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湖月照我影。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5、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6、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7、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8、我欲因之梦吴越。
9、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0、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①。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②,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
【注】
① 《秋下荆门》。
② 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止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七月一个平常的日子,闷热的空气煮着低垂且戳手的青叶,苦涩的土地吐哺出刺眼的金色光,我只好蹲在干燥的屋檐下,匆匆吃过晚餐,鸡肉、猪排、切好的鱼肉和肉干把饥饿从肚子里驱走,惟觉酒困,免不了走回凉爽的里屋,在乌篷船般的枕席上小憩。有人敲门,空荡荡的客厅里,什么也没有,我突然惊醒,便也不大情愿地去开门。出门走了约几百步,看到云霄明灭,飘动灵逸,我极其从容地向前迈步,忽然,剡溪上出现了一架长长的桥,我渡过河后,桥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一群白鹤扑哧扑哧地盘桓在低空,又悄无声息地掉下去,我失声惊叫,那群白鹤却贴地滑翔而来,我坐在他们的身上,旋风一般升上青冥。不一会儿,便出现了一群崇高峻岭,气势磅礴,正如刀山火海,撑起地球的三条鲸鱼。
山浮在云海之上,它的巅峰被霜雪掩蔽,日光晶晶下,像一只天的明眸,温柔而刚强地俯览苍茫大地,沉浮海涯。山腰上铺着一层毛绒绒、能淹没膝盖的绿色草毯,若是灯光柔柔,便仿佛来到天堂,谈到山麓,由于烟波微茫,诚然不可见之丝毫。我穿上谢公的木屐,走到山北面的山麓,陷于深沉烟海,凉风袭人,惬意到了极点。
风突然吹来,烟涛顿时犹如逃跑的野兔,犹如漫天飞舞的巨浪,混淆视听,连方向都辨不清。渐渐到达山腰,眼前豁然开朗:箭一样的佳竹重重叠叠,用翠绿的旋律浇灌黝黑而芳嫩的土地,鲜美的青草吹出酝酿千年的古香,追逐着清水泛泛东流,布满青苔的石头盘盘垒砌,千岩万转,五彩颜色如同纷纷飒飒的羽毛,融合在一起,更显光彩耀人。再往前走,出现岩石层层,我迂回于这片军阵当中,每走十步就要转九次弯。闪电雷劈,惊涛骇浪,同时涌现于我的四周。顿时,我披着云霞做的大衣,穿着彩虹做的鞋子,骑着飓风变成的骏马,追逐天上的狂奔的野兔,浪迹于浩荡青冥,纵乐于豁开苍崖。飞跃之中,我身临巅峰,白雪本如磐石一样坚不可摧,待我来到这里,就崩裂成水,留下层层叠叠的岩石,眨眼又拔地而起,变成一把把锋芒毕露的戟。在这种情境下,我真正地醒了,即使知道刚才是梦,也不住战栗。我一度认为这是李白笔下的天姥山。几天后,我搭火车赶往浙江省新昌县,最先到天姥山,自认为远远不如梦中的天姥山。
海客:航海者。
瀛洲: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
微茫:隐约不清。
信:确实。
越:指今浙江一带。
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东。
明灭:时亮时暗。
拔:超越。
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此:指天姥山。
之:指上述越人的。话。
镜湖:在今浙江省绍兴。
剡溪:在浙江嵊县南。
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游天姥曾投宿剡溪。
绿水:清澄的水。
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
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
天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天鸡,日出时则鸣,天下鸡跟随啼鸣。
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
暝:黑暗。
殷:震动。
栗:战栗。
云巅:层叠的山峰。
青青:此指深沉。
澹澹:波光闪动。
列缺:闪电。
霹雳:雷声。
崩摧:塌毁。
洞天: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
訇然:巨大的响声。
青冥:天空。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以金银装饰的楼台。
霓:彩虹。
云之君:云神。此泛指神仙。
鼓:演奏。
回:运转,驾驭。
如麻:形容多。
悸:心动,惊惧。
恍:恍惚,心神不定的样子。
向来:刚才。
烟霞:指梦中美好的景象。
此:指梦的幻与灭。
君:李白作此诗时准备由东鲁下吴越,此君指东鲁友人。
白鹿:古人常指仙人、隐士的坐骑。
摧眉折腰:低眉弯腰。意为奴颜婢膝。
事:侍奉。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课文分析:
海 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 信 难 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 语 天姥, 云霞明 灭(4) 或 可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5), 势 拔 五岳 掩 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nbs
[4]
诗歌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诗歌的语言讲平仄,讲押韵,都是为了创造抑扬顿挫的节奏,以供合乐和应歌。《梦游天姥吟》中这个“吟”字,就是古代长篇歌行的一种诗体,乐谱虽已失传,然而我们今天吟诵起来,仍然感到一种节奏铿锵的音乐美。在平仄上,它不像近体律诗那样严格,句法也没有那样整齐,更不讲究对仗的工稳。在押韵方面,它不是一韵到底,而是换了九次。每一次换韵,都形成一个明显的节奏,在感情上表现—个顿挫,两句一换韵的,显得节奏急促,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二句;多句一换韵的,显得音调舒徐,如“送我至剡溪”以下七句。
本篇在句法上也有鲜明的特点:全诗以七言为主轴,错以四、五、七、九言长短句式。有散文式的句式,也有楚辞体的句式。长歌永言,语气荡漾,读之有回肠荡气之效;有的甚至三句构成一个小段,全不讲求对仗,如“别君去兮何时还”三句便是如此。由于其中有—个单句,在音节上造成不稳定感,于是下面二句就夸口而出,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由于韵脚的不断变化,句子的长短不一,便形成快慢不同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变化:有时慷慨激烈,犹如万壑争流,波涛汹涌;有时飘逸闲适,犹如一条小溪,平缓地流去。词采亦明丽璀璨,极富表现力。写静幽,则渌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金银台承日月之照耀,读之确有烟霞明灭、美不胜收之感;写动荡,则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虎咆龙吟,又使人魂悸魄动,惊栗而感叹。凡此,皆可看出诗人艺术手段之高明。在这里,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人的灵魂美融铸为—个艺术整体。
从李白生平所述的各种诗歌中,都能反映出他是一个追求个性自由的诗人,而且他极赋有才华,但是却怀才不遇,不禁心有所悲,更因为他个性的傲岸,为权贵所不容,放使得他对腐败的政治有更深刻的认识,由于种种遭遇使之感慨万分,方写下“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
整首诗形式自由多变,句式长短不一,并结合了楚辞的特点,使全诗朗朗上口,便于抒情。而且这首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用稍带夸张的手法将天姥山的清幽、壮美写的淋漓尽致。首段中,未出现任何一个描写天姥高大的字眼,却综合对比与烘托,将天姥描画得神秘且雄壮,颇有“一览众山小”的磅礴之势。
诗人也借梦境表达出自己所向往的仙人之境,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然梦醒之后,面对现实的残酷与黑暗,心情陡转,文也随之跌宕,全诗可谓波澜起伏,令人倍感其意。
其次,诗人选题极妙,用“吟”一字,既写出本诗的体裁,又写出本诗的风格——自由浪漫,又有悲秋感叹之意,与其心境形成照应,带有点睛之意味。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句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李白从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而这才导致他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这种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兮辞》。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天姥象征皇权的高贵和神秘,诗人向往天姥山的神秘,想登到山顶,达到皇权的核心,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现实中受到权贵排挤的艰难处境,使得诗人理想的实现倍加艰难。所以,他借助梦境,通过梦游来实现自己的美好幻想。在梦游天姥的过程中,诗人到达向往的清雅之地——剡溪,这正是他所仰慕的诗人谢灵运生活之处。清雅幽静只是天姥山的一面,当诗人深入山林之中,伴随更多的是道路的千回百转,前行的迷乱彷徨,熊咆哮,龙狂吟,整个山林都在震动之中,令人闻之震恐,谈之色变。此种恐怖雄奇的场景,象征诗人仕途不畅,正陷入政治漩涡之中,不可脱身。忽然,仙门中开,转换到另一种场景,日月同辉,金台闪耀,光泽遍地,彩虹为衣,狂风作马,猛虎鼓瑟,鸾鸟驾车,仙人下凡,位列如麻,欢歌笑语,一派热闹辉煌的景象,象征诗人仕途的辉煌,他曾经一度做到翰林学士的位置,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但是,鲁迅先生说,“再幸福的梦也有醒的时候”,李白的美梦也醒了,魂悸魄动,惊起长叹,回到现实,只有枕席相伴,孤独相依,艰难相偎,失意相随,一种浓重的失落和深深的愁苦再次积满心头。从最高点跌落谷底的感觉,终归是痛苦心酸的。李白失去了美好的理想,失去了实现理想的最佳机遇,失去了生命的辉煌。但是,李白终究是李白,即便最失意之时,仍然保有自身的傲气和狂放,获得了尊严,维护了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清醒吗?梦中的游历让他更认清了政治的现实,认清了君主的面目,认清了荣华富贵的虚幻,认清了功名利禄的虚无,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抵过内心的安宁和生命的坚贞。
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两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
中国古代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诗人写着诗歌,文人作着文章,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把这很当成一回事。 比如说陆游吧,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但是他对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好像有很大的不满。“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油然而生。 梁启超评价陆游时说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削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这中间似乎也有看不起诗人的味道。 李白也是一个诗人,但他从来就并不想只是一个诗人。 年轻时,写过“侠客行”,说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气十足。后来离开四川,仗剑远游,心怀满腔的壮志。他说自己“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其政治追求多么的热烈!但是,李白有着个人独特的性格:一方面,他要为官,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另一方面,他又“不屈己,不干人”,既不愿意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也不愿意走“终南捷径”,只渴盼“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机会终于来了,四十二岁的那年,他得到玄宗皇帝的传他进京的圣旨,于是便得意地说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在蓬蒿间写诗,李白我又岂能老是蜗居在这种地带? 所以诗人们常常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一首诗常常也不能只做一首诗来读。就说这首诗吧,有
这首诗有两层结构。 表层的结构,就是记叙的一个梦,一个游天佬山的梦。作者并没有到过天佬山,所有关于天佬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 而深层的结构则是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对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了的“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 这表层的结构的虚和深层的结构的实可以很好的对应起来。 表层的虚就是一个游山的梦,从思山、入山、到游山,梦醒,层次非常分明。 而这对应着生活中的实的一面:正好与李白两年长安的思想历程相吻合。 首先作者对天姥山是想往的,仰慕的。你看作者笔下那山的高峻、伟丽,是多么的诱人啊!这正好对应了当初作者对跻身于最高统治集团以实现其政治理想的热烈而挚诚的向往。作者尽力渲染天佬山的神秘,山的扑朔迷离,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无非是暗示他在进入长安之前,对政治理想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 这回机会来了,这个充满政治热情、孜孜追求伟大抱负的诗人终于在一夜之间,平步青云了,真可谓“一夜飞渡镜湖月”了。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可得意呢。进入长安,跻身在最高统治集团,立侍于天子身边,李白的心理亢奋不已。有“身登青云梯”的欣幸,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飘飘然了。踌躇满志的李白,当时是怎样地兴高彩烈,对唐王朝又是怎样的称颂与虔敬啊。 然而,好景不长,李白很快便发现了自己在宫廷的地位,充其量就是一个御用文人而已。离“辅弼”君王,治理天下的目标相差太远了。“千岩万转路不定”,身处朝廷,竟然也不知路在何方。虽然有翰林供奉之职,但是,说到底,就是写几首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罢了。怀抱满腔报国的热情,却很快就陷入了“迷花倚石忽己暝”的困境。 时间呆得一长,对这黑暗、腐败的宫廷现实,诗人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奸臣们有着“虎咆龙吟”的淫威,控制朝政,紊乱朝纲,淆乱国事,使山林颤慄,使峰峦惊骇。曾经充满着幻想的单纯的李白实在想象不到,自己寄厚望的唐王朝原来如此! 李白被这黑暗的现实给惊醒了,“丘峦崩摧”、山崩地裂、“列缺霹雳”,摇撼环宇,至此,他完全抛开了对朝廷的幻想。他的理想和追求发生了裂变。然而,诗人的思想境界在经历了对最高统治集团的癌症透视之后,却骤然升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在震耳欲聋的内心世界轰鸣中,人生的。追求,真理的探索,打开了新的疆域李白终于悟彻了!“日月照耀金银台”,正是李白大彻大悟之后的精神感受,正是他对十多年来盲目的政治理想追求的彻底否定,也是他对唐朝最高统治集团的信任彻底丧失以后的轻松与衷心的喜悦。因此,这首壮丽的诗篇是李白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它对李白来说,有“划时代”的意义。 李白悟彻了,也就梦觉了。然而最苦恼的是猛醒了之后,觉得无路可走。人生转瞬即逝,日后何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似乎把超脱飞升、与仙人为伍看成是最后的归宿了。 然而,这条路就行得通吗?从后来李白连续发出了《行路难》的哀音来看“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条路也是行不通的。
第二种解读:
诗酒风流和醉态李白 中国古代文人有着一种一脉相承的令人神往和陶醉的人生方式:诗酒风流。韩愈称这种精神文化现象为“文字饮”。 李白在这个精神文化行为系统中最具神采。“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也难怪后来玄宗皇帝要“赐金还山”,这种傲视帝王的醉态谁能受得了啊! 要说诗酒傲王侯,只有在李白,才成了一种真实。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就无须考虑他的写作背景了,也无须去寻求什么诗与现实的对应。 他就是在醉态中写诗,这诗便有了一种强烈的气势。他让这种气势推动着他前进,推动着他在写,而不是他把这种气势写出来。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处在一种迷狂的状态,所以他写出来的诗句往往给人以石破天惊的震撼。 在这种醉态下写诗,他所创造的意象便是特别的,离奇的,不是正常人能够想象得到的。 天佬山是什么山呀,不就是非常平常的一座小山吗?可是到了李白的笔下,都成什么样了,比一万八千丈的天台上还要高大,巍巍然啊。 他让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在诗歌中彻底地张扬起来,他在现实中受到的压抑,便从诗歌中爆破与发泄出来。他的生命力几乎是无限地向外扩张,扩张到他写的山水中。你看这首诗中对山***电的描写,哪一处没有他的痕迹。这就是李白的山水,这就是他胸中的丘壑。李白的山水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李白的山水。 这样一种醉态,让你也觉着陶醉。读着读着会让人飘起来,腾云驾雾的气势,把你托起来了。 读这样的诗,你不会读到情绪的低沉,也不会读到沮丧。虽然是魂悸魄动,惊起长嗟,但是,那结尾处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何等的有力度!他内外都是明亮的,现实可以挫伤他,但是决不可能打败他。他把来自现实压迫的伤痛化成了诗歌中的流水,让他纵情地奔涌出去。他决不收敛,决不自我压抑。他就在自己的诗歌中,在自己笔下的山水中张狂着。 不错,他渴求现实的功名,但那是一种能够将他托上人生的高峰状态的功名,而不是让他矮化,让他变成奴才的功名。他要寻找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而不能让别人骑在他的头上作威作福。 他本质上只是一个诗人,非常天真,非常张扬。无论他士途怎样,他都只是一个诗人。现实不管怎么伤害他,都没有破坏他内心的完整。 李白,就以这种诗酒风流的旷世才华,在醺醺然的醉态中超越了不可超越的市井与朝廷、布衣与天子的社会等级台阶,同时也超越了真实与梦幻的的界限。他简直就为我们创造一种精神生活的奇迹。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⑸盍仲饩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解:
1、瀛洲:神山名。
2、信:果真。
3、拔:超越。
4、赤城:山名。
5、列缺:闪电。
6、摧眉:低眉。
韵译: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象横卧天际,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象拜倒东南偶下。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山中尽是跹遥道路千回万转,迷恋倚石赏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深林为之惊ⅲ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门,在隆隆声中打开。
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席,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万事从古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要走随即骑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评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