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描写雪景的诗句最新9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到北京去看雪。也许是我痴心妄想,也许是我自欺欺人,也许是我白日做梦。但无论如何,我看到雪了,虽然不是在北京,而是在网上,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好歹,我看到雪了。
那天百无聊赖的在群里“闲逛”徽哥正在线上,问我住的地方下雪没有。我说没有。他紧接道:“我这里下雪了。”接着发了一张照片过来,冰天雪地的美妙景象,使我惊了、喜了、呆了。我不禁赞叹到。看异常兴奋,他又连续发了几张,是他们学校的雪景,我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重复的盯着这几张照片。
看我赞不绝口,他说道:“我再去拍一张。”一会儿,一张新的雪景映入我的眼帘。美,太美了。可是徽哥确说:“都不完整了,有些融化了。”我说没有关系。因为能看到如此美景,已经心满意足了,何乎她的完整残缺呢?
白日浮现云隙,万物肃杀凋敝。灰白色的天际下,呆呆的我有些怅然若失,冷冷的冬日,总是一副阴沉而僵硬的面孔,难道我萦绕于心的冬之梦就这样被冷冻了么?
莫道冬日凋零,冬日自有风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终于,一个雪夜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清晨,一梦醒来,惊奇地发现已置身于冰雪晶莹、如梦似幻的仙境中。
叹飞雪,冬日风情谁解。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飞珠溅玉,天地一色。一夜之间,仿佛做了美容似的,大地万物顿时冰清玉洁,素雅美丽,自有千般妩媚,万种风情,一种脱胎换骨似的清新雅韵扑面而来。我好想,好想张开双臂,把这玉洁冰清的世界揽入怀中。
雪,晶莹剔透,一片片纯白色在空中飘舞着。是大地的精灵,是童话中的仙子、是春回大地的使者、也是恋人们呵气画心的甜蜜,更是孩子们手中的欢语笑声。
跌进浅浅淡淡的记忆,总有幽幽的涩。许多人,许多事都让我心生惦念,也让我无可决择。握着盈怀的感动顾盼,行走向阡陌深处。江南的梅影,塞北的月华,或入梦或拂窗,然后嵌入一叠黄卷;午夜风劲,初晓云浓,或赏心,或围炉,然后落入一杯温酒。宛若风从尘世婉然轻过,宛若流年在手,不经意,在你我心间滑下重重的一笔。便沉溺于千年的梦寐中。
看那零落枝头的梅朵,还依稀透着你明媚的笑靥,梦中的情话依然回旋在耳际。只是,在这冰凉的时节,温暖已消失不见。琴音如水,是谁深锁了我的清眉,凝固了唇角那抹笑意?箫声如风,是谁来合一曲天荒地老,演不老传奇?最终,还是时光漾走了老去的心弦,思念的湖水,只能把岁月浇灌。
岁月的年轮扭转着前世遗留的那份情缘,以至于在这个轮回的末年再续前缘。在遇见你的那一刻,你深情的眼眸在注视我的那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坠入了情的深渊,不敢正视你,怕你的眸子融化心底最后一道防线,收敛起膨至内心的柔情,假装伸手拂去额前的发丝,让心不在迷失于颜面,但你的温情早已烙至心底,即便是这寒冬霜降,足以抵御这世间所有冷凉。
我本是一个习惯了世间薄凉的女子,从不敢奢求命运能赐予很多温情,曾经,烟花般的岁月早已被尘世炎凉所更改,世事沧桑,诸多风景都已被抹上了苍白,一切因岁月的蹉跎而疲惫了灵魂。当生命的旅程被锈上了一层层沧桑的印痕,那一刻,心的灵气再也没有了生机,也许是上苍怜我,让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踏着古城的青石板,寻觅着遗留的芬芳,那洒落温情的茶亭,依旧宾客满座,只是不见你熟悉的身影,清歌缭绕,茶香满园,古色的檀木幽化出淡淡的馨香,让思念再一次溢满心房。
这一场顾盼流离的红尘恋曲啊!为什么竟然如此的短暂。风儿听见了我的叹息,唏嘘着说“命运已注定,静侯下个轮回吧”
无语,默然。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点没错。幽若的,淡淡的,似有似无的打你鼻尖游过,便有了沉默的伤感。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寒冬腊月,是万花凋谢是,花儿往日的光彩都被淹没在皑皑白雪之下,但是有一种花却傲立在白雪之中,似乎要让苍天知道她的傲气在冰天雪地中依然长存。
她——就是梅花。别的花太多开在春夏两季,而她却选在寒冷的冬季。使人们在春夏之后,寒冬腊月之时,也有赏花的机会。是她,让寒冷中的人们的生活不乏单调。她,是冬天的使者。故有许多诗人,从古至今都有,她的精神魄力震撼着诗人们的心灵,是人们就写下了许许多多赞美梅花的优美诗句,传颂千古。人们读着这些生动传神的诗句都可以感受到梅花给诗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深刻,仿佛梅花的傲骨精神都可以透过诗文展现在你的面前。
她凭什么被人赞颂?她既没有牡丹的高贵,又没有玫瑰的热情,更没百合的清丽,再者还有珍贵的昙花一现、出水芙蓉呢!还有荷花、兰花……怎么也轮不到她啊呀!如果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梅花虽然没有牡丹那么高贵、昙花那么珍贵。但是,她有一种搏击风雪,坚强不屈的精神,正是因为她的精神,所以诗人才会用笔墨赖陪她闯过寒冷的雪,凛冽的风,走完生命的旅程。
千古以来,作为一种自然物,“雪”一直是文人的至爱,它以其洁白和纯雅成为诗词歌赋中不朽的意象。看到雪,我们会想起众多咏雪的名句。正因为有了雪,冬天这一原本肃杀的季节才显得多姿多彩,充满期冀。在《沁园春 雪》中,伟人是如何描写雪的呢?让我们走进这首壮词,细细体会咏雪的艺术――
层次分明,有序咏雪。《沁园春 雪》的写景主要在上阕中。要想在有限的字数(69字)中,对北国的茫茫雪景作一个全景式“写真”,不精心构思是不行的。在咏雪时,注意了层次的设置,有序地描写雪景――由实到虚,上阕很自然地分为三层。这三层中,有概括描写:辽阔的北国漫天飞雪,大地冰封;有具体描写: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群山如银蛇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如蜡象奔驰。其中,有静态描写,有动态描写,还有想象描写:雪后天晴,红装素裹,更加妖娆。这些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
妙用修辞,形象咏雪。修辞如盐,能增添文字表达之“味”。要想使笔下的景物活起来,必须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在咏雪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形象咏雪的力度。比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山舞银蛇”舒展柔美,“原驰蜡象”奔腾壮烈,“欲与天公试比高”与前面的银蛇舞动、蜡象奔驰的情状相呼应,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同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也构成了对偶,句式整齐优美,脍炙人口。
锤炼词语,逼真咏雪。诗词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沁园春 雪》也不例外。词中,无论是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都运用得十分贴切,增强了写景的表现力,这得益于在锤炼词语方面所花费的心血。比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动词“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则显得舞姿轻盈;再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惟余”二字强调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如此精炼、优美的语言,为全词增色不少。
正月梅花凌寒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通“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的《雪梅》一语道破雪与梅的不同,充满人生智慧,读来饶有情趣。北宋林逋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的形态、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唐代黄蘖禅师亦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名句。
二月杏花满枝来。
唐代罗隐的《杏花》写道:“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宋代叶绍翁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优美的诗句,被人们千古传诵。
三月桃花映绿水。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周朴《桃花》)清代孔尚任也有“小院桃开人不见,闭门独赏一枝红”的佳句,形象生动,悦目怡人。
四月蔷薇满篱台。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石家锦幛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唐·杜牧《蔷薇花》)“浪摇千脸笑,风舞一丛芳。”(唐·李群玉《临水蔷薇》)画意诗情,令人陶醉。
五月榴花红似火。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山石榴》诗云:“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元人张弘范的《榴花》诗云:“猩血谁教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熏风过短墙。”杜牧的诗用美人去映衬榴花,而张弘范的诗则用游蜂来映衬榴花,同一手法,效果不同,因为蜂性畏火而错认榴花,就更加形象地显出榴花的火红。
六月荷花满池塘。
民间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荷池小景,以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景,千古流传。
七月凤仙展奇葩。
明代瞿佑的《凤仙花》写道:“高台不见凤凰飞,招得仙魂慰所思。”唐代吴仁璧的《凤仙花》诗写得更加形象逼真:“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八月桂花遍地开。
明代朱元璋的《红木犀(桂花的别称)》诗云:“月宫移向日宫栽,引得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霞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唐代宋之问也有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天香”浸透了赏桂人的身心,也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
九月竞怒放。
唐代白居易有《咏菊》一首:“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也有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更有脍炙人口的《不帝后赋菊》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秋菊》中也赞美道:“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十月芙蓉千般态。
唐代白居易诗曰:“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木莲就是芙蓉花。宋代苏轼则写道:“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看来,诗人们皆识芙蓉之美。
冬月水仙凌波开。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宋·黄庭坚)道出了水仙花的轻盈曼妙姿态。杨万里的“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亦风流不减。
赏雪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对健康亦大有裨益。雪有四美,美得安静不张扬,美得纯洁有灵气。雪之美,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铺,匀也;洞窗映辉,明也。
全国各地,赏雪的绝佳处数不胜数,且各有特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正北山巅,有一美景叫“南山积雪”,在绚丽的阳光照耀下闪着晶莹的银光,乾隆皇帝曾写诗咏道:“芙蓉十二列峰容,最喜寒英缀古松。此景只宜诗想象,留观直待到深冬。”北京的“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每当雪日初晴,座座山峰白雪皑皑,美不胜收。杭州的“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因《白蛇传》的故事而闻名遐迩。在云南大理,洱海与西岸苍山积雪交相辉映,构成“银山玉洱”,在当地的风花雪月四景之中,惟雪景与月景最为引人入胜。台湾终年高温,长夏无冬,但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还可以看到皑皑积雪,著名的“玉山积雪”就是台湾八景之一,因山上常年积雪,故有“玉山”之称。在隆冬季节,一座座银装素裹的山峰,与苍翠的林木相互辉映,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一时间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每当看到飘飘的雪花,总会联想起各种各样的咏雪诗。
咏雪诗中的千古绝唱,当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大雪,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琼枝玉叶,宛如千树怒放的梨花。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富有神韵。
咏雪诗中最俚俗的,当首推唐朝张打油的那首《咏雪》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因为雪大,才有了“江上一笼统”这种大全景式的远景;还有三个特写镜头式的近景:井口成了黑窟窿,黄狗因下雪而成了白的,白狗则因浑身披雪而显得臃肿。此诗虽粗放却准确,虽俚俗却传神,当然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此诗不着一个“雪”字,却尽扣“雪”字,可谓含而不露。民间多以此诗作谜面,可见此诗极具诱人的娱乐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咏雪诗中也有极雅致的,如元代吴澄《咏雪》诗的后四句:“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由雪景联想到仙人吹笛、琼花落地,果然雅极美极。
咏雪诗中最有气魄的句子,当数宋人张元的那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诗人将漫天飞雪说成是五丁(传说中的五力士)与玉龙在天上决战,雪片则是败鳞残甲,粗犷直率,一下子就突出了满天飞雪的宏大气势。尤其令人赞赏的是,此句经同志“点化”后,立刻变得生机勃勃:“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瞧!在笔下,“败鳞残甲”已“搅得周天寒彻”了,这就突出了“莽莽昆仑”的寒威之烈!而且,即使昆仑如此多雪,共产党人却照样可以“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又是多么高大的形象!
此时,倘若细细品味一些嵌有“雪”字的对联,则更添几分情趣。
相传,宋代文豪坡任杭州知府时,曾到当地一寺院内游玩,并在寺院内的一亭中融雪煮茶,时人便将此亭取名为“东坡煮雪亭”,并撰一上联:“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但一时难续下联。直至数百年之后的清代,西泠印社创办之后,有人以西泠印社构思,才续了下联:“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上下联得体工整,妙思巧成,耐人寻味。
宋代文豪坡常与黄山谷作对互娱。一次,两人外出游玩,不知不觉已晚霞满天,黄山谷便借景吟道:“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坡不甘示弱,随口对出下联:“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话音一落,两人不禁相视一笑。原来上下联巧在各自嵌入词牌名《满江红》和《普天乐》,且与各自联句融于一体,让人击节称妙。
南宋进士李焘幼年时就能与人吟诗对句。一次,他的私塾老师路过池塘,触景生情吟道:“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跟随的李焘应声答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上联想象奇特,风使水“皱面”,下联对答巧妙,雪让山“白头”,纵观上下联,联语赋予绿水、青山以生命感,新意迭出,令人叫绝。
明代学者王j少年时才学过人。一年冬天,其父见雪过天晴,屋上的积雪融化,即景吟出上联:“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水。”并要王j对出下联。王j不假思索地续了下联:“风***起,地生不火之烟。”上下联虽语出自然,却自然中见新意,读来极具情趣。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寻访浙东四位才子,一天路过一凉亭。遇凉亭中的四人谈吐不凡,便聊了起来,其中一位姓高的的才子吟出一上联:“水上结冰冰上雪,雪上加霜。”吟罢,拱手请纪晓岚续对,纪晓岚随即对道:“空中起雾雾中云,云中见日。”众才子听罢,不禁击掌赞叹,连夸纪学士才华出众。
最早的咏梅诗,当是唐末诗人和凝的《望梅花》:
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余踪迹。越岭寒枝香自折,冷艳奇芳堪惜。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诗的前两句交待了季节,当是冬雪犹余,草木尚未萌芽之时。在诗人的“望”中(也就是想象之中),岭南的梅花已经傲寒独放,并且“冷艳奇芳”了,而眼前尚无处寻觅梅花的踪影,只听到有人用横笛吹奏赞美梅花的乐曲。“寿阳”是梅花的代称。据说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卧于殿檐下休息时,有梅花落在额上,拂而不去,于是妇女争相效仿,称为“梅花妆”,“寿阳”也就成为梅花的代称了。 这首诗既表达出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香艳无比的赞叹,又表达了他切盼梅花开放的心情。
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被称为咏梅的佳作。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人把梅花置于水边、月下两个特定的环境中,不仅赞颂梅花不惧寒冷,在小园里独占风情,而且描写出梅花开放时的美景。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梅的体态和芳香,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疏影”和“暗香”也成了咏梅的固定用语。诗的后一半写“霜禽”对梅的另眼相看和“粉蝶”对梅花的陶醉,以及诗人不用檀板也不用饮酒就能够面对梅花吟出美妙的诗篇,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手法很高妙。
宋代词人周邦彦写过一首咏梅词《花犯・小石・梅花》: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盛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薰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标题中的“花犯”是词调,“小石”是曲调。词的上阕花再开,风味依旧。那盛开的梅花带着露水的痕迹,像刚刚洗去粉妆似的雪白,真是好看。这时他想起去年赏梅的情景,只可惜那时冰雪覆盖在梅花枝上。“香篝”是以烧香的薰炉比喻放香的梅花,“素被”是指盖在梅花上面的白雪。词的下阕叹息今年赏梅时间的短促,不由得久久地看着梅花瓣旋转着飘落。恐怕再来赏梅时,就得就着梅子下酒了。即使如此,在旅途上也会时时想象着梅花开放,梅枝弯曲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诗人写出自己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同样怜惜梅花的感情,不仅赞美梅花开放的美景,更从梅花开落匆匆联想到人的离散也在匆匆间,使全词有了较为深刻的意蕴。
陆游是特别喜欢梅花的,他的咏梅佳作,其数在百首之上。广为传诵的有“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古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之一);“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探梅》二绝之二);“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肯”(《梅花绝句》十首之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六首之三)。这样的诗句举不胜举,可以看出陆游是爱梅成癖的。
陆游喜欢梅花,同时也喜爱用梅花来比拟自己。《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可以说是以梅花自比的一个结晶。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是陆游的心骨之作。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力主抗战而遭南宋朝廷的罢黜。他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上阕写梅花的遭遇。首句写梅花开放在荒野,一似受到排挤;次句写“寂寞”,一似政治上的被孤立。“已是”两句写处境的艰难,不仅被孤立排挤,还受到风风雨雨的打击。这正是作者坎坷人生的写照。下阕写梅花的品格。“无意”,可见其光明磊落;“一任”更见其坦荡胸怀,铮铮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他孤芳清雅,节操自持,绝不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这无疑是作者在屡遭打击下,孤高品性的象征和不怕挫折、决不屈服的倔强自白。主席在1961年12月也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白羽平有些油画以白色为主色调,《沃野》《雪野》《暖冬》《炊烟》《塞外雪》《川寒侵玉》《高原银色》这些画幅都是冬日雪景,屋舍和村落、沟壑和山岗都披上了白雪的盛装,有的清丽朗阔,有的天地苍茫,这是覆盖也是包容。大千世界有不尽的春去秋来、繁花败叶、圣徒逆子、爱恨情仇、日月沧桑,都被一片白雪包容,呈现出声息寂然的和谐与平静,这无疑是画家纯净的审美理想。郭虎与之相暗合,他对白雪情有独钟,成为他许多诗篇的主体意象:在他心中雪花是天使的羽毛,是“盐初恋这婴儿的皓眸”,“每一个单纯的心灵多么向往白色 /母爱土地少女的胸膛 /只要世界一息尚存”,“还有纯银打造的校园时光 /蚕绵与思念哪一个更高贵 /那个如泪似水叫雪的女孩”(《那白,那落雪》)。他赋予白雪以至纯至美的象征,少年时光该是怎样令人神往。“这纯粹的白梨花与鸽子开遍天涯 /像诗人的内心孤独又安静 /圣徒杯中洗过的火焰 /蛰伏在生命原色的干净 ”(《雪地》)。白雪赋予他以诗意联想和诗意升华:“走进雪地你会忘记所有忧郁 /回到襁褓回到诗人内心的白”,“一些心地纯洁的人在雪地里多梦 /思念的诗行散漫而去,像寓言中的狐狸穿过雪地”(《走进雪地》)。因为“雪落到地上就像诗落到心里”(《雪一》),因为“童心踏雪看世界美如初遇”,又因为“雪的疼痛比凌迟更惨烈”(《雪二》),所以他相信“一种美足以摧毁一座城池一个世界 /生命在某个细节的结绳处绽放过泪水的笑靥 /心中的大雪恣意飘洒像一场早已准备好的盛宴 /守望玫瑰就是守望飞雪中的火焰”(《舞者》),他对纯净心灵和纯净世界的追寻,有着圣徒般的执著和宗教般的虔诚。
白羽平早已离开右玉,在京城先求学后执教,却是右玉的日光月华开启了他的智慧,却是右玉纯朴的土地抚育他成长,他的生命之根和灵感之源都在故乡。他的画取材于故乡,画杀虎口,画菜木贝,画夕阳西窑沟,画东黄家窑,画深秋、画斜阳,画老城,也画他心中的审美造型。他都以黄色为主色,那是高天之下厚土的颜色,那是埋藏着英魂和忠骨的土地,那是埋藏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那是埋藏着屈辱和泪水的土地,也是埋藏着许多未解之谜的土地,他像艾青那样把自己的赞美诗以色彩为象征,“呈现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浅黄、深黄、橙黄在光线变幻中,在蔚蓝或灰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或明彻高邈、或朴厚沉雄,或奇崛神秘,或意蕴迷蒙,笔致如天马行空,构图含象外之象。诗人郭虎也是这样,他深知这片黄土地是生命的原色,他的前世今生都和右玉水融。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蓄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傲视群雄奔袭奇绝的金戈铁马 /在一个月夜山倒海泄红颜尽失 //多少年又多少年长城之前 /匈奴的钩镰在我父亲的责任田里 /割草战马在沧头河边饮水/胯下的皮囊酒壶掉进岁月深处 //长城对于长城内外的血缘形同虚设 /哪一个杀虎口的汉子敢信誓旦旦 /说我的血管里没有匈奴的点滴”(《焉支山,焉支山》),昔日的侵扰和抵御、鲜血和泪水、痛苦和仇恨都在时间里溶解,在记忆中淡远,并化为民族和睦的生活图景,诗人的历史感悟与现实体验在场景的切换中呈现。面对崭新的时代和崭新的生活,他自豪地呼喊《杀虎口,一个雄性凛冽的名字》,伫立于斯,看到“大雪终于循着一种远古飘逸的仙姿 /进入我的视野眼花缭乱在我梦的天空飘扬不息”;伫立于斯,“只能遥遥感受内心深处那块处女地的温馨”(《晶莹杀虎口》)。昔日的黄沙遍野荒山秃岭,如今的《杀虎口,我美丽的家乡》“当秋意渐凉田野蒙霜/杏子树红李子树黄”,“当月华的轻纱披在村庄之上 /你更像一位娇美的新娘”。由于不可按捺的激情激荡,他的赞美还略显直白,倒是他那些灵魂的雕像,更深邃凝重地表现出雄性气质、哲思蕴含和人性意味。“善行与罪恶在红尘间飘来荡去居无定所 /不像有的星早已成为痕迹仍清晰可见 /有的人烙在心里永不结痂 /成为比星痕更疼的痛”(《夜空这册大字典》)“心
中装着太阳的人昼夜兼程 /黎明前在被雪;覆盖的冰面隐忍”(《沙棘果也在点亮雪地》)。这就是诗化的右玉精神。
关键词:咏物诗;表达技巧;形神兼备;想象;艺术角度;比喻;衬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48-02
我国的咏物诗源远流长,影响巨大,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综观许多优秀的古代咏物诗,不难发现,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方法上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和特点,掌握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的赏析与创作,都有着启迪借鉴作用。具体来说,古代咏物诗在创作技巧方法运用上,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十分注意找准“物”“情”之间的相似点,以达到形神兼备。咏物诗虽然以“物”为吟咏的对象,但作为文学作品,诗人在表现客观外物的同时,必然也带着主观情感和意志的。而要成功地达到在吟咏之物中寄寓人的思想感情,其关键就在于找准自然物的某些可以与人的精神、品格、意志相似的特点,借其巧妙地展现人的精神状态。古代诗人们很能领会并掌握这一艺术真谛,在自己的诗作里,十分精准地找出这些“物”“情”之间的相似点,既写出物的形态美,又写出物的神韵美,以达到有形有神,有血有肉,有物有人的。例如被称为咏物诗之祖的屈原的《桔颂》,通篇颂桔,分别从叶、枝、果等各个方面写出桔的外观特点,体现其形态之美,又借以表现诗人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坚贞不屈像桔一样高洁纯朴的品质与感情,使诗中的“桔”的形象,形神兼备,有物有人,有实有虚。
其次,古代的诗人还善于选好表现的角度,努力求深出新。咏物诗的写作,要求主观的“情”与客观的“物”的有机统一。然而在统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艺术变现的角度问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诗人观察点不同,描写的角度不一,即使同一景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吟咏庐山桃花的诗篇,之所以传诵至今,也由于“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两句,是诗人选取了“春的归处”这个艺术角度来进行“感兴”式的抒情写意的。可以说,角度的巧拙,对古代咏物诗来说,是成败的关键,没有好的角度,就算不上一首好的咏物诗了。
再次,诗人们往往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实现神与物游。当代诗人艾青说过:“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人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像一条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确实,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一般的诗歌如此,咏物诗更是如此。古代的咏物诗作者,早就自觉地掌握了这个艺术表现的规律。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尽管只是一物一景,所表现的往往是随时随地的感触与思索,却竭力以艺术的想象将这一物一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刻画尽致,将情感与哲理表现圆满,达到神与物游、“物我浑一”的境界。例如岑参的咏雪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通过比喻,展开丰富的摹拟想象,把雪景写得美妙无比,富有活力。苏轼咏西湖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想象成著名的美女西施,新奇之极,把读者带到了十分广阔、无比绮丽的境界中去。……这些绚丽多姿、神与物游的艺术想象,既贴切又奇特,自然而又巧妙,给了读者以再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此外,优秀的咏物诗,都十分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以创造艺术妙境的。就表现手法而言,古代的咏物诗是相当讲究的。许多咏物诗作者就经常采用诸如比喻、衬托、拟人、象征、双关等手法。有的诗以某种手法为主,有的诗则以几种手法兼而有之,交替使用。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法的运用,创造出形神兼备、余韵无穷的艺术妙境。
最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比喻。巧妙的比喻是咏物诗表情抒怀、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法之一。咏物诗中以此手法摹物咏志,随处可见。比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通篇运用比喻,写尽物的形象,却比喻出了诗人的人格与志向,含义深远,耐人寻味。又如白居易的《石榴诗》:“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把石榴花比喻成妇女的“红巾”,装点着春天的“容艳新妍”,使人耳目一新。
还有衬托这种表达手法,当诗人们在感到正面描绘所吟咏的事物难以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时,就往往从侧面描写入手,采用衬托的手法,即着力描写他物,让他物对所吟咏的事物起到烘云托月的陪衬或反衬的作用,以收到别具一格的艺术奥妙。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咏雪诗,诗人不去正面描写雪,而是采用烘托的手法,着力描绘“鸟飞绝”、“人踪灭”等“他物”,并通过茫茫雪景中的“蓑笠翁”孤舟独钓的形象,以小衬大,衬托出荒寒冷漠的无垠雪景,充分体现出了以衬托手法咏物写景的艺术效果。
此外,像拟人、象征、双关、即物明理等手法的运用,也常见。物本无情,但诗人为了表达得真切感人,移情于物,往往把所咏之物赋予生命与活力,使之拟人化或象征化,以达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例如被王国维评价为咏物最工的苏轼的咏物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就是一个精彩的例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春天定然轻盈,夏天也必然爽朗,秋天更是秋高气爽。但是,谁又能体会到冬天的凝重?它的美丽与魅力,更是无可替代的。我曾说过:“单单几场雪,便可以概括冬天的美丽,让万人沉醉。”
一句诗说的好: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就是因为有了雪,我们才能感到冬天的风度和情调;就是因为有了雪,我们才能体会到冬天的欢声笑语和魅力无限。古今,有多少诗人未冬天作诗、作词与作曲?有多少诗人赞美冬天的美丽和壮观?当下过一场雪之后,你难道不觉得空气清新了很多吗?不觉得下过雪之后冬天的景色如此壮观、美丽吗?下过雪之后,你不觉得什么东西都是美好的吗?如:一棵柳树,经过雪的装饰和打扮后,别有一番风味。就算是到了土地里看一下那并没有长出农作物的泥土,再看一下那泥土上如鹅毛般的白雪,你不觉得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吗?
冬天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并不止这些。当冬天来到时,也许有人会说:“太冷了,冬天太冷了。”但我觉着这是冬天向人示威,让人们知道它的雄伟、它的凝重和它的壮丽,它让人们知道它——冬天是不可侵犯的!
冬天,是冷,可是这也是一个锻炼我们身体健康的大好机会。在冬天的早晨出去跑一会,不仅身体热了,还锻炼了身体,锻炼得不怕冷了。在凌厉的寒风中运动,需要顽强的毅力和精神,这不仅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力,还彰显出我们中华民不顽强不屈的精神,所以我才说冬天是锻炼的大好机会。
冬天还是伟大的,还是无私奉献的,它不仅留给人们洁白的飞雪、鹅毛般的大雪,还留给人们美好的景色,让人感受到冬天的美好与庄严。他还留给人们欢乐的白雪,让人们打雪仗、堆雪人。你要知道,如果下过一场大雪过后,你去和小伙伴、同学或家人打一场雪仗,体验一下冬天给你带来的乐趣,体会一下冬天给你带来的欢乐,真是别有一番韵味。打完雪仗后再蹲一个雪人,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合作,知道要互相配合、团结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