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协议书范文集合精选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枫桥夜泊古诗】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关键词】诗歌物语;诗歌魅力;物语解诗
【中图分类号】 1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015-4
当中秋明月映照中华大地的时候,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当苏州寒山寺的钟声响起,也会在人们心中荡起张继的千古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这样短小的中国古代诗歌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为什么只有20个字、28个字也能如鸿篇巨制的古典文学名著一样流芳百世?诗歌的解读一直如谜!
文学被称为语言艺术,它使用独特的创造性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然而,在各种文学艺术样式中,诗歌的语言却受到了超乎寻常的限制——它的字数出奇的少!难道是它的文字中隐藏着更多的秘密吗?于是,人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字、词的探究上,就出现了一种事倍功半的情景:尽管不厌其详地在那些古代诗歌的字、词上下功夫,但却远离了诗歌应有的魅力。比如,对张继《枫桥夜泊》的解读,人们不遗余力地去咬文嚼字,掀起文字大战,但离这首名诗的情结所系却越来越远,乃至在央视电视主持人大赛上,大学毕业的年轻主持人都不能把握这首诗的旨趣。因为,这种“说文解字”的方法,使我们的诗歌解读误人了歧途——用文字的一般功能取代了诗歌语言艺术的特殊性。
那么,诗歌艺术的特殊性在哪里呢?或者说,诗歌艺术在语言上出奇制胜的奥秘在哪里呢?综观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渊源和那些脍炙人口的好诗所体现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诗歌物语是营造诗歌魅力的法宝,当然也是解读诗歌魅力的一把钥匙。
一、物象语言的运用使诗歌出奇制胜
诗歌物语,是中国诗歌中独有的物象语言,它是诗歌意境形成的核心语言要素。如果说意境是诗歌的王冠,那么诗歌物语就是王冠上的明珠,它能使诗歌出奇制胜营造意境表达感情。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营造了月下思乡的动人意境。里面的明月,就是核心语言要素,离开了那轮明月,一切皆无。有了那轮明月,无限相思尽在其中。可以说,这轮明月人诗,就使20个字胜过了两万、以至更多字的表现力。浓缩的是精华,用在这里一点不夸张!它把人类永恒的思乡情结附着在明月上,诗中的明月,不再是一个物质实体,它成为《静夜思》意境定的物象语言。
中国诗论告诉我们,诗用“赋、比、兴”,而这三种方法都以物象语言的运用为主。在运用“赋”法的诗歌中,咏物诗必须以物象为主,这是自不待言的。而那些不直接咏物,但也是用赋的方法写诗,同样必须以物象语言人诗。在这方面,《静夜思》是杰出的代表作,这里就不重复举例。
诗歌在采用“比”和“兴”的方法中,创造性地使用物象语言的就更多、更常见。“比”法类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是用“比”法歌颂春天的美好:“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树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名是咏柳,从字面看,很容易把它表面化地说成是写柳树的。如果从诗歌物语人手,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妙在借咏柳歌颂春天。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将春风吹拂下长成的绿柳比成婷婷玉立的少女(小家碧玉),谁把碧玉妆成这么美丽的呢?是春天。一是直接把春风拟人化为能工巧匠(剪刀是能工巧匠的指代),这使春风成为象征美好春天的物象语言,广为人们在赞美春天的诗歌中运用!又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喻游子心、三春晖喻慈母恩,成为动人的物象语言。
“兴”法类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写离别情,从寒雨、孤山这两个物象起兴,先声夺人地反托出对朋友的不舍情!又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两个大气磅礴的物象人诗起兴,正面托出登高望远、进取向上的情怀!
以上说明,物象语言是诗歌语言出奇制胜的所在,同时,也告诉我们,诗歌物象语言的运用,因为与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息息相通而异彩纷呈。
二、物语解诗:《枫桥夜泊》是千古知音美绝唱
唐代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千古流传,但对它的鉴赏,人们一般是这样品味的:“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难道是《枫桥夜泊》的审美要义吗?回答是否定的。
下面我们就试用诗歌物语这把钥匙,来读解张继《枫桥夜泊》的魅力之谜。
甲方:袁州区灵泉街鼓楼居委会井头居民小组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饶 勇 (以下简称乙方)住址:宜春市官山小区中巷5号
身份证号:362201640816341
本着真诚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经甲、乙双方协商决定,就袁州区灵泉街鼓楼居委会井头居民小组全部菜地租赁事宜达成以下共识,并签订协议如下:
一、甲方将座落于的全部菜地承包给乙方,承包期为五年至十年,每年承包费为叁仟元***。
二、乙方承包菜地可用于建猪舍、工棚、种植蔬菜、果树、开挖鱼塘等农作物。
三、承包期内如遇上国家征用乙方所承包的菜地,乙方应将菜地的使用权交还给甲方,乙方投资所建房屋、工棚、鱼塘等设施的补偿归乙方所有,全部菜地的青苗费补偿归甲方所有,乙方占用菜地所建设施如果影响青苗费的补偿,应由乙方补偿给甲方。
四、现有菜地的种菜户由甲方作好工作负责收回交于乙方管理使用,甲方自收到乙方所交纳的承包金时,即此菜地租赁协议生效。乙方必须在每年的元月份之内交清当年的承包金,不得无故拖延,否则,甲方有权收回菜地的使用权。
五、乙方在承包期内如遇上相邻周边菜地的纠纷和边界争执问题,应由甲方负责协商解决。
六、除国家征用土地外,甲、乙双方不得擅自变更此协议。
本协议壹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未尽事宜双方经协商可签订补充协议,所签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签字(盖章、指印):
乙方签字(盖章、指印):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字词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主张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后来才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时,****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不再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白话译文
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他们进入睡乡时,瑟瑟的秋风掠过,有没有惊醒他们,打断梦中的香甜?从不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深沉的夜半钟声。枫桥江边的码头,又迎来了趁夜而来的客船。
《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作。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该诗作品不仅在*家喻户晓,甚至在**也是很有影响。本诗问世后,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地**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此外,也有人认为第一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叙方法,写诗人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65-0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语文水平低、文化底子薄,并且不喜欢学习语文、数学之类的文化课。要吸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听课就不易,要让他们听得懂就更有难度。为了吸引学生听课,让他们听得懂、学得透,我在备课、上课、课后各个环节都特别用心,并根据中职生爱动、好唱和喜跳的特点,尽量把古典诗词讲解得通俗易懂。现以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的第二单元里古典诗文诵读,包含有李白、杜甫、杜牧等诗人的诗各两首,陆游的词两首,白居易的诗一首。穿插王安石的《元日》、张继的《枫桥夜泊》、王之涣的《凉州词》、苏轼的《题西林壁》、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等几首诗词,这几首诗词都只要求学生背诵,不要求详细讲解。我仔细研究了这个单元的古典诗词,思考着如何找到一个引导学生学诗、读诗、赏诗的切入口。当我想起了《涛声依旧》这首歌,也想到学生都很喜欢唱歌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上《枫桥夜泊》,让歌声把学生带进古典诗词的世界中。
上《枫桥夜泊》前,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先用课件播放《涛声依旧》这首歌,学生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学生还问:“老师,今天你教音乐吗?这首歌很好听哦。”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我不教音乐,教古典诗词,跟歌有关的古典诗词。”学生很快坐好,开始认真听课。有了好的开端当然会有好的过程,我给学生介绍了《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介绍了诗词的内容,介绍了寒山寺。最后我问学生:“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中有哪些歌词来源于《枫桥夜泊》?”我一边重新播放歌曲一边让学生思考,然后提问。学生踊跃回答,我把学生的回答用板书总结出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流连的钟声总是敲打我的无眠)
做了这样的总结之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枫桥夜泊》是一首绝句,绝句有五言、七言之别,但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朗读时都要注意节奏,把握朗读节奏,诗歌的音乐性才能展现出来。谁能划分一下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呢?”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存,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于是,我给他们指导关于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的朗读方法。
1 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以诗句中的意义为单位进行划分的,每一处停顿都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可以按“月落/鸟啼/霜满天”这样的节奏读,也可以按“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样的节奏读;“离离原上草”可以按“离离/原上草”划分节奏,也可以按“离离,原上,草”来划分,因为这样的划分使每一个节奏单位都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如果我们按“月落/乌啼霜,满天”或“离离原/上草”这样划分就不行了,因为“乌啼霜”和“离离原”这些节奏不能表达清楚一个意思。
2,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按五言、七言不同,可以用数字概括为以下方式。
(1)五言:A式“2--3”如“离离,原上草”,B式“2--2--1”如“离离/原上/草”。
(2)七言:A式“4--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B式“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
(3)为了增强音乐性,完整朗读一首诗要交替变化朗读节奏。
不用我布置,学生自觉地用我所介绍的方法朗读起《枫桥夜泊》这首诗,看他们兴奋的样子,我知道,他们肯定找到了朗读的美的享受。
一节课很快过去,学生不但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学会了朗读方法,还能初步欣赏这首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