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诚信的故事精选汇总

诚实守信是一个民族的根源。诚实守信是传统美德。诚实是人类的财富。老实做人,诚实待人。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有关诚信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有关诚信的故事1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有关诚信的故事2

宋濂是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日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有关诚信的故事3

书中记载,关羽因刘备兵败不知所踪,为保两位皇嫂,与曹操订约三条后而降。三条为:“一者,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爱极关羽的曹操当即允诺。

曹操得到关羽后,真是尽其所有希望将其留下。但后来关羽闻知刘备下落后,便挂印封金,留下书信辞别曹操。曹操手下战将欲去追赶,曹操阻拦,说道:“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进而对手下战将张辽说:“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而后,关羽过五关斩了曹操的六员战将,曹操仍以自己既已答应关公,就不可失信而阻止手下人追赶。

曹操深知守信之重要:要夺取天下,赢得天下人之心,不守信焉能服众?那麼何为“守信”?从所举曹操之例来看,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

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不守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则人任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大车辕端与衡相接处的关键),小车无皔(小车辕端与衡相接处的关键),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车子没有轮中的关键一样,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孔子在谈到统治者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时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因而,大到国家统治者,小到普通老百姓,都不可不守信呀。

有关诚信的故事4

城里住着三位年轻人,他们是商人,而且是兄弟仨,一起做买卖,平分利润。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他们唯利是图,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有一次,他们准备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可是,家里的钱怎么办呢?老三说:“这样吧,我认识一个农民,他很穷,但很诚实。我们请他给我们把钱保管一下,回来取就是。怎么样?”

老大老二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就把钱交给农民,他们与那个农民约定:只有他们兄弟三个一起来取钱时,才能把钱交还。

这兄弟仨人把钱送到农民的手里,然后放心地去了。过了三年后,他们做了很多买卖,赚了很多钱,然后又回到家里。他们决定取回他们存放在农民那里的钱,就来到了替他们保管钱的那个农民住的村子。

老大说,“先别急,想一想,这个农民为我们做了好事,我们怎么向他表示敬意呢?”

老三思忖了会儿说:“我记得每逢礼拜天他总是坐在窗前看大街,明天是礼拜天,明天一早我们从他窗前走一趟,我们一齐向他打招呼,脱下帽子向他挥动一下,再向他深深地鞠一躬,然后就可以去拿钱了。”

这三个吝啬的商人兄弟兴高采烈地笑了,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因为这不需要花他们一个铜子儿。

可是,老三心里早就心怀鬼胎,当天晚上就跑到农民的家里,对那位农民说:“我们兄弟三个这次做生意赔钱了,想用放在你这里的钱在附近买些田产,你明天就得付钱。”激励人的话

那个诚实的农民说:“当初说好的需要你们三个人来取才行。”

老三说:“我是两个哥哥派我来向你把这个情况说一说的,让你把钱交给我。我不骗你,明天一早我们兄弟三个一块到你窗前来向你脱帽鞠躬为证,我大哥和二哥还会特地向你挥动一下帽子,表示是他们同意的,然后我再来你这儿拿钱。”

第二天一早,农民就坐在窗前等候。就在太阳出来时,这三个商人果然来到了他的窗前,他们摘下帽子,老大和老二向他挥动着帽子,然后一齐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分手前他们兄弟三人约定:中午在饭店吃饭,饭后再一起去找农民取钱。看到老大老二的背影走远后,分手后的老三很快又到了农民家里。

老三说:“怎么样,我没骗你吧?快把钱给我吧。”

农民以为他真是他哥哥们派来的,二话不说就把钱给了他。老三拿了钱后,马不停蹄地逃走了。

两个哥哥在饭店里点好了菜坐在那里等,等呀,等呀,可一直等到下午却不见弟弟来。他们预感到事情不妙,就跑到农民家里,问那个农民看见他们弟弟没有。农民将他弟弟拿走钱的事如实说给他们听,当他们知道弟弟已取走了钱,气得要死,狠狠地骂了农民一顿,并威胁农民不把他们损失的钱给他们,他们就到法院告他。农民拿不出钱来,只有上法庭打官司。法官认为农民失约,判决农民赔钱,不然就要他拿出全部家产作抵押。老实的农民为了保存他们的钱不仅没得到好处,还要赔偿损失,心里难受极了。

经过几天的痛苦思索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商人雇了一位有名的职业律师。在法庭上,商人的律师先开腔,把农民说得像真的犯了大罪一样。

农民不慌不忙地说:“法官先生,刚才商人的辩护律师所说的都是废话,没有根据,他们的钱并没有被他们的弟弟拿走,现在就在我的口袋里,我随时可以还给他们。他们的弟弟根本没到我这儿来取走钱,我之所以不将钱给他们,是因为我们之间还有这么一个约定:我把钱交出来时,必须有他们三人在场。这样吧,让他们兄弟三人一起来,他们马上就可把钱取回去。”

法官一听,觉得有道理,便要老大老二去找老三。可是老三早已失踪,两个商人找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也没找到,他们的发财梦破灭了。

历史和现实渐渐把很多人的善心磨损了,心肠变得坚硬和漠然起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去伤害别人。个人的力量抵制不了道德的滑坡,但我们也不能随波逐流。如果诚实面临陷阱时,我们不妨像这位被骗的农民一样,用智慧救自己。

有关诚信的故事5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关诚信的故事精选汇总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