、建筑形式

屋顶:到了民国时期,开始讲究中西合璧,对传统建筑的坡屋顶进行改良,因此,在1912的新民国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坡屋顶,作为两层的低矮建筑,除了造型的需要外,更有保温以及排水等功效,同时顶部加以老虎窗,更丰富了顶部造型。

阳台:这里的阳台同时出现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和南京的民国建筑,与现代意义上的阳台有明显的区别,这种西式小阳台是传统建筑在于西方建筑慢慢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无论从外形到装饰,亦或是方位朝向都与我国的传统建筑是有区别的。

青灰色的墙体是南京1912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及色系,红色墙体是南京1912最原始的建筑及色系,原滋原味,起到点睛之笔。无论尖形屋顶还是弧形的门窗,都有着中西文化的合璧,建筑物之间用透明玻璃廊桥相互连接,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玻璃、钢构、青灰砖及红砖都是南京1912的主要建筑材料,在中西文化的结合之下产生的现代时尚元素,古朴典雅的民国建筑、五光十色的异国情调,烟灰色调为主的老式洋房里,包裹的是最前卫的摩登生活,英式小楼和小阳台也是南京1912典型的建筑风格,从图上分析,整个商业体是“L”型,其动线成井字或着田字型双动线,主动线围绕整个建筑群外部,次动线围绕整个建筑群内部,简单明了。

展览建筑之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与宁波博物馆

一.上海博物馆

1、总体介绍

上海博物馆地下一层半地上五层高度,市政府办公大楼与广场使北面显得重要,南面正对延安路也显得重要,东西面又遥对空旷绿地仍显得重要,而且屋面的第五个立面同样十分重要,都是环境空间的视觉中心。

2、体型特征

设计的四周能见的方体基座与圆形放射的全方位体型相结合,形成鲜明的体型特征,四个方向的高耸拱门方圆相间又使建筑轮廓创造特别 个性,设计还考虑东西两翼的延伸,来增加延安路,上面宽,强化南北轴线的方向性,使之达到不凡气势。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展示了一种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时空循环升华之力。‘天圆地方’组合,创造了圆形放射与方形基座和谐交融的新颖造型,带来了特有的空间轮廓,给人以回眸历史、追寻文化的联想,引发人们对形象与技术碰撞后产生的建筑文化魅力的关注、憧憬。” 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3、建筑与景观

考虑到同广场空间成片绿化空间的融合,设计方形的台阶式建筑,逐步 上收,其四周平台绿化,把广场东西的绿化引伸向上,直至博物馆建筑屋顶上的绿化,形成绿化中心点。建筑与空间按功能要求,巧妙地采用室内室外空间有机组合,下部大而上部逐步减少的建筑构成来创造 建筑与广场的空间尺度关系,使人具有亲切感、层次感。

方圆的自然交融还可产生丰富艺术气息的过渡空间,达到远观有鲜明的建筑轮廓,近观有空间序律。结合下沉式广场与出入口的不同标高台阶,空间 更为活跃建筑与广场、车道博物馆同人民大道、人民广场”字形相嵌。

设计在北面组织平交与下沉的立体组合使人流达到方便安全,并以平 台踏步、绿化花坛、雕塑小品,作导向与对景,还利用广场的开阔对人 流疏散起缓冲作用,按陈列展览的不同功能分别出入口,南面以延安路开拓绿化广场,以人车分流的立交,组织人流与车流分别出入。同 时均考虑残疾人进出之通道。

二.宁波博物馆

1、建筑风格

宁波博物馆采用的是新乡土主义风格,这种建筑理念是在对建筑非人性倾向的反对中诞生的。它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和设计模式,而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和做法;同时要符合现代生活,用现代技术,有时代感。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对建筑的设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程建筑。深层的人文思考随处可见。在空间中营建时间的感觉,获得同环境的更高层次的和谐,营造出这样一个东西参半,向往传统的江南建筑。

2、设计理念

一般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继承有两个思路。一个是从地方的建筑形式上出发,照搬或是符号化地出现在现代建筑上。还有一种是从建筑的内涵出发,去研究传统建筑形式所形成的原因,从这些内在原因出发选取为我所用的内涵。宁波博物馆建筑反映出这种设计理念的一些痕迹,即在新乡土主义风格中体现对传统的时代解读。

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远看它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一座灰房子,很平和。走近它,看到的是一幢“半山半房”的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五层。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这些山体以这一地区低矮丘陵地貌为特征,避免过度设计。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微微向南滑动的态势。一抹水域横贯主入口大通道,并向北环绕在建筑外围,蕴涵宁波历史从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发展轨迹。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为一个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分裂出五个单体,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集展示、休闲、观光于一体,实现博物馆文化与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

3、形体材料

宁波博物馆采用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平面布置,就现代博物馆功能需要而言,这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东地区瓦片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瓦片墙的面积约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整体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处采用“瓦片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这些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主要有青砖、龙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

这样一个新建造体系接续了“循环建造”的中国传统.因为这类砖、瓦、陶片都是自然材料,是“活的”,为建筑产生了一种和谐沉静的气氛。这些旧建筑材料如果不回收,并被创造性地再使用,就不能体现它们特殊的价值。瓦片墙只是博物馆的一道装饰性外墙,使建筑在达到特殊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这个颇具特色的瓦片墙是工匠一片片堆砌起来的,清水混凝土墙最后选用了江南随处可见的毛竹。因为,毛竹在中国承载了很多的人文色彩。竹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如果采用大理石等。

建筑实习报告 篇3

一、 实习目的

本次测绘实习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二、 实习时间与地点

XX年7月1号根据学校授课安排,我们将在湘潭平政路进行维持二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

三、 实习参与人员

06建筑学本部1、2班跟潇建1、2班。

四、 实习内容

7月1号上午九点钟,我们班的同学全体在文庙集合,然后按分组的情况分头行事。最终我们选定的是距离关圣殿东100米处的三户民宅。这天的天气相当诡异,雨下的很大,好多人鞋子跟裤子都湿了,同时也给测绘工作的进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雨渐渐小了些,我们便开工了。我们组共有七个人,湘潭本地的有两个,鉴于语言沟通的问题,这问卷调查当然非他们莫属啦,实习报告《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大队人马首先杀进一个老爷爷的家里,小刘首身示范。之后小赵、亚信还有还有海剑就都跑去弄调查问卷啦。剩下的四人就锁定一家据传有70年历史(貌似这一条老街房子的平均年龄达到了一百多)的民居着手测绘事宜。我们从大门而入,房子很简单的一面宽三进深,门洞都是开在同一边上,除去大门是正(典型的立面)中心的。进入第三间房子的时候,一架旧式木质楼梯呈现面前,没有扶手,楼梯的踢面也是镂空的,踏面也很不平整貌似还能转动,大概首层的层高是4.1米,看到这样的楼梯,女生貌似有点惧怕,不知道当初在造它之时,主人是否有想过?上了二楼,哇塞,满目灰尘,估计主人是不怎么上来吧,除了去临街面出的挑台晾晒衣服,平时是很少活动的!让我有意外之喜的不是中国传统的木屋架结构,也不是挑台出为支撑挑檐而撑起的木结构(屋架木结构)上的倒莲座,而是中间二进厅(不知道可否这么叫)中一个被两排南北方向的木栏杆围护起来的空间,甚是好奇,小刘爆冷说,大概是放置过世的老人的,但细想一般不都是置于堂屋的嘛?无奈寻问主人,自也是说不上个一二。有个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天”,(一线天)首层片面是三进深,而到了二层就变成了二进深外加前面所提的挑台,屋顶是传统的坡屋顶,脊檩线正对与二进房的中点,在三进房与二进房屋顶交接的地方很特意的预留了15mm宽的一条窄缝,让光线从此处泄露下来,我猜测大概是房间不开窗的缘故,为了解决光线的问题,故采用了此法。

还有一大发现是其墙壁的做法,编好的竹篾成其“骨”,混以稻草、黄土为粘结剂,这做法到有点仿似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不过相比之下,它比钢筋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更好,(墙壁材料)只是从理论上来说使用年限有所逊色,且承载力、抵挡风与暴雨的能力也不及后者,但能纯于世达一百多年,也算是古人智慧的一种表现吧!这是在第一家民居的发现。我们上午的工作差不过就做到着,总结一下,完成了问卷调查以及第一家的测绘。

中午,大队人马饿漉肠肠的跑到一间蒸菜馆,无奈其厨艺有限,我们就夹杂着窗外的淅沥小雨,捡以两三点菜色,撮以些许大白米,瞌睡连连。下午强打精神,继续上阵。归去途中历经关圣殿,带着久远的好奇心,推开了红漆的大门,貌似今日对外不开放,殿内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大概是今天下雨之故!闲逛了一遍,跟传说中的汉白玉龙柱雕还有阶前的蟠龙雕合了影。不辜负此次之行。后来,我们又瞄准了离第一家不远的民居,历尽一百年有余,建筑形制类似于第一家,很典型的住户类型,热心的民居主人甚至给我们拿来了房契,哇塞,我想我们是没必要测啦,上面是绝对原版的平面图。有一发现是,室内墙面上的开窗,一般多见于古典园林,通过借景的构图手法来美化景色,在这里也被应用到了室内。再接着我们拐了个弯,寻找到了第三家民居。典型的两层,唯一不同的是二楼的护栏不见了,可能是被主人拆了,首层也是一面宽三进深,门洞方向均开在墙面的北边,几乎也不怎么开窗,但室内采光尚好,大概是门洞做的比较高,且在第三进房南边墙有开一窗一门。有意思的是这民居旁边的古建筑,据外貌看来估计是商铺,对面的天工楼据老人说有两百年的历史,门口还有一对石狮,甚是庄严啊!至此我们本次的古建筑测绘之行已圆满结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