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瞄准了大方向,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够扫除挡在梦想前面的障碍,实现美好的人生蓝图。下面是整理的青春励志文章心灵鸡汤散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Cheney大年三十早晨刚进入巷子,就听到有人喊“小花”她突然觉得有恍如隔世之感。
她已经不叫这个名字很多年了。
她回头看到一个体态丰腴穿着亮粉色皮草的女子快步走到她面前,记忆空白了几拍,但还是缓慢地想起了眼前的人是秦婷婷。便打了招呼。
“你这是刚在北京忙完?”女子边说着话边转动着胳臂上的镯子,太阳光照着这个镯子发出绿色的光芒。
“恩。”她答应了一声。
两人曾是一所大学的好闺蜜。不过大学毕业后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Cheney 梦想去做服装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而秦婷婷回到了家乡,早早嫁了人。 想到这里,听到婷婷又问了一句:“我好像在淘宝见过你的这身衣服。”
Cheney愣了一下,但很快恢复镇定:“对。在淘宝买的。”
“你过得不好吧。何必呢,我现在早早就认了命。生活是平淡了些,但是不用再奔波担心了。”
Cheney笑了笑。她知道秦婷婷无法理解。她知道和他们谈梦想是永远说不到一起的。早年她本科毕业后,执意要去北京。因为她喜欢做服装市场的策划。她依旧记得当时吵架最激烈的时候,父亲的咆哮声振击着她的耳膜:“你将来找不到工作没钱了,别来求我 !”
但最后她还是走了出去。她从不相信世间无路可走。
每每在办公室写策划熬到凌晨,睡意快要把她卷走时,她都会跑到天台上去,那是她站过的最高的地方,每次她大喊“我会实现我的梦想吗”回应她的是车水马龙的汹涌、无边的灯红酒绿、交错的金碧辉煌。它们好像听不到她,又好像用沉默回答了她。
她始终记得自己的梦想,在最难的时候不敢哭泣。她知道向家人倾诉只能换来他们的呵斥、不理解。在北京的每个晚上,睡得都不会太踏实。刚到这个城市时,她的钱不多。和一个做着作家梦的姑娘Anna租在一个地下室里。地下室冬天会漏水,修理费总是要得很贵。她们干脆听着这声音睡去。
有次她半夜醒来,突然看到雪花飘进来,才意识到这是北京今年的第一场雪。外面一片雪白,那么美。而她却只能扒着窗户,找了一个大胶带,又找了几张纸把窗户的缺口补上。补了无数道之后,她突然想起她第一次来北京,那时候上大学来听最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她那时无拘无束,会花二十块钱在南锣鼓巷买一杯奶茶,。男友拉着她的手,在演唱会高潮声对她大喊“我会永远爱你,Cheney!”演唱会的人声鼎沸让她耳朵杂乱,可她还是清晰地听到了这句话。
这些年她再也找不回那些永远。很多承诺早就走散在人海里。她回首那些失望,只能咬咬牙继续自己的梦想。
Anna出了第一本书时,那时她做砸了那个项目。Anna打电话告诉她:“Cheney你知道吗?我终于成功了!我出了第一部书。”她当时站在天台上借的电话。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好像多跳几下,就能看得到最远的地方。
命运就像一本剧情起伏的话剧,还没走到一半,她不肯承认眼前就是结局。
她会一直记得,记得Anna背着大灰色书包辗转在各个出版社,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用心打出每一行字,她也不会忘记她们两个为了多赚些钱,早起去送牛奶,冬天最冷的时候,眼睫毛粘着的都分不清是霜还是冰化成的水。
Anna签售会结束的时候,两个人一人手里拿着一瓶乳酸饮料坐在大厦门口。一人一句唱着那些歌。她还笑着说“回去可以发个朋友圈啦,说我们去一个特别豪华的地方唱K”。唱着唱着不知道两个人怎么就哭了。Anna说:“知道为什么每次请你喝这个嘛?因为它甜,它不是酒,不会让我们醉。我们的那些梦,不要醒来。”
“真他妈的恨北京啊。可是……”
可是我也爱着北京。
那时她已经做到市场总监的位置。早已经搬出了那个地下室。但每次想起那里时,她会轻轻地叹息一声,不是难过,只是默默感激。感激她从没有放弃过自己。
她知道以后还会有无数人住那个地下室,也会有无数人受不了而离开。来来去去,北京何曾在乎过。在乎的不过是他们自己。
她有时也羡慕家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骨子里却不相信命运就会是如此。里尔克说过:“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她知道他们这些不屈于命运的战斗者,不甘愿一辈子就是这样一成不变的人生,不甘愿自己早早屈就了嫁人打麻将看孩子看肥皂剧的人生。他们爱的是生活啊。
Cheney今年早早订了机票回来,她有很多好消息和父母说,付了房子的首付,订了年后飞云南海南的机票。爸妈一直很喜欢那里的风景。她推开门时,看着爸爸正在对着镜子拔白头发,她轻轻走过去,替爸爸拔起来,并说了句:“今年我们不在家里打麻将了吧。我们去大理好吗?”
从小到大,我们都活在别人“精彩”的阴影里。
小学时最常听到的就是谁睡家的孩子读书多好,你那么好的条件,就考这个成绩?
这个还算一级恐怖,心理的阴影面积随着年龄正比成倍增长。
比如上大学时,高中同学聚会永远只能听别人聊大学的精彩,好不容易想开个口说说自己的大学生活。
别人问你在哪个大学读书?一句话就能把你噎死,这得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说出自己在京西技校啊!
工作后,会有很多人问你:在那买房了吗?你嫁的人有钱吗?婚礼打算在哪个小岛举办?你家的小孩喝哪个国家的牛奶?
其实这些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说一句:反正喝的不是三鹿!
在北京这些年,我听过最多的问题除了什么时候结婚,就是你在北京买房了吗?
其实我身边的很多同事一开始也并不想成为房奴,只不过总有各种压力和信号告诉他们只有买房子了才能结婚,只有买房子才叫过生活。
可是回头想想,这是真的精彩生活吗?
我有很多同事,原本租在公司附近,后来为了精彩生活,东拼西凑几十万付了首付在“六环”的昌平、廊坊、燕郊买了个不到100平的房子,然后月供近1万开始着长达几十年房奴长征。
这还只是开始,原本他们上班需要十分钟,自从有了房子后早上8点开车的能从燕郊一路堵到中午。从昌平坐地铁的同胞们,且不说要在地铁里晃悠2个小时,你还记得在西二旗挤地铁的日子吗?传说中的不用走路后面有人推着你前进,还有挤怀孕就是从这里开始。
过了几年实在受不了继续在市区租房子,然后买的房子租不出去,放着养蚊子。
按他们的话说:这不叫精彩,叫很无奈!
当然,如果我们所谓的精彩生活是建立在扣掉父母辛苦一辈子积累下来的所有财富,也就是他们挂在口中说的棺材本,那么我们会过得精彩吗?
所以,不必羡慕别人有房,起码我们自给自足不啃老,虽然不出彩,但过得自在。
前HR同事是杭州人,交流比较多,我经常开玩笑叫她大表姐。
大表姐同居的男朋友是山西的,从大学长跑8年在所有人眼里基本算是一辈子就差生猴子,有一次吃饭时她跟我吐露心理话,竟然是:不知道要不要嫁给他?
我愣了,说:大表姐你拉倒吧,就你这样有人要就不错了,而且都同居那么久了你这支股票谁还敢接盘啊,万一喜当爹什么的就不好了,你还犹豫个毛球。
大表姐习惯了我的蝎子毒,只是笑了笑叹了口气说:你不知道,我妈妈一直给我压力,她不喜欢我男朋友。
我说:别扯,是你嫁给他又不是你妈。
大表姐说:唉,我妈妈不喜欢也是有道理的。
我说:我见过你男朋友,虽然跟我没法比,但发照片到朋友圈还是值得点赞的,难道是他传播文明火种能力不足?
大表姐着急了,原来根本原因是他家没钱,大表姐的妈妈有一群发小兼麻友的闺蜜,整天对比嫁女儿这事,一个比一个嫁得精彩,大表姐是最后一个,她妈妈表示压力很大所以嫁女儿的条件就是:北京一套房子、一百万礼金、婚礼在马尔代夫举办……
我真不知道她是在卖女儿还是在嫁女儿,正想劝下大表姐时。
她郁闷地说自己也犹豫,因为所有闺蜜都嫁给了有钱人,过得很精彩。她可以想象如果嫁给了男朋友未来的生活就是精打细算、柴米油盐,完全买不起什么奢侈品。
我说:大表姐你别胡思乱想了,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都是骗人的,别人有别人的精彩生活但也有别人的不幸福,愿意陪你一辈子柴米油盐的,才是真正的浪漫满屋。
大表姐一听,马上奔去找男朋友领证,哈哈,夸张了,领证是后来的事。
后来大表姐终于结婚了,婚礼在山西的某个小镇,她的小叔子开着三轮载着我们去参加喜宴,田间的风吹来时,我在想,别羡慕了,这难道不也是属于自己的一种精彩吗?你看大家多自在。
文学社的学妹来北京玩,约我吃饭。
瞎聊时她抱怨说马上要毕业找工作了,跟那些211毕业的学生一比,完全没有竞争。
我说:你真的觉得那些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找工作就很容易吗?
学妹反问:不是经常说好的出身才有精彩的人生吗?
我说:我有个歌手朋友,清华建筑系毕业,平时聊天他经常说在他们清华世界观里,全国好的大学只有两所:一所叫清华;一所叫北大,剩下的都是三流大学。虽然他说得有点夸张,但是不无道理,光北京地区就有那么多重点大学,有什么好显摆的,再牛逼的大学毕业了一样苦逼找工作,毕业就是失业,大家都是无业青年,身份都一样,没什么好自卑的,又有什么必要羡慕别人的精彩?
小学妹一听,觉得有道理,又继续问:学长那么一说我安慰很多,但是有很多用人单位只要211毕业的学生,像我们这种普通高校毕业又没有经验的怎么活啊?
我说:难道学长跟你不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吗?我就不用来北京工作啦。
她说:但是对于我来说学长就像开了外挂一样存在着,不一样啊。
我笑了笑说:又回到开头的话题上,大家都一样不要盲目羡慕别人所谓的精彩。
随后我跟她解释了下这些年在公司的招聘经验,对于大多数的用人单位来说,哪个学校毕业的他们真的只是参考不会一棍子打死,谁都是从没有经验的新人开始学起,除了能力和经验他们要的更多是潜力和激情。
因此对于招聘公司来说:招聘一个有潜力有激情的可塑造的新人比招聘一个所谓有经验的老油条靠谱得多。
学妹的世界观像是被我刷新一遍似的,惊讶了下随后表示认同。
高考只不过是人生的一趟火车罢了,重点高校的是卧铺,普通高校是硬座,毕业就是终点站,到站了大家都要下车。如果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羡慕,将永远羡慕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后续的职场生活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到别人有别人的精彩,我们有我们的长远安排。
是啊,就仿佛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既然我们不会投胎没法投个富二代就不用在意别人朋友圈各种晒,管他们上山下海,活好自己就是人生最好的彩排。
所以,我们不用羡慕别人的精彩,相信老天自有安排,相信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就活得潇洒自在。
同学聚会,小A又没参加。
自打毕业后,年年不落同学聚会的他,几乎再没来过。
我私下里给他打电话,约他在上学时常去的那个小餐馆见面。他同意了,说好六点。却足足等了半个小时,不知为什么,看见他的第一眼我忽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又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感觉。
互相寒暄坐下,点了几样小菜,喝了几杯小酒,他的话渐渐变多,我这才恍然,十几年过去,他看起来竟然还和高中那会儿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年龄,他仍旧穿一件皱巴巴的外套,聊着上学时玩的那几款网游,说着哪里能看见漂亮姑娘,结账时为了十几块的零头和老板讨价还价。
没有共同语言,聚会变得有些百无聊奈。
熬到结束,我送他回家,临告别时他拍了拍我的肩。
“我知道,我这几年混得不好!”
“什么?”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我说,我混得不好!没有你们好”
“同学之间,提这些干嘛?”
我搜肠刮肚想应对的话,从嘴里挤出这么一句后,匆匆离开。
我向来讨厌这样的对白,安慰显得敷衍,一同抱怨又略觉矫情。
回到家,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上学的时候,小A其实是我们当中的佼佼者,我们在省重点高中的重点班,而他又是重点班里的重点学生,高考时上了一所几乎算是顶尖的学校。毕业那会,我们都忙着找工作、考研、考各种证,而他每次都是气定神闲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问他为什么这么清闲,他说自己已经报名了选聘生,毕业了直接回老家当一名大学生村官。
我们这一帮朋友就赶紧劝他别去,还是正经找个工作比较好。结果他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以我们的条件,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啊,还不是给人家当牛做马,每天两点一线,生活来回奔波。回老家当一名村官,不仅可以离父母近一些,还有大把的清闲时间,我可以看看书,种。种花,旅旅游。等三年满期,我再考个公务员。你们去追逐外面的世界吧,我就过自己安稳的小日子。”
既然他这样想,大家也就不再劝了,毕竟那时候每个人都前途未卜,谁也没法给别人指条明路。
后来我听说,小A并没有过上稳定的生活。村官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你一个外来的学生,是根本没能力占据一个位置的。留是留不下了,可是出也出不去了。公务员竞争更加激烈,自然他又没考上。出去找工作的时候,他才发现,才三年时间,他已经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了。没法跟应届生比性价比,没法跟老员工比能力,他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一份卖保险的工作。
我后来见过他几次,无一例外,抱怨着他的工作,抱怨着自己混得不好,过得没意思,我问他有没有想过换一种生活,他点点头又摇摇头。
“每天都想,可是怎么换呢?我现在不知道自己能做点什么,而且像你们那么辛苦,恐怕我这个年纪已经吃不消了!”
我不再说什么,心里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惋惜。
作为旁观者,似乎能够比他更看得清症结所在。毕竟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人早已不在他的身边了。
小A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中央财经大学毕业,考进了农业银行总部。她为了离家近,主动申请调到家乡的银行。刚工作的那几年,正好赶上了银行最后的繁荣期,每年放几笔贷款,年底轻松拿二十几万的奖金。
每次跟她通电话,她都会数落我一番,大意就是一个女孩子,在外一直漂着算什么,老家的工作收入也不低,还稳定,过两年找个人嫁了,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我想反驳,可是那时候我真是没底气,工作不顺利,这么辛苦,赚的却比人家少多了。
可是我知道老家那种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外面虽然辛苦,但是我愿意坚守。这些想法在她看来是多么的幼稚可笑,跟她没什么共同语言,每次聊几句就挂了。
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也能猜到一二,国家政策改变了,国库捂住了钱包,银行都没钱了。银行这个工作,如果没有钱可以放贷的话,基本工资是很低的,在我老家那地方,每个月也就2000多点。这种落差自然让我这个朋友接受不了,于是那段时间每天跟我抱怨,抱怨政府,抱怨社会,抱怨工作,抱怨自己选错了路。刚好那段时间我的工作有了起色,给杂志兼职写稿也能赚到一笔不菲的稿费,这自然成了她羡慕的地方,说我轻轻松松就能赚这么多,还是我的工作好。
我真想朝她翻白眼,我赚的都是辛苦钱,每天熬夜写稿的时候,她怎么不羡慕?说到这里,我要说一个我们自媒体里面的佼佼者,也是我的偶像。他独自一人管理着一个上千万粉丝的微博号和一个几百万粉丝的微信号,每天工作都是忙碌到凌晨四五点。即使这样,人家也没有抱怨,每天还是抽时间指点一下我们这些新人。
我有时候特别想不明白,那些毕业于名牌大学,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的人,为什么宁愿被困在一份自己并不喜欢,觉得没什么意义,甚至连薪水都十分有限的工作里?他们抱怨、他们茫然、可一旦你劝他们离开,他们又能找出种。种理由告诉你这不现实。
“我过得安逸”
“我过得稳定”
“这里福利还是不错的”
既然这么好,抱怨什么?
归根到底,好,不过是说服自己的借口,而不离开只是缺乏勇气。相比于对现状的不满,我们更怕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我们宁愿后悔当初的选择,抱着如果不怎么怎么样,就怎么怎么样的假设,却忘了,我们还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第三次,第四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晚的是总在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我能理解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更愿意听从长辈的意见。
长辈们说去国企工作不会那么累,他们便满腔心思想要进国企,长辈们说去考公务员是一份铁饭碗,他们便纷纷涌入报考公务员的队伍当中,长辈们说,去当老师,不仅稳定还有假期,他们便动了当老师的念头。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让他们选择了听从上一辈人的意见。
这样的听从本身并没有错,错误在于,当发现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时候,他们没有放弃这份工作再做尝试,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留在这样的工作当中。
他们忽略了,这早已是另一个时代,
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再只是意味着一家老小的温饱,早已摆脱温饱的我们想要追求的是更有价值感的人生,能带来尊严和意义的工作。用上一辈人的价值观指导这样的诉求怎么会得到好的结果。
当别人在外面为了自己的未来辛苦打拼的时候,那些有着良好家世背景的人,却在依靠着父辈们荫蔽,在旧体系中安逸度日。然而这种安逸不过是一种假象,他们不过是守着旧日的荣光,活在旧时光的幻象之中。自己人为地与这个社会的前进和变革脱节,这样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便很难适应,最终被时代抛弃。
有着很好的出身和起步条件,当然是巨大的优势,但倘若因此而让自己止步不前,则有些得不偿失。你所谓的稳定,其实只是假象,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对自己不将就,自己才能变得更优秀,对生活不将就,生活才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一
大学时代,室友C姑娘始终坚持“不将就”的原则生活着。
在四人寝室里,她的生活是最精致的。
面膜雷打不动的一周两次,基础护理日日不停,防晒美白产品摆满一抽屉。夏天出门必须全副武装,冬天出门依然抹着防晒霜。相比之下,我们三真是“tough girl”气质暴露无疑。
军训时我们三黑了几个度,褪了两层皮,当然我们也抹了防晒霜。她,拒绝变黑,涂着高度的防晒霜,把帽檐压到最低,还是在太阳底下站了20分钟后装生病,和教官说了一下,就躲到树荫下。
军训两周,除了两三天阴雨天气,她基本都在树荫下。为了成功拿到合格评价,她托一个做医生的亲戚打了病症证明,这事才了结。
事后她看我们三黑成她眼里“惨不忍睹的模样”,说了一句,“我才不要将就呢,变黑太丑了。”
我们三都没说话。
C姑娘交友也秉持着“不将就”的原则,她热衷于认识学生会会长,社长这类人,对普通同学冷冷淡淡,对我们三也是。
关于吃饭,除了食堂里的五谷粥在她眼里“尚可下咽”之外,其他的食物,她根本无法接受。好在她的家就在本市,她回家吃饭。
毕业后,当年与C姑娘相谈甚欢的各位大学红人在自己的领域混得风生水起,也有意无意忽略了C姑娘。C姑娘有着好看的脸蛋,顺利拿到实习资格,却在半个月内离职。理由是:工作太累,经常加班,经理无厘头,看不懂她的策划案。她陆续换了几家公司,都是无疾而终。
她在朋友圈里写着:“唯有不将就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附着一张辞职信照片。
毕业一年后的同学聚会,C姑娘没有到场。一位和她同乡的同学说,她在亲戚家的公司上班,领着不多的薪资,朝九晚五,工作内容单调无聊。而C姑娘的朋友圈也久久没有更新。
二
H小姐是我在实习时认识的一个实习生。
我们是同一批进公司的,实习工资都是2k。
租房水电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除去以后,我勉强应付得了三餐和日常用品的话费,为了上班时保证淡妆,我买了国产老牌性价比高的化妆品(说白了就是穷哈哈),很省地用。正式的服装就两套,吃饭的时候很注意,不敢把汤水什么的弄到上面,雨天会提早一小时出门,坐最早的公交车,慢慢撑伞走路,特别怕泥水溅了一身。
出于自尊心和曾经对父母夸下的海口“毕业了绝对不拿家里一分钱”,我没开口向爸妈要钱,在狭窄的出租隔间里,裹着2床旧被子,抱着暖水袋度过瑟瑟寒冬夜,因为空调太旧了,耗电大而且容易坏,房东会因此收走一大笔维修费(其实也就两三百块,当时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打劫)。
而H小姐在我眼里,过的是赚2k花2w的生活。
每逢聚会,除了非去不可的情况,我统统推掉,H小姐则是场场必到。她说,这可是积累人脉的好机会,平时也会有意无意在我面前说说昨天聚会又加了多少人的微信,说谁谁谁是部门主管,总经理什么的。我一边喝着公司提供的免费热咖啡,一边敲着键盘,不太认真听着。
另外,H小姐的装扮是我们这批实习生中最好的,最最fashion的。
她每天都画着精致流行的妆,穿着轻奢品牌职业装,拎着名牌包。偶然在休息室看见她补妆,用的是Dior这样的产品。
工作之余,大家在格子间里聊天,有人表示很羡慕H小姐,实习工资这么低,她的生活质量可挺高了。
H小姐说,“生活才不能将就,不将就,才会有更好的生活啊。”
大家感叹,自己这过得是什么日子,H小姐才懂生活啊。
后来,和另外一个实习生A聊天的时候,得知她和H是大学同学。从A那里,我得知H小姐的家庭其实并不富裕,就是普通的小康家庭。H在大学时代,就过着不将就的生活。
高晓松的那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她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不将就的她,衣服非名牌不穿,美名其曰“人穷可以,不可以没品味”。购买化妆品,为了“不伤害皮肤,纯天然更健康”,她买的都是进口货。
代价是,她的父母辛苦加班赚钱,吵过架,而她用一句“女孩子要富养”噎的父母喘不过气来。
父母无力供养,她的信用卡张张刷爆,每月还款日都在拆东墙补西墙。找人借款,被人发现还不了,速速拉黑。
这就是她眼里不将就的生活吗?
实习结束,她没留下。
她离开前说:“反正我也不喜欢这里,这么多人在一个工作间,多挤啊。”
经理给她的评价是:外在形象佳,工作能力却迟迟不提高。
漂亮是职场利器,倘若没有实力打底,却是苍白无比。
工作能力是硬件,美好的外表是重要,但外表是锦上添花。
很赞同那句话,“你想要锦上添花,你得先成为锦。”
当我们还是普通的布时,先加工自己,提高内在质量,而不是急着泼上缤纷色彩。
三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何以笙箫默》
“不将就”是一种态度。
它或许拯救你于庸常生活,鼓励你追逐心之所向。
但现状是,我们能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不将就。
C姑娘和H小姐的通病就是,明明什么都没有,还要事事不将就。
你在经济能力尚且薄弱时,将就的应该是名牌衣服,工作能力才不轻易将就;你在依赖父母供养的时候,将就的应该是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阅历见识才不需要将就;你在军训期间,将就的应该是毒辣的阳光,吃苦坚持的品质才不可以将就。
因为,重要的不是你将不将就,而是你将就了什么。
四年里,室友D为了争取公费出国留学,背单词考证书过GRE,忙得不亦乐乎,经常温习到深夜,熬出来黑眼圈;室友M热衷于旅行,每天兼职,忍受老板的苛刻要求,每逢暑假就拿着不多的工资穷游国内各地,大三时还去了澳大利亚,旅行结束就劳心劳力写旅游见闻和攻略,和驴友聊着聊着也忘了时间。为了挣更多的钱,M从最初的咖啡馆奶茶店8元/小时的服务员,到100元/小时的家教,再到300元/小时的带班老师。
D成功申请到留学资格,在英国过着想要的留学生活。M在一家杂志社实习,写着自己拿手的旅游攻略,靠在各大网站积攒的驴友粉丝们在媒体界初露锋芒。
对,她们将就过生活,但她们却从未将就自己的追求。
年轻的我们或许一无所有,此时不必死磕“不将就”,而是坦然地去将就某些事,以达成那些我们不愿将就的事。
前段时间,有个在国外的朋友突然深夜找我聊天,说觉得自己最近状态很不好。陷入一段又一段乱七八糟的关系中,被人群包围,却总觉得无所适从,手机里不能没有未读消息,耳边不能没有声音。一个接一个换男朋友,一旦进入空窗期,就会感到铺天盖地的焦灼。
她说:“我觉得自己好孤独。“
于是我反问她,不停恋爱就不孤独了么?找到一个人来分担你的孤独,真的能好过一些么?
她沉默了许久,告诉我,有一次她从噩梦中醒来,睁眼瞬间,感觉自己像被遗弃了一夜的路灯那样不知所措,但是躺在她身边的那个人睡得正香,明明躺在一起的两个人啊,却有着各自的处境,谁都不能进入谁的情绪。在那一瞬间,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总是纠缠于和别人的关系中,却忘了好好和自己相处。
对啊,“每个人的孤独都像漂浮的城市,是秘密,是无从述说的。”
很多人都会觉得,找一个人作为庸常生活的陪伴,这起码是无害的。但实际上,这样的选择带着一种不易被察觉的“彼此消耗”,它蛰伏于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却成为你们共同罹患的隐疾。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在一起”很多时候只能代表物理层面上的在一起吃饭,在一起睡觉。只有当你突然被生活击中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在内心和情感上,自己永远都只是一个人啊。可这个时候,你却失去了还击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还要让这样的relationshit来损耗你呢?突然想到meryl streep的一段话,“对某些事情我不再有耐心,不是因为我变得骄傲,只是我的生命已到了一个阶段,我不想再浪费时间在一些让我感到不愉快或是伤害我的事情上。对于愤世嫉俗,过度批判,与任何形式的要求,我没有耐性。我不愿意去取悦我不喜欢的人,或去爱不爱我的人,或对那些不想对我微笑的人去微笑。
我不想让说谎的人操控我哪怕一分钟,我决定不再与假装、伪善、欺骗,或是廉价赞美共存。我不再容忍学院派的傲慢发生在我身上,我不评判别人也不夸赞自己。我痛恨冲突和比较。我相信一个拥有两极的世界,所以我避免和个性僵化和没有弹性的人靠近。我介意缺乏忠诚的友情,更介意背叛。我无法与那些从不给予别人赞美和鼓励的人相处。夸张到我这份上,都难以接纳那些不喜爱动物的人。最重要的是,我对不配得到我的耐心的人不会再有耐心。”
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你有耐心的人
永远只有你自己
其实一个人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孤独,虽然无可避免地,也会有一些泥泞的时刻,一些无法降落的时刻,但这些都不是常态。
当你把生活一个人踏踏实实过出来的时候,孤独也就不是一个面目可憎的词语了。独居的状态更多是意味着享受,享受被孤独温柔包裹的感觉,享受一场束手就擒的平静生活。
这种感觉是令人着迷的。一个人生活久了,就会完全沉浸于自己的频率之中,你会觉得生活是有节奏,是有声音的,是立体而生动的。当你听到水池塞子被拔掉后水流向下水道的声音时,当你听到雨伞被打开后伞面发出“砰”的声音时,当你把地铁票塞进售票机里,“咻”的一声,你立马就觉得,孤独明明是可以被消化的嘛,而状态永远是自己给自己的,过怎么样的生活,有怎样的情绪,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想生活最应该呈现的模样应该是理查德�布朗蒂甘诗中写的那样:
真好
早上独自一人醒来
用不着告诉谁,你爱他们
在你已经不爱他们,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