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常考内容复习资料

高考的冲锋号已经吹起,各位同学们都拿起最终的复习成果,为最后的胜利发起终极冲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高考语文常考内容复习资料,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语文常识复习资料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相当于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相当于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相当于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相当于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相当于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官员。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相当于图书馆馆长。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

1..实词

(1).名词

①人或事物 ②时间 ③表方位

(2)代词

①人称代词(你,我,他)②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为什么)③指示代词(这,哪,这样)

(3)动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唱,支持,保持)②发展变化(长大,升高,增加)③表心理变化(喜欢,厌恶)

④存在消失(有出现,消失)⑤使令(派,叫,让,请,允许,奖励)⑥可能意愿(能,会,应)

⑦表示趋向(来,进来,过去)⑧判断(正是,是,就是)

⑷形容词

①事物状态(明媚,娴静,激动)②事物性质(快,多少,伟大,诚实)③事物形状(圆,方,长)

⑸数词

① 确词(二,亿,二分之一)②概数(几许多三四十)③序数(第一,初二,老大)

⑹量词

① 物量(斤,两,辆,朵,枝,个)②动量(阵,顿,次,遭,回,圈,趟)

2.虚词

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

① 表时间,频率(已经,曾经,刚才,正在,将要,快要,马上,立刻,顿时,渐渐,终于,忽然,偶尔,常常,往往,永远,一直,永久,一向,一再,再三,再次)

② 表程度(很,非常,更加,十分,最,太,稍微) ③表范围(全,都,总共,仅仅,只)

③ 表重复(连续,又,再。也,还) ⑤表语气(可,却,倒,偏,难道)⑥表肯否(可能,不,没有,没,必定,也许,或许)

⑵.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面,把他们合起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的,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介宾短语(状语、补)

①表处所、方向(从、自、往、朝、向、到、在、于、有) ②表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 ③表状态、方式(按照、以)

④ 表原因(由于) ⑤表目的(为、为了、为着、给)⑥表对象、关联(对、对于、关于、至于、连、同、跟、和、于)

⑦表排除(除了、除) 注:介词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加时间助词,可表趋向动词。

⑶.连词:用来连接句子(和、同、跟、当、以及、及、并且、而且、而、或、不但)

⑷助词

①时态动词(着、了、过)②结构助词(的、地、得、所)③语气助词(呢、么、吗、吧、罢了)

注:独立运用能力太差除了“所”字之外都念轻音

⑸.叹词

⑹拟声词 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7.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

①……者……也 ②……者…… ③……,……也 ④……为…… ⑤……,…… ⑥乃、即、则、皆、比 ⑦是

⑵被动句

①谓语+于 ②见+谓语 见+于 ③受+谓语 受+谓语+于 ④为+动词 ⑤为……所…… 为所……

⑥被+动词 ⑦无标志被动词

(3)省略句

① ?承前省 ?蒙后省 ?对话省

② 省略谓语 ? 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共喻省略 即根据上下文可知省略什么

③省略宾语 ?动词后 ?省介词“于” ?省介词“以”

⑷.谓语前置

⑸宾语前置

① ?动宾否定句,宾语是代词(不、弗、未、非、否、毋) ?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 ?用“之” “是”做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 介宾宾语前置 ?疑问句,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放在介词前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介宾是方位词,放在介词前

⑹定语后置

①中心词+定语+者 ②中心词+之+定语+者 ③中心词+而+定语+者 ④中心词+之+定语

⑺介词结构后置

①于…… ②以……(有时放在谓语后做补语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8.18个虚词的用法极其举例

⑴而

㈠用作连词

① 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又可译为“又”

Example:?蟹六跪而二螯(必修三P48 《劝学》)

?侣鱼虾而友麋鹿 (必修二 P32《赤壁赋》)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 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或“并且”

Example:?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必修三P48 《劝学》)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必修二P35《游褒禅山记》)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③ 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Example:?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必修五P36《陈情表》)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必修五P25《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必修三P54《师说》)

?客逾疱而宴(选修P111《项脊轩志》)

④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Example:?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必修三P48《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选修P86《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必修五P36《陈情表》)

⑤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Example:?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选修P91《祭十二郎文》)注:主+而+谓语

⑥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Example:?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必修三P48《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必修三P46《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必修一P25《鸿门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必修二P35《游褒禅山记》)

⑦ 表示因果关系,翻译为“因而”

Example:?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必修二P35《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⑧ 表示目的关系,翻译为“用来”

Example:?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选修P77《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必修一P22《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Example:?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选修P111《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Example:?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Example:?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必修三P55《师说》)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必修五 P33《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Example:?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Example:?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Example:?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⑵何

㈠用作疑问代词。

①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Example:?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必修四P56《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选修P85《六国论》)

②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Example:?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必修一P22《鸿门宴》)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③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Example:?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必修二P40《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Example:?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Exampl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选修P88《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Example:?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必修二P20《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Example:?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必修三P51《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Example:?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必修一P22《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选修P77《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Example:?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Example:?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Example:?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必修二P20《孔雀东南飞》)

⑶.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Example:?几寒乎?欲食乎?(选修P111《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选修P71《庖丁解牛》)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Example:?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必修一P22《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必修三P54《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必修二P32《赤壁赋》)

?藉独不愧于心乎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Example:?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必修三P54《师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Example:?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必修二P17《离骚》)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必修二P32《赤壁赋》)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⑤.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Example: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Example: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必修三P54《师说》)

?吾尝疑乎是。(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盖进乎技矣。(选修P71《庖丁解牛》)(乎: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相与枕藉乎舟中(必修二P32《赤壁赋》)0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Example: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选修P71《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必修二P32《赤壁赋》)

高考语文重点复习资料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