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景的诗句范文精选9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赞美老师的千古绝句】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关键词】信任;尊重;和谐
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应注意从你跟学生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开始,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自己在教学上有疏忽或失误,应勇于承认错误,敢于开展自我批评,并应请学生指出错误,请学生帮助查找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弥补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要心胸宽广、善于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让教育从尊重、互信开始。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平等,老师的信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树立起自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做人,语文课堂包罗万象,是学生知识遨游的海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关键的一步。语文老师如果真的这样去实践了,可能你的语文课会上出别一样的风采。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应多用商量口吻,商讨式的语气,从而营造更为融洽的环境,促进教学相长。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总喜欢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全班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当学生在学习语文或练习有困难时,语文老师应多鼓励,投以信任的眼神,让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融洽。
在我们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中,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不能 对学生合理的要求或建议,不仅要采纳,还应该对那些提出合理要求和建议的同学给予表扬,给予肯定并表示谢意。教师只有相信学生,信任学生,他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在双方互信的情况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不
语文课堂上的一视同仁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一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由于基础、智商、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成绩有好有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好学生因成绩优秀而非常受庞,处处优待;差学生因成绩较差而遭受冷落,处处碰壁;中间生因成绩平平,许多老师不闻不问,认为可有可无。教师这样做,少数学生受关怀,大部分学生有一种失落感,致使许多学生对教师很不满意,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教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心里想着每一位学生,眼里看着每一位学生,爱心惠及每一位学生。要多倾听学生的呼声、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克服身上存在的缺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语文教师要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语文教师,师生之间关系才能和谐,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语文教师一句关心的话,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鼓励或奖励,都会让学生难以忘怀,才能取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要懂得信任。信任是实施有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比如学生都怕上鲁迅的课文,那么语文老师就应有意识,有目的让学生多去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相信他们能凭借自身的努力可以学懂课文。对他们语文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语文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学会尊重,信任。这样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语文学习上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所以,信任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要懂得欣赏。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多少人认同了。
关键词 道德情操 赏识 惩罚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案例分析】
学生说:我真是想不通,为什么我们愿意做的,你们(家长、老师)总是不让我们去做,往往我们不想做的,你们却总是非要我们做呢?
老师说:你这就说对了,如果老师和学生想的都一样,那还要老师做什么?老师就要在身边帮助你们,让你们尽快成熟成长,让你们的想法与老师、家长的想法尽快地能够一致起来。
学生说:莫非老师每天都在研究,不许我们做这个做那个吗?这不就是老师与我们学生“对着干”吗?
老师说:你不可以这样想的,这不叫做“对着干”,而是叫做“教育”。
学生说:难道老师说的教育就是“不许”我们做什么吗?
“许”或者“不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充分表达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不许”表示不可以协商、没有尊重,完全体现不出“人”的平等,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惩罚教育”;而“许”是一个研究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内化的过程,是让孩子有自己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是充满爱心的赏识――“赏识教育”。不管“惩罚教育”还是“赏识教育”,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只要教师心中有爱,无论“赏识”和“惩罚”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 学会赏识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更何况是对每个孩子而言。赏识教育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不只是好孩子应该赏识,所有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
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样子”,应该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因此教师必须做到:(1)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2)能够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3)珍惜学生们的奇思妙想;(4)学会欣赏和赞美学生,这样才可以让自信和成功伴随学生一生。因此,上课时老师需要多表扬,少批评学生;多鼓励,少指责学生,从不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在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假如我们能像陶行知老先生一样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教育孩子,就会在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班级中的中下学生,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连续的学习受挫使他们的心灵经受了太多的打击,对冷冰冰的否定性评价产生了免疫力。对于不再敏感的心灵来说,再多一点同类刺激又有何用呢?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
2 适度惩罚
当然,“赏识”并不意味不能“批评惩罚”,“批评惩罚”也不是粗暴的“不许”。一味的赏识也是不可取的。例如,有这样一个情况,现在在学校,总是对老师说:不可以罚站,不可以不让学生进教室,不可以大声训斥……结果呢,有些老师一开口批评学生,有的学生立马就抛出一句话,问老师:“我怎么了呀?”“作业我就是不想做又怎么样”面对这种情况,置之不理就是纵容再犯,批评惩戒理所当然,如果老师连学生的错误也一味赏识的话,那就是糊涂的老师糊涂的爱了,(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50页)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对他们的批评惩罚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
赏识不代表就是表扬,“蹲下身子跟学生们讲话”、“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天才”,老师和家长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孩子对话,并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去尊重孩子,这样才可以给孩子创造以宽松自由成长的氛围。惩罚也不等于棍棒教育、体罚,更不是歧视和心理虐待,让孩子觉得十分难堪,去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虎妈的教育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引起了东西方教育界的争论。古人曾经说过:“闻过则喜”,今天的孩子可以完全接受善意的批评,批评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事理,并让他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都会有一种需要接受惩罚的准备,因为这通常是一种人的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够、才可以取得心理平衡。不安和内疚会让他急着寻求帮助,这样明白的道理才能让他他刻骨铭心。因此,老师和父母都不应该过多的去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往往孩子犯错时,就是教育的最佳机会。
“赏识教育”现已成为中国很多为人父母的教子宝典。确实无数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但是一味盲目的去赏识,有时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有一些孩子根本听不进一句批评,一说他他就和你急,一急就离家出走。长幼、师生人格平等的初衷,却导致师长应当受到的尊敬贬值,导致学生的不规行为缺少了约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所以“赏识”和“惩罚”是教育的两翼,我们不可以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能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者是摒弃哪一方面。
3 架起“赏识”和“惩罚”的桥梁
那么我们如何可以把握“惩罚”与“赏识”的关系呢?二者必须如何结合,才可以让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呢?有这么一个事例,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 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和批评惩罚都是能促进学生成长的极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看过许多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的争鸣文章,似乎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关键不是赏识与惩罚的对与错,而是运用得当与否。静心想一想,我们哪个人的成长不得益于赏识与惩罚的共同作用呢?
总之,教育无定法,但教育要得法,为了学生的成长,采取科学的方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周宏。成功网成功学教材赏识教育你的孩子。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兴趣。
从小到大,我就讨厌老师课堂教学中枯燥的讲解。老师的语言干巴巴,如若音色还不好听,或是男不帅,女不靓,表情不丰富,对于不是学习很勤力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受罪,整节课肯定是坐如针毡。所以,在课堂讲解中,我总是注意语言的幽默风趣,语文学科,语言为主,老师的语言不生动,何能吸引学生呢?遇到词语句子的理解,我总是把学生的名字嵌入其中,这样一来,念到名字的学生---多半关系到听讲不专心的孩子注意力一下集中了,而其他学生一听到老师讲解中提到同学的名字,自然也会关注,效果肯定要好狠多。对于学生回答中的好词好句,或是能体现其平时大量阅读的结果,我都是赞不绝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让他们知道,只要进行大量的,健康的阅读,必定会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
二、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有了兴趣,没有信心也不能在学习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因为其在学习上没有成功的信心。因为很多老师课堂的目光多停留在优生身上,提问时不注意,好不容易给个机会把学困生,可能是道难题,只会让其丢脸,没有成功怎会开心?我提问会根据难度来,简单的让学困生回答,正确率自然高,赞美的语言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会觉得低人一等,脑子不如人。即使答错了,也要找个理由夸一夸。我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眼里,大家都一样,只是态度不同造成成绩的差异。态度改变,成绩一定进步。
三、注意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
语文学科尤其重视知识的积累。我曾多次告诉学生,语文课上,老师讲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记忆,课外不去大量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是无法写出的好的文章来的。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的成语,都必须熟练背诵,当然,如果不愿意背诵,还可以选择反复地抄写。背诵或抄写,可以自己选择,目的只有一个,牢记于心。数学老师常说举一反三,语文一科中有些题同样如此,同一知识的测试,有很多种方式,老师平时加以训练,学困生才不会再考试中束手无策。如把转述的话变成引用的话,那么又怎么把引用的话变成转述的话呢?人称代词怎么变化,意思才不会变化,练习多了,学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一、关注词语的推敲
语言学认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是词。所以文章中词是否用得好、用得妙,就能显示出作者的文学功底。自古就有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改动,使其成为千古绝句;贾岛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也已成为千古佳话。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得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推敲,知道为什么这个词好,好在哪儿,今后自己也要学会准确运用一字一词。
《三打白骨精》选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虽然课文不是原文的直接节选,但在语言表现上保留了名著的风貌――用词非常考究、精当,将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我以为这就是这篇课文“用词”的秘妙。
师:名著经久不衰,自有它的魅力所在。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我们来看这个句子:悟空跳上云端,去南山给师傅摘桃去了。句中描写悟空动作的词是――跳,这个“跳”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悟空的什么?
生:这个“跳”字让我感到了孙悟空的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生:这个“跳”字让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机灵敏捷,轻轻一跳,就跳上了云端,一点儿也不费力。
师:是呀,一个简单的“跳”字就让孙悟空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文中像这样的用词还有吗?
生:八戒夺过罐子……这里的“夺”字让我感受到了他贪吃的本性,已经迫不及待了。
生:山坡上闪出一位老妇人……老妇人都已经老了,怎么可能闪出来呢?肯定是白骨精,只有妖精动作才会这么快。
生:唐僧摔下马来……唐僧出家之人,慈悲为怀。他看见悟空将人打死,吓得摔下马来,可见唐僧非常善良,但也非常胆小。
师:你们分析得非常准确,看看这些都是什么词?
生:这些都是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
师:是的,作者通过简单的动词的使用,将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名著的魅力之一,你说是吗?
二、关注句子的承接
文章的构造,包括段、句、词等三个成分,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平日教学时比较关注对句子的赏析、体会,而对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承接却关注得还不够,以至于有些学生到了高年级写出来的一段话里,句子还是混乱、杂乱无章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里,如果我们常常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关�
课文《夹竹桃》是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文中的语言质朴典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汉语的魅力。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一段是描写夹竹桃的花开三季、韧性可贵的特点的。这段文字中第一句先写花开得旺,第二、三句写花开得长,第四句用反问来肯定花的韧性与可贵。句子之间的承接清楚明白,易懂易学。教学时,我以读带讲,通过朗读来体会语言大师在“造句上的秘妙”。
师:请大家来读读这段话,数数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师:你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韧性可贵吗?
生:因为前面说了夹竹桃开得旺盛,花期又那么长,所以说它韧性可贵。
师:你说得真好,找到了这几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要给这段话加上关联词就可以用――因为……所以。
生:不但这几个句子之间的顺序不能改变,就是同一个句子里的顺序也不能改变,不信你看。
师:出示三个句子,分别读读,说说你的感受。
1.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3.开出一朵,/一朵花败了,/长出一嘟噜,/一嘟噜花黄了。
生:我感到第一句中的夹竹桃开得越来越茂盛,给人生生不息的感觉。
生:我感到第二句中的夹竹桃越开越少了。
生:我觉得第三句中的夹竹桃快凋谢了,生命快结束了。
生:我觉得第三句中的夹竹桃到了凋谢的时候。
师:是呀,你看国学大师是多么厉害,他文章中句子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否则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关注段落的联系
在中段的训练中,三年级侧重于自然段的训练,即连句成段的训练;四年级则侧重于逻辑段的训练,即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 我认为后者――逻辑段的训练更为重要,这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这就是我所认为要关注的“构段秘妙”。
在课文《广玉兰》中,作者用两段文字来描写了广玉兰花的美,但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不同,因为作者的观察对象不同。所以我在分别教完这两段文字后,又引导学生寻找了这两段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逻辑段的构成。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花美,第三自然段也是写花美,有何不同之处呢?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一朵花的美,第三自然段写了一树花的美。
师:是呀,一朵花有一朵花的美,是那么的洁净高雅;一树花有一树花的美,数世同堂、生生不息。
生:这一朵花是一树花中的一朵。
师:作者先写了其中的一朵――着眼于部分,后写了一树花、一个大家族――这是着眼于整体,所以这两段同是写花的美,但作者先写部分,后写整体,它们之间有着这样的内在联系。所以广玉兰花的美给人的印象深刻而全面。
四、关注篇章的构成
对于篇章构成中的“秘妙”,这要根据课文的文体来发掘。不同的文体在材料选择和构思精巧上都有各自固有的规定与特点。这里以散文《烟台的海》为例,谈谈散文的构成。
《烟台的海》这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的四季景观,以及依海而生的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了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文章的“秘妙”在于精巧的构思,写“海”又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关联的和谐关系。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于海与人的内在关系的处理,虽然笔墨多少不均,但我们在教学时不应厚“海”而薄“人”。
一、活用教材,优化组合
1.课内积累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文章,含有很多妙词佳句和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其主要思想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可以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诵读,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诵读的感悟和体会。课堂上,我利用学校的“三部九步”教学模式授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蕴含的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有语文综合学习内容“语文七色光”,其中的“日积月累”版块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好素材,可以利用它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的积累训练。同时,可以通过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积累古文知识,体会古文之美。
2.课外延伸
为了将阅读活动延伸到课外,每周集体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文章或书籍,推荐阅读作品要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图文并茂、语句优美、易于理解的文章,并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使他们消除对阅读的厌烦心理,感到阅读其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然后再介绍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和内涵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更加细致深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节课前一分钟演讲的时间,安排学生按顺序轮流走上讲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摄取的语言材料,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赏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表现出色的学生还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学生都主动背诵一些其他同学不会的美文,背诵的积极性增强了。
二、营造氛围,耳濡目染
阅读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1.以点带面
在班内开辟“读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与同学一起交流分享。此外,根据学校提倡的“漂书”活动,先进行班内“漂书”,学生都读过后,再拓展到年组。课间,随处都可以看到学生读书、交流的身影。在一些喜爱读书的学生的带动下,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拿起书,加入到阅读的行列。
2.示范引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段话重在强调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就要走进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我每天经常利用晨读时间,与学生同读一本书,然后一起交流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慢慢地,学生在我的带动下也深深地爱上了读书,在交流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积累
华罗庚曾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所以,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我让学生每人都至少准备一本阅读记录卡,每天摘录阅读中的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还把它作为每天午间练字和背诵的一项内容,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样,阅读成了学生形影不离的朋友,学生每天听、背、写,随处可见好词好句,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了阅读和背诵的兴趣。
三、开展活动,展示自我
孩子们活泼好动,喜欢向别人展示自己,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许和支持。因此,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开展“蓝天白鸽读书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班内开展读书故事会、好书推荐会、佳作鉴赏会;举办“蓝天白鸽阅读手抄报展览”、阅读比赛作品展示会等。在活动中要给予学生热情的赞扬和鼓励性的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由“厌读书”“死读书”变为“爱读书”“会读书”。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写作文,是艰辛的脑力劳动,无论写得怎样,都经历了心志的苦旅,他的作品,是其心灵的反映。作为老师,不能光是提着红笔当审判官,而应该尊重孩子的劳动,赞赏他的劳动成果,给以高分鼓励。写得特别好的,给他100分又如何?符合要求,没什么大问题的,95分以上也不为过。最差的给他80分又何妨?不过,写得差的,必须当面辅导。学生看着自己的作文分数这么高,心里那个甜呀简直穿透了心底。这样他就会对作文产生愉悦感,写作文时,心中就有了希冀,有了盼头。
二、旁批激励法
学生的作文,或题目,或开头,或结尾,或一个词或几个句子,有写得比较精彩的,就在旁边批注上赞美之词。例如,命题好的,批上“你的题目真新颖”;开头写得好的,批上“你用XX法开头,真新鲜”;好词、好句批上“这个词用得很好,这个句子很生动”;结尾好的批上“你的结尾很有创意,真棒”。让学生经常在这种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消除对作文的畏惧,作文教学不就成功了一半了吗?
三、符号激励法
告诉学生老师的各种批改符号,特别让学生知道“。。。。”表示好词、佳句。学生的习作,无论多么失败,教师都不可把他批得一无是处,至少给他一些好词佳句的奖赏,让他看到希望,有着憧憬。我经常发现学生打开老师发回的作文本,瞄一眼分数,就开始数有几处“。。。。”这样的符号。可见,老师的点滴赞美,学生都是多么在乎。
四、发表激励法
学生能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当然万分荣光,而这只是少数尖子生才能做到的。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要想办法让大家都有发表作品体验成功的机会。所谓发表,是分层次的优秀的习作,就推荐给报刊;相对于自己,有进步的,或写得较好的,就让他们自己打印几份,然后让全班同学“拜读”。期末时,统计学生一学期发表过几篇文章,填入成绩册上,向家长汇报。学生在阅读这些作文时,鼓励他们用批判的眼光读,有毛病的地方修改过来,并署上白己的姓名(老师要表扬这部分学生),这样他们读时就多了个心眼,学会了修改别人的作文,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水平。教师不要担心学生怕麻烦,不愿打印。学生的积极性是相当高的,一拿回作文本,就翻到文章的最后一页看看有没有“请打印”的字样。我亲眼看见一个学生看到“请打印”的字样后,高兴得跳起来,并激动得满脸通红,泪光闪闪,不住地说:“我的文章终于可以发表了!我的文章终于可以发表了!”可见,他在“拜读”别人的文章时,是多么渴望别人也来读渎自己的文章。
五、著书激励法
看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之后,方知外国人的教学思想十分开放,敢叫小小的孩子写书。我深受启发,为什么别人能写,自己的学生就不能写呢?于是,我也尝试着让学生写书。一个寒假,给学生两大主题:一个是《过年》,一个是《中国资源》,任选其一,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写一组文章,自己设计,自己编辑成一本书。作品交上来,我惊喜万分。接下来的暑假我先把上次的优秀作品展现出来让大家欣赏、学习,然后把暑假著书的要求更具体化。分A、B、C三级,A级500字一8000字B级4000-5000字,C级3000一4000字,由学生自愿定级。要求设计精美,项目齐备,文中最好有相关的插图。结果作品收上来一看,发现许多孩子都很有创意,设计水平相当高。原来还以为,小孩子编什么书?其实,不尝试,怎么知道孩子们蕴藏着多么大的能量?通过著书,他们不但提高了各种能力,关键是对作文有了欲罢不能的依恋和成就感。
其实,小学生作文最适宜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达,只要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样可以打动读者。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朴实的语言写就的好文章举不胜举,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一学。《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就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雕饰,只是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他陪同审稿时,在总理身边所看到、感受到的一切。总理工作到天将破晓吃夜宵的情况是这样写的:"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份量。"几句朴实的话就把总理生活简朴的形象描绘出来了,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又如《游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本文作者叶圣陶可称得上文学大师,文学素养之深更不必说,但他的这篇文章却风格独特,不像一般的游记,为了表现山水之美,游兴之浓,多用一些瑰丽的词句加以夸饰。《游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之所以赢得人们的赞赏,我想一个重要之处就在于它的简朴。如作者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时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语言虽朴实,但我们读后却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老舍先生写的《养花》,许地山先生写的《落花生》,都是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让人倍感亲切的经典文章。
小学生如何才能做到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我认为,在作文中只要用质朴的语言把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最深的地方真实地写出来,能以情动人就行,不必雕琢词句。
1、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2、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3、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4、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5、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6、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9、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0、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1、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亲爱的老师,您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12、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13、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14、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15、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16、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17、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18、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19、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20、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2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2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为学莫重于尊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关键词:阅读;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发展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这种语言能力发展了,“交际”才能成为可能。
一、咬文嚼字
就是对语言文字进行“增”“删”“替换”或“变序”,来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精炼或有什么深刻内涵等。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独处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体会作者用词的凝练,就可将“独在异乡为异客”改为“我在异乡为异客”,将“每逢佳节倍思亲”改为“每逢佳节更思亲”,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
二、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方式很多,如:查字典法、近义词法、反义词法、看图法……
表演法。“詹天佑”一课有“赞叹不已”一词,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请几名学生扮演来到京张铁路游览的外宾,想象一下,外宾会怎么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一个接一个地讲了不少赞扬詹天佑、赞扬中国人民的话。这时,教师马上接着说:就这样,你也称赞,他也称赞,说个不停就叫做“赞叹不已”。
三、造句
造句是将消极语言转换为积极语言的重要手段,应给予足够重视。
造句训练要尽量扩展学生思维,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明白词语在各种环境的用法。以“王二小”一课“悲惨”一词为例。第一步,让学生了解此词在文中用法;第二步,仿文中用法,老师说开头,让学生往下接:“猎狗的腿断了,夜里……”第三步,学生自己造一个句子。
四、仿说(写)
可以仿句式,也可以仿段式,还可以仿一些特殊手法。如学习完“荷叶圆圆”,我引导学生想象:多可爱的荷叶呀,为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带来了快乐。想一想,荷叶还会给谁带来快乐?由填空练习指导学生仿说仿写: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____的_____,____。
五、句式变换
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第一自然段有两句话“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个窝。大树底下有个洞,洞里住着狐狸”。在学生了解第一句的形式是“谁在那里干什么”,第二句的形式是“那里有什么,那里住着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两个句子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出来。如:“大树上有个窝,窝里住着乌鸦。”“乌鸦把窝做在大树上,狐狸住在大树底下的洞里。乌鸦和狐狸分别住在大树上的窝里和大树下的洞里。”
六、概括讲述具体描述
于永正老师教课时就多次既让学生读文后练习概括讲述课文内容,又让学生细心读书,用心划细节及语言后具体而生动地讲。这样不仅整体感知了课文,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训练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