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或是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解析:庖丁解牛能够做到一刀下去,刀刀到位,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顺其自然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旷野的风,带来春末微醺的气息。时光的大辇缓缓走过千年的日月轮回,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金戈铁马霜冷长河的年代――战国。
春秋五霸的时代已然一去不复返,而中华大地上的帝王将相们依然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着一曲曲分分合合的大戏。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国都岀现了一种繁杂乱的局面。兴水利,种桑田,改旧制,赋新篇……诸侯争霸。然而,却只有一个天下。
人们的内心的'血液似乎有些沸腾,人们的野心似乎有些膨胀。这个酷烈的年代,俨然已然蜕变为众多人士猎取功名的广阔舞台,他们的欲望大大膨胀起来,一切高尚的趣味都被现实利益所取代。为了少数人的野心和贪欲,不计其数人的无辜者被屠戮弃尸在阴沉的荒野,徒留逢隧残阳,雀鸟哀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可视为这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
庄子,一位两千年的古人,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道尽世间真理,更加准确地说,他是个“乘物以游心”,畅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读懂庄子这本厚礼大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为人之道;践行庄子释然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真正达到“磅礴万物”的境界。
《庄子》,一书开篇即是一片辽远宏阔之景。苍茫寥廓处,乃水天相交之际,大鹏击水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背若青天,翼若垂天之云,遨游碧海长空,不慕滚滚红尘,他正乘着海水翻腾激荡之时,南徒至天池――那是理想王国。
北冥到南海,迢迢千万里,大鹏志宏远,不畏路途远。然“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纵大鹏展翅,云游万里,纵然能“绝云气,负青天”,却终也免不了凭借风力,才能远行,沦为命运的囚徒,脱不开世间枷锁,还要见笑于在蓬篙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徒余悲嗟。大鹏的悲哀,好比一个胸怀大志却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的人悲哀,这也正是庄子人生的真实写照。他本笃信儒学,胸怀救世之志向,奈何生逢乱世,谁还会去在乎那存在感已然,微乎其微的正义,谁还会在乎那一丝尚未泯灭的良心?就是在这种极度痛苦,难以实现抱负的情况下,庄子却提岀逍遥。既然生世已经成为人生的负累,那么何必还要继续被它束缚、羁绊?何不乘着清风起飞,揽明月入怀,乘大樽而浮游江湖,齐一万物,我心逍遥。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自古,名利生死四字一直是困扰很多人的症结所在。正如太史公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亦如稼轩赋词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天下之人为了名和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不知不觉便“心为形役”,陷入了一种“左手名,右手利,头顶郁闷”的怪圈之中……而庄子,他把名利看得很淡,视若无物,游走于逍遥之境,不为名利所役。因此,他活得很潇洒,很淡然,也很满足。轻名薄利,即化生命之有限于无限欢欣之中,置生命之拘囿于无羁无绊之中。客观的讲,也可以说更现实一点,真正看淡名利的人如凤毛麟角,同时也不应该苟求人人都达到庄子那种逍遥的思想境界,关健是取名有道,得利有途,不妄求,不强求。
《庄子》逍遥不是在书斋中苦思冥想的学说,而是在痛苦中进行精神超脱的追索;逍遥不是追求自然、社会知识的学习与传授,而是追求心灵自由的体验与坚守;逍遥不是跟随、倾心于纷繁乱世中思想观念的争论与辩驳,逍遥不是立于万人广场上力图征服人心的高谈阔论,而是流浪于荒郊野地时恣意旷放的高歌与低吟。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他把名利看得很淡,神游于无为之境,不被外物役使,庄子的逍遥境界实质上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逍遥境界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是人们通达的内心心灵世界,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怀世间的宠辱得失,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胸怀就会变得宽广,心灵就会变的澄明,精神就能获得怡然的恬淡与逍遥。
余秋雨说:“有了诗意,人生才让人陶醉。”一个人的态度,决定它的高度,决定我们人生的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只要我们心中能有对自己的正确评判,庄子的释然也就在我们身上得到了平凡的诠释!
正如盂子所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庄子的痛苦来源于现实与理想之间予盾的不可调和,而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他经历了一番, 困苦后看透了人世间的万象森罗,心中理想的高阁奄奄一息倾塌,遂成就了他的一朝顿悟,便毅然昄依了幽暗玄冥的大道之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为核心的逍遥观,从而拯救了无数读书人千年来索绕心头的苦闷与怅惘。
人生岁月的痛苦是逍遥的源泉,痛苦是达观的河床。庄子正是在痛苦的沦陷间找到了自救与救世的希望,他恍然间通透了,明澈了,终于不必再为这世间而负累,他得到了心灵的解脱与释放。正是因为生命的痛苦与矛盾,他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飞升。正如于丹教授所解读的,在自己的形骸之外,我们必须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用这双眼睛去看人生岁月,去看名利生死,处世淡然……
从救世走向逍遥,从痛苦走向达观,这便是庄周寻求精神解脱的真实内涵。
庄子其人,只不过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的一名布衣,早年曾做过漆园吏。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白衣书生透过世事的层层遮掩,千百年来,用他的逍遥理论抚慰了无数颗苦难的灵魂。
名利荣华是生命藩篱,故弃之如敝屣,汲汲营营,岂是我辈风采?不入仕途并非弃世,而是品格高尚与尘埃富贵的信念容不得世间丑恶的一丝沾染。傲视玉侯、尘埃富贵的清高,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这两者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体现,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他们却在庄子的身上得到真实而矛盾的统一。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可弃仕并非弃世,救世之心依然未泯。于是我们始终看到庄子生活在人群中,他不但和朋友、学生探讨人生,他更是周游列国,频繁于有道君主会晤交谈。在这种生活的常态中,庄子徘徊于尘世与虚空之间,或探讨世间大道,或神游太虚幻境,他游刃有余,潇潇洒洒,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心坦然任遨游。世间纷繁,我自抽身而去,何去在乎人世藩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是庄子终究在救世与逍遥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延顺着庄子豁达飘逸的人格之路,从救世走向逍遥,庄子只是将拯救的对象从社会转向人心,他睿智的思想,呼唤着人们内心的自由与洒脱。他的声音从遥远的洪荒传来,也必将传向遥远的未来,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摆脱心灵樊障的天籁纶音。
一部《庄子》流传千年,醇香愈烈。红尘滚滚,喧嚣浮动。捧起时就能听到心泉静流……就让我们的心灵随庄子的大智慧大境界在纷纷扰扰中破茧而岀,悄然化蝶,在天地间快意畅游,在庄子哲学的蓝天中,寻到那失落的灵魂。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鹓鵮,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原文】阳子之宋①,宿于逆旅②。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③。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释】①阳子:孙阳字伯乐,秦穆公臣,善御。②逆旅:古代对旅馆的别称。③恶:丑陋。小子:指男性青年。故事解读;贤者为何不贤,因为他自持外表美有才华,故看不起别人。而那不贤之人却很热情,待人和善,故不贤者能贤。贤与不贤,不是看其外表的美丽,才华出众,还要看其内在素质。现代社会对这些是不重视的,所以好人渐渐没了。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
【译文】
我昨天到您这儿来,半路忽然听到“救命”的呼喊呢?”
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龙王的臣子,不幸落到这里。您能够给我一斗半升水来救我活命吗?”我说:“好吧。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国王,正好引西江的水来救你,可以吗?”
鲫鱼听了,气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条件,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得到一斗半升的水,就可活命,您却讲这些无济于事的空话。等您从吴越引来江水,已经来不及了,还不如趁早到咸鱼店里找我呢。”
【题旨】空头支票害死人。
我们前面说过,庄子很穷,没米下锅时,记得监河侯的小官和自己有一面之交,就向他借米。
监河侯是个小气鬼,但也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他推辞不掉,就说:“好呵,等此时候吧,我把封邑的租子收回来了,可以给你价值三百余的粮米,让你吃个痛快。”
庄子悠然坐下:“我刚才在路上听到一阵呼救的声音,找了半天,原来是一条小鲫鱼。它被什么人扔在车轮辗出的泥糟子里,它对我说它快要渴死了,先拿点水给它活命。我想呢,一点水只能救得一时,就答应它到南方游说吴越,让他们兴修水利,造一条渠把水引到这里来,你说我这个办法如何?”。
监河侯也趣:“那样还不如到干鱼滩上找它呢。好吧,我先拿点给你。”
忘了庄子拿了没有。不过庄子在另一个地方写道,大抵富贵圣贤们的'接济穷人,都象个样子。
回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白居易(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王安石(宋):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苏轼(宋):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徐渭(明):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金圣叹(清):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于丹: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说得有点玄妙,却没有跳出儒道相争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