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陶潜集》练习题及答案优秀22篇

文言文《陶潜集》练习题及答案优秀22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因假归白阁西草堂阅读答案】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雪晴晚望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1

雪晴晚望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雪晴晚望【注】

贾 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阅读题

8、题目为“雪晴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答:

9、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解析

8、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缓下山,回到被白雪覆盖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形象的鉴赏能力。本诗描写景色的。部分为前三联,答案从前三联中筛选整合即可。因为题干中有“简要叙述”的要求;所以只答意象不叙述不能得满分。

9、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了山寺里传来的钟声,平添了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点明了归隐的主旨。前六句写了所望之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的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有声有色、活泼动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归纳尾联内容不能脱离前三联,分析尾联作用要使用术语。尾联的归隐之情源于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的经历。

文言文练习题以及答案 2

文言文练习题以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兴宗幼为父廓所重,与亲故书曰:小儿神气似可,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少好学,以业尚素立见称。兴宗行己恭恪,光禄大夫北地傅隆与父廓善,兴宗常修父友之敬。

后拜郎中,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孝武新年拜陵,兴宗负玺陪乘。及还,上欲因以射雉,兴宗正色曰:今致虔园陵,情敬兼重,从禽犹有余日,请侍他辰。上大怒,遣令下车,由是失旨。又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兴宗时在直,请急①诣朗别。上知尤怒。

时殷琰据寿阳为逆,上遣辅国将军刘勔攻围之。四方既平,琰婴城②固守。上使中 今直使中 不从。琰得诏,谓刘勔诈造,果不敢降,久乃归顺。其先见如此。

注:①请急:请假。②婴城:调兵绕城。

1、对下列四句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所顾惮惮:害怕

B、致虔园陵。虔:拜祭

C、请急诣朗别诣:前往

D、果不敢降果:果然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业尚素立见称。

①上欲因以射雉。

②其先见如此。

②周朗以正言得罪。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得失:正确与错误。

B、亲戚故人无敢瞻送,瞻送:探望送行。

C、陛下宜赐手诏数行。手诏:亲自写诏令。

D、时殷琰据寿阳为逆。为逆:作反,判乱。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从禽犹有余日,请侍他辰。

A、跟随皇上射猎还有机会,请等别的日子(再去打)吧。

B、打猎以后还有空闲时间,请等别的日子(再去打)吧。

C、打猎以后还有空闲时间,让我找其他时间(再奉陪)吧。

D、跟随皇上射猎还有机会,让我找其他时间(再奉陪)吧。

5、①神气似可

②由是失旨

A、①神态似乎还可以

②因此违背了皇帝的命令

B、①神情气质还不错

②从此失去了皇帝的欢心

C、①神态似乎还可以

②从此失去了皇帝的欢心

D、①神情气质还不错

②因此违背了皇帝的命令

6、今直使中

B、现在简直是让中书省伪造诏令,他就一定怀疑(您)没有诚意。

C、现在直接让中书省写诏令,他就一定会怀疑不是真的。

D、现在简直是让中书省伪造诏令,他就一定会怀疑不是真的。

7、据《南史·蔡兴宗传》所载,蔡兴宗有下列品行,本节选部分都涉及到的一组是

①好学勤奋学识渊博

②讲究礼法行己恭恪

③处事公允宽大为怀

④正言得失无所顾惮

⑤秉性刚直不畏权贵

⑥风流儒雅不拘小节

⑦明晰事理剖断精确

⑧遏恶扬善静默自守

A、①④⑤⑧

B、②③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⑧

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兴宗自幼为父亲器重,遵循父亲教导,不与小人游,故在朝能直言劝谏,无所畏惧。

B、兴宗为人坚毅正直,谏射雉、诣朗别两件事都能不惜冒杀身之祸而犯颜强谏。

C、兴宗对待父亲的朋友,能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而在朝中敢直言得失,触怒皇上。

D、兴宗在朝,能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善于分析形势,对朝政大事常具先见之明。

参考答案:

1、B、(虔,作致的宾语,应为名词虔诚之意)

2、D、(见,一表被动,

烟连山际无人语,只有晚归樵牧歌。

注:

①陂:bēi,池 塘。

②青禾:青苗。

1.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具体描述。(2分)

2.诗的最后两句妙趣横生,颇有韵味,试作具体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池塘里清澈的绿水安然而平静, 原野里广大无际的青苗翻滚飘动着的春色图。

2.(3分)最后两句诗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 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扣住后两句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来赏

诗意:池塘里清澈的绿水安然而平静, 原野里广大无际的青苗翻滚飘动着。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寂静,没有人谈笑的声音,只有那晚归的樵农在放声地唱着牧歌。

赏析:

诗人望见的景物有:满塘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弥漫的山烟、放歌的归樵等。最后两句诗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前两句描绘春色之美:清澈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后两句以声写静,更突出了山间的空旷宁静。全诗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文言文练习题及其答案 3

文言文练习题及其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3题。

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熙宁初,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 撄:纠缠 B.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 数:多次

C.同极以为不然 然:这样 D.每苦口力戒之 每:经常

12.把第Ⅰ卷中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

译:

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

译:

13.从以上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与可和苏轼不同的处世态度,试分别加以概括。(4分)

文与可:

苏 轼:

参考答案:

11 C

12 ⑴当时的政论已经很不统一,士大夫们的倾向也各不相同,文同在馆舍中,从未表达出自己赞同或否定的意见。

⑵(苏轼)退朝回来与宾客们谈论,也经常把时政当作话题来谈论讽刺,文同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13文与可:明哲保身,远离时事纷扰,不与之纠缠。

苏 轼:关心时政,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政见

《雪晴晚望》翻译赏析 4

雪晴晚望原文及赏析

原文: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

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步下危峰。

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

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

注释

1、白屋:以白茅覆盖的屋,贫者所居。

2、危峰:高耸的山峰。

3、石松:石崖上的。松树。

4、却回:返回。

5、暮天钟: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

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时景常情,但写得独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姿,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

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也不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也不遮掩。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临,不能再盘桓延伫了。“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郁的诗意。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作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澎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是起过这种念头的。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望景。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泼的局面。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穷。

雪晴晚望诗歌鉴赏习题及解析 5

雪晴晚望翻译及赏析

古诗原文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译文翻译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

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步下危峰。

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

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

注释解释

白屋:以白茅覆盖的屋,贫者所居。

危峰:高耸的山峰。

石松:石崖上的松树。

却回:返回。

暮天钟: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

创作背景

作者贾岛公元8长安应举落第,次年与 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诗文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时景常情,但写得独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姿,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

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也不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也不遮掩。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临,不能再盘桓延伫了。“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郁的`诗意。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作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澎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是起过这种念头的。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望景。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泼的局面。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穷。

陶潜之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6

陶潜之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隐逸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非谢家之宝树

C. 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

4、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分)

(2)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分)

参考答案:

1、A(B赡:供给,C造诣:去(的地方)D畜:存,储存)

2、C(于是,就。A介词,为了/语气词,呢。B动词,到/助词,的。D连词,来/因为,)

3、C(“为了有隐居之资”错误)

4、(1)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什么地方的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 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久)就自己辞职回家了。(亲、堪、解归,各1分)

(3)年老时志气应更加旺盛,怎么能在白发苍苍是改变心志;处境艰难应更加坚定,不能抛弃远大的志向。(益、移、穷、坠,各1分)

语素知识点

1.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2.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吃、大、十等。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素构成词。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人”;“人参”。“吃”;“吃亏”。

3.语素的分类

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习、确、民”;

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语文成语

1.[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2.[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3.[张皇失措]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0

4.[荡然无存]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5.[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6.[情郁于中]有的情感积聚在心中

7.[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8.[大庭广众]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9.[长途跋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10.[穷愁潦倒]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草堂集序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译文 7

草堂集序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译文

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节选自李阳冰《草堂集序》)

20.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 处)(3 分)

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

21.文中说“自三代已来”,三代是指 (限填三个朝代的名称)(2分)

22.依据材料,文中所写之“公”应该是指(2分)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陈子昂

23.本文作者认为“公”在文学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40字)(3分)

答案解析:

20。 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

21。夏商周

22。A

23。扫除了诗歌创作方面的梁、陈时代宫廷的靡靡之风;内容上多讽喻寄托,更加关照现实。(“内容上多讽喻寄托,更加关照现实”答“使之产生本质的变化”亦可。)

参考译文:不读不是圣贤写的'书,耻于写那些淫词滥调,所以他说的言辞大多像是神仙说的话。凡是所写的文章,言语之中多含寄寓之意。从夏、商、周以来,《国风》《离骚》之后,追逐屈原、宋玉,指责并超过扬雄、司马相如,雄视千载,无人抗衡。所以王公贵族纷纷倾倒于他,名流也纷纷与他交游;学子们纷纷向他学习,就像鸟儿拥戴凤凰一般。卢黄门说:陈拾遗(陈子昂)提倡改变颓靡的文风,天下的文章忽然就变了风格。可到如今诗歌还是有梁、陈时代宫廷的靡靡之风。到了李白才真正有了本质变化,靡靡之风如同扫地一样被扫得干干净净。古人今人的文集,都没人看了,只有李白的文章,流行于天下,真说得上是他的能力可与大自然相抗衡啊。

雪晴晚望翻译及赏析 8

《雪晴晚望》翻译赏析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前言】

《雪晴晚望》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写景诗。这首诗的诗题交代了晴雪和暮色这两种所写景物。首联点明主旨及背景,中间两联写雪中景色,尾联写诗人回山寺的有声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图。诗句淡笔勾勒,意象清冷峭僻,空旷寂寥。

【注释】

白屋:以白茅覆盖的屋,贫者所居

危峰:高耸的山峰

石松:石崖上的松树

却回:返回

暮天钟: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

【翻译】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步下危峰。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时景常情,但写得独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姿,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

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也不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也不遮掩。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临,不能再盘桓延伫了。“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郁的诗意。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作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澎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是起过这种念头的。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望景。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泼的局面。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穷。

雪晴晚望原文及赏析 9

晚晴 杜甫-晚晴阅读答案

导读:

这是一首并不著名的诗,在一般人的眼里并不熟悉,却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其原文如下:

晚晴

杜甫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怀干可自添。

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晚晴字词解释:

【杜臆】朝雨而晚晴,乃同日所作。何逊诗,“褰裳对晚晴。”

村晚惊风度①,庭幽过雨沾②。夕阳薰细草③,江色映疏帘④。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时闻有余论⑤,未怪老夫潜。

(薰草映帘,晚晴之景。整书酌酒,晚晴之事。未有与俗相安之意。言时闻蜀人之论,未尝怪此一潜夫也。本传谓公在成都,与田夫野老相狎荡。盖能亲厚于人而人共悦之,故有后二句。【洪注】老夫潜,只是说老潜夫,特倒拈以协韵耳。旧注因后汉王符有《潜夫论》,遂将论字属自己,其说难通。)

①曹植诗:“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②陆琼诗:“庭幽花似雪。”③《诗》:“度其夕阳。”《别赋》:“陌上草薰。”鲍照诗:“北园有细草。”④【黄生注】江色映帘,夕阳返照故也。梁元帝诗:“疏帘度晚光。”⑤《子虚赋》:“愿闻先生之余论。”孔融书:“乃使余论远闻。”《宋书・江夏王传》:“如闻外论,不以为非。”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以上这篇晚晴 杜甫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雪晴晚望阅读答案解析 10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1)后

(2)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

、(1)诗人选取薄暮雪霁天晴时分,出门远眺见遍山白雪,樵人初归,野草燃烧,断断续续的烟霭生于傲立的石松之间,空山寒寂,景物清冷;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空山独行,情感清冷(心灰意冷、凄凉、失落、苦闷)。

(2)整首诗在写景上,远近结合:选择了“野火”“断烟”“危峰”等远景,也选择了溪水这样的近景;动静结合,选择了“白屋”“寒日”“溪云”等静景,也选择“归”“下”勾勒出山间景物的生气和动态;俯仰结合,写了天上溪水上升腾的'云朵,也选择了采樵人沿着羊肠小道缓缓下山;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视听结合,这首诗歌前六句全为望景,最后一联写清脆的钟声让诗歌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余韵无穷。

关于雪的古诗《雪晴晚望》赏析 11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

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

洞庭南是岳阳城。

概括这首诗所见之景及所表达之情。(2分)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初秋的一个晴天在江边眺望长江时的所见之景;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的赞美之情。

评分:共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在初秋的一个晴天在长江边眺望长江。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和浩浩荡荡的赞美之情。赞叹长江的一望无际。

古诗阅读题:雪晴晚望 12

贾岛①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 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答案:

(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晚晴 杜甫-晚晴阅读答案 13

雪晴晚望

唐代: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译文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

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步下危峰。

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

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

注释

1、白屋:以白茅覆盖的屋,贫者所居。

2、危峰:指的是高耸的山峰。

3、石松:指的是石崖上的松树。

4、却回:返回。

5、暮天钟:指的是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

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时景常情,但写得独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作者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姿,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

作者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也不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也不遮掩。

作者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临,不能再盘桓延伫了。“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作者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郁的诗意。这一收笔,吐露出作者心灵深处的隐情。作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澎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作者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是起过这种念头的。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望景。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作者,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泼的局面。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穷。

[关于雪的古诗《雪晴晚望》赏析]

《晋书·陶潜传》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14

《晋书·陶潜传》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堪:忍受,禁得起

B.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私:暗地里

C.既绝州郡觐谒 觐:拜见

D.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1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潜不受世俗羁绊的一组是

(3分) ( )

①征著作郎,不就 ②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③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⑥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潜为了有隐居之资,应对年老家贫的'尴尬局面,做了州祭酒,但不堪吏职,不久便自解归,躬耕自资,又得了病,执事者便让他当了彭泽县令。

B.陶潜担任彭泽县令时,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来,别人告诉他应当束好腰带去拜见督邮,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便解印而去。

C.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D.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5分)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2)(5分)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12.D

13.B

14.C

15.(1)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2)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15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用斜线“/ ”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王渔洋作诗善施人工之法,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笔,则譬如飞蓬乱首,狼藉阔眉,妍姿本乏,风流顿尽。渔 洋 天 赋 不 厚 才 力 颇 薄 乃 遁 而 言 神 韵 妙 悟 以 自 掩 饰 一 吞 半 吐 撮 摩 虚 空 往 往 并 未 悟 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故余尝谓渔洋诗病在误解沧浪,而所以误解沧浪,亦正为文饰才薄。

(节选自钱钟书《谈艺录》)

渔 洋 天 赋 不 厚 才 力 颇 薄 乃 遁 而 言 神 韵 妙 悟 以 自 掩 饰 一 吞 半 吐 撮 摩 虚 空 往 往 并 未 悟 入

20.材料中“飞蓬乱首”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哪一部典籍?“误解沧浪”句中,“沧浪”指的是宋代哪一位诗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本段中找出三个词,概括钱钟书所认为的好诗人应该具备的条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2分)渔 洋 天 赋 不 厚/才 力 颇 薄/乃 遁 而 言 神 韵妙 悟/以 自 掩 饰 /一 吞 半 吐/ 撮 摩 虚 空/往 往 并 未 悟 入

20.(2分)《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严羽

21.(2分)天赋、才力、妙悟

【附译文】

王渔洋写诗,善于运用人工技法,然而一不小心,任意下笔的话,作品就好比发如乱草、阔眉狼藉的女子,本来就缺乏美貌,现在更失去了少许流风余韵。渔洋天赋不厚,才华微薄,所以就借助言说诗歌的神韵、诗人的'妙悟来逃避这个问题,以便掩饰自己。如此,好比说话吞吞吐吐,用手撮起、摩挲虚无缥缈之物,往往并没有悟出什么,却作出点头微笑、闭目猛然省悟、言语表达不出、心有所悟的神态。所以我说渔洋的诗,毛病在误解了沧浪(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有“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之句),而他之所以误解沧浪,正是因为用文字来掩饰才华薄弱。

文言文《陶潜集》练习题及答案 16

文言文《陶潜集》练习题及答案

《陶潜集》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学,善属文 属:写作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候:安抚

C.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赉酒具 赉:携带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舆:抬

【答案B 候:探望、问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即便就酌,醉而归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乃瞻衡宇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既自以心为形役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乐琴书以消忧

【答案D D、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A、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B、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动词,担任;介词,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答案:B 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

“陶潜”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7

“陶潜”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5.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

6.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分)

答:

②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

答:

参考答案:

4、A(B赡:供给,C造诣:去(的地方)D畜:存,储存)5、C(“为了有隐居之资”错误)

6、①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什么地方的'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 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久)就自己辞职回家了。(亲、堪、解归,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 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辞职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弯腰,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不久,被征召做著作郎,他没有去任职。既拒绝了州里和郡里的人前来拜见,也就从未去拜访过这些人,所去过的地方只是田里和家里,以及到庐山游览观光而已。

刺史王弘很钦佩仰慕他,至于(陶潜的)酒啊米啊,用光的时候,(王弘)也会经常供给他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存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岁,文集流传于世上。

文言文节选练习题及其答案 18

文言文节选练习题及其答案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来源:ZXXK]

“今王治齐,非左右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释】①縠(hú):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⑵吾谁与归( )

⑶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 ⑷于是举士五人任官( )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⑵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译文:

21.【乙】文中王斗向齐宣王进谏,这种“忧国忧君”的做法,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2分)

答:

【答案】

19.(1)探求 (2)归依(3)因此,所以 (4)任用,选拔(每个1分,共4分)

20.(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大王关心国家、爱护百姓,比不上大王喜爱(一块)绉纱(尺縠)。(2分)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后半句即得分)(2分)

《陶潜》文言文练习答案及译文 19

《陶潜》文言文练习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隐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非谢家之宝树

C. 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6、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

7、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分)

(2)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分)

参考答案:

4、A(B赡:供给,C造诣:去(的地方)D畜:存,储存)

5、C(于是,就。A介词,为了/语气词,呢。B动词,到/助词,的。D连词,来/因为,)

6、C(为了有隐居之资错误)

7、(1)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什么地方的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 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久)就自己辞职回家了。(亲、堪、解归,各1分)

(3)年老时志气应更加旺盛,怎么能在白发苍苍是改变心志;处境艰难应更加坚定,不能抛弃远大的志向。(益、移、穷、坠,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 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辞职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弯腰,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不久,被征召做著作郎,他没有去任职。既拒绝了州里和郡里的人前来拜见,也就从未去拜访过这些人,所去过的地方只是田里和家里,以及到庐山游览观光而已。

刺史王弘很钦佩仰慕他,至于(陶潜的)酒啊米啊,用光的时候,(王弘)也会经常供给他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存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岁,文集流传于世上。

《最爱东山晴后雪》阅读题答案 20

雪晴晚望诗歌鉴赏习题及解析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 溪云几万重,19雪晴晚望《志鸿优化》诗歌鉴赏习题作业解析。

樵人归白屋, 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 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 闻打暮天钟。

习题作业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

原词鉴赏

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诗中展现了时景常情,又写得独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姿,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他的诗风那种清冷。

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老师笔记《19雪晴晚望《20志鸿优化》诗歌鉴赏习题作业解析》。“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岂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又怎能遮掩?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临,不能再盘桓延伫了。“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郁的诗意。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澎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为什么这样理解“闻打暮天钟”?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无疑是起过这种念头的。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望景。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泼的局面。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穷。

晋书陶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21

晋书陶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执事者闻( ),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 )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况:比

B.州郡觐谒 觐:拜见

C.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停止

D.而畜素琴一张 畜: 蓄养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执事者闻( ),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 )酒足矣。

A.乎 耳 而 B.乎 之 于

C.以 哉 而 D.哉 也 因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B.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C.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D.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4.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B.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C.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表现了陶渊明悠然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畜,通“蓄”:存,储存

2 . B

3、C

4、C.陶渊明不懂乐韵。

5.(1)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久)就自己辞职回家了。 (以、亲、堪、解归,各1分)

(2)(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素、贵、私事,各1分)

(3)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要有美妙琴音)。(但、趣、劳各1分)

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

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