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天诗句的(精选13篇)

冬天有很多值得歌颂的静物,比如洁白的大雪,傲骨的梅花等等!如下是细致的小编sky给大家收集整理的13篇关于冬天的诗句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冬天的诗句 篇1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母亲的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诗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2.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属于 描写,作用是: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写出四点)(4分)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把

的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4分)

把门推开

答案:

1.不愿上学时,或惧怕风雪时;

找不到工作时,或心情沮丧时。

2.环境描写;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3.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4.母亲是一位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

5.例: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2

几年前,收到山东张晓楠寄来的一本自印的小书。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我发现这些小诗虽然还有点稚嫩,但蕴函着作者的天赋和潜质,像一株沾满露珠儿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我吟唱着这些小诗,像一只小小的鸟儿,在他那小小的诗园里徘徊和飞翔。诗中那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意象,不断地在我眼前跳跃,点亮了我的眼睛。在《雪地上的鸟儿》这首诗里,他是这样描写雪地上的村庄和雪地上的鸟儿:当村庄/像一只只雪狗/安静下来/三三两两的/鸟儿,便成了/雪地上/跳动的音符。把村庄喻作雪狗,把鸟儿喻作音符,鲜活而且形象。这些诗句,虽然新鲜,但触及的毕竟只是事物的表象。如果作者仅仅满足于这一点,给人读后会有“肤浅”之嫌。晓楠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深入地写雪地上的小鸟:饿了,就停下来/三挠两挠/冬天就露了馅/三挠两挠/冬天就开了怀//冬天被鸟儿挠得露了馅,冬天被鸟儿挠得开了怀。读到这里,让人不再仅仅感到“新”,而且感到“奇”了。诗人不仅选择新鲜的角度,而且善于捕捉灵动的镜头,把冬天雪地上的鸟儿不仅写活了,而且写神了,真可谓神来之笔。

看完这本小书,我同晓楠诚恳地交换了一次意见,旨在鼓励他,期望他能向新的台阶攀升。我除了肯定他的优点以外,还指出了他的不足,期待他在诗的本质上下功夫,不断扩充儿童诗的容量和内涵。后来,我又读到他的一些诗,感到他的诗在向生活的深度开掘上,迈出了一大步。他的《小树有自己的方式》一诗,这样写道:树叶落了/树叶落了/这是小树,撒下的/一只又一只脚印//不要说小树/不能行走/小树以自己的方式/丈量梦想//树叶落了/树叶落了/这是小树,放飞的/一片又一片羽毛//不要说小树/不能飞翔/小树以自己的方式/追逐光亮。小诗由“树叶落了”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想像。整首诗八节四段,实际上是由一连串丰富的想像构成。如果把其中的每一个想像喻为一颗珍珠,穿起来就是一串闪闪发光的项链。这种想像奇特、意境清新的小诗,简直就是一桌想像的盛宴,对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激发少年儿童的想像力是十分有益的。

2006年夏天,晓楠的第一部诗集《叶子是树的羽毛》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读后,欣喜不已。我尤其喜欢他的《脚印》,仅管这首小诗只有八行,却留给我较多的回味余地。请看:一只小耗子跑过去/留下一串脚印//一只猫咪跑过去/留下一串脚印//猫咪和耗子不友好/总是追追赶赶的//脚印们可不管这些/凑在一块窃窃私语。这首小诗使我想起了大人和孩子。有时大人们之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恩恩怨怨,而孩子之间却是那样地友好。小诗不小,写出了大主题,写出了人性化的美。我同样喜欢他的《拱破乡村梦境》:绿意,绿意/拱破乡村梦境/张眼望时/四周先绿了。诗从“绿”拱破“乡村梦境”切入,这个切入点选得太好了。接着,诗人写道:那些最初/睁开眼睛的/是爬满/枝梢的芽苞/那是一盏盏/梦幻的灯呢/照在哪儿/哪儿绿色泛起。把芽苞喻为梦幻的灯,把大地照出一片新绿,比喻新鲜而灵动。写了芽苞,诗人接着写鸟鸣:那些最初/张开嘴巴的/是雀跃/枝头的鸟鸣/那是一滴滴/饱满的节气呢/溅落下来/就是一片绿地。鸟鸣是饱满的节气,这节气溅落了,竟变成一片绿地。小读者也许不会注意,鸟鸣和节气本无自然联系。这里,作者却有意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其用意是在于给读者一个巨大的甚至是遥远而曲折的想像空间。这么大的想像空间,是需要读者去填充的。学者诗评家孙绍振先生,把这种创作手法称之为“远取譬”。用这种创作手法创作的诗歌作品,会大幅扩大诗的容量和内涵。诗的最后一段:感悟一冬的村庄/终天敞开/紧闭的心扉/而冒失的燕子/匆匆赶来/不小心,碰了/满鼻子的绿……最后这一段,尤其是最后两句,是我的最爱。一个诗人仅仅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用心灵去感受,是绝不会写出这样奇妙的句子来的。当然,这部诗集也还有点不足。比如诗的题材还不够宽泛,有少数诗还较粗糙,缺少精心打磨。但毕竟是瑕不掩瑜,这部诗集仍是近几年出现的一部优秀的诗集。

想像,是诗歌的翅膀。这个翅膀要想飞起来,作者就要深入生活,扎根在生活的底层,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如果诗人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圈在小天地中,创作出来的只能是盆中之景,缺乏大气势,缺少田园阡陌的泥土气息。晓楠深谙这一点,他决心走出去,同广大少年儿童打成一片,想儿童之所想,爱儿童之所爱。我想,他一定会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诗篇,开创儿童诗辉煌的明天。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3

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只要写对三个就可以,多写对一个加一分)渲( )染拾穗( )报酬( )渗( )透万籁( )俱寂二、读拼音,写汉字,注意把字写漂亮。(5分)gōu lóu qǐ gài sè suō shēn yín那位的在墙角kě lián着,真 呀!三、比一比,组成词语。(5分)券( )钩() 啄() 瑞() 差chāi( )卷( ) 钧() 缘 () 湍() chà ()四、填充词语。(3分)(加为选做题,做对一个词语加一分)()()累月 栉风()雨 ()()高远接()连() 娓娓()()瞠()结()()()()()(带有数字词语)()()()()(一、二字相同的词语)五、比比谁积累的句子多。(4分)1、写一句含有“地名”的诗句:2、写一句与“冬天”有关的诗句:3、人的心只有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  。4、写一句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一、读一读,再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粗糙肮脏谨慎憧憬简陋能工巧匠宽阔疏忽精致污浊陶醉理直气壮1、 找出一对近义词: ( ) -------- ( )2、 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 ------- ( )3、选用上面的词语写一个句子。(可选一个,选用两个以上词语的可酌情加分)二、选词填空。(4分)鼓舞鼓励1、面对强手,小明有点紧张,老师()他勇敢迎战。2、这首歌成为()人民的战斗号角。夸耀夸奖1、妈妈一个劲地()小东,小东听了像吃了蜜糖一样。2、住在浅井的青蛙对来自东海的鳖()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三、句子变化屋。(6分)1、 修改病句任何一切困难都难不倒我们少先队员。2、 扩充句子,使句子更美,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儿。。3、 用上“因为。所以。”把下面的两句话连成一句话。“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作答。(8分)1、《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将我连这()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从这首诗你体会到2、《下雪的早晨》:一个小孩,( )脚,从晨光里( ),他的脸像一朵花,他的嘴( )低低的歌声,他的小手( )一根竹竿。以上所填的都是表示( )的词。3、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 》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音”;《月光曲》是德国的音乐家( )谱写的;五、读读下面的句子,试着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把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当庄严雄伟的国歌在我耳边响起时,我兴奋而又紧张得几乎握不住绳子。( )这一次升旗,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这个星期轮到我们班升旗了。老师选我当旗手,我真自豪。( )我暗自下决心,从现在起,我也要为国争光。( )随着国歌声,我们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升旗仪式开始了,我和另一个旗手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旗台走去。上面这段话你是按顺序重新排列的。1、这学期你一定读了许多课外书。请至少写出其中四本(篇)的题目:(2分,多写可加分)2、认真阅读短文,再按要求完成题目。(20分)风①星期天,我到漓江边风景点象鼻山玩。漓江的春天真美,富有生机而又不失诗意,早已不见了冬日的萧(xiao)条。暖暖的春阳照着,和煦(xù)的春风吹着,两岸的树把江水都染绿了。秀丽的景色令我心旷神怡,流连忘返。②“小同学,照相吗?柯达彩卷包拍包洗,包您满意。”绕口令似的几句话把我的兴致打破了,我气恼地瞪了他一眼,一个穿夹克的小伙子二十多岁,打扮得还挺最时髦的,脖子上吊着一个照相机,满脸堆笑。我没好气地答一句:“不照!”便走开了。我索然无味地走在沙滩上,冷冷地想: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只要能赚钱,什么都肯干!冰冷的江风使劲地吹着,把我的心都吹冷了。③这时,一辆旅游车驶进了滨江道,一群群游客涌下了江滩。小伙子立刻迎上去,向一位穿风衣的中年人兜(dōu)生意:“同志,留个影吧,你瞧,这里的风景多好!”到底是外地人容易上当,中年人很快就被说动了心,随着他来到摊点上付了钱,一连拍了几张,接着便追赶他的同伴去了,他望着中年人的背影,满足地笑了,[忽然 当然 依然]高兴喽,又赚了一笔不小的钱嘛!我心想。④小伙子得意地吹着口哨向摊点走着。[忽然 当然 依然],他“咦”了一声。我循声一看,桌上多一只鼓囊(nāng)囊的皮夹,“一定是那个中年游客掉下来的,看他怎么办!”我冷眼望着他,“肯定会藏起来吞了,反正拣的又不是偷的。”接着,他拉开了皮夹,里面是一厚厚的人民币!愣了一下,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向着正朝山脚的那群游客飞奔而去,边跑边喊:“同志,等一等。”小伙子跑到中年人面前把皮夹塞到他手里,又转身往回跑。⑤一会儿,他回来了,又开始向游客招呼着,脸上[忽然 当然 依然]挂着微笑。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可笑,不是吗?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何必还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呢?1、从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完成句子。(3分)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分)流连忘返:3、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3分)()的景色 ()的春风 一( )照相机()地笑了 ()地想一( )皮夹4、用““画出描写小伙子外貌的句子。(1分)5、”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何必还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在正确的解释条后打”√“(2分)(1)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不必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2)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必须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6、文章第④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2分)7、再认真读读短文完成下面的读书笔记:(8分)看图写故事。(30分)友情提示:①大树为什么流泪呢?请你展开想象叙述一个故事。②叙述要有一定的顺序。③语句要通顺、明白。④自拟题目。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4

论文摘要:作为“诗史”,杜甫叙事诗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赖于对诗歌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外.还表现在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这种功能。如对较敏感的事物进行表述时采用能指与所指差异较大的词语,大量运用非陈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辞格等。

唐代是封建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时期,这种时代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诗的极度繁荣。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化霸权仍然存在,诗人们仍不能毫无忌惮地写作。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到了极点,文化霸权也由隐而显,杜甫因房琅事而受冷落并最终被逐出朝廷便是文化霸权的结果。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因慑于这种霸权而纷纷放下手中的笔。作为一个敏感而又爱国的诗人,杜甫不可能面对国家的危机而无动于衷,他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揭露黑暗的社会,因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写作中,最能代表杜诗现实主义风格的以新乐府诗为代表的叙事诗大多写于此时。但杜甫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游离于那个社会之外,因此他也要受到文化霸权的制约,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评判和指责时也有所顾忌。但读者从杜甫叙事诗尤其是新乐府诗中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文化批判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一方面依赖于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所普遍忽略的一点,就是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文化批判的功能。

一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此处借用这两个概念并把能指界定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的意义,把所指界定为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

能指与所指之间可以是统一的,但也可以是有所差异的。杜诗中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的表述便体现了有所差异的一面。表面的能指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是对文化霸权的妥协,而真正的所指是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与批判,是对文化霸权的颠覆。

(一)人称

1.能指:第三人称,泛指汁所指:第一人称,特指。如:

(1)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兵车行》)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

(3)树枝有鸟乱鸣时,叹色无人独归客。(《光禄坂行》)

(4)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新安吏》)

(5)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放旗红。(《冬狩行》)

以上各例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仍是由人到人的关系,只是人称和指称范围有变化,例(1)的“道旁过者”、例(2)的“少陵野老”、例(3)的“独归客”、例(4)的“客”、例(5)的“老翁”等语词的能指都是第三人称,是泛指,而其所指均应是“作者自谓”,是第一人称,是特指。相对而言,其所指的第一人称、特指比较敏感,潜在的危险性更大,而换用能指的第三人称、泛指有利于淡化矛盾,回避危险,对意义的表达也不会产生影响。

2能指:客观事物或他人,所指:特定的人。女口:

(6)杨花雪落在白孩,青乌飞去街红巾。《丽人行》

(7)后来鞍马何遥巡,当杆下马入娜菌。《丽人行》

(8)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9)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10)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例(6)“杨花”和“白蕉”的能指为两种植物,所指分别为杨国忠和耽国夫人;例(7)“后来鞍马”的能指为配有马鞍的马,所指为杨国忠;例(8)“明眸皓齿”能指为人身体的两部分,所指为杨贵妃;例(9)..了卜射”,(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子仪时已进中书令,而仍称其旧官,盖功著于仆射,而御士卒宽,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也。‑Ulces2s,此说一经产生,其后诸家注释均依此说。但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了卜射”的能指为一种官职名,所指为郭子仪,能指用“仆射”而不用“中书令”是全诗用语特点的必然结果。《新安吏》一诗的写作内容是比较敏感的,因此对一些较敏感的人与物,如“客行新安道”的“客”和“新安”,诗人都采用能指与所指之间差异较大的词语,对郭子仪这样一个安史之乱时期的敏感人物,诗人称其旧官,主要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而不是“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例(10)“武皇”的能指为汉武帝,所指为唐玄宗,武帝喜开边,唐玄宗亦好开边,当时不便直斥,故比之武帝。

(二)地名。能指:旧称或泛称*所指:今地、特称。如:

(11)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新安吏》)

(12)中男绝短刁、,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13)我军收相州,日夕望其平。《新安吏》)

(14)草中孤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冬狩行》

(15)回略大荒来,堵函盖虚尔。《塞芦子》

例(11)的“新安”,《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书》新安,隋县”。由此可见,其能指为隋代的一个县,而其所指为唐县。例(12)的“王城”,(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之东都,即今之王城。”可见其能指为周朝的某地,所指为“唐之东都”。例(13)的“相州”,参照(杜诗镜锉)对(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邺城”的解释:“旧唐书:相州属河北道,天宝改邺郡,乾元改邺城”。《新安吏》一诗写于乾元二年,可见“相州”一词能指为一古地,而所指为今地邺城。例(14)“咸阳宫”的能指为秦,所指为长安。以上四例能指均为古地,所指为今地。例(15)的“大荒”,(读杜心解)的解释为:“统日‘大荒’,不敢斥言灵武也。可见其能指为泛称,所指为特称。

(三)其他。能指:普通名词或虚有事物,所指:讳语或忌语。如:

(16)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17)岂意绒难料,归军星散营。《新安吏》

(18)泉有巨鱼长比人,丹砂作尾黄金蜂。《沙苑行》

(19)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往城北。《哀江头》

(20)荒戍之城五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锦树行》

例(16)的“天地”,《读杜心解》解释为:“‘天地无情’,固是为朝廷讳。”f31(}s3)例(17)的“归军”,《杜臆》解释为:“此不言军败而言归军,亦讳之也。(”,,例(18)的“泉”,《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讳渊,故改泉。”例(19)“胡骑”的能指为少数民族骑兵,所指为安禄山叛军,《哀江头》一诗写于至德二载春,其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且杜甫身陷长安,对安之“叛军”性质有所顾忌,故采用无潜在危险的“胡骑”。例(20)的“东郭老人”和“青丘”,《读杜心解》解释为:“‘东郭老人’非公自号,‘青丘’非寓夔地名,盖因‘小儿’、‘恶少’等语,太觉显斥,自隐其名,而托为子虚、无是之人,以避时忌耳。

以上诸例能指与所指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诗都表达了对君主或朝廷行为的不满与指责,而这种不满与指责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但这种危险并不是在所有的诗中都存在,所以诗人在某些诗中也采用了一些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的词语,如(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的“邺城”,“郭相谋深古来少”中的“郭相”。而同写于乾元二年的《新安吏》,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表达同样所指的词分别换成了能指不同的“相州”和“仆射”。

二在诗歌尤其是叙事诗的创作中,从语气的角度讲,陈述句应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但陈述句只是述说一个判断,描写一种德性、情状,叙述一个动作或变化,不带强烈的感彩。

而杜甫以新乐府诗为代表叙事诗要达到“讽兴当时之事”(元镇《古题乐府序》)的目的,必然要融人诗人的感情。由此,杜甫在诗中大量运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非陈述句式。通过这些句式,打破读者的惯常思维,使读者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社会,进而对社会乃至自我认识方式作出积极的探索,从而使诗人的“讽兴”目的得以实现。

(一)疑问句

疑问句,或有问无答,或自问自答,或无疑而问。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条件,引导其主动思索、判断,让内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另一方面,加强语气,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情刺激,引发反思。

1一般疑问句。如:

(21)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

(22)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

(23)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蚕谷行》)

(24)肉味不足登鼎蛆,何为见羁虞罗中?(《冬狩行》)

(25)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

以上诸例都提出了一些诗人似乎知道而又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与诗人同时代同命运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显示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引导读者关注同样的问题,在渐深、渐全面的思考中自觉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2.设问句。如:

(26)士卒何草草?筑城憧关道。(《潼关吏》)

(27)四部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无家别》)

(28)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大麦行》)

(29)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30)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翼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丽人行》

以上诸例均自问自答。“问”,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答”,强调答案,显示出主体的参与,使所述更可信、更有力度。一问一答,使读者在思考中接受诗人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从而强化批判效果。

3.反问句。如:

(31)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32)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33)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垂老别》

(34)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负薪行》)

(35)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

以上诸例均属无疑而问,使用问句形式的目的在于加强语言的力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从而不自觉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隐藏在这肯定的判断后面更深层的东西。

(二)感叹句

感叹句是情感达到高峰时所采用的一种句式,是慷慨激昂、激情万分的爆发和喷涌。诗人面对家国之大不幸,情何以堪!如此之激情会深深地感染读者,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读者自觉地接受诗人的观点。如:

(36)鸣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折槛行》)

(37)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鸣呼,得不哀痛尘再蒙!(《冬狩行》)

(38)丧乱死多门,鸣呼泪如在!(《白马》)

(39)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哀王孙》)

(40)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知土!(《贫交行》)

(三)祈使句

祈使句,感情有强弱之分,强而坚定的为命令或禁止,弱而委婉的为祈求、劝请、建议或劝止。杜甫新乐府诗所用祈使句基本上全为后者。这种弱而委婉的表达是诗人较为低下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这种表达同时也显示了其所述是诗人的衷心之语,显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切。如:

(41)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42)请嘱防关将,懊勿学哥舒。《渔关吏》

(43)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锦树行》

(44)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岁晏行》)

(45)不劳烈士泪汾沱,男谷女丝终复歌。《蚕谷行》)

杜甫的新乐府诗运用了大量的非陈述句式以增强其文化批判力量,而这种非陈述句式使用位置的不同也会影响表达效果。当一个非陈述句出现在诗尾时,它会产生一种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杜甫的新乐府诗共32首,有25首的结尾都用了非陈述句。其中用疑问句的10首(《沙苑行》、《悲青坂》、《塞芦子》、《洗兵马》、《无家别》、《大麦行》、《光禄坂行》、《负薪行》、《最能行》、《岁晏行》),用感叹句8首(《贫交行》、《哀王孙》、《垂老别》、《苦战行》、《去秋行》、《冬狩行》、《虎牙行》、《白马》),用祈使句的7首(《新安吏》、《渔关吏》、《新婚别》、《丽人行》、《锦树行》、《自平》、《蚕谷行》)。

杜甫的叙事诗在表达上多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但这种平铺直叙的手法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很难实现“讽兴”的目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杜甫除用前述两种方式外,还运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格。

(一)对比。如:

(46)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扰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47)去年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去秋行》

(48)去年米贵阅军粮,今年米戏太伤农。(《岁晏行》

(49)富豪有钱驾大封,贫穷取给行碟子。(《最能行》

(50)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

例(46)“生男”和“生女”相对比,先是将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观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生男恶”和“生女好”的反传统论调,激起波澜,接着对其原因进行对比解释,从比较中揭示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例(47)去年之“臂枪”和今年之“白骨”相对比,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例(48)“去年米贵”和“今年米贱”对比,揭示出收成的好坏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命运,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批判。例(49)“有钱”之“富豪”与“无钱”之“贫农”所驾船只比较,显示出贫富之差距。例(50)“圣贤”之“薄命”与“奸雄恶少”之“封侯”对比,显示了诗人对世事不公的深沉反思。

(二)比喻。如:

(5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兵车行》)

(52)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哀王孙》)

(53)岂意绒难料,归军星散营。《新安吏》)

(54)青铃宵子困泥途,白马将军若雷电。《折槛行》)

(55)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丽人行》)

例(51)是一个弱比,将人喻成“犬与鸡”,写出了征人的地位之低与命运之悲惨。例(52)以“豺狼”喻安禄山,以“龙”喻唐玄宗,写出了诗人对安禄山之憎恶,对唐玄宗的尊重。例(53)以“星散”喻兵败后的士卒数量少而又无组织的散乱状态。例(54)以“困泥途”喻“青拎宵子”仕途之坎坷,以“若雷电”喻“白马将军”之势焰惊人。例(55)以“不动尘”形容驰马轻快,亦喻骑术高超,但如此之高超骑术不是为国安邦,而是“送八珍”,实乃一大讽刺。

(三)夸张。如:

(56)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57)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在!《白马》

(58)禽兽已毙十七八,杂声落日回苍官。《冬狩行》

(59)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60)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悲陈陶》

例(56)通过“眼枯见骨”的夸张,写出了征人与送行者的悲痛心情,也衬托出“天地”(朝廷)之“无情”。例(57)通过“泪如镶”的夸张,写出悲之深,衬托出“丧乱死多门”之惨。例(58)以“落日回苍弯”的夸张衬托杀声之大。例(59)以“哭声干云霄”的夸张,一方面写出哭声之大而众,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征人有去无回的命运,有力地鞭糙了统治者穷兵默武的开边政策。例(60)以“血作水”的夸张写出了在陈陶一役中牺牲人数之多。

关于冬天的诗句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的和歌与汉诗为例,通过确认和歌与汉诗之间的翻译关系,站在形式、内容、意境三个方面来加以细致探讨,并由此探导“翻译的再创作性”这一主题。

《新撰万叶集》是成立于893年,即日本平安初期的著名和歌集。这一歌集的形式是在每首和歌之后附上了一首七言绝句,与句题和歌一道被列入了和汉并存的诗歌谱系之中。但是,《新撰万叶集》的和歌与之后所附的汉诗在内容上并不是保持了完全一致,因此,和歌与汉诗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了三类学说。一是认为汉诗是和歌的翻译,即“翻译说”;二是小岛宪之提出的“解释说”,即认为汉诗是和歌的一种解释与拓展;三是中国学者吴卫峰提出的“对照说”,即和歌与汉诗是围绕同一主题,分别按照各自的文学传统彼此对照地展开的文学创作。1

本文主旨并不在于辩驳或者求证各个学说的真伪正谬,而是试图站在翻译论的立场来剖析诗歌的翻译与再创作的问题。在此,本文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的和歌与汉诗为考察对象,通过确立“翻译说”这一前提,围绕“翻译是再创作”这一翻译学的主要命题,分别从形式、内容、意境三个角度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 《新撰万叶集》上冬17的和歌与汉诗

根据新間一美《新撰万葉集注釈稿》2的解释,《新撰万叶集》上冬17的和歌与汉诗标示如下:

和歌

淚川 身投量之淵成砥凍不泮者景裳不宿

涙川 身投ぐばかりの淵なれど凍りとければ 景もやどらず

通訳

涙でできた河は身を投げるほどの深さだけれども、今は冬でもあり、相手の心が氷のように打ち解けないので、あの人の姿も見えません。

“ 涙川”是将女子流下的眼泪比喻作河流;“身投ぐばかりの”解释为如同将身体投入河底一般;此句的意思是说女子流下的眼泪犹如河渊之深。“凍りとければ”意指对方之心有如坚冰一般没有消融,实则是暗指了如今已是冬天这一事实。“景もやどらず”字面意思是说对方的身影无法停留,实则是倾诉对方无法来到自己身边的悲怨情怀。

漢詩

怨婦泣來淚化淵 怨婦泣来って淚淵となる

經年亘月臆揚烟 年經月亘って臆烟を揚ぐ

冬閨兩袖空成淚 冬閨の兩袖空しく涙となる

引領望君幾數年 うなじを引き黄身を望む幾數年ぞ

通訳

男の訪れを待ちわびる女は泣き続けて、涙が深い淵となった。かつては、胸から男を思う煙が上がる(ほどに男を思っていた)今は、冬の閨の両の袖が、空しく涙となった。首を伸ばしてあなたを待ち望んで、いったい何年になったのだろう。

“怨婦”指的是对于心仪男子怀有怨情的女子。“淚化淵”说的是因为悲伤而流下的眼泪已成渊。“經年亘月”指的是流逝的年年月月。“臆揚烟”是用来比喻女子心中对男子的浓浓思念如同一股凫凫升起的炊烟。“冬閨兩袖空成淚”是指冬天的闺房里,衣服两边的袖子里满是泪水,“引领”本指拉长脖子,翘首以望,喻指女子对男子归来的深切盼望。“引领望君几数年”,可以解释为“对你的等待,到底过了多少年”。

二、 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

1. 形式的再创作

众所周知,和歌多是以“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出现,汉诗则基本沿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来加以诠释。从“五七五七七”31音构成的短歌,到“七字四句”28个汉字构成的七言绝句,应该说这种形式转变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再创作。不仅如此,和歌与汉诗在语言结构、词句应用、韵律规则、意境解读等一系列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如何在忠实与创造之间获得权衡,也是翻译者不可回避的一大问题。由此,也就要求汉诗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必须对和歌进行再创作的解读。

就这首和歌与汉诗而言,“人称”作为形式的内涵之一,带有了显著的象征意义。和歌之中,“凍りとければ景もやどらず”一句,其通译为:“今は冬でもあり、相手の心が氷のように打ち解けないので、あの人の姿も見えません”,“相手”、“あの人”皆是表示第三人称的“他”,即站在女子第一人称的立场,对那个抱着怨情的男子的称呼。反观汉诗,从起句“怨妇泣来泪化渊”来看,其作者将和歌中的主人公判定为女子,并且是一名“怨妇”。转句中“冬闺两袖空成泪”是汉诗作者从自身的角度,看一名女子的行为,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述了出来的,将“怨妇”的形象更为显著化。结句的“引领望君几数年”,“君”这一词,明显的表现了作者是站在女子立场上,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与盼望。从整首汉诗来看,作者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将“怨妇”这一形象展现给读者的。

2. 内容的再创作

汉诗的起句“怨妇泣来泪化渊”与结句“引領望君幾數年”是本首汉诗的忠实句,大体上与和歌做到了对应,可称得上是一种翻译。但在翻译过程中,作者为了寻求在形式上的统一与工整,对其内容也进行了取舍与调整。首先,如上所述,通过第三人称咏法的转换,添加了“怨妇”这一形象。其次,将“涙川”、“淵なれど”合并为 “泪渊”。并且,将“景もやどらず”中的“景”这项内容的原本含义“人影”舍弃,转化为“引领望君几数年”的具体场景。细说起来,忠实句中,作者添加了三项内容:一个形象:“怨妇”,一个动作:“引领望“,一个时间“几数年”,同时脱落了一个意象“景”。

三十一音的和歌集中体现于四句汉诗之中,两句汉诗大体上符合了和歌原意,由此也就必定出现“两句的余裕”。3 小岛宪之将其解释为“解释的自由领域”,并称之为“あや”的世界。笔者看来,“あや”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创作的余裕与空间。本首汉诗中,“あや”部分即 “经年亘月臆扬烟,冬闺两袖空成泪”。反之,和歌之中,“身投ぐばかりの”、“凍りとければ”也缺失了对应的汉诗。之所以如此,借助小岛宪之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汉诗作者将其作为“任意成分”的处理,即加以省略、不予翻译,使译文之中信息保持自然流畅,并确保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不出现阻碍滞塞。

具体而言,以整首和歌的通译来看,其重点在于“あの人の姿も見えません”,即“景もやどらず”,被省略掉的「身投ぐばかりの,只是就泪水之多的一个修饰而已。汉诗之中,作者将女子悲伤的眼泪比作“泪化渊”,既已成渊,与和歌之中的比喻程度异曲同工。“凍りとければ”其重点在于说明“冬”这一季节。在汉诗的转句当中,“冬闺两袖空成泪”明确体现了“冬”这一词。

由此可见,内容的添加与省略,是为了实现译文的流畅度、以及原文的正确传达这一目的。就本首和歌与汉诗而言,其基本内容在忠实句之中即已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之所以出现了添加或者省略,其目的即在于为了达到汉诗形式上的工整与统一。

3. 意境的再创作

中国学者许渊冲强调指出:文学翻译是一种美的再创造。就译诗而言,这样的美的再创造体现为“意美”、“音美”、“形美”。笔者认为,本首和歌的意境在于“喻情于景,借景抒情”。这个景,就是“渊”这个意象。和歌作者首先是将女子因对男子的思念,流下的眼泪比作深渊。这个深渊既可以比喻成是女子可投身般的深渊,也可以说是女子痛苦绝望的深渊。女子在最后发出的是这样的感叹:“景もやどらず”,即我的痛苦已成渊,可你连看都不来看我。

反观汉诗,其意境是在“あや”的部分得以充分体现的。“經年亘月臆扬烟,冬閨兩袖空成淚”。汉诗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两个景象:“烟”与“泪”。两者皆属于实景,实景其实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但是,作者在这两处实景中,分别加上了“扬”与“成”这两个动词。“臆揚烟”,是说女子心中升起的炊烟,”空成泪”,是说空空两袖装满了眼泪,这样一来,实景便成了汉诗作者为抒发怨妇哀情而存在。“臆扬烟”是借浓浓的炊烟,来表现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浓如炊烟。“空成泪”其实是用两袖空空,唯有装满了眼泪这一说法,来说明女子的悲哀之深。作者用了“虚实结合”这一手法,勾勒出这样一幅实为景,虚为情的画面,并且赋予了景物以“經年亘月”这一时间概念,增加一种时光的沉重感,将怨妇的怨情推向高潮。

作者通过发挥想像,表现于“あや”,使原和歌的意境得以延伸并拓展,哀怨的主题进一步升华,最后引出了结句:“引领望君几数年”,由这样的感叹,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余味与感叹。

三、 诗歌的翻译与再创作

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综合性的文学形式。关于诗歌到底可译不可译的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有许多人是认为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是不可译的。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德说:“诗歌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丧失掉的东西”。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也从翻译的忠实性角度切入,认为翻译中声音节奏的损失或消弭,使文学味大减,翻译中的这种损失几乎没办法规避,诗歌翻译中更是如此。总之,诗不可译论者认为:由于两种语言,文化,历史等的不同,同一意象造成的情趣,引起的联想也不尽相同,所以诗作为情趣和意象的统一体是不可译的。

针对于此,我国学者许渊冲则认为:诗不可译论也有一点道理,因为译诗不能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情趣和意象;但是诗不可译论的错误,却是认为译诗一点也不能传达原诗的情趣和意象。4许渊冲提出“再创论”与“以创补失论”,来证实诗歌是可以通过译者的再创作来实现其可译性。

笔者看来,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忠实于原作,同时也要求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他们以理解的主动性、阐释的能动性以及重构的创造性把一个全新的译作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译者不能完全脱离原诗随意发挥,因为原诗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客体具有相对固定的审美意蕴,寄蕴了原作者的某种情感。译者的责任应该是把它们尽量完美地再现出来,在译语读者面前呈现一个忠实的译语文本。对于译者而言,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地处理好创造与忠实的关系,使译诗既不会生硬地摹写原诗,也不会毫无节制地偏离原作。

如果译者在翻译之际不去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惘顾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本质差异,过于追求与原诗字比句次,不予进行结构性的重新构建,那么译诗就必然会索然无味,失去原有的艺术美感。诗歌翻译就如同“戴着镣铐跳舞”的挑战,诗歌特殊的意境、神韵、美感的传递,尤其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掌握好忠实与创造的度。诚如许钧所指出的:“具有共性的东西的转换无所谓创造,而要使个性化的东西被对方所接受,且又不损伤其价值,就不能不投法探索各种可行的手段,进行积极的交换。这种交换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正因为如此,一部文学作品个性愈鲜明,其文学价值便愈高,而文学价值愈高,传达的局限性就愈大,也越需要译者创造。”5

再创作是翻译过程之中不可避免、也不可缺少的部分。原文艺术价值的最大程度再现,需要译者发挥其主体性与创造性,对原文的表现手段、文学意象、文字深层内涵进行到位的传达。从这一点上看,本首汉诗在对和歌的翻译表现上,通过对形式、内容以及意境的再创作,传达了和歌的主题与情感,符合了对和歌艺术价值的再现。

综上所述,《新撰万叶集》上冬17的汉诗是在忠实反映和歌主题与意图的基础上,汉诗作者发挥主体性,通过转换叙述主体,对内容进行取舍,对意境进行补充,将和歌境界进一步拓展的再创作。就此而言,我们要实现翻译的再创作性,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即在于:翻译者的主体性、对象内容的选择取舍之意识、意境再现的目标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诗歌翻译的再创作性。

参考文献:

[1]渡辺秀夫。《〈新撰万葉集〉論 上巻の和歌と漢詩をめぐって》[j]国语国文第67卷9号,1998年9月。

[2]泉紀子。《新撰万葉集における漢詩と和歌》[j]女子大文学第32号,1981年3月。

[3]王向远,陈言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m]南昌:百花州文艺出版社,2006年。

[1] 吴卫峰:《和歌と漢詩•詩的世界の出会い――「新撰万葉集をめぐって》[j]《比较文学研究》67,1995年10月

[2]新間一美:《新撰万葉集注釈,上冬卷》[m]和泉书院:2006年,第381-387页

[3] 渡辺秀夫:《〈新撰万葉集〉論 上巻の和歌と漢詩をめぐって》[j]国语国文第67卷9号,1998年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6

2、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 梅》

7、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7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排冬严,日就长日辞长夜。

日光红洒,桂枝下的薄霜虽还没有消却,但温和的气息已排去严冬的寒冷,渐长的白昼已代替那漫漫的长夜,春天已经来了。

春景在诗人笔下更是绚丽多彩,杜甫《绝句》诗云: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天丽日当空,春风送暖,草木滋生,花香鸟语,报春的头者?家燕从遥远的南方归来,泥喃于梁檐之下。

要说春天最美的特征是什么,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又隔数重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这里,诗人生动形象地用一个"绿"字来概括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大千世界,用"绿"字来传递春的信息,不能不说是绝妙之笔。

王维《游春曲》说:

万树红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杏花、春风、绿水自然成了春天最美的特征了。

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把春天和杏花联系在一起,更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咏春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好一枝出墙的红杏,向人间报春来了。从科学来说,春天的物候指标最好是什么呢?不少诗人喜欢以树木抽青来表示。正如宋代张?颉读⒋号汲伞肥?疲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

但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又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表示春天的指标呢?看来,诗人推荐杨柳了。杜甫《腊日》诗云:

白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白居易《杨柳枝词》: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人们从丽日气息中,从花香鸟语中,从杨柳青青中感觉到春天到来。但陈师道的《春怀示邻里》,对春天描写不限于山水花鸟,这首诗却写了小动物的活动: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在雨后潮湿的断墙上,蜗牛留下的白色粘液,随着它弯弯曲曲的行迹,组成了像是篆体的文字;燕子占据连行脚僧也走了的百年老屋,在那里衔泥作巢,安下家来;蜘蛛殷勤地吐丝结网,张捕猎物,但蛛丝毕竟太细,一阵风来吹断了许多,需要重新修补,才能成网;四出采花的蜜蜂早晚两次嗡嗡成群地排成行列赶回蜂窠。这些常常不为人们注意的小动物,也是春天繁忙热闹景象的一部分,陈师道潜心观物,注意到了点缀春光的这些角落,说明他观察之细和状物之巧。

那么春天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呢?古代人们把立春(二月六日或七日)作为春季始日,而把立夏(五月六日或七日)作为春季的终日。然而从气温来看,立春节气内,许多地区仍有低于零度的气温和飞雪漫天的天气。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那是太早了。如李白《塞下曲》就写道: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在五月的天山冰雪未融,还没有春天的景色。唐代张敬忠《边词》也写道:

五原春色旧未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五原即今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二月还不见杨柳,等到河畔冰河解冻,长安已花落了。这种现象是如何解释呢?原来我们感到气候的冷暖,并不是直接随太阳光的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而是随大地接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放出的热量的多少而变化的。从立春开始,大地差不多迟两个月才积累到足够的热量。因此,最科学的分法,还是气候学上的分法,以温度为标准,以五日为一候,候平均气温在摄氏十度以下为冬,在二十二度以上为夏,在十和二十二度之间为春秋。按照这个标准,再参照物候变化,就可以看出,地区不同,高低差异,春天到来就有早有迟,居留时间也就有长有短。

福建、浙江的春季多开始于二月下旬,长江流域的春天开始于三月间,京津一带须待四月上旬才有春色,黑龙江的春天常常要到立夏前后,而在青藏高原北部4000米以上,南部4300米以上的高寒地方处于冰天雪地之中终年没有春色。

春天的脚步首先来到江南,唐朝诗人王湾的《江南意》一诗,以敏锐的感受,报导江南春来早的消息: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唯向此中偏。

诗中最后两句说,从来观察季节气象变化,只有在这里才如此清楚。"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别出新意,是诗中最动人的诗句。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涌现,似乎是残夜带来光明。"江春入旧年"是说春天的起步早,好像从旧年底就已开始,也就是说,未到新年,江南已先有春意了。“海日生残废,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在唐代已成名句。以至于唐代宰相,著名文学家张说,将这两句诗亲手写在办公的政事堂上,让朝内的其它读书人仔细观摩学习。唐僖宗时的诗人郑谷,也写一首七绝诗:“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来敢暂忘筌。何如海日生残夜,—句能令万古传。”诗的意思是:我这一卷诗中杂七杂八有诗百篇,现在虽然出了名,可也不敢忘了赖以成功的这些诗作。可它仍怎么比得上佳句“海日生残夜”,这一句就可以流传万古了。诗中的“筌”是捕鱼用的竹器,“忘筌”即指在捕得了鱼以后就忘了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忆江南》词。虽说江南春好,但并非天天艳阳晴空。春天是个天气多变的季节,特别是春末夏初的时候,江南气候更是阴晴不定。唐代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诗云: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阖闾"即苏州城,相传为春秋吴王阖闾所建。诗中"春寒阴复晴"正是概括了江南春天天气的特点。这是冷暖气流在江南地区互相对峙的结果。

春天也是多雨季节,正如汪藻《春日》诗云: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旁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田野碧绿,鸥鸟悠闲,桃花出篱笑,过午有鸡叫,但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春雨连绵。

春雨潇潇,春意盎然。诗人们曾对春雨起了许多雅号。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月桃花雨",僧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雨总是和春花联在一起。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夜而不寐,从今夜的雨声联想到明朝的卖花声,从那淅淅沥沥的春雨,仿佛闻到大街小巷的杏花香,正写出春雨杏花之间的讯息。

春天雨水充沛,对春耕春种大有好处,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冬耕之后,土?袄镎?彼?怀〈河曜倘蟠蟮兀?终嫦蠡平鹨谎?蟆6鸥υ凇洞阂瓜灿辍分幸魉械溃骸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里,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宫城。

春雨仿佛很知时节,适时而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抓紧这个宝贵时节,备耕积肥,耕翻土地。李绅《古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有春播得好,才有秋天的收获季节。

多雾也是春天天气的一个特点。唐代书法家张旭《山行留客》描写道: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春天在山中因为云雾水气很大,即使晴天也会把衣服沾湿。

春季在江南地区气旋很多,雷雨经常发生在内陆地区,而且雷雨出现最高峰不是在夏季而是在春季,白居易《闻雷》就写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正月雷声始动,这雷声惊醒了蛰伏中昆虫。当然,这雷声并不都是每年正月,而()虫类也并不是真正被雷声所惊醒。不过,惊蛰前后不谋而合地出现春雷却是事实。春雷多是热雷雨,入春以后,气温回升,东南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变得不稳定了,云中有强烈的上升下降气流,导致雷电现象产生。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形多种多样,春光处处不一样。在江南四季分配得比较均匀,有明显的春和、夏热、秋爽、冬寒的四时变化。但是在云贵高原,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甚分明。在华南无冬区时里,春季没有起点,秋季没有终点,并且干湿季节明显。唐代诗人柳宗元在广西柳州作《二月榕叶》诗云: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竟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意思是说,二月是中原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的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不解,这是春天还是秋天。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归去,唤取归来同往。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关于冬天的诗句 篇8

一、缩句成诗,理解重点字词

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是理解整首古诗的关键。长久以来,很多语文老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再连起来理解整首古诗。这样的教学流程毫无趣味可言,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表面。因此,如何让学生既自主又深刻地理解关键字词就至关重要了。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时,我先出示了陆游在冬天的夜晚教导儿子读书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人?在干什么?再分四行出示了图上所描述的内容,指导学生用缩句的方法作一首七言绝句。学生想到自己也能当回小诗人,一定是既好奇又兴奋的。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融入了课堂。但学生所作的古诗肯定不完全相同,甚至有不合理的,于是我一边展示他们的作品,一边从中选取较好的诗句,连成一首新的古诗:“古人学问不遗力,少年功夫老才成。书上得来终觉浅,深刻理解要亲行。”这时候,让学生打开书本,和原诗对照着比一比发现其中的不同。再引导思考:不同的部分有什么联系吗?学生就能清楚地发现,新诗中的字词就是原诗中所对应的字词的解释,这样,学生对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兴趣与能动基础上的,因此会更加深刻。而通过这样的作诗练习,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了。

二、由画入境,体验诗句情感

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提问:“如果要你根据这首诗作画,你会在这幅画上画些什么?”学生很快地给出答案:山、鸟、小路、人、雪、小船、老渔翁。学生在说出答案的同时,已经理解了诗句中的相关字词。于是,我又趁热打铁:“那么这些景物或人物该画多少呢?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结合诗句,找出“千”“万”,知道了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小路一条又一条;找出“绝”“灭”,知道鸟已经躲进丛林,人也不见了踪影,因此鸟和人都不需要画出来;找出“蓑笠”,明白了诗中写的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渔翁;找出“孤”,知道江面上只有一只小船;找出“寒江雪”,知道了虽然诗句中没有直接写雪有多大,但却能清楚地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在明白了上述内容后,学生动手绘图就游刃有余了。在学生快画完时,我又问:“同学们有没有想一想,这么寒冷的天气,一个老渔翁为什么要一个人钓鱼呢?”学生有些茫然。此时适当介绍当时的背景,孩子明白了,其实这老渔翁就是诗人柳宗元的写照呀,坐在“孤舟”上“独钓寒江雪”就是表现了自己改革虽然失败,遭遇贬官。内心十分孤独,但依然不屈不挠、当学生继续作画时,大部分孩子把雪画得更大了,但老渔翁却依然临寒不惧。我知道孩子已深入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因此自然而然地与诗人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并渗透到了他们的画中了。

三、联系经验,引发学生想象

有人说,儿童是想象的天才。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会拉近诗人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紧扣“倍思亲”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眼前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他耳边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充分的想象。有的说,王维可能在街上,看到人们相约去登高,孤独惆怅之情不禁涌上心头。有的说,他可能也在登高,看到大家头插茱萸,便想起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其乐融融的情景。此时此刻,他心中充溢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他多么希望能和家乡的亲人团聚呀!由于本班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外乡,这种思乡之情他们深有感触,他们的心就和诗人靠得更近了。接着,在诵读全诗时,我并未作任何指导,学生对诗句情感的把握就非常到位了。

关于冬天的诗句 篇9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____柳宗元《江雪》

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4、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____崔道融《梅花》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6、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关于冬天诗句赏析 篇10

1、夜深知樰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樰》

2、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3、寒风吹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4、有梅无樰不精神,有樰无诗俗人。——宋·卢梅坡《樰梅》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樰。——唐·岑参《白樰歌送武》

6、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樰霁寒宵。——杜甫《阁夜》

7、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斌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唐·孟郊《苦寒吟》

8、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白居易《早冬》

9、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10、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苑中遇樰》

11、谁将平地万堆樰,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悼李花》

12、一条藤径绿,万点樰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13、地白风色寒,樰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4、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樰》

15、樰似梅花,梅花似樰。——似和不似都奇绝。——南宋·吕本中《踏莎行》

16、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渊明:《四时》

17、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唐·元稹《南秦樰》

1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19、明月照积樰,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2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樰。——唐·柳宗元《江樰》

21、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樰》

22、隔牖风惊竹,开门樰满山。——王维《冬晚对樰忆胡居士家》

23、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樰。——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

2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樰宿芙蓉山》

25、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樰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26、窗含西岭千秋樰,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7、乱山残樰夜,孤独异乡人。——唐·崔涂《除夜有怀》

2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29、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唐·李商隐《对樰二首》

30、其馀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樰。——杜甫《讽录事宅观》

31、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32、昔去樰如花,今来花似樰。——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一》

33、路出寒云外,人归暮樰时。——唐·卢纶《送李端》

34、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35、溪深难受樰,山冻不流云。——清·洪升《樰望》

3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37、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唐·刘驾《苦寒吟》

38、燕山樰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39、孤飞一片樰,百里见秋毫。——李白《观放白鹰·其一》

40、千里黄云白日曛,被风吹雁樰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4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42、大樰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43、梅须逊樰三分白,樰却输梅一段香。——南宋·卢梅坡《樰梅》

44、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樰白。——唐·李颀《听董大弹胡》

45、夜来城外一尺樰,晓驾炭车碾斌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46、回乐烽前沙似樰,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

47、乱云低薄暮,急樰舞回风。——杜甫《对樰》()

48、砌下落梅如樰乱,拂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

49、西山白樰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50、山回路转不见君,樰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樰歌送武》

51、野云万里无城郭,雨樰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52、白樰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咏樰联句》

53、万里寒光生积樰,三边曙色动危旌。——唐·祖咏《望蓟门》

54、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樰山。——李白《庐山谣寄》

5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樰。——王微《四气诗》

56、五月天山樰,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其一》

关于冬天的诗句 篇11

[关键词]诗歌;地理教学;课堂气氛

一、运用诗歌增强记忆效果

在讲授《长江》一课时,可用诗歌降低记忆长江支流名称的难度。如对于金沙江大渡河,可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来讲解;讲我国的省区市划分时可用“三北两广两宁山,五江四南藏蒙川,陕甘青贵福吉安,港澳重天上台湾”来记忆;《黄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学中,对“地上河”最形象的说明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这样的歌诀琅琅上口,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运用诗歌将知识化难为易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的知识比较抽象,若能在利用教具演示之外,再引用“地球形状稍扁圆,绕日运动叫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光照地球有直斜,形成五带分冷暖,公转地轴斜不变,春夏秋冬去又还”、“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诗歌,就可以形象地描绘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性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且化难为易。再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即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就会逐渐降低,山上山下的春天各有早晚,自然桃花开放的时间也各不相同。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和“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杨柳未挂丝”虽然都是描写二月(农历),但物候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世界,堤岸上的杨柳正陶醉在春风博物之中,若隐若现,而处于北国的五原县却春风未度依然空寂萧条。通过物候的对比,使学生掌握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化难为易。中国地理《西北地区》有关本地区植被特征的描述是这样的: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也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引用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旱,是杨柳都无法生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运用诗歌深化教学内容

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把大戈壁飞沙走石的场面描绘得形象生动;“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把海潮及河流涨落规律生动地刻画出来;“四季无寒暑,一雨变成秋”是昆明四季如春的写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气候随高度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上山云里钻,下山走河边,对面喊得应,走路要一天”的民谣描述的是横断山区岭谷相间、交通困难的状况。这些诗歌易读易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和深化了教学内容。

四、运用诗歌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讲解《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内读图、分析讨论、合作理解,找出长江“水能宝库”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学生结合识图,经过小组内的短暂讨论,得到答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处于一、二阶梯与二、三阶梯两两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进而,我继续启发到:“三峡水能资源巨大,大诗人李白也曾有诗为证,想想是哪首诗呢?”话音刚落,学生们热情洋溢地齐声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我也被同学们高涨的热情深深感染,补充说:“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峡处建立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有《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为证。哪位同学知道,诗词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要在三峡处建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大声朗诵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实现了真正的双边教学。

五、运用诗歌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于冬天的诗句 篇12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首七言绝句用开头两个字作为题目,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样的诗其实也是一种无题诗。李商隐一生创作了许多这样的诗歌,比如《锦瑟》,开头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七律《一片》开头一句“一片非烟隔九枝”,七绝《日日》开头一句是“日日春光斗日光”,七绝《瑶池》开头一句是“瑶池阿母倚窗开”,再如《昨日》一诗开头一句是“昨日紫姑神去也”,《二月》一诗开头是“二月二日江上行”,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

这首七绝《为有》的头两句,写一位闺中害怕春宵来临的现象。在“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中,“为”,因为的意思。“云屏”,指用云母石做的屏风,是一种华贵的装饰品,这里指闺房陈设的富丽。“无限娇”指屏风后面的佳人,也就是那位娇美无比的。“凤城”,即丹凤城,借指京师。这里有一个典故,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有一次在城中吹箫,引来一只凤凰落在城墙上,从此以后,言京师常以凤城相称。“怕春宵”是指害怕春宵夜短。“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这两句大意是说:在华贵的云母屏风的障掩映衬之下,那位显得格外姣美。京城的寒冬已经过尽,但她却害怕起短促的春宵来了。本来人们经受了一冬严寒的侵袭,好不容易熬到冬去春来、风暖花开,高兴还来不及,而这位,为什么倒害怕起春宵来了呢?“凤城寒尽怕春宵”, 作者在这里着一“怕”字,让读者感到蹊跷。是啊,对一个闺中来说,当春风送暖、气候宜人之时,正好是她同丈夫两情缱绻缠绵之际,然而她竟凭空产生了一种怕的心理,怎么不使人疑窦顿生呢?从而造成一种悬念,促使读者急切阅读下文,以便尽快弄个明白。

诗的三、四两句,作者直接说出了“怕春宵”的原因:“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无端”就是不料、没想到。“金龟”,指朝服上用金线所绣的龟形图案。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天授元年,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金龟婿”就是说丈夫是三品大官,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香衾”,就是香暖的被子。原来,这位是嫁了一个身穿金龟服饰的三品大官,每天天刚亮,丈夫就要辜负温暖的被窝而去早朝,只留下她一个冷冷清清的独守空闺,这滋味太令她难受了,难怪她要“怕春宵”了。

这首诗以一“因”一“果”把四句诗紧紧地粘连在一起,而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倒叙手法,又增加了诗意的表达效果。

七绝《为有》这首诗虽然很短,但写得一波三折,扑朔迷离,曲尽其妙,意境幽深。诗的首句“为有云屏无限娇”所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华丽的精美的房屋和艳丽迷人的佳人,按照一般的常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位佳人一定会在春光明媚、春景宜人、春风和煦的季节里,好好地享受大自然所赐予人们的一切恩惠。她也许会走出闺门去游玩,也许会去赏花、荡秋千,也许会去放风筝……总之,她是应该像常人一样感谢春天才符合情理。然而,诗在这里却来了个大转弯,“凤城寒尽怕春宵”,对于严寒冬天的过去,温暖春天的到来,她却害怕起来了。接下来的第三句,诗人再来一次大的转折,“无端嫁得金龟婿”一句,咋看起来,又让人一时想不通和无法接受。作为妻子,谁不愿意自己的丈夫有显赫的地位呢?在封建社会里,祈盼丈夫高官厚禄是大多数妇女梦寐以求的夙愿,诗中的女主人公自然也不例外。她的这位“金龟婿”,也许不仅是一个三品以上的大官,有着显赫的地位,甚至是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才子也说不定。他们一个佳人,一个才子,不是一对非常难得的伉俪吗?然而,这“无端”二字,又令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诗人在这里又给我们设置了一道雾障。诗写到这里,给人仿佛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直到我们接着读了下面的“辜负香衾事早朝”这最后一句,才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笼罩在脑海里的层层迷雾才烟消云散。

在这首《为有》诗里,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极力渲染和描绘闺房的富丽堂皇和女主人的娇媚美艳,然而,笔锋一转,巧妙地设置出一个个不符合人情事理的、使人难以置信的疑团,仿佛带领读者走进了浓雾弥漫的深山幽谷之中。就在读者感到迷茫和不解的时候,作者才让读者走出迷阵。这样写来,整首诗便显得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从而达到了“文如看山不喜平”的艺术效果。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13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达不到的。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过:“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所以,朗读、吟诵是诗歌教学的法宝。一位教师在教学二上《水乡歌》时,关注到这首诗的一问一答,颇有情趣,就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

刚开始,学生没有关注到一问一答的句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学生恍然大悟,开始自己练习,等到学生读熟时,教师开始实施一问一答的“对诗”,教师问学生答,饶有情趣;接着,师生开始变换角色练朗读,一会儿变成孩子的小伙伴,一会儿变成旅游者,一会儿又变成外国人……渐渐地,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越读越自豪,水乡的特点:水多、船多、歌多也深入人心,已无需教师多讲,这就是朗读的妙处!

二、 想象诗歌意境,浮想联翩意味长

《四季的脚步》一诗,表现了四季明显的特点,体现了美好的意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联想又是一个锦囊妙计。教师紧扣“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绿草和鲜花是怎样赶来报到的?”通过师生交流,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春天画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春天,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朗读就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学生读到“冬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一段时,教师故意设疑:“冬天很冷哦,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冬天可好玩了,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可以滑雪”“溜冰”“拍雪景”……争先恐后的发言声不断,此时,再读诗句“呼呼,呼呼,雪花在欢快地舞蹈”时,每个人的嘴角都漾着微笑,语气透着欢乐。可以说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之情毋庸多言,学生都已经沉浸其中了。

有了想象的翅膀,文字就还原成了画面,带给人愉悦的阅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的体验也水到渠成。

三、 体会诗歌情感,感同身受引共鸣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给人美好舒适的感觉,如若不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很难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请学生回忆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明明是“盈盈一水间,默默不能语”的悲情结局,为什么在郭沫若的诗中却是“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悠闲景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二,教师补充介绍了诗歌写作的时间――1922年;介绍了当时中国的状况――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介绍了作者的心境――对黑暗现实的愤怒苦闷和哀伤。学生与诗歌表现的恬淡平和一比较,马上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世界的翘首企盼。在此基础上,再感情朗读全诗,全班学生的语气中掩饰不住的是“美好、希望、期盼、向往”之情,朗读表现出的是抑扬顿挫之态。

可以说,体会诗歌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难点,但是只要预设得当,必然水到渠成,水融,引起共鸣。

四、 品味诗歌语言,一字一词细思量

语文课要关注语言现象,但是长期过分重视人文性,使语文教师常常忘记了语文课姓“语”,关注内容多,关注形式少,简而言之“感悟”有余,“品味”不足。

诗歌的语言恰恰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样才能让诗意流淌进学生的心间。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清新、质朴、简洁,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美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