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2篇】,仅供参考。
曾 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赏析】
曾几(1084―1166),宋代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这首诗是他游赏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作品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再现了诗人的游赏乐趣,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自然优美,清新明快。
“梅子黄时日日晴”,诗人开篇首先交代了出行的时间,“梅子黄时”,即阴历四至五月。在江南,梅子熟时,多有绵绵阴雨,而且连日不开,天气阴沉,令人倍感压抑、沉闷,这在古代典籍及古典诗词歌赋中多有描述:如汉代应劭(shào)《风俗通》说:“五月有落梅雨,江淮以为信风。”再如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当今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中也有“梅雨”这一名词。可是,就在这多雨的季节,却有难得的晴朗天气,这“日日晴”从字面上看是写天气晴朗,而仔细品味,却是在写诗人的愉悦心情。乐景传乐情,天气晴暖和好,其实就是诗人欢乐兴奋的心情折射,因此,诗歌一开篇就给全诗奠定了明朗轻快的抒情基调。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写的是出行游赏的路线。诗人驾一叶小舟,沿溪漫流。小溪轻盈灵动,在点点阳光下闪闪烁烁。两岸的花草树木倒映溪中,描画出一幅精美隽永的山水画。不知走了多远,不知玩了多久,直至水流尽头,无路可走,诗人才弃舟上岸,转入山路,又一路行去。山里风光不用说也是缤纷迷人,让人大饱眼福。在这里,诗人首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出行时的路线“小溪”,出行的交通工具“泛”――船,出行游赏的终极景点“尽”――小溪的尽头,应该是山林的至深处;诗人借助于水路“泛尽”了小舟,到了小溪的尽头,仍然游兴未尽,于是又弃舟登岸,改成三衢山中的小路步行往回返,可见诗人游兴情趣之盎然,可谓溪尽兴未尽,“日晴”心更晴。诗人没有具体描绘山行的细致风光,但是,我们却从他的美好心情当中不难窥见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一幅幅如诗如画的风景图。
如果说诗歌一、二两句主要是从总体上记录行踪,描绘心情的话,那么诗歌三、四两句则着重从典型景物的发现和感受的层面上来抒写诗人的勃勃兴致。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一句紧承上句之“山行”写归路之“绿阴”,诗人在这里用“来时路”巧妙地将笔墨悄然过渡到描写归程上来。眼前这美丽如画的“绿阴”比来时的小溪两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郁、凉爽、宁静。绿阴不减,情意不减,是诗人的发现,是心灵的惊喜,更是情感的外现,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
《行路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五层。
第一层,1—4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
第二层,5—6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
第三层,7—8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
第四层,9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
第五层,10—11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大展。
三、词语解释
1、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
2、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盛唐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岑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自拟乐府诗题;送别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是一首白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西北边陲的风雪奇寒,抒发了与朋友分离时的真挚别情。属于七言歌行。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北风卷地白草折——愁云惨淡万里凝。”描写大风中的雪景及难耐的寒冷;
第一小层:1—2句。描写大风;
第二小层:3—4句。描写大雪。
第三小层:5—6句。描写转折句,从大雪转为严寒,从自然转为人物。
第四小层:7—8句。描写寒冷。
第五小层:9—10句。与开头呼应,描写冰,愁云。
第二层次:“中军置酒饮归客——”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
第一小层:11—12句。描写营中送别情景。
第二小层:13—16句。描写送别诗的时间,环境,心情。
第三小层:17—18句。描写友人远去,作者凝视雪上的马行的足迹。
三、词语解释
1、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沙漠;阑干:纵横;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归客:为归客设宴;
3、雪上空留马行处。空:白白;马行处:马蹄印迹;
学习要点:
1、分析的写景部分的特点。
诗歌的一二句,写北风之大,不写别的景物,只写折断的白草,使“卷地”两字更加传神;在一年大雪之中,只选用八月之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形象的比喻,同时在严寒之中又出现春光明媚的景色,反衬了严寒之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出了只有大西北才有的严寒景色,“愁云”两字又渲染了下文的送别之情:“风掣红旗冻不翻”既写风,又写寒。
2、重点掌握诗歌最后两句借景抒情的特点。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景,景中有情。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怅然若失伤感之情,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意味丰富深永。
3、重点掌握诗中的夸张句,比喻句。
夸张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地写出了大西北严寒景象。(注意:“风掣红旗冻不翻”不是夸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