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短篇散文(最新9篇)

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作家、哲学家,他出版过一些哲学著作、散文集、随感集、诗集、演讲录等。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周国平短篇散文(最新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1

读《白兔和月亮》,完成1~4题。

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_______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_______,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_______的决定:

“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_______。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_______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_______,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_______,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皎洁( ) 绷着( ) 金窖( )

抢劫( ) 未泯( )

2、给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

3、解释下边两个词语。

心旷神怡:

得失之患:

4、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从文中找出能反映“月亮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的语句并指出这些语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患得患失心态迥然不同,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4)白兔得到月亮必然会有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周国平经典随笔 篇2

许多年以后,我回到我出生的那个城市,一位小学时的老同学陪伴我穿越面貌依旧的老街。他突然指着坐在街沿屋门口的一个丑女人悄悄告诉我,她就是我们的同班同学某某。我赶紧转过脸去,不敢相信我昔日心目中的偶像竟是这般模样。我的心中保存着许多美丽的面影,然而一旦邂逅重逢,没有不立即破灭的。

我们总是觉得儿时尝过的某样点心最香甜,儿时听过的某支曲子最美妙,儿时见过的某片风景最秀丽。"幸福的岁月是那失去的岁月。"你可以找回那点心、曲子、风景,可是找不回岁月。所以,同一样点心不再那么香甜,同一支曲子不再那么美妙,同一片风景不再那么秀丽。

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明明知道,人类的彩色摄影技术已经有了非凡的长进,但我还是找不回像幼时看的幻灯片那么鲜亮的色彩了。失去的岁月便如同那些幻灯片一样,在记忆中闪烁着永远不可企及的幸福的光华。

每次回母校,我都要久久徘徊在我过去住的那间宿舍的窗外。窗前仍是那株木槿,隔了这么些年居然既没有死去,也没有长大。我很想进屋去,看看从前那个我是否还在那里。从那时到现在,我到过许多地方,有过许多遭遇,可是这一切会不会是幻觉呢?也许,我仍然是那个我,只不过走了一会儿神?也许,根本没有时间,只有许多个我同时存在,说不定会在哪里突然相遇?但我终于没有进屋,因为我知道我的宿舍已被陌生人占据,他们会把我看作入侵者,尽管在我眼中,他们才是我的神圣的青春岁月的入侵者。

在回忆的引导下,我们寻访旧友,重游故地,企图找回当年的感觉,然而徒劳。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周国平经典随笔 篇3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对时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诗便是他为逃脱这流逝自筑的避难所。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然而,想像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实上的时光流逝。所以,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喜和绝望。难怪一个最乐观的诗人也如此喊道:

"时针指示着瞬息,但什么能指示永恒呢?"

诗人承担着悲壮的使命:把瞬间变成永恒,在时间之中摆脱时间。

谁能生活在时间之外,真正拥有永恒呢?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4

周国平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1.“记住回家的路”中“家”指的是:。(3分)

2.“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面对“机会”与“压力”,作者主张什么?不主张什么?(3分)

答:

3.研读③④两段,指出什么是“内心生活”?什么是“外部生活”?如何将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3分)

答:

4.“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你怎样理解文中的这一句话?(4分)

答:

5.文章第③段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论证的?(3分)

答:

6.作者说:“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4分)

答:

《记住回家的路》

1.就是自我,就是自己的心灵世界。

2.主张年轻人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防止把自己完全交给机会和压力去支配,以至迷失回家的路途;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3.“内心生活”是指坚实自我的心灵追求;“外部生活”是指闯荡世界的人生阅历;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心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4.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就会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迷失自我。说明:意思相近即可。

5.先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举出实例,再对这个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说明:只要分析正确,说得有道理即可。

6.赞同,一个人只要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基础上“顺应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就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不赞同,一个人如果全都“顺应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忘却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约束,不仅得不到“牢不可破的家园”,而且还会失去自我和心灵。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5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6分)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④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⑤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5、第①段从童年和少年的美好理想开始写起,有什么好处?(2分)

26、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7、第3自然段中“由此可见”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2分)

28、第④段中“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句话怎样理解?(2分)

29、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4分)

30、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问答句式进行说理,有何作用?(2分)

答案: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6分) 24成为你自己。(2分)

25、由问到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成为自己

26、举例论证。以拿破仑为例,自然得出谁都不愿成为拿破仑而没有自己的结论,增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这一观点的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27、“此”指代的内容是人们不愿意从身体到灵魂都是拿破仑。(答到大意即可)(2分)

28、“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都是别人的而不是他自己的(或:“他”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意思对即可)

29、“你自己”具有的特点: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2分)

怎样成为“你自己”:①意识到“自我”的宝贵;②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2分)

30、显得亲切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使说理层层递进,条理清晰。(答到其中两点即给满分)(2分)

周国平经典随笔 篇6

"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

这是我的一则随感中的话,发表以后,招来好些抗议。有人责备我受了蔑视女人的叔本华、尼采的影响,这未免冤枉。这则随感写在我读叔本华、尼采之前,发明权当属我。况且我的出发点绝非蔑视女人,我在这则随感中接着写的那句确是真心话:"老天知道,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多么爱女人,也多么爱哲学!"

我从来不认为女人与智慧无缘。据我所见,有的女人的智慧足以使多数男人黯然失色。从总体上看,女性的智慧也决不在男性之下,只是特点不同罢了。连叔本华也不能不承认,女性在感性和直觉方面远胜于男性。不过,他出于哲学偏见,视感性为低级阶段,因而讥笑女人是长不大的孩子,说她们的精神发育"介于男性成人和小孩之间"。我却相反,我是把直觉看得比逻辑更宝贵的,所以对女性的智慧反而有所偏爱。在男人身上,理性的成熟每每以感性的`退化为代价。这种情形在女人身上较少发生,实在是值得庆幸的。

就关心的领域而言,女性智慧是一种尘世的智慧,实际生活的智慧。女人不像男人那样好作形而上学的沉思。弥尔顿说:男人直接和上帝相通,女人必须通过男人才能和上帝相通。依我看,对于女人,这并非一个缺点。一个人离上帝太近,便不容易在人世间扎下根来。男人寻找上帝,到头来不免落空。女人寻找一个带着上帝的影子的男人,多少还有几分把握。当男人为死后的永生或虚无这类问题苦恼时,女人把温暖的乳汁送进孩子的身体,为人类生命的延续做着实在的贡献。林语堂说过一句很贴切的话:"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如果世上只有大而无当的男性智慧,没有体贴入微的女性智慧,世界不知会多么荒凉。高尔基揶揄说:"上帝创造了一个这么坏的世界,因为他是一个独身者。"我想,好在这个独身者尚解风情,除男人外还创造了另一个性别,使得这个世界毕竟不算太坏。

事实上,多数女人出于天性就不喜欢哲学。喜欢哲学的女人,也许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想从哲学求进一步的训练;也许有一颗痛苦的灵魂,想从哲学找解脱的出路。可惜的是,在多数情形下,学了哲学,头脑变得复杂、抽象也就是不聪明了;灵魂愈加深刻、绝望也就是更痛苦了。看到一个聪慧的女子陷入概念思辨的迷宫,说着费解的话,我不免心酸。看到一个可爱的女子登上形而上学的悬崖,对着深渊落泪,我不禁心疼。坏的哲学使人枯燥,好的哲学使人痛苦,两者都损害女性的美。我反对女人搞哲学,实出于一种怜香惜玉之心。

翻开历史,有女人而成为大诗人的,却找不到一例名垂史册的女哲人,这并非偶然。女人学哲学古已有之,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伊壁鸠鲁都招收过女学生,成绩如何,则不可考。从现代的例子看,波伏瓦、苏珊·朗格、克莉斯蒂娃等人的哲学建树表明,女人即使不能成为哲学的伟人,至少可以成为哲学的能者。那么,女人怎么损害哲学啦?这个问题真把我问住了。的确,若以伟人的标准衡量,除极个别如海德格尔者,一般男人也无资格问津哲学。若不是,则女人也不妨从事哲学研究。女人把自己的直觉、情感、务实精神带入哲学,或许会使哲学变得更好呢。只是这样—来,它还是否成其为哲学,我就不得而知了。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7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5分)

经典和我们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③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经典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④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呢?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轻松地读。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内容。阅读经典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浸染和熏陶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阅读经典的确很像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阅读经典当作最好的消遣的,他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阅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阅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中,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很遥远。

⑤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应该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却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选自《周国平文集》)

小题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小题2:作者在第④中说“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请联系上文具体说说怎样才能走进经典。(3分)

小题3:文章第③节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第④中又说阅读经典 “当做最好的消遣”,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4分)

小题4: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是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请从下列备选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要说说你阅读这个故事后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5分)(60字左右)

【备选故事】①绳上舞蹈 (《格列佛游记》) ②三借芭蕉扇 (《西游记》)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们要多读经典,要用消遣的方式读经典。

小题2:阅读时“必须有灵魂的参与”,让“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必须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才能正真走进经典。

小题3:前者指阅读的内容而言:(1分),看功利的书、休闲看娱乐杂志都不是阅读(1分);后者是指阅读的方式(1分):阅读经典无需刻意求成,轻松的,不带明显目的性的看(1分)。(共4分)

小题4: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写出对故事的认识得2分,故事写出了……(共性的价值);使我懂得了……(个性的价值)1分;语言组织语言2分(共5分)

小题1:

试题分析:从第一段看作者告诉我们,一、要读经典,二、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经典。本文就是围绕这一段内容来写的。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有灵魂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结果”三方面回答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具体所指的内容,仔细阅读,便能得出实际所之内容。首先明确观点:不矛盾。前者是阅读内容,后者是阅读形式。

小题4:

试题分析:答案不唯一,选出示例,写出你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关键词,共性和个性。

人生的三个觉醒 篇8

周国平

我主要讲讲《觉醒的力量》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是很多文章,主题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为什么选觉醒的力量这样一个书名呢?因为我觉得,里面最重要的文章是谈这个问题的。

这是我这几年讲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白天醒来了,醒来以后,我们很忙,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同学们要读书,要应付考试,要应付毕业,走上职场以后,要应付职业场很多问题,要赚钱,以后结婚生孩子以后还要养家糊口,反正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处理。

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在这样的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是醒着的,我们身上那些最根本的,在我看来是人的本质是所在的东西,那些东西醒了没有?我发现经常是处在一种沉睡的状态。

所以我就说,人身上这些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应该经常让它们醒着,这个时候你才是作为一个自觉的人在那里生活。

那么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在这本书里面谈了,里面有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叫做《人生的三个觉醒》。

我主要讲这三个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

我简单讲一讲这三个觉醒。

1

生命的觉醒

在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一个读者的来信,肯定是一个孩子,他给我写了这么一封信,他说周老师,他说我读你的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把你当做一个作家、学者、散文家,在我的眼里,你是一个生命,在那里静静地诉说。

我也是一个生命,在这里静静地聆听。

然后再最后结尾的地方,落款的地方,他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就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

我当时特别想给他回信,但是他没有留名字,也没有留地址,后来我用他最后一句话写了一篇文章,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用这个做标题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这个话说得特别好。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是一个生命,以后你们当了父母以后你们就知道,看见自己的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知道生命刚来的时候是什么状态,非常纯粹的一个生命。

但是后来随着我们走到社会,长大以后走到社会,可能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不是自己的生命了,关注社会上的东西,权力、地位、财富、名声,这些东西我把它称为是生命上的社会堆积物。

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我们这些东西我们需要,无可非议,但是我觉得,真的是应该有一种清醒。

要记住,你不能永远为这些东西活着,一辈子,你把你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争取这些东西上面,反而忽略了更多的东西,你的生命到底需要什么?生命在多大程度需要这些东西?我觉得生命本身的需要是很单纯的,但是这些单纯的需要可能是一些平凡的、永恒的需要,但是往往被我们忽略了,比如和自然的交流,和自然有一个好的关系,一个好的自然环境,比如说对于健康的需要、对安全的需要,还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都是生命本身需要的。

我觉得自然情感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是生命本身的需要。

我经常回顾,我说我这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觉得主要是两段时光:

一段就是刚进这个北大的时候。

我进北大的时候刚满17岁,我是7月份生的,9月份进的北大。

进了北大以后,那个时候正是青春期,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更是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极了,人生美好极了。

当时感觉有一件非常美好我还不太清楚的事情在等着我,一等就等了好多年。

我们那时候是不准谈恋爱的,你们现在大概都要谈恋爱吧?但是我们那个时候要是谈恋爱被发现被批评的,如果发生了关系,是要开出的。

这个很厉害的。

我就是说如果允许谈恋爱,女同学都看不上我,因为女同学一般都比我大两岁以上。

我觉得这个不重要,我觉得重要的就是当时你的感觉,你看什么都是用一种恋爱的眼光看的,恋爱的心情的看,你跟整个世界和人生谈恋爱,这种感觉很好,包括读书。

那个时候我读了很多书,读了很多爱情小说,爱情诗歌,特别喜欢《海燕》,读了大量的俄罗斯的作品。

当时有一种阅读叫做青春期的阅读,这个青春期的阅读跟恋爱是很相似的,这是两个感觉,一个是单纯,一个是痴迷。

青春期的阅读就是这样,非常痴迷。

这个东西如果说在大学期间没有高中和大学期间没有这样一段经历,青春期的阅读这样的经历,我觉得非常可喜,可能你一辈子就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但是有了这个经历以后,你往往一辈子就爱读书。

同学们还没走上社会,走上社会以后你会发现社会的力量非常强大,那个时候社会上的东西,财富、名声、权力你可以争取,但是要保持一种清醒,不要把那些东西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那仅仅是个手段。

目的是让你的生命有好的状态。

如果争取这些东西让你的生命有坏的状态,那你就走错了路。

生命的觉醒就是让人们通过堆积在、附加在生命上的这些什么权力、地位、财富、名等等这些社会性的堆积物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要倾听你的生命的声音,要真正去满足你的生命单纯的需要,这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你的地位,你最后在社会上再成功,但是如果说你生命本身的状态是不好的,情感是一团糟,也没有时间和自然在一起,也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我觉得你的人生并不成功。

你争取这些东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你的生命状态好不好。

这是生命的觉醒。

2

自我的觉醒

第二个觉醒就是自我觉醒。

我们每一个人,不光是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你这个生命也是不可重复的,你只有一个人生。

所以一个人,我觉得一个最重大的责任,根本的责任就是要对你唯一一次人生负责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人要负的最基本的责任。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我不相信他是一个会对其他生命负责的人。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9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 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安静》,略有改动)

1、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0个字)(3分)

2、第⑤段中,作者引用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3、作者论述的“第二种梦”的含义是什么?(3分)

4、结合全文,揣摩加点词语,谈谈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4分)

答案:

1、好梦不必成真(或:好梦不一定成真、好梦何必成真)评分标准:3分。其它用自己的话概括,准确简洁也可。字数超过,酌情扣分。

2、为了论证第一种梦(物质的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否则就成为不切实际的梦想,甚至遭人哄笑。评分标准:3分。意对即可。若答“为了论证好梦成真也有不切实际的”,也给满分。

3、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以归入其中)。评分标准:3分。若只答括号中的内容或“精神的梦”之类,得2分。

4、(黄金喻指富裕的物质生活,天堂喻指丰富的精神生活。)人类若是只追求物质的享受,放弃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内心世界将变得荒芜贫乏,荣华富贵将成为心灵的囚牢。评分标准:4分。意对即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