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练习有利于同学们掌握所学课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那么关于杜牧的泊秦淮练习题该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初中泊秦淮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泊秦淮同步练习题
1.“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写景。笼,即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将轻烟, , 寒水、 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 , 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说说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5.“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6、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重点字词理解:
泊: bó 动词, 。pō 名词, 。笼: 。犹: , 。
商女: 。《后庭花》:歌曲 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终日沉溺于声色,不务国事,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至亡国,所以后人以此曲为 。
初中泊秦淮同步练习题【参考答案】
1.淡月、细沙 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4、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5.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6.D
7.停船靠岸; 湖泊 ; 笼罩 还,仍然 ; 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玉树后庭花》 亡国之音
泊秦淮原文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译文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泊秦淮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