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岳飞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通用7篇】

《岳飞传》500字作文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岳飞传》500字作文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7篇岳飞传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宋史岳飞传 篇1

岳飞,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南安阳汤阴县县城东30里菜园镇程岗村人(1103——1142)。是我国南宋时期着名抗金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

岳飞出生在一户佃户家里,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他身高7尺,脸色红润,丹凤眼。青年时代正遇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亲眼目睹了北宋灭亡的悲惨史实和中原的沦陷。他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的压迫、收复故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作战勇敢多次打败金军,屡建战功,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皇上赵构得知岳飞的胜利,怕金军放了他哥哥,让他当不成皇帝,再加上奸臣秦桧勾结金军的阴谋诡计,连向岳飞发了12道金牌,让岳飞退兵回京。

“靖廉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的淋云壮志,只可惜他终生追求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

宋史岳飞传 篇2

一是此书所载的王俊诬告状,二是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岳少保诬证

断案》所载的判决省劄,又在另一《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143中作注。关於後一文件,

笔者最初见到巨焕武先生的《岳飞狱案与宋代的法律》,载台湾《大陆杂誌史学丛书》第5辑第3册。笔者著《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时,将此文件作注,即参考了巨焕武先生

的校点成果。

邓广铭先生所著《岳飞传》(增订本)第370至375页,将此文件全部照录,

作出说明。“上面的引文,虽已将此两书所录文字进行了比勘和校正,但其中必仍有许多

讹误和脱漏,因无第三种书可资对证,大概很难再作进一步的考订了”。“秦桧、万俟卨

们在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对岳飞父子和张宪急忙下了毒手。但加于这三人的,以及秦

桧、万俟卨们打算要加以株连的那些人的罪状和刑名,匆遽间无法炮出来。因此,是在

对岳飞父子下了毒手之後,才用倒填日月的办法把判决书炮制出笼,也借此对其事实上的

先斩後奏的行径痕迹稍作遮掩”。

後来徐规先生校点《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又参据此书各种版本,对此文件作了整理。

例如王明清号仲言,而非仲元,就纠正了《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第826页的失校。

但他的校点也有些错误。

由於古书没有标点,各人的整理、标点和分段尽可断以己意,完全无须强求一律。就

校勘而论,《岳飞狱案与宋代的法律》、《岳飞传》(增订本)和《鄂国金佗稡编、续编

校注》之间的差别较少,而与校点本《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差别较大。这大概是後一书

尽量保留《朝野杂记》的原文所致。以下先按《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第668、6

79、684、687、693、826页各处分注抄录原文:

岳武穆飞之死,王仲言《挥麈录》载王俊告变状甚详,且云:“尝得其全案观之。”

仲贯甫为尚书郎,问诸棘寺,则云:“张俊、韩世忠二家争配飨时,俊家厚赂,取其

原案藏之,今不存矣。”余尝得当时行遣省劄,考其狱词,所坐皆一时锻炼文致之词,

然犹不过如此,则飞之冤可见矣。今录於後: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状:“准尚书省劄子,张俊奏:张宪

供通,为收岳飞处文字後谋反,行府(按:指枢密行府)已有供到文状。奉圣旨,就大理寺置司根勘闻奏。

今勘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御前

前军统制、权副都统、节制鄂州军马张宪,僧泽一,右朝议大夫、直秘阁、添差广南

东路安抚司参议官于鹏,右朝散郎、添差通判兴化军孙革,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

提举醴泉观岳云,有荫人智浃,承节郎、进奏官王处仁,从义郎、新授福州专管巡捉

私盐蒋世雄,及勘证得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岳飞所犯。

内岳飞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後一十五次受亲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

而坐观胜负,逗遛不进。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军马怎生的?言道都败了回去也,便

乃指斥乘舆。及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只将一万人,已蹉踏了。及因

罢兵权後,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申,

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後,张宪商议待反背,而据守襄阳,及把截江

岸两头,尽劫官、私舟船。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除罪轻外,法

寺称:‘律有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及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者,斩,罪重。

其岳飞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看详岳飞坐拥重兵於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遛不进。

及於此时辄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者。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

韩世忠人马。及移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据守襄阳等处作过。

委是情理深重,敕:‘罪人情重法轻,奏裁。’

张宪为收岳飞(按:《要录》作‘岳云’)书,令宪别作擘画,因此张宪谋反,

要提兵占(按:《要录》作‘僭’)据襄阳,投拜金人。因王俊不允顺,方有无意作

过之言。并知岳飞指斥切害,不告。并依随岳飞虚申无粮,进兵不得。及依于鹏书申

岳飞之意,令妄申探报不实,及制勘虚妄。除罪轻外,法寺称:‘律:谋叛,绞。其

张宪合依绞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仍合依例追毁出身以来告敕文字,除名。’

本人犯私罪绞,举官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岳云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谋叛。除罪轻及

等外,法寺称:‘敕:传报朝廷机密事,流三千里,①配千里,不以荫论。敕:刺配

比徒三年,本罪徒以上通比,满六年,比加役流。律:官五品犯流以下减一等。其岳

云合比加役流私罪断,官减外,徒三年。追一官,罚铜二十斤入官,勒停。’

看详岳云因父罢兵权,辄敢交通主兵官张宪,节次催令得与心腹兵官擘画,因此

致张宪要提兵谋叛。及传报朝廷机密,惑乱军心。情重,奏裁。岳云犯私罪徒,举官

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于鹏为所犯虚妄,并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等,妄说岳飞出使事。并令张宪妄供

探报。除罪轻外,法寺称:‘敕:为从不配。律:五品犯流罪,减一等。其于鹏合徒

三年私罪,官减外,徒二年半。追一官,罚铜十斤入官,勒停。’情重,奏裁。于鹏

犯私罪徒,举官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孙革为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称措置擘画等语言。并节次依随岳飞申奏朝廷不

实。除罪轻外,法寺称:‘律:奏事不实,以违制论,徒二年。律:共犯罪,从,减

一等。②其孙革合徒一年半私罪,官减外,徒一年。合追见任右朝散郎一官官告文字,

当徒一年,勒停。’情重,奏裁。孙革犯私罪徒,举官见行会问,候到,别具施行。

王处仁为知王贵申奏朝廷张宪背叛,漏泄供申岳飞,并说与蒋世雄。法寺称:

‘敕:传报漏泄朝廷机密事,流三千里,配千里。应比罪,刺配,比徒三年,本罪徒

以上通比,满六年,比加役流。官当,准徒六年。其王处仁合於比加役流私罪上断,

合追见任承节郎,并历任承信郎共两官官告文字,当徒二年。③据案别无官当,更合

罚铜八十斤入官,勒停。’情重,奏裁。王处仁犯私罪流,举官见行会问,候到,别

具施行。

蒋世雄为见王处仁说王贵申奏朝廷张宪待背叛事,於岳飞处覆。除罪轻外,法寺

称:‘律:传报漏泄朝廷机密事,流二千五百里,从,减一等。其蒋世雄合徒三年私

罪上断,官减外,徒二年半。合追从义郎、秉义郎两官官告文字,当徒二年。馀徒半

年,更罚铜十斤入官,勒停。’情重,奏裁。蒋世雄犯私罪徒,举官见行会问,候到,

别具施行。

僧泽一为制勘虚妄,并见张宪等待背叛,向张宪言:‘不如先差两队甲军防守总

领、运使衙门。’并欲为张宪诈作枢密院子,发兵过江,及要摹 枢密院印文。除

罪轻外,法寺称:‘谋叛者,绞,从,减一等。其僧泽一合流三千里私罪断,合决脊

杖二十,本处居作一年,役满日放。仍合下本处,照僧人犯私罪流还俗条施行。’情

重,奏裁。

智浃为承岳云使令,要将书与张宪等,并受岳云金、茶、马,令智浃将书与张宪

等,共估钱三百二贯足。除罪轻外,法寺称:‘坐赃致罪,十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

④罪止徒三年。谓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七品官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其智浃合

徒三年赃罪,赎铜六十斤。’情重,奏裁。

小帖子:据贴黄称,契勘岳飞次男岳雷同岳飞一处送下,今来照证得岳雷别无

干涉罪犯,缘为岳飞故节饮食成病,依律合召家人入侍,已就令岳雷入侍看觑。候断

下案内人日,所有岳雷亦乞一就处分降下。

又小帖子称:所有僧泽一合下本处,依条施行。

又小帖子称:契勘数内于鹏,见行下湖北转运司根究银、绢等四百万,合下所属

照会,候根究见归著日,即乞依今来所断指挥施行。

又小帖子称:看详岳飞、张宪所犯情重,逐人家业并家属合取自朝廷指挥,拘籍

施行。

看详岳飞等所犯,内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情理深重。⑤王处仁私罪流,

岳云私罪徒,情理重。蒋世雄、孙革、于鹏私罪徒,情理稍重。无一般例,

今奉圣旨根勘,合取旨裁断。”

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馀依断,于鹏、孙革、王处仁、蒋世雄除名,内于鹏、孙革永不收叙。于鹏送万安

军,孙革送 州,王处仁送连州,蒋世雄送梧州,编管。僧泽一决脊杖二十,刺面,

配三千里外州军牢城小分收管。智浃决臀杖二十,送二千里外州军编管。岳飞、张宪

家属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月具存亡奏闻。编配人并岳飞家属,令杨沂中、

俞俟,其张宪家属令王贵、汪叔詹多差得力人兵,防送前去,不得一上路。岳飞、

张宪家业籍没入官,委俞俟、汪叔詹逐一抄,具数申尚书省。馀依大理寺所申,

小帖子内事理施行。仍出榜晓谕,应缘上件公事干涉之人,一切不问,亦不许人陈告,

官司不得受理。

以下据此省作一些考辨。

一、省是宋朝中央政府的文件。宋太宗说:“前代中书有堂帖指挥公事,乃是权臣

假此名以威服天下。太祖朝赵普在中书,其堂帖势重於敕命,寻亦令削去。今何为却置

子,子与堂帖乃大同小异尔。”张洎回答:“子盖中书行遣小事,亦犹在京百司有符

帖、关刺,若废之,则别无公式文字可以指挥。”宋太宗为此规定:“自今大事须降敕命。

合用子,亦当奏裁,方可施行也。”⑥中书颁行子须要“奏裁”,遂成定规。宋神宗

“诏尚书省得旨合下去处用子”,⑦其实是在改革官制後,重申宋太宗时的规定。

《朝野类要》卷4《省》说:“自尚书省施行事,以由拳山所造纸书押,给降下百司、

监司、州军去处是也。”其中提到省必须“书押”。押字作为当时的署名符号,朱瑞熙

先生已作了研究和介绍,不须赘述。⑧

对照《鄂国金续编》卷5至卷12,共计八卷朝廷发给岳飞的文件,大部份是以

“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省,其格式与上引省相类。依当时的省规,除了刑

部、大理寺状和“有旨”的最终判决外,最後还应有一个日期和宰执秦桧、王次翁等人的

押字,估计为李心传所删略。据《鄂国金续编》卷10《令措置河北河东京东三路忠义

军马省》,前引“绍兴十年十月十三日”“参议官高颖子奏”,与省最後的颁发日

期为同一日。估计岳飞狱案的省亦是如此,故李心传将此份省於上状的当天,即绍

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癸巳中。

巨焕武先生在其论文开头就讨论“行遣省”与“大理寺案款”,其实,准确的名

应是“省”,而刑部、大理寺状为其第一部份。其中的“法寺称”为大理寺的“折狱、

详刑”,而依规定,“凡刑狱应审议者,上刑部”,⑨最终形成的刑部、大理寺状,无疑

是体现了秦桧和 俟 的意图。辛更儒先生在《岳飞狱案研究》一文中认为,“岳飞的判

决书称‘刑部、大理寺状,准尚书省子’”,⑩仅摘录了省开头的片断文字,似不

确切。

二、关於岳飞“诏狱全案”的文件,辛更儒先生作了若干有说服力的考证,兹不重。

从今存史料看,如王明清、岳珂等人都见到了狱案。至於曾三异《因话录》所载“莆阳陈

鲁公家”所藏狱案有“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似为王明清和岳珂所未见。辛更儒先

生指出“陈鲁公”即是宋高宗和宋孝宗两朝宰相陈康伯,陈康伯是江南西路弋阳人,但也

不能排除其後人移居福建路莆田的可能性。据《宋史》卷384《陈康伯传》,其子为陈

伟节和陈安节。另据《福建通志》卷92和卷126,陈伟节和陈安节曾任通判建宁府和

知南剑州。辛更儒先生认为,“岳飞狱案的散出,必应在”讨论陈康伯配享宋孝宗时,由

於年代久远,今人难知其中详情,只怕无法下此断语。

岳飞的“诏狱全案”固然失传,但今人从王明清《挥麈录馀话》卷2,岳珂《鄂国金

编》卷22《淮西辨》,卷24《张宪辨》等记载中,还是可以见到其中的片断文字。

辛更儒先生将“诏狱全案”的主要文件考订为五个部份,其中似有可商榷处。今依笔者的

理解,按时间顺序,分列於下:

(一)绍兴十一年九月八日王俊诬告状。除《挥麈录馀话》卷2录其全文外,据《鄂

国金编》卷24《张宪辨》,另有“初八日随状陈首”的“小贴子”:“契勘张太尉

说岳相公处人来,教救他,俊即不曾见有人来,亦不曾见张太尉使人去相公处。张太尉发

此言,故要激怒众人背叛朝廷。”此为“尚书省敕牒”所载。可知连王俊也否认张宪与岳

飞通信,後来的冤狱却一口咬定两人通信谋叛。

(二)九月八日或稍晚,鄂州驻御前诸军都统制王贵通过总领林大声,将王俊诬告

发往镇江府张俊枢密行府的申状。据前引省,应同时“申奏朝廷”。

(三)枢密行府文状。据前引省说:“张俊奏:张宪供通,为收岳飞处文字後谋反,

行府已有供到文状。”岳珂的《张宪辨》摘录其中的片断文字:“行府锻炼之案有曰:

‘是张宪即不曾对王俊言:岳相公得衢、婺州。亦不曾言:我理会得,朝廷教更番朝见,

我去则不来也!是张宪亦不曾道:我待做,则须做。你安排着,待我教你下手做时,你便

听我言语。并张宪不曾道:待有不伏者,都与剿杀。亦不曾道:迟则迟动,疾则疾动,你

安排着。及不曾於九月初一日赴枢密行府时,言向王俊道:你後面粗重物事都转换了着,

我去後,将来必不共将这懑一处。你收拾,等我来叫你等语言,宪委不曾对王俊言说。已

蒙枢密行府勒宪与王俊对证得,张宪不曾有上项语言,已供状了当。”可知文状中包括张

宪与王俊对证的记录。枢密行府的文状後来也编录在岳珂所说的“尚书省敕牒”中。

(四)十月十三日或稍早的省。这就是刑部、大理寺状开头所引的“尚书省子”,

其内容即“张俊奏:张宪供通,为收岳飞处文字後谋反,行府已有供到文状。奉圣旨,就

大理寺置司根勘闻奏”,应是十月十三日岳飞入诏狱的文件。

(五)十二月十八日省。《鄂国金编》卷22《淮西辨》说:“按坐两月,廷尉

不知所问,反而思之,柏台尝有是六奏也。又其中逗遛之说,或可以致其罪也。乃下制

狱,令以此语诘先臣,虽先臣之辨甚明,而莫之省也。”时距岳飞遇害仅十一日。,同书

卷8《鄂王行实编年》说:“或告(主审官 俟) 曰:‘淮西之事,使如台评,则固可

罪也。’ 喜,遽以白桧,十二月十八日,始下(大理)寺,命以此诘先臣。”辛更儒

先生将此理解为“十二月十八日尚书省敕牒”,似不确切。由秦桧所下的应是省,其

内容似只限於追诘淮西用兵逗遛的问题。《淮西辨》引证说:“尚书省敕牒之全文曰:

‘淮西之战,一十五次被受御札,坐观胜负。’”应理解为敕牒所包括的省文字。

(六)诸人的口供、对证等记录。据《张宪辨》所引,看来全是出自“尚书省敕牒”。

如“尚书省敕牒所备通书之辞,前後不一,难以遍举,而皆不过曰,某日遣某人,而先臣

以书与宪、贵,当时焚烧了当。又不过曰,某日遣某人,先伯臣云以书与宪、贵,当时焚

烧了当”。

又如“ 踏两军之诬,以威胁董先而成之;比建节之诬,以狱逼张宪而成之。环诸

将而会议,而昌言曰:‘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此岂广坐之言哉!既又谓先臣

指张宪而曰:‘似张家人,张太尉尔将一万人去 踏了。’指董先而曰:‘似韩家人,董

太尉不消得一万人去 踏了。’”对照前引判决省的文字,这应是在当年春淮西用兵时

的事。《张宪辨》又针对此事另引“ 俟 之奏”:“张宪理会得岳飞所说,只是欺负逐

军人马不中用。”

再“如尚书省敕牒之所备,则先臣当时发 踏之语,董先对先臣窃笑不应,而又

有後言于宪曰:‘相公道恁言语,莫是待胡做。’”“如以建节之年,上方艺祖,则董先

之下吏,其供说已谓‘曾见岳飞说:我三十二岁上建节,自古少有,即不曾见岳飞比语

言。’”这是董先的证词。

(七)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状。辛更儒先生说是“《大理寺申状》并《小帖

子》”,参对上引判决省原文,似不确切。至於前引省所录文字,当然也不是此状的

原件。

(八)十二月二十九日最终判决省。

岳珂在《淮西辨》、《张宪辨》所引“尚书省敕牒”是什么文件呢?龚延明先生在

《宋代官制辞典》第623页引《春明退朝录》卷下等,认为即是“牒奉敕”。《鄂国金

续编》卷15《赐褒忠衍福禅寺额敕》中有“牒奉敕”,“牒至,敕,故牒”。岳珂

所引的敕牒可能是结案後“遍牒诸路”者,这在後面还要交待。就敕牒的内容而言,依前

文所引,大致相当於王明清所谓“诏狱全案”。

三、量刑与判决的重大差别。史称“岳飞之狱已具,朝廷召(大理)寺官聚断,咸以

飞之罪死有馀责”,但大理寺丞李若 、何彦猷等人“喧然力争,以众议为非,务於从轻”。

⑾为岳飞辩护的还有大理少卿薛仁辅。《周益国文忠公集·杂著述》卷6《泛舟山录》

说迪功郎吴渊之“父寺丞君不主岳飞狱者”。李若 与何彦猷“谓飞罪当徒二年”。⑿

在深文周纳之馀,岳飞的各种罪名其实都无法成立,唯有在当年援淮西时所说“国家

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是可能的。另一说所谓“尝自言与太祖俱以三十岁为节度使,

以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⒀岳珂已经援引董先之说,予以驳斥,实为牵强附会,滥加

罪名。据《宋刑统》卷10:“诸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者斩,非切害者徒二年。”若进行

猜测的话,李若 与何彦猷可能即是认为岳飞虽有指斥宋高宗“不修德”的言语,而定为

“非切害者”。

上报宋高宗的刑部、大理寺状当然没有依从李若 等人的议刑。但状中的量刑与宋高

宗的判决确有重大差别。诚如巨焕武先生早已指出:“岳飞狱案的一干人犯,其定谳竟然

没有一人依从大理寺的议拟和刑部、大理寺的共同看详,而一一法外加刑。”

卷入岳飞诏狱案者共计九人,刑部、大理寺状的意图,实际上即是秦桧和 俟 的意

图,将岳飞和张宪判重刑,其他岳云、于鹏、孙革、王处仁、蒋世雄、泽一和智浃七人判

轻刑。

据《宋刑统》卷2,当时分公罪和私罪,“公罪谓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私

罪谓不缘公事私自犯者,虽缘公事,意涉阿曲,亦同私罪”。所有九人全部是按私罪论处

的,但《宋刑统》同卷又有“以官当徒”,“以官当流”的减刑规定。所以如岳云虽量刑

为徒刑,其实只是“追一官,罚铜二十斤入官,勒停”。于鹏、孙革、王处仁、蒋世雄的

量刑也相类似,在追官、罚铜之後“勒停”,勒停只是革职。智浃作为“七品官子孙”,

依律只是罚铜,只有泽一无“官当”。

但最後宋高宗的判决,将岳云由徒刑超越流刑,定为斩刑,而于鹏、孙革、王处仁、

蒋世雄由徒刑升格为流刑,由“勒停”升格为“除名”。“诸除名者,官爵悉除,课役

从本色”。由於“除名”者“六载之後听叙,依出身法”,⒁故于鹏和孙革还特别规定

“永不收叙”。

四、关於如何理解此份判决省,因传世的细节史料不充分,各人的看法有异。除前

引的邓广铭先生之说,认为是秦桧“在对岳飞父子下了毒手之後,才用倒填日月的办法把

判决书炮出笼”。戴建国先生在《关於岳飞狱案问题的几点看法》一文中认为,“秦桧

先斩後奏”,但“不能放过幕後的实际指挥者赵构”,“高宗的圣旨是在十二月二十九日

岳飞遇害以後下达的。《省》为了掩盖这一事实,故意删去降旨时间不录,仅节录了刑

部、大理寺进状的时间”。⒂辛更儒先生的前引论文同意秦桧矫诏说,“秦桧专国期间的

诏狱,多有矫诏施行,而未奉高宗特旨者,不独岳飞之狱如此”。

依笔者的理解,判决省是在十二月二十九日颁发的,日期为李心传抄录时所省略,

非是岳飞遇害後下达的,其理由已如前述。《建炎以来年要录》卷144绍兴十二年

正月戊申载:

御史中丞 俟 、大理卿周三畏同班入对,以鞫岳飞狱毕故也。尚书省乞以飞狱

案令刑部镂板,遍牒诸路。

前述岳珂所引“尚书省敕牒”可能即是此“遍牒诸路”者。戴建国先生重视上述记载,

且广徵博引,列举了宋朝的不少案例的处理时间。依笔者的理解,从岳飞遇害到正月十四

日正好半月,但因为其中间隔了除夕、元旦等节日, 俟 和周三畏的“入对”,应是对岳

飞狱案依圣旨处理完毕的汇报,这在除夕前是来不及汇报的。岳飞狱案历时两个半月,十二

月十八日下省追诘淮西所谓逗遛之罪,看来正是为结案之用,距离岳飞被害也有十一日,

有足够的时间结案,无匆忙可言。至於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刑部、大理寺状,按宋时的一般

实例,其日期可能是以收到之日为准,而不以发送之日为准。⒃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

秦桧二十九日当天进呈宋高宗後颁发省,将岳飞、张宪、岳云三人处死,不是不可能

的。

从前引判决省的内容分析,其中的刑部、大理寺状的量刑,当然必须体现秦桧和

俟 对岳飞等九人最大限度重判的意图。至於最终“有旨”法外加刑,当然非宋高宗莫属。

宋高宗将人处死,或如陈东、欧阳澈那样,亲自手批,或如岳飞那样,以省传达圣旨。

秦桧自绍兴八年再相後,其权力经历一个逐步扩张的过程,此时依靠金人要挟宋高宗,保

证他当终身宰相,虽臻极盛,但尚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对前正一品大臣岳飞

无矫旨而法外加刑的可能。宋高宗批准“以飞狱案令刑部镂板,遍牒诸路”,在秦桧死

後,仍维持岳飞的冤案,不予平反,不将杀岳飞的罪责诿诸秦桧,正是显示了皇帝独断的

淫威。

以下将人们援引有关秦桧矫诏的史料再作进一步的辨析。《建炎以来年要录》卷1

70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甲申载:

诏:“命官犯罪,勘鞫已成,具案奏裁。比年以来,多是大臣便作‘已奉特旨’,

一面施行。自今後三省将上取旨。”

这是秦桧死後含有更化意味的诏令,却未使用份量更重的“矫旨”一词,依笔者的

理解,是指秦桧晚年“多是”先斩後奏,或“一面施行”,一面奏禀的情况。此种情况是

否适用於岳飞诏狱,就须具体分析了。《宋史》卷200《刑法志》载:

(绍兴)十一年,枢密使张俊使人诬张宪,谓收岳飞文字,谋为变。秦桧欲乘此

诛飞,命 俟 锻炼成之。飞赐死,诛其子云及宪於市。……飞与(胡)舜陟死,桧

权愈炽,屡兴大狱,以中异己者,名曰诏狱,实非诏旨也。其後所谓诏狱,纷纷类此,

故不备录。

笔者在《岳飞之死》和《绍兴文字狱》中已针对这史料作了一些辨析。⒄从语意上

看,似应是说在岳飞和胡舜陟死後,秦桧“屡兴大狱”,“名曰诏狱,实非诏旨”。再从

他们死後的具体案例分析,“诏送大理寺”与最後裁决亦仍操於宋高宗之手,他还对若干

判案亲自发表“圣语”。可与此史料对照的,是《文献通考》卷167:

秦桧自得政以来,动兴大狱,胁制天下。岳飞狱死,桧势焰愈炽,贤士大夫时

诏狱,死徙相继,天下冤之。又置察事卒数百,游市间,闻言其奸者,即送大理狱杀

之,大开告讦之门。至桧老病日深,忌 愈甚,将除异己者,命殿中侍御史徐〔

〕、

右正言张扶论赵汾、张〔祁〕交结事,先捕汾下大理,考掠无完肤,令汾自诬与张浚、

李光、胡寅谋大逆,凡一时贤士大夫五十三人,桧所恶者皆与。狱上而桧已病,不能

书,事乃寝。

此处记事显然与《宋史·刑法志》差别很大,根本不涉及所谓“名曰诏狱,实非诏旨”

的问题。元朝史官编写《宋史》,不可能无所本而杜撰,上引记录大致应抄自南宋《中兴

四朝国史志》,而马端临修《通考》,也应参考宋朝国史的《刑法志》,却不取为宋高宗

讳恶之说,是值得今人重视的。即使是秦桧最後举办的赵汾大狱,牵连达五十三人,亦决

非是“名曰诏狱,实非诏旨”。这在拙作《绍兴文字狱》中已有考辨,兹不赘述。

由於年代久远,史料缺佚,以上考辨未必允当,欢迎学者们批评指正。

①《建炎以来年要录》,以後简称《要录》,卷143注作“二千五百里”。据巨焕武

先生引《庆元条法事类》卷8《漏泄传报》,敕:“诸听探、传报、漏泄朝廷机密事若差

除,流二千五百里,主行人有犯,加一等,配千里,非重害者,徒三年,各不以荫论。”

岳云依“主行人有犯”加一等,故为三千里。後王处仁同,蒋世雄为非“主行人”,应据

《要录》,为二千五百里。

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後简称《朝野杂记》,乙集卷12原文作“官犯罪徒,减一

等”。《要录》卷143原文作“供犯罪徒,减一等”。据巨焕武先生所校,依《宋刑统》

卷5:“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作了校改。

③《朝野杂记》原文作“当徒三年”,据巨焕武先生所校,依《宋刑统》卷2:“诸犯私

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承节郎和承信郎两官

当徒二年,应从《要录》卷143,作“徒二年”。

④《朝野杂记》原文作“一贯徒一年,十贯加一等”,《要录》卷143作“十匹加一等”。

据巨焕武先生所校,依《宋刑统》卷26,应补“十匹徒一年”之脱文。

⑤深重,原作“所重”,据巨焕武先生所校,依前文所列岳飞罪状“委是情理深重”改。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後简称《长编》,卷40至道二年七月丙寅。

⑦《长编》卷326元丰五年五月癸未。

⑧参见朱瑞熙等著《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二十一章。

⑨《宋史》卷165《职官志》。

⑩《宋金史人物丛考》第146页。

⑾《要录》卷144绍兴十二年正月戊申,《宋会要》职官70之25。

⑿《三朝北盟会编》卷207,此说抄自《中兴遗史》,参见《要录》卷143绍兴十一

年十二月癸巳。

⒀《挥麈录馀话》卷2。

⒁《宋刑统》卷2。

⒂《岳飞研究》第2辑第157页。

⒃参见《宋会要》兵14之22——48。

宋史岳飞传 篇3

《岳飞传》是古代英雄小说的经典作品,主要讲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传奇人生。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读《岳飞传》有感在图书馆,我借到了渴望已久的书——《岳飞传》。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好一个民族英雄。

岳飞出生在宋朝徽宗年间河南汤阴县,但不幸的是黄河决口,母子二人被冲到一个叫麒麟村的地方,一位王员外收留了他们。岳飞遇到了王贵、汤怀、张显三个知心朋友,随老师周侗学问习武,意外获得一宝枪——沥泉枪,遇到好朋友牛皋。在比武场上枪挑小梁王,得到宗元帅的赏识。“精忠报国”岳飞牢记心头,奋勇杀敌,消灭金兵,岳家军名扬中原。匈奴首领金兀术仓皇逃窜,但是宋帝无心恋战,只想求和,金兀术利用奸臣张邦昌和秦桧出卖国家,谋计陷害岳飞,但英勇的岳飞宁死不屈,不管敌人怎样要挟,就是不认罪,最后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害死,一同被害的还有岳飞的儿子——岳云。

从此,岳飞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建在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庙香火旺盛。

岳飞是一位爱国爱民,英勇善战的爱国将领,一位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岳飞传读后感读了岳飞传这本书,我对岳飞有了一定的认识,岳飞的事迹让我很受感动。

在岳飞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家乡发洪水,使他失去了父亲。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朋友的帮助下,岳飞一天天长大了。母亲经常教育他长大要精忠报国,岳飞铭记在心,天天好好学习,习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岳飞二十岁时,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之后,岳飞就带着母亲的寄托上前线杀金兵去了。岳飞在抗金打仗过程中为国家立下了十大汗马功劳,杀的金兵东逃西窜。后来,岳飞却被奸赋秦桧等人杀害在**亭。

岳飞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很大,立志长大后要报效国家。因此他珍惜每一个机会,习文练武,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都坚持不懈,最终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本领,成为抗金大英雄,被后人称赞。

我要学习他从小立志高远,刻苦努力的精神。

读《岳飞传》有感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而像岳飞这样的忠丞可谓是百年难见。但岳飞却死于奸丞手下,天理何存呀!这是我读了《岳飞传》这本书打从心底的想法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岳飞他武艺高强,用兵如神,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抗金武装——岳家军,为挽救名族的危亡与敌人作殊死的争斗,并屡战屡胜,最后却被昏庸的宋高宗和阴险的奸丞秦桧害死。

因此后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传颂千古!岳飞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和高超的军事才能,至今也仍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缅怀。

这部名著让我感受到岳飞的忠,义,勇是多么难得的呀!并给了我一些启示,其实生活中的困难只要你肯动一动脑筋就可以解决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千万不要被表面事象给蒙蔽了双眼,有些事物看上去不可能做到,但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只有你不肯去探索未知的答案。

人生如同一场游戏,没有闯不过的关卡。《岳飞传》教会了我这个道理。

岳飞传读后感读了《岳飞传》这本书以后,我想了很多很多……

岳飞,宋朝开国功勋大元帅,在青龙大战中,他沉着应对,排兵谨慎,只用了三千多名精兵强将就轻而易举地消灭了粘罕的十万大军,为自己的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夜之间他便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可惜好景不长。岳飞被金国四太子金兀术暗中收买的奸细——秦桧到了中原以后,想方设法地加害于岳飞一家人,最终在绍兴三十年间,岳飞、岳云(岳飞之子)以及张宪被杀害于**亭。岳飞年仅三十九岁,岳云才二十三岁。

高宗死后,孝宗继位。孝宗一上台,就为岳飞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岳云为忠烈侯,张宪为成义将军。

宋史岳飞传 篇4

岳飞是民族英雄。

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来源:文章屋网 )

宋史岳飞传 篇5

关键词:岳飞 宋金战与和 矛盾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学生探究性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了,撰写了许多历史小论文或研究成果,但文章却不尽如人意,如学生对岳飞之死的探究即如此。他们看了原人教版《金的建立与宋金和战》(P108页)南宋以“莫须有”罪名毒杀岳飞于风波亭,时年三十九岁!而教材述之极简,学生困惑不已!读了刘兰芳评书《岳飞传》、听了《百家讲坛》两宋风云――《岳飞之死》均为戏说或故事性的,他们写出的小论文也未在理性方面进行探究,仅停留在表层论证!另高考备考模拟训练也常遇见单选题: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么新课标下学生怎样才能较为理性、较为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现象、事件呢?鉴于此我从中学生的认知角度做简要说明。以提高他们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皇权专制是遇害之根本原因

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宋都城开封,金军俘获徽钦二帝及朝臣百姓三千多人,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同年逃至应天府称皇帝,年号建炎,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此时金军控制北方大片土地,他们驱使奴役契丹人、汉人。南宋初年,北方抗金义军十分活跃。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率领宋军采取“连接河朔”义军的正确方针,给金军以沉重打击。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觉察岳飞随着抗金力量的壮大,人民的觉醒会威胁其皇权统治。正当朱仙镇与金决战之际,南宋十二道金牌令其班师回朝,解除兵权,大理寺会审,并以“莫须有”罪名毒杀之。

二、岳飞自身缺乏政治智慧又是重要原因

1.清廉太过不利己

岳飞出生农家,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自小拜师习武研读兵法,适逢宋金战起,从军参战,并在战争中迅速成长为杰出的军事家,“不好色、不贪财”,战争得来的钱财一是抚恤士兵,二是赈救百姓(而同朝为将的韩世忠、刘世光、张俊等个个是妻妾成群又广置田宅);入朝辩论,言辞过激,锋芒太露而得罪人;又打着“岳家军”旗帜,高喊“迎请二圣还朝”口号!高宗不喜欢听,也给不良臣子以口实!“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于众,谗必随之。”必遭人忌之妒之,遭上疑之,陷己于孤立。加之实力迅猛地发展,高宗势必胆寒、心惊与提防!

2.建议立储、君臣离隙

宋高宗赵构在做皇帝之前曾有过一子,不久亡!赵构因扬州之变惊吓而丧失了生育能力,正当壮年的赵构千方百计寻医问药想得龙子。在封建社会,王位继承权一直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为此而发生的“害父”“弑兄”“屠弟”事件屡见不鲜。岳飞在绍兴七年被高宗召见时正式宣读了请求立太子的奏章。虽受宠信,但赵构仍然厌恶说“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在此后密奏中,岳飞再次提到了这个问题。他犯了自古以来特别是在宋代(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最大的忌讳:久握重兵在外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权发生兴趣。不管岳飞考虑这个问题时的动机是多么的单纯,可是一旦他提出了,赵构就不得不对他有所猜疑!

3.强辞职有悖臣规

1137年淮西事变之后,高宗原答应把刘世光三万多兵马让岳飞统领,岳飞欣然答应。并积极准备北伐,张俊游说高宗变卦,岳飞愤然辞职,上山给母扫墓祭祖,高宗三次下诏而不归,其行为有违封建社会的臣规!而后因反对张俊拆解削夺韩世忠之兵权,又辞职要挟之,高宗不允,君臣关系下滑,接踵而至是重臣弹骇他的奏章。1139年宋金和议,岳飞上书言辞激烈:“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坚决表示不愿意把自身和“岳家军”卷入高宗、秦桧卖国投降的罪恶勾当之中!反对议和,意见不被采纳,极其愤慨地多次请求辞职。他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然而在朝堂的政治斗争中却低能与不成熟!岳飞最终走上了不归路!悲哉!

三、主战有违南宋之国策

纵观两宋,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建宋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史称北宋。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宋太宗统一中原和南方以后,主动进攻辽包围了幽州城,并在高梁河同辽发生激战,宋军大败。几年后,宋军再次征辽,结果大部被歼。从此宋统治者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宋真宗亲征而败,达成澶渊之盟。与西夏不断交兵,双方损失惨重,1044年双方订立和约。不久东北女真族兴起,首领阿骨打1115年于会宁称帝,建立金朝。北宋与辽、夏议和后,双方相安无事,百姓互相往来,边境榷场贸易兴盛,利于经济发展,利于民族融合,“和”有什么不好呢?!

再说南宋与金对峙及反击也是很有限的,其实力不可能绝对战胜金,金军南下只是女真贵族虏掠财物而已,也不可能彻底消灭南宋而统一全国。南宋与金绍兴和议后的153年间,双方相对无兵事,统治者调整政策,百姓辛勤劳动,加之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促使南宋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兴隆,南宋社会在北宋基础之上有了极大的进步。主和之国策是附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而岳飞北伐甚至“直捣黄龙府”坚决之主战,势必与国策相左,主战派遭打击也在情理之中,加之他过于刚烈正直,岳飞就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四、金之离间,秦桧为帮凶

“靖康之变”秦桧也在金掳掠之列,潜逃回南宋高唱“南自南、北自北”之论调,在金人的暗助下,成为高宗赵构主和国策制订与推行的核心人物。据《鄂国金佗编》卷20《吁天辨诬通叙》,“金人谓桧”即是“兀术遗桧书”。高宗始有杀岳飞之意,而秦桧善于揣度上之心理,为议和成功,罢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兵权,为投降卖国铺平道路。秦桧预谋,先由张俊、岳飞害韩世忠,再用张俊害岳飞。而岳飞却表示绝不参与谋害韩世忠的阴谋,他得知有人诬告的详情后,立即派人飞报韩世忠。秦桧的图谋没有得逞。新仇旧恨使秦桧决定先对岳飞下手。而高宗急于向兀术表示信用、求和投降,在杀害岳飞这一点上,与秦桧一拍即合。

岳飞虽已作古!但他忠勇爱国精神,永远光耀史册;秦桧奸佞小人,永远遭人们唾骂!

诗为证:青山有兴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综上所述,从两宋的建立及所处的时代特征来看,宋高宗害怕随着岳飞抗金实力壮大,人民的觉醒威胁到皇权统治是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而岳飞自身因素也是重要原因。高宗是主谋、金之离间、秦桧为帮凶。因此岳飞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的悲剧!

本文论之虽为肤浅,但或许能给中学生有点帮助,激发他们探求历史的兴趣!不妥之处请同人指正!

参考文献:

1.邓广铭。《岳飞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版

3.梦谣(学术).《论岳飞之死的必然性》.

宋史岳飞传 篇6

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读书,可以让你掌握知识,而知识就像呼吸一样,吐纳之间,可以见人的气质与涵养。在寒假的时候,大家不妨读一下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读中国古代人物故事有感_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一我对岳飞这位民族大英雄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在那八百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一个惧死的文弱书生实在觉得没有资格评价这样一位不惧生死的英雄,但我也想要写出他的故事。

人们一想到岳飞,便会想到那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岳飞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在外征战的大将,他一心只想收复中原失地,雪靖康耻并迎回徽、钦二帝。而让百姓们更加牢记于心中的不仅仅是他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更是他严于律己的个人。岳飞为人既不好女色,也不好货。在他的治理下,岳家军更是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对百姓是秋毫无犯。但这更使的岳飞是与当时朝中大多数是贪财好色、只知道明哲保身的人不和,他甚至就不应当属于那个时代。宋高宗本身也厌恶岳飞成天喊着要迎回二圣,因为这直接会威胁到他高宗皇帝的`帝位。

本来在战争的早期,高宗皇帝深知只有岳飞是真正的忠君爱国,也只有他能够抵挡住金国大军的铁骑,所以特别的委以重任。再加上岳飞是真正的屡立战功,高宗皇帝就封他为一方的节度使,君臣关系比较和睦。岳飞也因此成为了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但岳飞每次上表都口口声声的说要迎回二圣,这一直都是宋高宗心中隐隐的痛。直到后来,岳飞终于触怒了宋高宗,为他的死埋下了杀机。岳飞先是在一支多余部队的归属问题上与高宗皇帝产生矛盾,本来这支部队应该归属于岳飞,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宋高宗没有把这支军队交给岳飞。岳飞虽不好女色,也不好货,但可能真是有点恃才傲物,竟与皇帝赌气,以母丧为名守孝辞官。虽然最后高宗皇帝连发诏书硬将岳飞“请”了回来,但岳飞已经冒犯了高宗作为皇帝的威严。再是岳飞作为在外统兵的大将,竟上书要求高宗立储君,高宗觉得皇位受到了威胁。再者宋高宗当时已失去了生育能力,只有养子,南宋臣民心中对此是心照不宣,只岳飞一人将它直接说出,“宋高宗不可能再生”,这就从根本上冒犯了高宗皇帝作为一个男人最基本的尊严。就这许多事,使得高宗皇帝心中是恨透了岳飞。

终于在南宋绍兴十年的那场大战中,虽然南宋军民对金作战是节节胜利,岳飞也是带着自己的军队与当时金国的统帅金兀术对峙。两军对战,岳家军是频传捷报,直打的金军不得不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眼看打的金军就要渡过黄河,往自己的老家跑。中原失地指日可以收复,岳飞兴奋地对诸将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但可惜皇帝和奸相似乎并不领情,连发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京。岳飞虽也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无奈其它几路大军皆已被皇帝召回,岳飞是孤掌难鸣,还有被金军围攻的危险。无奈,“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岳飞返京,也是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岁月。秦桧在高宗皇帝默认的情况下,加紧了对岳飞的迫害,他先奏表说岳飞居功自傲,拥兵自重,有渎职之罪。岳飞以自辞当时身负的枢密副使一职抵罪,高宗准奏。但秦桧知道高宗的意思,所以并不就此罢休,他指使党羽诬告岳飞部下谋反,岳飞有连座之罪。虽然严刑逼供,岳飞和他的部将们就是不招认。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之下,秦桧仗着有高宗皇帝撑腰,竟就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杀害在**亭。凭这一可能有、或许有的罪名,竟能明目张胆的杀死这样一位封疆大吏,可见当时南宋朝廷从上至下是人人只求自保,也或许是南人与这位一心想要收复北方失地的大将并无深刻的利害关系。当时也只有一位与岳飞同是民族英雄的大将韩世忠敢为岳飞质问秦桧,但此时韩世忠也是自身难保。只可惜岳飞这样一位民族英雄,金国的弯刀、利剑没有将他杀死,却死在皇帝御赐的一杯毒酒之下。

虽然岳飞是被正统的士族所杀死,但后来南宋的数代王朝或者史学家们都给了他很正当的评价,比如紧接着宋高宗的宋孝宗一朝,就为他平反,以礼改葬,谥武穆。到了宋宁宗时,岳飞更是被追封为鄂王。当然,岳飞个人精忠报国,也给后世的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在岳王庙前还跪着害死岳飞的四个奸贼的铜像,他个人也成为后世忠臣武将的榜样。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二1142年初的隆冬季节,宋将岳飞遇害于**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后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南宋初年的军事形势

几乎所有关于岳飞的故事都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当道、岳飞冤死,本来宋军是可以收复中原的。这也是后人怀念、推崇岳飞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设。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岳家军在朱仙镇大捷后,迫于12道金牌压力而放弃经营中原。

邓广铭早已证明:朱仙镇以500骑兵败金军10万、12道金牌等均非史实,而是岳飞之孙岳珂虚构出来的。岳飞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实际上夹杂进了很多汉族人因愤懑而未能满足的愿望。

但历史事实往往更严酷。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如颍昌之战金军参战有3万骑兵和10万步兵,而宋军的战果是杀敌5000,俘虏2000多,缴获马匹3000多匹;郾城之战宋军对阵金军1.5万骑兵,战果仅夺得战马200多匹;小商河之战杀敌2000多。以上还是宋朝方面的记录,当时国史大抵夸胜讳败,不可尽信,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记录,金兵的损失看起来也远未达到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

而更困难的在于收复失地后能否长期坚守。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90%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岳家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即使是在严肃的历史着作中,岳飞的悲剧长期以来也被描绘成南宋政局主战和投降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而忠奸是毫不含糊的价值对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建立于一个假设上:抵抗到底,必定获胜。

然而历史上的困境往往在于,有时使尽全力也不能取胜,那么该怎么办?势弱的一方,通常选择很少。历代诟病宋高宗急于求和,与秦桧共为阴谋,尽管宋高宗的做法有可争议的地方,但作为一个皇帝,他首先考虑的是赵氏王朝能一直维持不坠。南宋初年基本被动挨打,岳飞北伐的短暂突击式的胜利,在高宗看来乃是为数不多的可与金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北伐是手段而非目的。

被低估的宋高宗

长期以来,宋高宗是一个在历史上得到颇多劣评的皇帝,原因之一就是他对待岳飞一事极不得人心。愤激者痛斥他丧心病狂地执行投降路线,其原因是他贪生怕死、又贪恋皇位,不想迎被俘的二帝南归,甚至暗示他受惊吓不育,导致精神不健全。

这些指责在我看来很靠不住:

首先,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金朝已向南宋通报宋徽宗死耗,而5年后才杀岳飞,因此不存在宋高宗担心徽宗南返夺位的问题;钦宗也未必能动摇他当时的地位。

其次,他已经是皇帝,何来卖国投降动机?

第三,如果他一味执行投降路线,那么岳飞一死,按说最大的障碍已去,金军为何也无大举进攻?

北宋灭亡时,康王赵构受钦宗蜡丸密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星夜驰援。但他本人不久也被金兵俘虏,后伺机逃脱。之后战乱中宋军一路溃败,赵构饱受追兵惊吓,这一点也常被用以论证他的怯懦无能的性格缺陷。

然而在宋徽宗的31个儿子当中,赵构是唯一的幸存者。贾志扬《天潢贵胄》中评说:“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当时如果他没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战死,那么可能会出现一个更糟糕的局面:女真人不是在17世纪,而是在12世纪就征服中国了。

事实上在南宋,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少冒牌宗室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纯正血统的皇子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当时的南宋很可能会崩溃。从当时危乱的局势来判断,宋高宗有能力与金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分立局面,已经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政治任务,而不必因为失地未收复就轻易对他加以激烈的指责。单就当时的政治任务而言,我认为宋高宗是一个遭到低估的政治家。

祖宗之法与岳飞之死

宋承唐末五代之乱,赵宋对骄兵悍将极为戒备。自建国始,直接领兵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以防止他们利用机会发动政变;而主管军政大计的文官,虽有权调动军队,制订战略决策,却又无一兵一卒。宋仁宗时狄青功高,但仍遭贬黜,他问宰相文彦博外放原因,文答:“无他,朝廷疑尔。”

宋廷在对武将压制的同时,又一向加以优渥待遇。正一品宰相料钱每月300贯,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400贯;节度使的公用钱更惊人,每月3000贯至一万贯,而岳飞建节两镇,月薪至少万贯无疑。自高宗南渡,财政拮据,官员的俸禄只支1/3到2/3,“唯统兵官依旧全支”,这无疑也激发了岳飞效忠的决心。

高薪养兵的用意,在于使之乐于享受,而无政治野心。《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秦将王翦伐楚,出兵前再三向秦始皇要求赏赐大批良田美宅。有人不齿,王翦却说:秦王惯常猜疑,如今将秦国所有大军全交给了我,我不这样做,难道让秦王对我起疑吗?

岳飞没有老将王翦那样洞察世故。我们后人在看待岳飞的事情时,遭遇到一个强有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岳飞是个赤诚的爱国者。宋高宗和我们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逻辑,难以判断岳飞是忠臣还是野心家。岳飞接近士大夫,又清廉自好,颇得军心,能答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话,显示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物。而雄心与野心常常是一回事,在宋高宗难以确认岳飞是否忠诚的情形下,他宁可错杀。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

岳飞不懂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已是“骄横”了。岳飞在狱中听一个狱子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不禁悲愤难当,然而只有大书“天日昭昭”四字,实至死也未知这一猜疑与自己平素没有心机和政治觉悟有关。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三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

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正如他的'诗中所讲: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四岳母刻字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诞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之书,常手不释卷。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不逾月尽悉其术,能左右射。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弓三百宋斤,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初露峥嵘

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抗金形势图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三百人的骑兵小队前往魏县李固渡进行侦察。忽与金兵遭遇。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宋骑随后掩杀,金兵逃窜。初次小战,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不料被金军骑兵截断,前军兵力单薄,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

收复建康

高宗对杜充放弃开封的举动不加责罚,反而还命他负责长江防务,升任右相。高宗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并派使臣杜时亮向金营呈送《致元帅书》。

屈辱的书信,并未取得金人的怜悯。1129年秋,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宋进犯。完颜挞懒(汉名昌)领军进攻淮南,而由完颜兀术(汉名宗弼)领军直接进攻江南,直捣赵构所在的临安,只图一举灭亡南宋,占领整个宋朝领土。

十一月初,兀术占领长江北岸和县。金军沿长江北岸东进,与李成合攻乌江,离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报“督师采石防守”,却深居简出不做准备。飞入杜充寝阁,苦劝再三至于流涕,但也无济于事。

听到金军渡江的消息后,杜充才派都统制陈淬率岳飞、戚方等将官统兵二万奔赴马家渡,又派王[王燮]的一万三千人策应。陈淬率军力战,飞率右军和金国汉军万夫长对阵,而不战而逃,陈淬战死,诸将皆溃,飞苦战无援,整军退屯建康东北的钟山。杜充又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时岳飞的部下有叛逃者,飞慷慨陈词道:“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哉!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士卒皆被感动,愿随飞作战。

兀术占领建康府后,亲率主力追赶宋高宗。高宗从明州乘船经海上逃到温州避难。

抗金地图金军南侵后,岳飞军则在其后方,乘机给予痛击。金军占领溧阳后,飞遣刘经率兵千人,乘夜攻克了溧阳县城。飞亲自领军转战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广德军的钟村,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1130年(建炎四年)初春,宜兴正被溃军骚扰,县令请岳飞来宜兴,说:“邑之粮糗,可给万军十岁!”二月,飞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在宜兴,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飞不歧视、苛待他们,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

飞抗金英勇,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二月,金军以舟师浮海,穷追高宗三百里未获。兀术借口“搜山检海已毕”,大肆烧杀抢掠之后,从大运河水陆并进,经秀州(浙江嘉兴)、平江(江苏苏州)等地向北撤退。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飞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主少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击战之后,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

金军在水路与韩世忠相持达四十日,被困于黄天荡,因奸细献策才得以入江。陆路上,岳飞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

五月初,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扎营,在夜间以百人敢死队骚扰金军,金军伤亡甚大。兀术准备放弃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杀掠和破坏,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亦称龙湾)向北岸的宣化镇渡江。飞领骑三百、步兵二千冲下牛头山,大破金军,进据新城。又追至靖安,消灭了未及渡江的金军。建康得以收复。

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岳家军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

六月十五日,岳飞回到宜兴,在张大年家题词: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全文见下“个人作品”)

名扬洞庭

建炎末,湖南义军首领钟相被俘杀后,杨么等率领数十万人占领洞庭湖区,濒湖置寨,据湖为险;兵农相兼,陆耕积粮,打造车船,练兵水战,继续与官府抗衡。绍兴元年至四年,先后在鼎口(今湖南常德东,沅水入洞庭湖处)、下沚江口(今湖南汉寿东北)、阳武口(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抗击官军围剿,屡战获捷。社木寨之战中,以车船水军反攻,尽歼守寨宋军,兵势日盛,使官府惧之为心腹大患。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路制置使,刘延年为随军转运使,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前往镇压。军抵潭州(今湖南长沙),张浚布阵:分兵封锁湘阴、桥口(今湖南湘阴西南湘江西岸)、益阳、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阳渡等湖区诸要津;令岳飞率军趋鼎、澧(今湖南常德、澧县),自上游袭取杨么、夏诚等寨。五月,岳飞至鼎州,先遣降人杨华为间,入寨潜结杨么属下,诱降义军;同时,置寨列舰,实施军事威胁。六月初二,义军龙阳(今湖南汉寿)汛州村大寨首领杨钦领所部三千人及战船出降;寻其余大寨首领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亦举寨相继就招。义军大部被瓦解,惟杨么、夏诚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区地势艰险莫测,且舟师水战不及义军车船水军,遂先遣人开堰闸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滞车船。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进围杨么寨。杨么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杀,余众被歼殆尽。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至此,杨么之乱被官军平定,就连都督张浚也不得不赞许道:“岳侯殆神算也!”。因岳飞巧智神算,从此名扬洞庭。“徒有王[王燮]数年之劳,未闻岳飞八日之捷。”(史称洞庭湖之战)。

两度北伐

1136年(绍兴六年)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于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讨伐伪齐的檄令,并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宝丰村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州,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商(陕西商县)、虢(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县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洛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

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复卢氏、长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

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二万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飞此时已胜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

飞撤军前,为避免遭敌追击,命王贵、董先向蔡州城发动一次进攻,以作掩蔽。但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董先、王贵等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飞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3 尽忠报国

岳母刺字

岳飞背上刺的字就是“尽忠报国”,并非“精忠报国”。不过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表彰岳飞的战功,曾御赐手书的“精忠岳飞”四字给他作旗帜,后人将二者混淆了。

记者查阅一位学者写的《岳飞新传》,书中有记载:因高宗杀岳飞,加之秦桧为相,故而关于岳飞的史料很少,即便有,也是篡改历史真相者居多。该书提到了《金陀稡编》这部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籍。此书是岳飞被害21年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后,其子岳霖开始搜集资料,整理其父的历史而形成的一个草稿,书中无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

《宋史》卷三八《何铸传》中有条资料很重要,何铸在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但是《唐门宗谱》出现很晚,史家评判“讹谬甚多”,姚氏是普通农妇,没有文化,应当不会自己刺字。但姚氏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一事,在《金陀稡编》卷九《遗事》中有记载。

到底谁对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史研究方向专家杨果表示,史学界普遍认为岳母刺字只是传说,并非史实。这个故事对于岳飞传奇形象的塑造有一定作用。至于岳母刺字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更加无从考证。杨教授说,目前业内专家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也存在一定争议。

4 武术成就

岳飞在武术史上被尊为“武圣”,深受后世敬仰。岳飞自幼拜名师习武,武功精湛,技艺出众。明清以后流传和形成的诸多拳派拳种,很多都冠以“创始人”岳飞之名,而盛传于民间各地,至今不绝,影响极深。为此,对在武术史上享有“武圣”之称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武艺做一番考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清代《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记载,岳飞死后,秦桧密令追杀岳飞家族。岳霆、岳震以及岳家军老部下为避灭门之祸,逃至五郎关下的聂家湾,繁衍生息,世代相传至今。此后岳震和岳霆将岳飞记述的拳谱、拳理、拳法、拳诀和拳歌整理成《武穆遗书》,其内容包括数十种拳术和器械套路,点穴术使用说明,《打法诀》和《八法取用歌》等。岳震作为岳飞的四子,驻守黄梅期间对南宋的安定和岳家拳的发扬功不可没。

岳家拳的流传,核心区域是蕲春、黄梅、广济三县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当年岳家定居的杨梅岭所在地。而岳家拳兴盛的原因,除了人们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和怀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尽管金元时期严禁习武,但岳家拳仍能流传民间,并一直保持着古朴刚劲的风格。无论岳家拳衍生出多少分支,追本溯源,都与岳家拳一脉相承。如今岳飞后裔在湖北黄梅、武穴已相传33代,共计2000余人。

5 军事思想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而且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他列举春秋晋国“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例,认为此“皆谋定也”。所以,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他说:“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

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图。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6 郾城大捷

在873年前的今天,1140年8月21日 (农历七月初七),岳家军郾城大捷。

南宋岳飞所统率的“岳家军”势力最强时达10万人,是当时对金作战的主力。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得人民群众拥护。1140年(绍兴十年)金军4路大军南下,岳飞率轻骑驻郾城部署兵力迎敌。金兀术率精兵1.5万余人,到达郾城北面,以重铠严装的“铁塔兵”列正面,“拐子马”布列两侧,进攻岳家军。

1140年8月21日(七月初七日)岳飞令将上各持刀斧,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在郾城大败金军,接着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岳飞鼓励将上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但宋高宗与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一心求和,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最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读后感五岳飞是南宋的一名爱国将领,他背负着母亲“精忠报国”的刺字率领着岳家军一次次痛击外来侵略者。要了解岳飞,还要从他小时候拜师学艺的故事说起。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那是在—个冬天的下午,外面吹着寒风,突然在—个农居的小房子里传出—阵又—阵婴儿的哭声,岳飞就在这天下午出生了。岳飞在妈妈怀里不停地哭着,小脸涨得通红,岳飞的爸爸在旁边来回走着不停地拍着脑门,哎,该给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正好这时候,小房的上面正好有—只大鸟嘴里哇哇叫着飞了过去,岳飞的爸爸脸上露出了微笑:对,就把这孩子叫做岳飞吧。希望他以后能象大鸟—样展翅高飞。

在岳飞出生只有二十八天的时候,这天早上岳飞爸爸要到镇上去办事,突然黄河发了好大好大的洪水,那洪水就象—个张着大嘴的魔鬼,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呼啸而来,吞没了—个又—个村庄。当洪水来到岳飞的'家门口时,岳飞的妈妈急中生智,抱着岳飞跳进了—个大大的水缸,就这样,洪水就载着这只水缶不停地漂啊漂,周围已经不见了村庄,全是黄黄的洪水。

终于,几天过去了,大水也退去了,岳飞和妈妈也漂到了—个小镇上。岳飞和妈妈便无家可归了,于是他们就在这个小镇上安家落户了。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所以他很早就跟随妈妈到田里劳动,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小岳飞的身上,可是小岳习却—点都不怕,因为他是—个非常坚强的孩子。岳飞还非常喜欢看书,喜欢学习。他常常看书到深夜。岳飞从书中知道了很多的知识,比如说要尊老爱幼,要懂礼貌。他还非常喜爱看打仗的书,他想长大以后做—个大将军,率领—支军队去保家卫国,去帮助国家不受到别人欺负。

宋史岳飞传 篇7

从中国传统历史评判标准来看,中国历朝武臣宿将多如过江之鲫,然而称得上完人,忠勇智信仁义兼备,得以长时间入庙堂享香火,且又为民间传颂者,不过岳飞、关羽两人。很少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质疑其武功与道德,似乎只有抗战时意气消沉、决心媚日的,才敢放言岳飞是不能节制的军阀。

?笏 宋代:从跋扈将军到蒙冤忠臣

起初,岳飞在正史中的地位略微尴尬,绍兴十二年宋金议和后,秦桧倚仗金人“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的要挟,稳当终身宰相,独揽大权。为了钳塞朝野之口,湮投“风波亭”的真相,秦桧安排其子秦嬉主编宋高宗生前的编年史,又恣意篡改官史兼严禁私人修史,自以为可在历史上永葆美誉,不留骂名。起初这种颠倒黑白之举颇有成效。《三朝北盟会编》中,作者徐梦莘不惜笔墨地歌颂朝廷处置及时有力,没有造成唐代武将坐大、割据一方的局面,称岳飞、范琼等将领都因“跋扈”而不得善终。更有甚者,宋高宗与秦桧甚至因为憎恨一个“岳”字,居然接受岳飞前幕僚姚岳的建议下令将岳州改名纯州,其节镇名岳阳军又改为华容军,以钳民间悠悠之口。

宋绍兴三十二年,孝宗赵昚继位后,岳飞得以,朝廷追复了他生前职务。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廷臣为岳飞定的谥号是“忠愍”,但孝宗认为“愍”字一用,则有“使民悲伤,折伤”之意,是表明刚刚退位的太上皇赵构处置失当,故而改为“武穆”。昭雪后,岳飞三子岳霖以及其孙岳珂就开始了岳飞生前史料传略的编纂工作。岳珂不可谓不勤奋,五年之内就完成了巨著《鄂王行实编年》,接着又完成了岳飞生前手札文稿以及他人记载史迹的汇编《金佗粹编》和《金佗续编》。自此之后,不管官方史传,还是民间叙事,基本都是以岳珂著述为蓝本,岳飞的官方庙堂形象与民间传说有了一个统一的源头。

遗隧的是,岳珂的著作虽宏大,但远谈不上严谨,他自己也成人,材料来源杂驳不纯,除了当年岳家军故吏部将的个人回忆、官史记载,还有各种未经查证的民间野老传言,再加上急于为先祖昭雪,褒奖其忠义武功,各种夸大杜撰自不在话下。譬如《编年》中说岳飞诞生之时,有大鹏巨鸟在屋顶上盘旋宛转而鸣,诞生后未满月,就遇到黄河内决,岳母姚氏情急之下,怀抱其坐在缸中漂流避祸,居然安然无恙。又说他生有神力,十二岁时,就能拉开三百斤的硬弓和八石之弩。连其子岳云也是天生神力,能使一对重达八十斤的铁椎(锤),能够在万军丛中百进百出,人马浴血受伤百处亦毫不言退。

在岳珂的记述中,先祖岳飞的官阶与战功不仅有“灌水”成分,许多具体细节也有破绽。建炎四年(1130年)的牛头山大战,说岳飞以三百骑兵两千步卒从牛头山上冲下,大军随后而下,势如破竹,斩获金兵中“秃发垂环者”三千余,俘获战马三百匹,其中万户千户级别的女真高级军官十余人,铠仗“数以万计”,解了建康之围,以当时女真军与宋军战斗力之对比,不免有夸大,然而更夸张的还在后面:绍兴十年(1140年)朱仙镇之战,在《金佗粹编·行实编年》中,岳飞于郾城大破金军之后,进军距离北宋故都汴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兀术坐拥十万大军,但一遭遇岳家军前锋五百精锐骑兵“背嵬骑”就四散溃逃。

根据岳珂的记载,此战中,岳家军大破金营连环骑兵(拐子马,铁浮图)。而岳珂对此战役的描述,其实是将前辈文人杨汝翼、汪若梅描述1140年宋将刘琦“顺昌大捷”的战报照搬过来,略作修改而己。实际上,宋仁宗年间编辑的《武经七要》里明确指出:拐子马,乃是指投有固定列阵的方位和地点,只准备随时听令、相机策应或赴援某部之用的骑兵而铁浮图则是浑身重铠,“望之若铁塔一般”的金兀术亲军侍卫。岳珂所作的这些夸大杜撰后来被收录进《宋史·岳飞传》中,经过民间文学与戏曲创作的又一轮演义后,铁浮屠变成了威力巨大的火炮,金兀术还排演了致命的金龙搅尾大阵,连水浒梁山好汉徐宁所遗留下的钩镰枪都露了一小手,可谓技术架空,穿越乱斗。

乱世出英雄,乱世之际民间更需要英雄,民间叙事中岳飞抗金的故事正是萌芽于南北战乱不断的宋代。身为中原“正统”王朝的南宋偏安一隅,政治黑暗,人民要同时遭受北方游牧异族劫掠之害与南宋朝廷压榨蹂躏之苦,为此不得不寄情于诸如岳飞这样的忠臣良将或水浒好汉这样的草葬英雄。宋代市井“瓦舍”中繁荣的说唱民间艺人开始依据正史蓝本,在简约的描自中尽情填充他们的想象和愿景,除了遥远的周武伐纣,三国纷争,隋末兴唐豪杰,中兴四名将“岳(飞),张(浚),韩(世忠),刘(琦)”的故事也开始在下层民众中广泛传播开来。据史书记载,岳飞所率驻屯大军驻扎过的鄂州,有不少民众偷偷在家张挂岳飞画像用以祭拜缅怀,正如诗人刘过所写:“过日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笏 元明清:好汉岳飞加神明岳飞

元世祖忽必烈征服中原与南宋疆域后,为了“维稳”、柔化汉族反抗意识,优待宋代遗臣,修缮前代忠烈庙宇,杭州栖霞岭下的岳庙自然也在此列。他将岳飞的谥号追加“保义”两字,还特命江浙行省地方官出钱重新收集,刻印了已经散佚的《金佗续编》。元明两代,通过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以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武穆精忠报国传》等作品,岳飞的地位被进一步拔高,在宋代中兴四将中位居第一,再创作者依据三国演义中孔明初出茅庐的情节,令岳飞在上阵伊始的青龙山之战中就亲率五百健儿,利用火攻,水袭,伏击等战术打败金兀术十万大军。

而元代杂剧戏曲并起后,作为民间大众“人格投影”的历代英雄人物也有了直观的形象。宋人画师刘松年所传《中兴四将图》人物绘卷,岳飞的面相为方脸大耳,面容白皙,眉宇开阔,双目有神,而元明时代戏台上的岳飞脸谱,则在英武俊朗的白色之外,加上了表示忠义的红色与表示成熟持重的长须。元明两代戏曲中,岳飞的“受屈忠臣”与“盖世良将”双重形象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有趣的是,为了防止岳爷爷庙堂之上过分严肃,一群性格各异草葬泥土气十足的岳家军“好汉”式将领的形象与岳飞轶闻也逐渐被创造出来,诸如落草的吉青,性格淘气顽劣的福将牛皋,孤僦的高宠、杨再兴。岳飞自身也有了某种江湖好汉的冲动与打抱不平感:诸如他少年时曾前往沥泉山沥泉洞中斩除蛇妖,蛇妖尾部遂变成了他的武器沥泉神矛;上京比武之际他拒绝“潜规则”与“让球”,毅然枪挑小梁王寄走了武状元头衔。

在民间把岳家诸将奉为神明的同时,朝廷官方也不甘落后。有明一代,前有蒙古,后有女真边患,都急需树立对抗北方异族的忠臣良将形象。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朱元璋钦定岳飞为历代三十七名臣之一。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迷信道教的万历皇帝干脆把岳飞封神,加上了“三界靖魔大帝”的头衔。从明代开始,岳飞故里汤阴以及杭州岳庙获得了国家一年春秋两祭的待遇,清代乾隆皇帝更是亲撰赞词,并派大臣皇子前往岳庙参拜。

英雄越传奇,奸臣就越不堪,元代所修《宋史》说到秦桧己很不客气,评价是:“两据相位,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雌教,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其顽钝者,率为桧用。”明代之后,民间叙事中对于秦桧的抨击上了一个新台阶:“批倒,批垮”还不够,还要“批昊”,秦桧死后不但要在地狱里受百般酷刑折磨,连他生前的形象也被盖棺定论为“天生叛徒”。情代戏曲传奇《如是观》第十出,特地杜撰出金兀术本人在放还秦桧夫妇回归南宋时,亲嘱他们:“俺耍你夫妇到南朝去做个细作,记俺十二个字……主和议、收甲兵、逐李纲、杀岳飞。此四件事你须牢记着。”武宗朱厚照正德八年(1513年),都指挥使李隆在杭州岳坟前铸秦桧、王氏、万俟卨三人反绑铜像,到了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又改用铁重铸,而再坚硬的材质,都无法抵挡前来凭吊的民众对这些塑像的大肆损毁发泄。

中国传统历史观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式,所以在民间讲史叙事中,这个原则也通过用前代英雄比附当代豪杰的描写来体现。在明清两代的岳飞民间叙事中,岳飞屡次被比作李广、韩信等含冤而终、壮志未酬的前代名将;牛头山之战中,力挑l2辆铁华车的悍将高宠被写成北宋初期名将高怀德之后;而朱仙镇一战力杀金兵四员先锋大将的杨再兴,则被当怍杨业之后。到了成书稍晚的《明英烈》中,明王朝驱逐蒙古人的建国历程成了宋与女真史诗性战争的延续;名将张兴祖的兵器盔甲完全遗传自岳飞,其面容也酷似后者,而且他是元朝名将脱脱太师手中传自金兀术的“九凤朝阳刀”唯一的克星。

岳母刺字,是岳飞传说中彰显“忠义”价值观的核心情节。到底是谁在岳飞后背刺了“尽忠报国”?起初说法不一,《宋史》与《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刺字之人身份不明。到了明传奇《精忠旗》中,“尽忠报国”为部将张宪所刺。最终,在清代传奇戏曲《夺秋魁》中,出现了岳母刺字的情节,从而生动地将忠孝理念结合在一起,突出岳家“一门忠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