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的散文汇总(精选14篇)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下面是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4篇借景抒情的散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借景抒情的散文 篇1

关键词:散文;教学;初中

散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等。那么,对于初中散文教学来讲,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有效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对散文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呢?这些问题对于初中教师来说是极难应对的。以下,笔者将针对以上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1.初中散文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现状。针对初中散文教学,我们选取的散文通常都是以抒情散文为主,这样的散文一般都是通过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或者感悟。对于这类散文,学生只是在寻找其中的得分点,即是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但是,通常的学生只能拿到修辞手法的分数。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散文肯定十分优美,但是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讲就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初中散文的分析难度较低,但是学生缺乏那样的阅历,也就难以体会出其中的情感。所以,很多学生只是在阅读其中的故事,而不是在体会其中的情感。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初中生的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2)教师教学现状。由于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成分相对较高,初中散文教学也是一种应试教学。在升学率、中考的双重压力下,教学目的只是为了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们的卷面分数。所以,在初中散文的教学上,教师也是特地为学生建立了相应的解题步骤。首先分析文段中的修辞,没有修辞就分析语言特色。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术语。其次就是把握文段中的情感色彩,喜悦、悲哀等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散文赏析的能力就仅仅只是停留在得分的阶段。如此以往,对于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极为不利的。

2.明确散文分类,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现代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回答“散文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初中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是什么,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再确定教学方式,这是散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下面,我说说初中散文的分类和切入点。

(1)记叙性散文。记叙性的散文对人与事的描写都是真实的。正如作家吴伯箫所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这类散文最显著的特征来抒发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写人与叙事都是为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服务的。所以,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及其生活场景,挖掘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主观感情。如教学《散步》时,我们可以抓“我们”“田野”“散步”这几个关键词为切入点,通过简要的分析人物来更好地体会“我”要表现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

(2)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主要以抒发作者主观的真实情感态度、生活激情等为主。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所以,抒情性散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抒情方式;追寻作者的情绪变化与情感线索;品味关键语句深入体会抒发的感情。

(3)议论性散文。初中教材里的这类散文所占比重较小。就不阐述了。

3.散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层面。

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因为他对学生的审美观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通过课堂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想象力延伸。新的历史环境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不再是我们传统地理解的那种“满堂灌”的方式能够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所改进。这种改进的本质是不能脱离文本的知识为基础的,因为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是建立在课本上的,散文在他们理解下,并不具有特定的属性,因此就需要在散文的特性上下足工夫,以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拓展。

4.理解散文所呈现的特点。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抓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散文所具有的这一共同特点,在散中寻求文章的住线,集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写作方式,根据文章的特点创设情景模式,在生动形象的课堂传授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机激发。

5.思考文章思路汲取所需的线索知识。

散文虽然看上去很随意,但是不管其结构多么松散,最终都是被一条主线牵引的,因此,在阅读散文之前一定要了解散文的相关线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重阅读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散文的线索,在线索的散文线索的指引下,体会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拓展学生有限的想象空间。

6.通过作者创作背景,理解文章含义。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到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时代来判断作者写作的意境,有助于更深入的体会散文的含义。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7.注重细节赏析,以小见大。

对散文的细节进行分析,是保证学生提高语文阅读成绩的基础,也是散文分析的关键。通过对细节的品读,细细咀嚼,我们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就拿《背影》这篇文章来讲,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进行细节描写,使我们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感人的画面。对这些细节进行反复琢磨,我们就能从中体会到父亲的爱,也能体会到主人公对父亲的深深爱意。

借景抒情的散文 篇2

“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写作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风景”与“场景”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以“风景”开头,以“风景”收尾,首尾的“风景”是一致的,但描写不要重复。开头的“风景”是为了引出场景,因此要简约,不要为写景而写景。接下来的“场景”是开头的“风景”中的一个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现在”,为了和下文“过去”的场景相对。

(2)处理好“实”的场景与“虚”的场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重点是“场景”,“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特色在“双场景”,就是先是一个现实的场景,再是一个过去的场景,两个场景相互对照,从而催生浓烈感情。因此,处理好今之“实”场景和昔之“虚”场景就成为这种文体写作的关键。“虚实”二场景有什么关系?二者是“荣”与“枯”的关系,或者“今荣昔枯”,或者“今枯昔荣”。前者主题积极昂扬,但浓度难上来;后者主题幽怨,但分寸难把握。一般情况下,多选后者,调整之法在抒情议论部分“转”——看到现在的优势或未来的希望。

(3)处理好“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借景抒情核心是“抒情”,“情”应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对所写之景便有了“情”的要求:①以“情”的需要为中心选材;②写“景”为抒情蓄势,在“景”的“势”“蓄”满后喷发。从结构比重上说,文章前三分之一是“风景”与“场景”,中间三分之一是由实到虚的两个“场景”,后三分之一是虚的“场景”和“抒情”。

如何写好一篇合乎标准的借景抒情散文?

我们将构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

(1)描摹风景。文章一开头就呈现所“借”之风景,以简约之笔描写抒情所要凭借的核心风景。这里的风景必须是与“我”生活有关的寻常风景,不必要是名山大川。

(2)呈现场景。仅有纯粹的风景是不行的,风景之中,必须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否则无法生情。由风景而场景才能催生感情,因此,有人、物活动的场景,有生活烟火气息的场景呈现是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因素。

(3)展开联想。这是文章的核心部位,由眼前场景联想到此处过去的生活场景,从而寄予“我”的浓郁感情。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由眼前之景触发联想过去之景,由这“虚实”二景触感的抒发。

(4)回归风景。散文之抒情追求一定的含蓄,以景作结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掩映多姿,所以,文章的最后要回归开头的风景。

当然,其中(2)(3)也可对调,甚至在(1)(2)之间再增添一个(3)的“联想(想象)”部分,这样文章更丰富。

①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夜风。

②那是四月初次懊热起来的一个晚上。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像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春天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③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像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古城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乡在下……

④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浪上,听绿波拍弦的声音。

⑤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潺涣水声,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是“车如流水”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⑥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曾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的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⑦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⑧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为利,那也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牵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水声。

⑨如果照古文字学者的意思,“湄”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一带眉毛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⑩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忽然,我安下心来,春仍在。虽然这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是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的。

(有删节)

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1)描摹风景。文章第①小节简约描摹所“借”之风景——四月初的一个晚上,几条长几在廊下,夜风一阵一阵吹过。(2)呈现场景。第②小节呈现场景。晚饭后一家状态:大家睡了,“我”醒着。(3)展开联想。第③~⑩小节展开联想,由眼前身边的报纸想到故乡,由独坐长椅想到独坐小舟,由新生南路的现在想到它的过去。(4)回归风景。第~小节回归开头风景,但是情绪加以升华。

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常常有一种无助感,于是便会挖掘时间背后的意义,提出“一瞬与永恒”的话题。

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花开一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累了,我就静静地靠树坐下。

这八株六百年的桂花,似乎还在守护着庭院,诉说着过去。

这里过去是唐荆川的宅第,几百年间,已数易其名。花虽未开,香已飘散,我闭上眼,用力嗅了一下。眼前,洁白的桂花开满枝头,飘散在光滑的罗砖地上。年少的唐家小姐穿着绣花鞋,踮着脚从罗砖地上走过,揽一揽遮住了眼睛的头发。头发上有淡淡的桂花香。

当年的唐宅该是多么的繁盛,唐公骑着高头大马,唢呐声声,旌旗蔽天,宫灯通亮。封火墙愈发高大,红木雕愈发鲜亮,下马石愈发庄严,建起多年的会元坊也在庆贺着主人抗击倭寇得胜回家。而院中唐公手植的桂树,冉冉开放。

我缓缓地睁开眼,倏忽之间,桂花慢慢张开花瓣,金黄的花蕊瞬间显露了出来。我兴奋异常,没想到无意间的休息竟还能遇上桂花绽放的瞬间!然而当目光撞到那布满灰尘的红木雕时,我的心“砰”地被撞击了一下——这红木雕,是不是当年念物呢?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开只是一瞬,繁华只是暂时。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当年的唐公不曾想到他死后的几年便家道中落,宅第改了他姓;当年的红木雕不曾想到昨日的光泽还没有褪去,已没有了人来擦拭;当年的下马石不曾想到昨日主人还站在它身上慷慨激昂,今日它已躺倒在地上,无人问津……唐家的繁华,似乎只是一瞬。

雕栏犹安在

昔人鬓容不复来

唯有梁燕有情年年心不改

仿佛听到有人在低声吟唱。在低低的唱鸣声中,人们一波一波地涌进来又一波一波地喧哗而去,最后只留下这个空荡荡的院落和这八株桂花。

然而真只是一瞬吗?当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时,热血儿女哪个不高呼着唐公的名字,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当我们徜徉在青果巷时,还会记得当年唐公的威武,唐家小姐的风姿,会吟着“青果巷唐家半条街”的古语……唐家给我们所带来的,不止是那一时的繁盛,更是数百年来常州人英勇不屈、能文能武的风范。这种馨香,会持续千年,永不消散。

再回眼看那几株桂花,她们静静地站在这里,看着莺归燕去,人来人往,年复一年地盛开。即使她们深知花开终会花落,但那一瞬,她们却依然尽情绽放。花虽已谢,香飘万里。

视线从花间穿过,幽绿的爬山虎奋力地向墙外爬去。

海边看日出 篇3

一直以来,我总想去海边看日出,可一直没机会。今年暑假,妈妈带着我去威海玩,终于让我能够梦想成真了。来到威海,已是晚上,月亮也悄悄地升了起来,我和妈妈定好明天早起到海边看日出,躺在床上,兴奋的我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装着的都是明天早上的情景,就这样,我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

正当我沉浸在甜甜的梦乡时,感到有人在推我,睁眼一看是妈妈!再看一下表,已到了早上四点一刻了,我们赶忙收拾行装。等我们走到海边时,天还没完全亮呢!海风轻轻地吹在我的身上,感到丝丝凉意。我们与很多在静静站在海滩上,凝望着大海的那一边。渐渐地,海平线泛白了,太阳就要出来了。不一会儿,海边露出一片红霞。 妈妈,妈妈,快看!太阳出来了! 我兴奋地喊着。很快,太阳便露出了半连脸,哟,它害羞的像一个少女一般。在半遮半掩中,调着人们的胃口,却给人最神秘的美丽。 嘘 别出声 ,妈妈说道, 太阳整个快要出来了! 我们摒住呼吸,静静地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啊,太阳终于升起来了,她火红火红的,外边还泛着橙黄色的光,她把自己长长的光芒洒向了大地,让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光明。身体顿时暖和起来,身边仿佛被这温暖而明亮的光所包围,大地也苏醒了,大海来了一个大大的白浪。看看表,刚刚五点,我和妈妈依依不舍地也大海太阳挥手告别,回到旅馆,我的思绪仍然回落在大海那边。通过看日出,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我希望将来,能够看到更美更好的景观,游遍祖国的大好江山。

借景抒情的散文 篇4

借景抒情,是指让感情依附于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借景抒情中的“景”,多是自然之景,有时也可以是社会之景。景物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并不会像人类一样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但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所以在看待这些景物时,就会带着各自的主观情感;在写这些景物时,自然就会带上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作者写景,其实不是为了单纯地描写景物,往往是借助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

二、借景抒情的要求

运用借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作者都倾注了强烈的情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依附于所描写的景物上。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同学们须做到以下几点:

1.所写景物一般要与自身情感一致。景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所以,同学们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达自己心情或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心情感伤时,同学们选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时,同学们选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更不合适。因此,所写景物与心情一定要一致,才能做到情景相应,情因景生。当然,在特定的场景下,有时景与情相悖,但景还是服务于情的,如以乐景写哀情,就是运用了反衬手法。

2.写景要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一叶一世界”,景物也有其各自的特征,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所要描写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彩去精心描绘,使所写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抒情要真挚自然,切不可矫揉造作。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目的的,写景应服务于抒情。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切忌虚假。另外,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要水到渠成。千万不能牵强附会,给景物强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没有写景基础的空洞抒情,这些都是借景抒情法最忌讳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选段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着力写月光之美。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接着写荷塘四面,作者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月下的情景,面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选段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常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选自碧野《天山景物记》)

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展现出了天山的美妙景色。选段中作者运用四个巧妙、新颖、通俗、形象的比喻,以清新、明丽、优美、生动的语言,总写了天山的自然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热切的赞叹之情,使读者产生同样强烈的情感。这既是心灵深处的共鸣,也是借景抒情手法的魅力所在。

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和平里,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那时,我的母亲在“”迫害下溘然长逝,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足可置人于死地。但我挺住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读书之外,唯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迎旭日升起,送夕阳落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只要地坛存在,史铁生就在。

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那么,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手捧着书,宽阔的额头,戴着宽边眼镜,镜后深邃的双目温和地朝前望着,仍在执著地思考人生和宇宙……

(选自张梦阳《地坛精魂》,有删改)

借景抒情中的“景”可以是自然之景,也可以是社会之景。选段则偏重于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作者着力于描述自己的背景故事,将自己的情感融合在和史铁生相似的情景下。如:二人都在地坛待过,有着共同的念母之情等。史铁生的故事不仅给了作者启示,还告诉我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出口,然后顽强、坚定、执著地走下去。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选自莫言《红高粱》)

选段的描写既是自然环境描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既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人们就在这里厮杀、在这里暧昧、在这里喝高粱酒打鬼子。人与高粱地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道风景,成了人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舒展的人类常态景观,也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一、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使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容、句式互相对应,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林间幽静的小径徘徊,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晚风徐徐的丛林唱歌 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深处汩汩流淌 像精灵呢喃

二、给下面一段文字增加语句,按要求扩展成两段文字。

天色已晚,太阳落在大山背后,小鸟唱着,夜幕降临,大地又沉浸在一片寂静中。

1.表现兴致高昂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低沉凄凉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天色已晚,忙碌了一天的太阳,慢慢地遮掩住笑脸落在了大山的背后。随风轻摇的树上,不知疲倦的小鸟正唱着欢送太阳落山的歌曲,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夜幕开始降临,喧嚣的大地又沉浸在一片寂静中。

2.天色已晚,疲惫的太阳散发出凄凉而微弱的光芒,然后悄悄地落在了大山的背后。干枯的树上,小鸟无奈地唱着悲惨低沉的歌,夜幕开始降临,荒凉的大山又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

三、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的语句扩展成含有寓意的文字,不超过150字。

清晨,碧绿荷叶上的一颗晶莹透明的露珠最后消失了傲慢的神采。

示例:清晨,碧绿荷叶上一颗晶莹透明的露珠,在轻轻拂动的叶子上晃来晃去,得意非凡,它自以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精灵,叫嚷着。若不是花、叶挡住了太阳,它将变得更加美丽。太阳升高了,直射露珠,露珠欣喜若狂:“我的本领多大呀,我的身躯里可以装得下一个太阳。”正在它得意忘形的时候,它的形体开始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只在洁净的荷叶上留下了一个满是污秽的斑痕。

四、体会下列诗句的意境,用准确、恰当的话将其表述出来,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借景抒情的散文 篇5

赏析一篇作品,通读之后首先看看文章是抒情的,说理的,还是言志的,借古说今的,亦或是别的。如果我们牢记“情、景、事、理、物、志、古、今”这八个字,那么就可以对应到文章里去,快速找到文章的主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借事说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其实也是散文或诗歌里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做诗歌鉴赏题时也常常会遇到问表现手法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考虑诗歌中是否隐含着这八个字,然后再考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用典故……别的表现手法。”

首先来看情与景的关系。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景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景物本身没有情感,而人才有真情实感,人借用景物来表达情感,传情达意。同样是面对花朵,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看到花朵上的露珠说,花在流泪。而领袖人物面对花朵却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认为鲜花在微笑。其实花朵本身不会哭也不会笑,是杜甫内心在哭泣,内心在欢笑。但通过文字,通过具体的诗句,就变成了花儿在哭,花儿在笑了。这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自身的情感,是作者自身的情附加在了具体的景物上。中学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出门找静。所以通过描写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里的月色来体味片刻的宁静。当时的荷塘与月色是优美、宁静的,是符合作者内心的情感需求的。作者是孤独的、苦闷的,更是需要宁静的。此时此刻的作者与荷塘月色,便是一种情景交融。在这类散文中,作者个人情感和所描写景物的融合,使作品变得更含蓄,更有韵味,更美。

还有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看起来是叙事,其实是抒情,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或对生活的感悟才是真正的创作目的。比如《小狗包弟》,作者巴金通过对小狗包弟的回忆,发生在小狗包弟身上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小狗包弟的愧歉之意,表达自己对当时抛弃包弟的忏悔之情。所以初读《小狗包弟》我们可以通过两事一情来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两事即:1、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来反衬作者的无情;2、通过回忆小狗包弟的一些事情来表达自己的忏悔与歉意。一情即:忏悔自己当时的决定,愧疚自己当时的无情。像这样的散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也比较典型。

借事说理,是通过记叙一件或几件事情来说明一个或多个道理。这样的文章或以小见大,或由浅入深,或比喻、举例说理。教材中《劝学》就是通过一个个比喻举例来说明学习要积累、坚持、专心的方法和道理。《烛之武退秦师》看似讲述了秦、晋围郑,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军,晋国不得已也退兵的故事。其实,我们脑子里有这八个大字,就会疑问,文章单纯就是讲故事来表现烛之武水平之高吗·文章是通过叙事来抒情还是要说明深刻的道理呢,烛之武在牢骚、抱怨中出面为国家效力,显然文章不是以抒情为主,那么同学们就应该考虑文章是否通过叙述来说明道理呢。仔细分析烛之武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是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外交,只有永恒的利益”。这种深刻的道理在今天依然奏效。所以,我们遇到叙事性散文时候,首先要考虑,文章叙事的目的何在·意义何在·比如,在《种树郭橐驼传》当中,柳宗元大量叙述郭橐驼怎么种树的最终目的是从种树的道理迁移到养人也即治人,治理国家上来。通过种树的事情告诉读者一个深刻的道理:要与民休养生息,要顺其自然等道理。这就是典型的借事说理,由浅入深的写法。我们学习这一类型散文,更要注重其中的说理部分。像这样的散文,教材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非常典型。

托物言志,是散文中又一常用的表现手法。周敦颐《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高尚的品格。在古代散文诗歌中,作者、诗人们常常通过梅、兰、竹、菊等来寄托自己的一种情怀或一种志向;常常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书法自己的情怀或抱负。《沁园春?长沙》中,通过百舸、鹰、鱼来表达自己追求自由,领导革命的伟大抱负和志向。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在抒怀,表达志向上都比较委婉含蓄,作家们喜欢托物言志,委婉道来。

有些文章作者不是喜欢委婉而是不得不委婉、含蓄。比如劝谏当朝统治者的一些文章,就不能太直白,太直接。因此,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的写法常常被作家、诗人们采用。苏洵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都是典型的借古讽今式的散文、赋文。苏洵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来劝谏当朝统治者不可一味软弱。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宏伟、华贵,到秦国顷刻间土崩瓦解,总结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论,其实也是劝谏唐朝统治者要引以为戒。所以同学们遇到作者写前人之事的时候,应当马上考虑到所写之事与当时的联系,看作者是否有隐含之意,委婉之情。

借景抒情的散文 篇6

一、品味赏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富有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品析散文的语言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体会句子用词之美

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要寻找句子中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体会其是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如广西柳州市中考题第21题:文中3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2.体会句子修辞之美

中考试题中对修辞手法辨析的直接考查已极为鲜见,主要是从让考生分析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一角度来考查。考生在答题时只要明确句子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联系原句内容来答题即可。如广西柳州市中考题第22题: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其实就是考查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3.体会句子形式之美

散文中的骈句、散句、长短句、对偶句等句式比比皆是,这些句子的灵活运用,会使句子语言摇曳生姿,表现出强烈韵律美和节奏感,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如广西贵港中考题第19题:联系上下文,赏析划线句子“像昙花,像月辉,像一个贤良的淑女,不急不躁,端庄静美,举止有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不急不躁,端庄静美,举止有素”用4字短句,整齐而又有变化,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表达作者对炊烟的喜爱和赞美。

二、分析散文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5种。叙述: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它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具体生动的描绘与刻画。它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突出人物性格。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它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作者对一种事物或一种事理的具有解释意义的话。它能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

2.表现手法及其分类

中考散文阅读中关于表现手法的题,是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下列几种: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咏物类――托物言志;怀古类――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送别类――借事抒情、借景抒情;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三、拓展探究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2.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答题要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弄懂意思和要求,按照题目提供的情况、要求去写,续写出来的句子,才会顺其自然,体现内容的情感脉络。最后就是要想方设法打开思路,尽量依据文中上下句内容进行创造性地想象。如广西南宁市中考第25题:“我”和弟弟的秘密被父亲轻描淡地揭开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扣紧文章的最后3段,以“我”的口吻给“父亲”写一段话,直抒胸臆。

3.体会感情

体会文章里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答题要点:从重点句中去体会;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去体会;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从标点符号中去体会。

4.启示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现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条理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类题目。

借景抒情的散文 篇7

借景抒情散文是考场作文中比较少见的一种样式。为什么会“少见”?主要是教师平时指导得少。因此,学会写这种抒情散文,在考场上非常容易脱颖而出。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所写之“景”可以是风景,也可是场景;可以是自然之景,也可是人工之景。但从考试的角度看,更多是寻常之景致,更多是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借景抒情散文也有多种样式,本文着重讨论“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写作方案。

借景抒情散文与一般写景散文有什么区别?

许多人对借景抒情散文与一般写景散文不加区分。其实,二者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一般写景散文“景多情少”“景丰情淡”;借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景疏情浓”。一般人可能认为“借景抒情”的“景”就是“风景”,其实大错。一般写景散文主要写风景,它也涉及抒情,但是,写景散文的抒情可能更多的是“因景生情”――因风景太美好/不美好(有个性)而生发喜爱/伤感之类的感情,它的感情更多的是“现生性”(现场、临时产生的)。“借景抒情”的“景”更多的是“场景”,是与“我”过去的生活、感觉中的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场景”。“场景”是有人生活、活动的现场画面,其中包括人、物(动物、植物以及静物)。“借景抒情”的“风景”是曾经的“场景”发生地,因失去了当初的人、物而留存为“风景”。

那么,我们如何来写好一篇合乎标准的借景抒情散文呢?

我们将构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

(1)描摹风景。文章一开头就呈现所“借”之风景,以简约之笔描写抒情所要凭借的核心风景。这里的风景是与“我”生活有关的寻常的风景,不必是名山大川。

(2)呈现场景。仅有纯粹的风景是不行的,风景之中,必须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否则无法生情。由风景而场景才能催生感情,因此,有人、物活动的场景,有生活烟火气息的场景呈现是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因素。

(3)展开联想。这是文章的核心部位,由眼前场景联想到此处过去的生活场景,从而寄予“我”的浓郁感情。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由眼前之景触发联想过去之景,由这“虚实”二景触感的抒发。

(4)回归风景。散文之抒情追求一定的含蓄,以景作结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掩映多姿,所以,文章的最后要回归开头的风景。

当然,其中(2)(3)也可对调,甚至在(1)(2)之间再增添一个(3)的“联想(想象)”部分,这样文章会更丰富。

本方案成功运用的关键在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风景”与“场景”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以“风景”开头,以“风景”收尾,首尾的“风景”是一致的,但描写不要重复。开头的“风景”为了引出场景,因此要简约,不要为写景而写景。接下来的“场景”是开头的“风景”中之一个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现在”,为了和下文“过去”的场景相对。

(2)处理好“实”的场景与“虚”的场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重点是“场景”,“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特色在“双场景”,就是先是一个现实的场景,再是一个过去的场景,两个场景相互对照,从而催生浓烈感情。因此,处理好今之“实”场景和昔之“虚”场景就成为这种文体写作的关键。“虚实”二场景有什么关系?二者是“荣”与“枯”的关系:或者“今荣昔枯”,或者“今枯昔荣”。前者主题积极昂扬,但浓度难上来;后者主题幽怨,分寸难把握。一般情况下,多选后者,调整之法在抒情议论部分“转”――看到现在的优势或未来的希望。

(3)处理好“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借景抒情核心是“抒情”,“情”应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对所写之景便有了“情”的要求:①以“情”的需要为中心选材,②写“景”为抒情蓄势,在“景”的“势”“蓄”满后喷发。从结构比重上说,文章前三分之一是“风景”与“场景”,中间三分之一是由实到虚的两个“场景”,后三分之一是虚的“场景”和“抒情”。

方案范本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①头顶灰白的天空,穿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能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②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老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③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人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那是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④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的景物与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被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⑤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⑥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思路与结构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模板的考场佳作。全文四个要素处理得非常好,四者之间的关系也作了精巧的设计。

(1)描摹风景。文章一开头就呈现“古巷”这一所“借”之风景,指出古巷是“我”的出身地,是“我”人生的“原点”。

(2)呈现场景。继“天空”“马路”“西关老屋”之后,作者推出两幅场景,其一是“某户人家的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其二是“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第二幅场景是重点描写点,所以作者设计了一个小朋友玩耍的细节在其中,大大地增添了生活气息。

(3)展开联想。联想的运用体现在两处,其一是,作者借小朋友玩耍的细节展开联想,引起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其二是,一个“拆”字引发对“原点”将不再的担心。在“留恋”和“担心”双重情感的濡染下,作者推出了浓烈的抒情:“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以下抒情水到渠成,深深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4)回归风景。最后借一个“梦境”,“拆”字“不见了踪影”,表达美好的期盼,婉转而富有艺术效果。

提升训练

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常常有一种无助感,于是便会挖掘时间背后的意义,提出“一瞬与永恒”的话题。

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花开一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提纲示范

(1)描摹风景。描摹古老庭院中的一棵桂花树。

(2)展开想象。想象当年唐荆川光彩生活状态。

(3)呈现场景。桂花盛开,故物满尘埃。

(4)展开想象。想象唐荆川面对现状的心态,升华主题。

(4)回归风景。桂花尽情开放,爬山虎努力生长。

例文

花开一瞬间 邹镓豪

累了,我就静静地靠树坐下。

这八株六百年的桂花,似乎还在守护着庭院,诉说着过去。

这里过去是唐荆川的宅第,几百年问,已数易其名。花虽未开,香已飘散,我闭上眼,用力嗅了一下。眼前,洁白的桂花开满枝头,飘散在光滑的罗砖地上。年少的唐家小姐穿着绣花鞋,踮着脚从罗砖地上走过,揽一揽遮住了眼睛的头发。头发上有淡淡的桂花香。

当年的唐宅该是多么的繁盛,唐公骑着高头大马,唢呐声声,旌旗蔽天,宫灯通亮。封火墙越发高大,红木雕越发鲜亮,下马石越发庄严,建起多年的会元坊也在庆贺着主人抗击倭寇得胜回家。而院中唐公手植的桂树,正冉冉开放。

我缓缓地睁开眼,倏忽之间,桂花慢慢张开花瓣,金黄的花蕊瞬间显露了出来。我兴奋异常,没想到无意问的休息竟遇上了桂花绽放的瞬间!然而,当目光撞到那布满灰尘的红木雕时,我的心砰的被撞击了一下,这红木雕,是不是当年物呢?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开只是一瞬,繁华只是暂时。

一瞬间。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当年的唐公不曾想到他死后的几年便家道中落,宅第改了他姓;当年的红木雕不曾想到昨日的光泽还没有褪去,已没有了人来擦拭;当年的下马石不曾想到昨日主人还站在它身上慷慨激昂,今日它已躺倒在地上,无人问津……唐家的繁华,似乎只是一瞬。

雕栏犹安在

昔人鬓容不复来

唯有梁燕有情年年心不改

仿佛听到有人在低声吟唱,在这低低的吟唱声中,人们一波一波地拥进来,又一波一波地喧哗而去。最后只留下这个空荡荡的院落和这八株桂花。

然而真的只是一瞬吗?当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时,常州的热血儿女哪个不高呼着唐公的名字,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当我们徜徉在青果巷时,还会记得当年唐公的威武,唐家小姐的风姿,还会吟着“青果巷唐家半条街”的古语……唐家给我们所带来的,绝不止那一时的繁盛,更是数百年来常州人英勇不屈、能文能武的风范,这种馨香,定会持续千年,永不消散。

再回眼看那几株桂花,它们静静地站在这里,看着莺归燕去,人来人往,年复一年地盛开。即使它们深知花开终会花落,但花开的那一瞬却依然尽情绽放。花虽已谢,香飘万里。

借景抒情的散文 篇8

[关键词]郁达夫,游记散文;风景画;心灵史

游记散文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历代都有佳作流传于世。深受古代游记敞文影响的现代游记散文的诞生与现代小说、新诗几乎是同步的。1919年写的《五峰山游记》即是现代最早的游记散文,随后有朱自清、徐蔚南、胡适、高语罕、梁纪文等人的游记散文相继问世。他们的游记散文不仅有对祖国美丽的山川风物的描绘,而且将笔伸向了域外。朱自清是20世纪20年代最有影响的游记散文作家,他不但喜欢旅游,而且也喜欢创作游记,其游记散文在他的敞文创作中占有很大比重。他1923年创作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尽了秦淮河独特的夜景,让人如睹名画,如读好诗。1924年所写的《绿》、《白水祭》,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已属少见创作。20世纪30年代,“由于作家生活和职业上的需要和不安定,总难免到处跑来跑去的,因此这时的‘游记’之类的作品非常多。”众多作家都涉笔这一散文体裁领域,勤奋耕耘,使游记散文出现盛极一时前所未有的繁荣。而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是郁达夫。

作为现代游记散文集大成者的郁达夫,他写游记散文始于1928年,盛产于30年代。当白色恐怖弥漫文坛的30年代初,郁达夫感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于1933年4月携全家移居杭州,去追求自己少年时代就有过的“名士归隐”之梦。几年内,他仿效家乡的古人严子陵,漂泊隐逸,游山玩水,寻古访遗,履迹遍于东南五省,漫游了许多名山古迹,作为其游踪的记录,便是1934年6月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的《屐痕处处》及1936年3月上海文学创造社出版的增订本《达夫游记》两个集子和未收进集子的几个散篇,总计30余篇,17万余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在现代游记散文乃至中国历代游记散文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郁达夫之所以热衷游记创作,与他早年受出世思想的熏陶及此后接受欧美所谓“遁世文学”的影响有关,也与他的情绪易走极端,“遇着什么辣手的事情,便萌退志”有关,更与他30年代的思想境况密切相关。在30年代白色恐怖严重之时,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抗争;忧国忧民,却苦干无报国之路。于是,出世思想、田园趣味诱惑他追寻自己早年未实现的梦,隐居杭州,建造“风雨茅庐”,转而寄情山水。这种遁世思想虽不可取,但从侧面却曲折地表现出他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与反抗,体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愫。他将自己的人格和心灵真实地披露在游记散文中。因此,他的游记散文也就成为整个时代文学主题的一种和声。

游记散文虽是记述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的一种美文,侧重描绘山光水色等自然风光。但优秀的游记散文,必是以爱国主义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观照,因处处不忘自然,更应处处不忘社会。而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便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在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中,当然备受人们推崇的是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文字。但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作者真正是以爱国情愫做骨子,以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去描绘,既能抓住自然景物给人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准确逼真地加以描绘,又能借景抒情,戟刺时政,兼披中怀,体现出一位爱国者嫉恶如仇、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正直率真的人格,既让人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美景,又让人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杭江小历纪程・兰溪》既是一幅色彩鲜明而富有立体感的优美山水画,又是感情浓烈的一首抒情诗。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观点、游览进程、时间的先后、表现的重点来选取景物,然后抓住自然景物对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地方加以描绘。作品以横山为中心,对富春江秀丽多姿的景色进行了周向运动史的描绘:

两水合并,流向北去,就是兰德江,建德江,再合徽港,东北流去成了富春钱塘的大江。所以横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冲,三面的远山,脚下的清溪,东南面隔江的红叶,与正东稍北兰溪市上的人家,无不一一收在眼底。

在这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中,高大的横山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面碧绿的远山、山下流动的小溪、隔江鲜艳的红叶作陪衬,兰溪市上繁多的人家为点缀。因作者的精心结构、精心设色、人化自然的描绘,以横山为中心的一幅生动景观便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获得感同身受的审美效应。描绘到此,作者浮想联翩,觉得这美景“像是挂在四面用玻璃造成的水彩画,更有水彩画所画不出来的妙处”,妙就妙在“那青山碧水之中,同时在上下移动一面一面的同白鹅似的帆影”,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彩里的外景影片,究竟有哪一张能够比得上这里?”热爱祖国和家乡大好河山之情溢出口中。

《钓台的春昼》更是能将读者从容自如地引入胜景的写景抒情名篇。站在桐君山顶,举目远眺富春江的夜景:“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灰白的云,云层缺处,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那“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半规月影”最有风趣。而起风后,云脚的移动来得更迅速,江心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忽明忽灭”,不断“变换位置”。面对“浙江山的秀丽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的奇妙景观,作者赞叹“真神气极了!”接着又用饱蘸激情的画笔,描绘了第二天清晨沿江而上所见的景色:“过了桐庐,将狭窄,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沙洲上的桃花、菜花和许多不知名的白色的花,“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再往前走,江更窄,“山色包容的格外紧”,“山容峻削,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生花的妙笔将所见所感的自然美尽收眼底,流于笔端。情景兼到,既细且清,充满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看,郁达夫确是一位描山画水的能手,更是一位借景抒情披露中怀的高手。他的游记散文不仅写景历历在目,言情也能沁人心脾。在其富有才情的笔下,名山大川的雄伟壮阔,深山幽谷的凄清僻静,悬崖隧洞的奇妙万状,山光水色的灵气风韵,不仅成为一幅幅优美画卷,令人神往,让人陶醉,而且成为一部爱国主义教材,让人饱览了祖国壮美的河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因此,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并非超尘脱世之作,其中饱含着他对人生、对社会的强烈爱憎。他总是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戟刺时政,披露中怀。

《扬州旧梦寄语堂》开头极言扬州山水之佳丽,古迹名胜之多,可供游览时间之长,接着记述耳闻目睹的破败景象:城市萧条,百业凋敝,美景被破坏,透露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花坞》先写名 胜区花坞之秀丽: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竹木扶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幽谷清绝,给人美不胜收之感。然后笔锋一转写道:“十余年来的变革,在花坞也留下了痕迹”,“半凤居塌败”,“凤木庵泥墙倾圮,蛛网绕梁”,这里“地价增高了几百倍”,抚今追昔,哀景伤情,愤言道:秀美的花坞犹如被有钱有势者先奸后弃的朴素天真、沉静悠娴的少女。《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作者看到青岛美丽的风景区被糟蹋,“感到头昏脑胀,想呕吐出来”;看到北戴河的古老建筑“塌败不堪”时,愤怒之情难以抑制,发出戟刺之言:“大好河山,现在都拱手让人拿去筑路开矿。来打我们中国了,叫我们小老百姓又有什么法子拼命?”《感伤的旅行》从启程的上海夜市落笔,由铁路沿线的景色直写到旅游目的地无锡,描绘了所见的湖光山色和沿途目睹的国家的残败、民生之艰难以及在太湖边上所看到的“当过新贵”们的得意之色,于是怒不可遏,待登上龙山第一蜂时,一腔怒气冲口出出;

目的总算达到了,惠山锡山寺里的那些俗物(指“党国要人”们),都已踏踢在我的脚下。四大皆空,头上身边,只剩下一片蓝苍苍的天色和清淡的山岚。在此地我可以高啸,我可以俯视无锡城里的几百万为金钱名誉而苦斗的苍生,我可以任我放开大口来骂一阵无哪一个凡为我所疾恶者,骂之不足,还可以吐他的面,吐而不足,还可以以小便来浇上他的身头。我可以痛哭,我可以狂歌……

痛快淋漓的文字将一位爱国者的满腔愤怒一泻无余地倾吐出来。惊人的坦率,惊人的大胆,率真自然,肝胆流露。将自己的整个人格和整个心灵都披露出来,使自己的“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不仅借景抒情,披露中怀,而且诗文并茂,珠联璧合。他常常在描景画物时恰到好处地镶嵌进一些诗词,补充文章没有说完的余意,没有抒尽的情愫和未描摹出的景色及未袒露尽的心灵。《过富春江》一文主要写富春江之游,可当作者看到官僚们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时仍搞什么“双十节”大庆时,愤怒之情难以抑制,便将“双十节”前夕写的一首政治讽刺诗插了进去:“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殇,偶向西台台畔过,苔痕犹似泪淋浪。”讽刺了那些俗物们.深切怀念为国牺牲的抗日烈士。《钓台的春昼》极力采用一种冲和漩远的笔调描景画物,以恬淡闲适的心理去感受自然美,将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桐巨山上的名胜古迹、鱼梁渡头的乡野情趣、谢氏西台的幽谷清景.写得十分动人。但为了抨击“中央党帝”,嘲讽谴责反动统治者和罗振玉之流,便借梦境插入一首诗:“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却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既展露了情怀,又戟剌了时政,写景文字水融,浑然一体。

梅雪同舞,刹那芳华 篇9

飘雪之晨,我倚窗而坐,柔荑托颚,静观雪景。雪零星落下,如窗花飘零,而天公并不作美,接之遂化无;似美人,伊着一袭素衣,袅娜身姿舞,款款而至;如无香之梨花,然而雪因无香,平添了几分素净,安宁,淡雅,清新,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娥。

至院,见雪洒满地,即止。不忍心踏之,如此美好之物,怎能忍心践踏或蹂躏?静静立着,雪也不间断地落着,雪与我,似是已化进这冬季里了。雪伴我,无孤独之感,倒是添了些许欢愉。悄悄地,我们谁也不言,生怕坏了这静。我们认为,只须这样久久凝视,足矣。

梅开之夜,我悄然走进阳台,刚跨了门槛,便闻见梅香袅袅,梅香淡然入鼻,浓烈却不失淡雅。香气在空气中久久萦绕,我跟着香气走进,原是梅花,虽望不见她,却能想象出她一人于丛中独芳自开的情境,那种不惧,不畏,不怕的深情,只淡然一笑而过。她的婀娜多姿的身影湮没在黑夜里。

正这样想着,疾步跑去开了灯,梅花的芳颜便尽现。不得不感叹她的美,动人,让人从心底里觉得她是极美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与梅,天公之佳作。墙隅之处,梅独开,雪伴她,黯然落下。氤氲香气于空气中酝酿,久久方才入鼻,却浓浓久不散去。再转眸望雪,洁白无瑕,至纯至真,若有玉与其同色,那必然是玉中极品。

雪与梅,互相伴之,相得益彰;雪配梅,无约定,却如已约定一般,每每冬季,一同出现,同为冬之佳品,皆于丛中笑;雪同梅,不离不弃,即使淡然消无,也定会在下一个冬季同时翩然而至,永远不弃。

借景抒情的散文 篇10

9月,中国新闻网发表报道《不能回家,母亲要一个人过节》,反映了许多北漂族因工作无法回家团圆过中秋的现状。逢此佳节,很大一部分人会向父母亲友发送祝福短信。但是,许多人在发送短信的时候,却迟迟无法下手,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贴切而真诚地来抒感了。

技法梳理:

一、什么是抒情

抒情,是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指在写作中,用形象化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地抒发作者心中的感情,从而吸引读者、打动读者。

二、抒情分哪几类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根据借助的对象又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咏物抒情和议论抒情等。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指在写作中不借助其他手段,直接地表达情思、抒发感情。直接抒情的最大特点是直截了当地进行诉说或者情感宣泄,直率坦诚,能引起共鸣。如艾青名诗《我爱这土地》最后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如老舍在散文《想北平》中这样结尾:“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毫无辗转,却深沉厚重地表达了两位作者对于家国的深情以至于“落泪”,这种直接发自肺腑的抒情尤其有感染力。

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此情此景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抒情手法。

3.咏物抒情。咏物抒情是指作者通过歌咏事物,借由事物的特性来抒志的抒情手法。咏物抒情的特点是寓情于物,因物生情,表达作者对于物所代表的人或事的某种感情。如《石灰吟》中“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句子,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对石灰的赞美,抒发了自己高洁的志趣和宁死不屈的精神。

4.叙事抒情。叙事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情感在某个具体事件的经过中表现出来,从而打动读者。如莫怀戚的经典散文《散步》讲述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时,面对不同路径,爸爸和奶奶为了照顾家人而做出的不同选择的故事。这一件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流露出的正是一家人彼此珍视、和乐融融的亲情。

5.议论抒情。议论抒情是指作者通过议论、说理来抒发感情。黑格尔说:“美就是理性的感性显现。”议论抒情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用强烈的情感倾向增加议论的气势与说服力,同时严谨周密的议论又能够使得情感宣泄更具深度,从而呈现出文字“美”的一面。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通过对比,突出了自由的可贵,抒发了对于自由的向往。抒情与议论的综合运用,使得该诗文字和谐,情理兼备,具有极强的传播性。

学以致用:

目 送

龙应台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上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目送》)

1.从第一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父亲”对于“我”的感情是怎么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画横线句子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对你有何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已学的抒情知识,借鉴本文的抒情方法,描写一个你身边的人,要具有真情实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情 篇11

星期五下午,放学了,天阴沉沉的。突然,空中闪过一条条长龙似的白光,随后便是 隆 的一声。不好,要下雨了。我没带雨具,赶紧背起书包向校门跑去。

又是一个闪电,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砸在黑瓦上叭叭作响。我不得不躲进一栋楼的。房檐下。雨越下越大,房檐上的水像瀑布似的流下来,天地间就像挂着一幅无比宽大的珠帘,地上的水到处流。

这时,我隐约看见一个人打着伞向我走来。我心想一定是妈妈,兴奋得几乎叫出声。等到那人走近了,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她,我心中不禁怒气上升。她走到我身边,笑眯眯的说: 来,我送你回家,好吗? 听此,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然而盛情难却,只好说: 好是好,然而你的伞也太小了。 她仍笑着说: 没事。 接着,就把一只手搭在我肩膀上另一只拉着我走了。一路上,我们趟着水,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我突然感到很奇怪:这么小的伞没理由不打湿衣服的?于是,我带着疑问向她瞟了一眼,原来她是尽量打住我的,她自己却湿了一大片。我心头一热,泪水不禁涌了出来,遮住了视线。到了我家门口,她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精美的盒子,说: 你拆开看看。 我拆开后一看,是一本《朱自清散文》,跟我遗失了的那本一样,我兴奋得不禁亲了她一下,她惬意的向我笑了笑,说: 那天我不该那样对你那样的,sorry 。说完就走了。我手里拿着那本书,望着她远去的身影,心好像被揪了一下,我懊悔了,然而更内疚。

笔墨难喻家乡美 篇12

我的家乡位于一个偏远山区,虽然在山区,然而交通也很便利。每天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慕名旅游珩山的人更是络绎不绝。顺珩山再向西行五公里,即为另一个风景区珩山水库。珩河便是从这个美丽的水库蜿蜿蜒蜒地流过村庄,给山村人带来了难以用竭的水源。

看吧,一到春天,河流便融化了。哗哗啦啦的流水声从河口处传来,悦耳动听。此时候候,珩河大桥,这座长2。5公里的大桥,像一道彩虹,从珩河上空划过,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景观。大桥西是村子,东是海拔2080米的珩山。才刚刚抽出了淘气的新枝,绿叶在空中打闹,红花在空中卖弄自己的颜色。此时候,珩山生气勃勃,很多春游的人爬到了山顶,登上了了望台,都会情不自禁的说: 珩山真美呀! 此时候,山是青色的。

到了夏天,我们村海拔低,天气很热。这时候,登上珩山山顶,山顶上的蝉鸣声声,树叶绿得不能再绿。登山山顶避暑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时候,山是绿的。

到了秋天,尤其是十月长假,珩山上很多放假的孩子都跑到自家的果园,帮父母采摘熟透的红红的大果子,满山又换了一种颜色,红色。到了冬天,雪下了,而且很大。满山油红变白,仿佛迎接着皑皑白雪。这时,坐缆车到山顶观看雪景这时不错的选择。看吧,珩山已被银装素裹,仿佛给自己换上了一件白色的厚厚的冷冷的外套,把自己冰封住,好迎接下一个春天的到来。他们都积攒着迸发的力量。笔墨难喻家乡美,家乡真好,珩山真好!

借景抒情的散文 篇13

借景抒情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触景生情

即看到眼前的景物,引起了作者某种内在的思想感情,这是借景抒情最基本的写法。如茅盾《风景谈》中有这样一个写景片段:“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既有自然之景,又有人的活动,接着作者借这一特定景抒发内心的感受;“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借风景的描绘赞颂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

二、融情于景

即作者带着自己的某种主观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等)去描写客观景物,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清脆的水声,写姿态各异的石头,写清澈的潭水,写游鱼的情态,如画的景物让作者陶醉,连鱼儿也“似与游者相乐”。但这种欢娱只是暂时的,小石谭环境的“清”勾起了作者内心的痛,于是眼前的美景让人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人景同一,作者在景物描写上留下了内心情感的深刻印记。再如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中有这样一段:“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作者把对故乡特定景物的描写和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意境幽远。

三、以景写情

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不直接抒情,而是借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渗透自己的主观感情。如苏雪林的《溪水》:“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溪水的快乐,融入的其实是作者的快乐。再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借写景传达出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又如下面文章: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点评:读张晓风的散文《春之怀古》,犹如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脑海里泛满了一片绿色。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反复、排比等)描绘了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云、花、柳、鸟、蝶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春景图。作者笔下的春天,有个性、有灵性,读罢此文,我们感觉出春天就是一个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作者融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结尾一段点明主旨,至此我们明白,作者所写的只是古代的春天,现在的春天烟囱如林,以古衬今,表达出作者对环境污染的控诉。

借景抒情的散文 篇14

【关键词】朱自清 艺术 风格

朱自清,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本名自华,自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淳朴细腻,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秀,包含真情实感,字里行间透着灵气。朱自清以其标志性的美文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抹绮丽的色彩,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代表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大师生于近代中国,对于所有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段沉痛的历史。在漫长曲折的人生经历后,大师以其深重的爱国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成为了一名鉴定的民主主义革命斗士。纵使身患重病、缠绵床榻,也极力的投入反内战、反饥饿的民主斗争中,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愤怒的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并告诫家人绝不能因为一点面粉而丢失对于国家的忠诚,从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气节。曾大力的赞扬了朱自清大师不为美帝国虚伪“救济粮”折腰的爱国精神,评价他“宣示了我中华子民的英雄血性”

1 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形成

民国时期的大家,其作品都带有那个残酷时代的烙印,朱自清先生也不例外。先生开始拿笔写文章,便是受到了当时轰轰烈烈的“”的影像。自那时起,先生的散文一直与时代保持一致,深刻的反映了当时每个阶段的历史。后来的的低潮、再发展、西方文化刺激下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大时代背景下的民族伤痛,都在先生的文中得到了详细的体现。而随着先生人生的前行,先生的文体日趋圆满,风格益发显著,最终诞生了独树一帜的朱自清派散文。

先生的文章偏向于叙事和抒情。先生叙事的散文,多是描写社会百态、芸芸众生;而抒情的散文亦或描写家庭的温脉的亲情(比如《父亲》、《儿女》),亦或以大千世界内的自然之景传递出先生内心的感慨与思考(比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绿》、《荷塘月色》等)。而说到借景抒情,不得不提先生的一篇绝佳之作《白马湖》,借着对曾经逝去的时光的回忆,先生用笔表达出了常人难以言喻的对故友的思念和牵挂。而本文将从结构、抒情、语言表达等角度来探讨先生的散文风格。

2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2.1 结构上的艺术风格

就论散文自身而言,如其名所意,散文便是松散随性,不拘格式和规则,其文只求写出作者的主题思想,虽看起来语句飘忽东一句西一句,但“形散而神不散”。先生的散文更是得了其中真味。随意翻动先生的文字,看起来充斥着大量毫无关联的语句,可若静心细细研读,就能发现先生埋藏在其中的精巧构思和严谨的结构。譬如《荷塘月色》一文,先生一笔写景一笔说情,看起来松散不知所云,可仔细体会下,你就能感受到先生在字里行间表述出的苦闷,而随之你也被先生的文字所感染,被带进了他当时那苦闷而无法明喻的心情。这就是优异散文的必须品质之一。

2.2 抒情上的艺术风格

散文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抒情。先生的散文中主要有三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人抒情和接物抒情。

(1)借景抒情,在著名代表作《荷塘月色》中一开头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先生是为了追求片刻精神上的安宁,而走到了这片安详的荷塘月色中,为的只是暂时抛开烦恼,但先生忧思繁多,怎可能真的在这些景色中忘我沉迷?便是一片蝉鸣与蛙声,也能重新勾起先生的愁绪,叹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安详的景色与阴云密布的心境的对比,体现出了先生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黑暗现实的失落。先生对景色由衷的赞叹,更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复杂心情。

(2)借人抒情,在另一篇被采纳进高中教材的文章《父亲》中,描述到父亲从不放心茶坊而决定亲自来送,到帮助儿子挑选座位、叮咛嘱托,又跑去买橘子等一连串琐碎平常的小事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3)借物抒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事物进行描写,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却能被先生拿来表达出深沉的哲学思想。

2.3 语言表达上的艺术风格

先生的散文,其语言表述也是一绝,简要的形容就是:口语化、简练含蓄、画面感强。

(1)先生的观念里,文学创作中最忌讳用过于华丽的语言矫揉造作,语言就该是清新淳朴的。所以在先生的文字里,我们能发现大量的口语化淳朴清新的语言描写。譬如在写威尼斯的桥时,先生是这么写的“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于此类似的口语化表达,在先生的文集中俯拾皆是。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不仅没有使得散文读起来十分的粗俗,而且让文章显得自然真实,翻开时犹如清风拂面。

(2)其次,先生的语言一直力求简练含蓄,不说废话。在《春》中有这么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化的“偷偷”让文中的小草更添一分生气,使得冬去春来、生机盎然的场景描写生动形象,不显得刻板和套路化,多了几缕喜悦在其内。

(3)最后,先生的文字里能够装下一副画。你读完一遍先生的景,闭上眼睛,那画卷就在你的脑中铺陈开来。先生把“田田的叶子”写成“亭亭的的裙”,那绿油油的叶子就恨不得从字中钻出,要与你共舞一番。而这种特殊的内涵,便来自于先生那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3 结语

实际上,凡是成绩斐然文史留名作家,都具有自己辨识度极高的风格特色。朱自清作为中国文坛的一座高耸的山峰也不例外。朱自清通过自己在结构、抒情、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自创的鲜明特色,为自己成为散文巨匠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读者对朱自清的解读可能还会更加深入, 但是有一点是永恒的, 那就是朱自清独特的写作风格将会在中国的新文学史上永远传颂的。

【参考文献】

[1]黄凌飞。情真意浓 精美缜密 清秀纯朴――朱自清散文特色的研究和分析[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10):3-3

[2]林金海。读美懂美享美--朱自清散文与小学语文[J].新校园(上旬刊),2014,(6):242-24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