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生经典语录【最新10篇】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卓越人生经典语录【最新10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卓越人生 篇1

关键词:教育生态;“校—企”联合教学;研究性教学

作者简介:邓学衷(1966-),男,湖南武冈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姚俊俊(1988-),女,河南开封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生态视角下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111)、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项目编号:TS11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15-02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而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在教育实践中见仁见智。随着社会现实问题的日趋复杂,多学科交叉和协同的知识生产方式与教学模式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发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开启了研究现实教育问题的新视角,以教育生态学方法推进的本科会计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课程生态对会计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机理

生态学从生物及其有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研究生物的生存环境,揭示生物的适应行为和生长规律。在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物种是通过创新和相互适应的交互作用来实现共同演化,演化过程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原理:如种群密度制约、种群动力学特征和生态位。[1]与生物物种类似,学科的发展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要受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一个特定时期内相关学科之间又具有相互支撑、相互营养的共生与交互关系,这又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内部因素,学科生态系统正是在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演进和发展,并带来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知识总量增长。课程作为学科生态系统的一个因子是形成创新人才能力要素和推动学科发展的基础,运用生态学工具推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反映了教育教学适应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的时代要求。

就会计教育而言,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劳资冲突等系列因素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教育的生态环境,运用多学科综合方法认识商业决策成为会计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加快提升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使课程设计适应会计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根据生态学理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态系统包括课程生态、课堂生态与实践生态三个子系统。课程生态是指在会计学科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形成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经过特定的教育方法在形成学生的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上有独特的功能地位,并与其他课程相互联系。

会计课程与学生构成的核心教学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课程及其相互关联构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并发展学生的能力。图1展示了课程生态作用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在机理。其中,横轴表示课程密度C,纵轴表示学生的知识占有量K,Q点是会计学生应该到达的最少课程和知识量,也是会计学生区别于其他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基本标准;类似抛物状的曲线L1与L2分别描述了不同类课程密度与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存量变化状态,经过Q、A、A1点的直线E、E1反映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动力学性质,其作用机理分析如下:

首先,在曲线L1的情况下,随着同类课程密度的增加,会计学生的学科知识量不断增加,A点是学生在课程密度(Y)可以获得的最大学科知识量;继续加大同类课程密度,由于不能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学生的学科知识重复率增加,产生学习疲劳,批判性思维发展受到抑制,知识增量不断减少,Q、A点确定的直线E揭示该情况下学生能力发展的动力。

其次,在曲线L2的情况下,根据会计与经济决策、企业风险预警的密切关联在会计教育中减少同类课程生态位的重叠,降低同类课程密度(Y1),增加学科大类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水平,学生的学科知识量曲线整体上移,学生可以获得的最大学科知识量移动到A1点,Q、A1点确定的直线E1显示该情况下学生能力发展的动力。

因此,在会计教育的课程生态系统中,如果某一类课程的密度过大,即课程生态位的密度过高,就会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宽度形成制约,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开发,从而抑制学生的能力发展。反之,在规定会计学生应达到的本学科最少课程和专业知识量的标准下,根据会计教育的生态环境变化,降低同类课程密度,增加学科大类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复杂经济行为的职业判断力。

二、课程生态引导的会计教育改革实践

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探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长沙理工大学以“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平台,从2010年开始在本科阶段设置了“卓越会计师试验班”,集“课程改革、企业实践、双师指导”于一体。“卓越会计师试验班”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根据会计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大大改善了会计学生成长的学科环境。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1.“班—组”互补的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个性

学习和认知理论表明,学习模式或学习风格是对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模式及其变革是个性化的,与其个人的遗传智力、社会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是学生个体的延伸;另一方面,学生采纳何种学习模式要与学校的教学要素以及社会文化、就业需求等因素相切合。卓越会计师班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通用专业课程基础上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在这里,全班学生以4人为单元分为若干小组,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一名校内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外导师专门指导;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主篇和辅篇两个部分,前者以班为单位教学,以保证课程基本内容的讲授,后者由指导教师在小组内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职业规划提供辅助教学,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辅助教学材料,使主课堂与辅课堂相结合。例如,“财务会计学”课程在主课堂讲授,而有个小组的辅课堂就学习“会计的文化意义”。

2.“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体验

19世纪后期,威廉·詹姆斯在《与师生们谈论心理学》中明确提出:“一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才能学得最好……有效学习不仅是全面的、跨学科的,也是具体的。”[2]理论教学的抽象和实践教学的具体是学生学习的两个视窗,二者交替地作用于对方,同时使对方更趋完善,这正是教与学不断获得改进的内在机理。会计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较多,一般可分为非正式岗位与正式岗位实践两大类。卓越会计师班学生的非正式岗位实践教学采取了与企业联合的多层次教学:一是根据企业提供的业务资料,分小组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模拟,由企业指导教师点评、修改;二是定期在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人员在班级进行实践指导,提供鲜活的案例分析,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中,要求不同的小组从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工程学等不同学科来揭示现代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

3.依托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

以项目为依托的研究生教学,其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通过对项目中问题的探究,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和综合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提供一种氛围来帮助学生参与、互动,引导学生将新的知识或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事实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通过探索来设定问题、找出获得关键信息的方法、解释问题并最后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卓越会计师班的研究性教学是以分层次的多样化项目为依托展开的:一是在小组层面有校、省、国家三级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企业导师提供的小型会计信息揭示和财务决策辅助项目,校内学术导师提供的国家、省部级课题辅助内容,通过这些项目教学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寻求答案;二是在班级层面结合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对各个小组的项目进行交流、分析、讨论、修改,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并独立地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创造。

4.依托基地的岗位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格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要想学生学会与工作有关的思想和技能并知道其如何使用,工作经历极为重要。“与那种由教师驱动、以书本为导向的抽象教学相比,工作经历将会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投身于那种知识之中”。[3]Martin and Wilkerson的研究揭示,岗位实习增进了学生对会计知识、商业意识和竞争价值的积极理解并发展了与职业人员协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4]为了保证卓越会计师班学生的在岗教学获得应有的效果,学校、院系首先与电力、交通行业的工程项目企业、会计事务所等多家单位签订长期的联合培养协议,提供一定的经费,让每个学生有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在内的至少3个实习岗位可供选择。其次,作为一种正式岗位实践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企业导师,时间不少于6个月;在实习的中期,系部派校内导师到学生所在实习企业进行检查,与企业导师商定论文选题、开题事宜。该环节增强了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的职业判断力,为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打下了基础。

从会计教育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保证了卓越会计师班的培养质量。与同专业的平行班级相比,卓越会计班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优秀,而且在近两年的实践中还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项目20个以及各级奖励,其中部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4个、校级项目15个,学生覆盖面达到96%;而同期平行班仅获得2个校级项目。这些成绩表明,卓越班的教学改革显著地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三、结论及教学改革启示

以课程生态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根据会计教育的生态环境变化,降低同类课程密度,增加了学科大类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复杂经济行为的职业判断力起到了独特的教育价值。从这项教学改革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跨学科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会计教育的教学要跳出单学科的课程设计模式,应根据会计教育的生态环境变化,从跨学科的视野进行课程开发和规划,进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职业能力。在“班—组”互补的课堂教学中,一是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同时,动态吸收部分校外专家学者参与课堂教学;二是充实实践教师团队,使理论和实践、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增强教师参与实践的动力。

2.企业导师和实习基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

为了从机制上确保岗位实习质量,学院与系部首先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提炼出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使学生在岗位实习中上手快,这自然会增强企业接受学生的意愿。其次,学院和系部要对学生在企业的正式岗位实习纪律提出严格的要求,而学生要树立“学本领”的指导思想,积极参与企业导师的项目并与自己的论文工作联系起来,通过项目研究的形式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完成项目报告。企业导师和基地应针对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岗位互换,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和职业判断力。

3.改进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

在教师层面,要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把好质量关,将辅助材料授课、项目研究、在线作业和问题反馈等列入校内教师授课内容并占有适当的权重;企业导师的评价则依据学生实习的岗位数、时间、所完成的实习任务和研究报告进行定量考核。在学生层面,要从学生运用会计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判断入手改进课程考核方式,要改变目前主要以记忆为中心的笔试成绩评价体系,提倡批判性思维,扩大项目研究性学习、案例报告、财务与会计模拟实验、岗位实习及对外咨询报告等内容在考核中的权重并形成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英]Robert May, Angela Mclean.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9.

卓越人生 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25-01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新的“质量工程”,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的培养的模式。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对卓越工程师班的日常管理办法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卓越班的学生在评奖评优管理办法、保送研究生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还存在疑惑。

本文从更好服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出发,在日常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看法,从班级设置、评奖评优、保研推免、科技创新、国际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研和探索,鼓励学生们选择卓越,成就卓越。

一、单独设置“卓越班”,“工程师”们有归属

鉴于“卓越工程师”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学生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因而设置“卓越班”,例如201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1班。“卓越班”属于虚拟班级,既卓越计划的学生不再单独编排学号,其日常的一些管理还是归口于原来行政班级。这样,既方便了“卓越班”小班单独授课的要求,又不影响卓越计划学生日常的一些管理,如学生管理中的零汇报制度等。在“卓越班”里设置班干部,倡导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卓越班”也有资格参评各个层次的优秀班集体、团支部等,这样也激发了“卓越班”学生追求优秀的动力,从侧面也会促进其专业学习,让优秀无处不在。

二、奖学金推免有保障,卓越班学生动力强

“卓越班”学生相比其他同学在相同时的时间内要学习更多的科目,进行更多的实践,因此,其奖学金评定往往容易出现科目不统一、学分不一致等现象,也让学生在评定过程中出现混淆。根据学生所在专业实际情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现制定了以下计算奖学金学分绩的备选方案:通常情况下,必修课与限选课成绩按照学分制进行加权平均得出n1;每门公选课成绩乘以学分乘以千分之二,再将计算后的各科成绩相加,得出n2;最终的学分绩为N= n1+n2。“卓越班”学生同学期要多修若干门专业实践类课程,为鼓励学生,将这几门专业实践类课程算作科技创新学分,计入学分绩中,得出最终的综合测评,与普通班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专业排名,评定奖学金。

在推免政策上,计算推免成绩时,“卓越班”学生在选择参加测评的公选课科目时,也可以选择多修的科目进行冲抵,扩大了公选课成绩的可选择面;“卓越班”学生既可以推荐免试学生型研究生,也可以推荐免试专业型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卓越班”学生在申请推荐免试专业型研究生时给予优先考虑。

三、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常抓不放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其之所以“卓越”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科技创新方面,对“卓越班”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

首先,需要培养“卓越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需要贯穿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之中,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实现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培养和提高。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个创新平台对“卓越班”学生也是十分重要,应该鼓励“卓越班”学生参与到大创负责人的申请中来,要求其在大一大二期间班里的每位同学都能获得一项大创立项,投身科技创新。

接下来,需要培养“卓越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好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衡量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支持下,学生也有资金参与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针对“卓越班”学生,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不同年级给出相对应的科技创新活动,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尽可能制定“卓越班”的学生都要达到的毕业标准:以第一作者身份拥有专利和论文,都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

四、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工程师

引导“卓越班”学生追求卓越,拓宽其国际化视野。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良好的留学专业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拥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认证资格等,都有助于“卓越班”学生走出去。目前,与专业相关的2+2、2+3等联合培养出国交流项目,公费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几个国家的大学交流机会较多。以机自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有德国卓越计划项目,只要成绩符合要求,参加语言考试可比较方便的申请到TU9的知名高校。作为“卓越班”的学生,更应该有国际化意识,在考取国际化证书、出国留学上应该有更高的比例。

在政策上,针对“卓越班”学生,若参加雅思考试超过6.5分获参加托福考试高于90分,给与补贴该次的考试费用;在教育管理上,通过在卓越班内成立出国留学兴趣小组,通过多开展出国留学宣讲会、与我校国外留学生交流互动等形式,让“卓越班”学生近距离感受出国留学、认同出国留学、踊跃出国留学,做一名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工程师”。

以上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目前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上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探索,为了更好的服务卓越计划。做好“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也要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对应形式、规模、内容、对象的思维创新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清楚自己所应该关注和提高的能力,让卓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习惯。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2(2):47-55.

[3] 史泰冈 高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卓越人生 篇3

关键词:植物生产;卓越农业人才;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51-04

高等教育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是高等教育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评估,不仅可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及有价值的判定,而且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是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改方案的重要依据。如何科学地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发展,对于提高毕业生质量至关重要[1-3]。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是考察该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研究水平和结果将为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为培养该类专业合格人才提供重要保证。

我们结合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对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4],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该体系对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的人才进行评估,可为培养优秀的农业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下面就该评估体系的主要内容做一系统介绍。

一、评估体系框架的构成

(一)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

评估指标体系由评估指标、评价依据和评分三个部分组成。评估指标是反映评估对象某一方面特征状态的要素,各个要素的集合就构成指标体系。构成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估指标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不同,重要程度也不同,因而要给它们加以不同的分值。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分值表示一个评估要素在诸要素集合中的重要程度。评价依据则是使用该体系的人员和单位根据本单位情况填写的符合评估指标考核标准的具体内容,符合程度越高,其相应分值越高。

(二)评估体系指标设计与分值分配

1.指标设计。本评估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次。该体系设置培养理念与总体规划、培养条件、教学建设、培养过程管理、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5个一级指标。在这5个一级指标基础上又细化出20个二级指标和59个三级指标,几乎涵盖了培养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2.分值分配。评估指标体系总分为150分,其中一级指标培养理念与总体规划30分,培养条件40分,教学建设35分,培养过程管理20分,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25分。二级指标基础分值为5分,其中对影响植物生产类卓越农业人才质量的关键指标,如学校总体办学思想、专业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情况、实验条件、实习条件、实验课程的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专业素质分值在基础分值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倍。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培养理念与总体规划

第一个一级指标为培养理念与总体规划,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学校的总体办学思想、专业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总分30分。

学校的总体办学思想是形成专业办学思想的指导,高等农业院校中只有学校总体办学思想符合国家和时代对农业院校的总体要求,才能指导各个专业形成明确的专业办学思想,最终才能培养出符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合格农业人才。当前,只有学校和专业确定了办学指导思想,专业才能按照这些指导思想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上3个二级指标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绘制出了蓝图。

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学校和专业都应适应这种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和思路,形成符合卓越农业人才要求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卓越农业人才的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条件

第二个一级指标为培养条件,包括5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实验条件、图书建设、实习条件,总分40分。

培养条件是指培养人才的重要人员和物质基础,这里包括承担学生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包括校外基地指导教师)以及对学生培养至关重要的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其中专业建设是优化培养条件的重要途径。

为培养卓越农业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时应着重开展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培训,特别应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和实习条件是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关键因子,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建设资金投入,校外实习基地则还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保障其长期运行。

(三)教学建设

第三个一级指标为教学建设,包括5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课程的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总分35分。

包括各种教学资源及其运行方式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了课程体系,在此重点是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及其相关资源库的建设,目前课程建设应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标准加以建设。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同样的课程存在多个教材版本,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甄别与选择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主持或参加相关教材编写,通过编书过程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相同的教学资源,其运行方式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下,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授课方式方法的设计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授课质量。

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占有突出重要位置,需要特殊加强和提高,满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培养过程管理

第四个一级指标为培养过程管理,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管理队伍、管理制度与管理手段、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总分20分。

对培养过程进行严格管理是培养合格人才必须具有的环节,管理队伍素质、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管理,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对人才培养过程非常重要,需要人才培养与管理部门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并按体系内容进行监控和评价。

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把对卓越农业人才的要求融入监控和评价体系内。

(五)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个一级指标为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包括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总分25分。

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以上二级指标包含的4项内容,而对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专业素质必须强化和提高,达到卓越农艺师特殊能力要求。

通过分析影响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关键因子,把这些关键因子分解到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各个教学环节中[5],并通过对这些环节的优化和重组,构建了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在这个评估体系内体现了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突出了实践教学过程和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6],希望该评估体系对拟开展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学校和专业具有借鉴作用。同时,我们对卓越农业人才的培养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内容、方法和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本评估体系整体结构、指标体系、分值分配中还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还不能完全体现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以上因素将促使我们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该体系,进一步发挥该体系在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忠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贡福海,范守信。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素质教育的契合[J].中国农业教育,2011,(6).

[3]颜敏,贺金社,周会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4).

[4][5]樊东,张艳菊,何付丽。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策略――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2).

[6]周骥平,张平,李益民,田宝香。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收稿日期:2013-07-26

作者简介:樊东(1969―),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昆虫学研究。

卓越人生 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卓越医生;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09-02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卫生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潍坊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我校也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试点高校。我校是山东省属医学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结合我校学生在全国第二、三届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奖情况和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建设,探索出适合卓越医生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临床医学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之间分工与配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包含课程设置、课程计划、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因素。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经查阅全国近50所地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多采用原苏联模式,支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主要沿用苏联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必修课总学分都比较高,明显高于其他专业,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较低;实验实践学分较少,与理论课的比例大都达不到1:1;由于地方医学院校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公共选修课特别是以人文学科为主导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较少,缺乏医学生医德素养培养课程。在我校2007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分为通修课、专业主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的教学五部分,通修课63.5学分,专业主修课80.5学分,专业选修课38学分,公共选修课共37门,要求学生修完15学分,实践教学70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1:0.4,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为1∶0.9。现有课程体系在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包括侧重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侧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的讲授,弱化了医学生医德素养、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学科壁垒深厚,缺乏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后期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医教分离严重等。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加强基础医学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合理设置必修课,开设更多的选修课,改革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及授课重点,逐步从课程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转变,从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到侧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培养转变。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原有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减少课程间的重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变课程实验为实验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三、基于卓越医生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

根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我校卓越医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能,并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根据培养目标,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结构改为“平台+模块”结构。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和WFME联合声明建立全球医学院校注册制度,没有经过认证的学校不能注册,该校的毕业生不被国际社会承认。国内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文要求各高等医学院校在2023年前必须接受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此,我们打破原有三段式课程结构,构建了通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大平台,在两大课程平台的基础上新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行为科学与伦理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6个模块。模块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要求,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卓越医生奠定基础。

2.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合理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减少医用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等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的重复,适量减少其必修课程的学分,大学英语课程减少理论授课学分,增加实验课程学分。经过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提高到1:0.5。坚持医德人文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首次将课外素质教育学分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科学制定《潍坊医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至少修满4学分的素质教育学分。积极建设通修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努力破解地方医学院校学科相对单一,无法开设高水平素质教育课程的难题,投入96万元,新增30门由全国名校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界泰斗等全程课堂实录的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与文化、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我与人生、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5大模块。新增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拓展了学生的选课范围,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并与临床见习和实习衔接。每学期假期鼓励学生到医疗机构参加社会实践,使技能训练更容易找到实践中的结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教学内容。在全学程中贯彻落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关注学生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在整个教学期间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和终身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根据现代医学发展需要和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要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核心课程制定出相应课程标准,整合精练教学内容。逐步带动全部课程制定相应课程标准。

卓越人生 篇5

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天人关系是《周易》哲学的主题。

《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

《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

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周易》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比如蒙卦,上艮下坎,从卦象上看,是一座高山把泉水蒙盖住了。《象传》云:“山下出泉,蒙。”处在这种情况,就意味着,目前的局面较为蒙昧,但很有希望,只要能够启蒙、击蒙,让清泉流出来,就大吉了。再如晋卦上离下坤,离为火,为日,坤为大地,象征太阳出于地上,象征事业兴旺发达,君子贤人在位。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类比有些简单,失之牵强,但是这在几千年来的古人已经难能可贵的了。

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更奇妙的是,这种排列不仅概括了中国特有的太极思维的规律,而且符合二进位制。因而发明了二进位制的莱布尼兹不能不承认,早在他之前数千年的中国古人已经知道了二进位制。

有关六十四卦整体模型的系统研究目前已经相当深入,人们从这个复杂而又有序的动态系统发现了相当多的宇观规律。

不仅六十四卦是一个系统,囊括了许多自然的规律,堪称宇宙的一个科学图式,就是一个卦,虽说只有六爻,其阴阳关系的“承”、“应”乘”比”据”的演变也是一个运动着的微型宇宙的抽象概括。

很好地认识掌握这套符号系统,深入地灵活地操纵这具宇宙的动态模型,也就是知天了。

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

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

《周易》每一个卦都包含有顺天的含意。比如比卦,上坎下坤,坎为水,坤为地,水与地亲密无间,象征君臣关系融洽,臣尽力辅佐君主,而君也虚心纳谏,事业自然兴旺。涣卦,上为巽风,下为坎水,意味风行水上,象征事业发展顺利,故卦辞说:“利涉大川”。

《周易》不仅用具体的卦象说明顺天的道理,而且在易传中明确提出这一概念。《革卦·彖传》在谈到商汤王、周武王的革命时,明确地说:“顺天而动,不失其时。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里,说得很明白:商汤周武王的革命为什么能成功?原因就在于这场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顺乎天”遵循天意之谓也,引申也可以理解成遵循自然规律,“应乎人”,合乎民心之谓也。

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

于是,《周易》提出“时”的概念。

《系辞下传》云: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这里提出“待时而动”的思想,十分重要。

《周易》第一卦乾卦最典型地说明了“待时而动”的观点。为何处第一爻位置“潜龙勿用”?时机未到也,为何处第二爻位置,“见龙在田”?因为时机到了,“利见大人”,为何处第三爻位置,要“终日乾乾,夕惕若”?因为此为初战,关系重大,要胜而不能败……

屯卦(上坎下震)六二爻与六四爻都有婚姻之象(六二与九五相应,六四与初九相应)爻辞中都有“乘马班如”求婚媾”的话,为何六二爻所说的婚姻暂时不能成功(“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而六四爻说的婚姻“往吉,无不利”呢?原因在于时机。六二爻所说的婚姻固有初九阳刚的牵掣,一时不能成功,需要“待时”,六四爻所说的婚姻,万事俱备,因而求婚者一去就会成功。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变是有规律的,“时”是变的规律之一。《丰卦·彖传》云:“日中则仄,日满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损卦·彖传》也说:“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成。”

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

《周易》除提出知天、顺天等处理人天关系的重要原则外,还提出“乐天”的思想。《系辞上传》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全段话前面是讲“知天”、“顺天”,后面讲到“乐天”。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

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

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熟读《易经》的孔子也不以“克己复礼”作为:他生命的全部,他与学生言志时,最推崇的人生态度还是曾哲的“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至于老子、庄子就更不用说了。

《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

二、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守正中孚尚和

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周易晦卦六爻,由阴阳爻组成。阴阳爻各有其位。一、三,五爻位为阳位,二、四、六爻位为阴位,阳爻据阳位,阴爻据阴位,这叫当位。如若不然,则叫失位。当位叫“正”,失位叫“失正”。

六爻位中,二、五爻位又尤其重要。它们分别据下卦上卦中间的位置,故称中位。如果是阴爻据二位,阳爻据五位,则又中又正,称“中正”。

按《周易》的观点,守“正”、据“中”都是吉祥的,反之失正是不吉祥的。

“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以此观点推论,社会上种种祸乱产生乃是某些人不安分之故,比如君不安君位负君主的责任,臣不安臣位守臣子的职分,那么,这个天下就乱了。一个家、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也是如此。

这个观点虽然偏于保守,但亦有合理之处。

《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

前面我们谈到,《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

这就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了,靠什么去联系群体的心志,靠什么去争取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呢?《周易》明确提出,要靠“有孚”,即靠诚信。诚者,真也。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周易》强调“孚”实在是深刻之至,非是饱经人世沧桑者不能有此体会。

《周易》谈“孚”很多,“孚”宇在《易经》中十几个卦中出现,几占全部的三分之一。这些出现“孚”字的地方,大多阐明这样几个道理:

第一、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就会产生纷争。比如讼卦,卦辞就说,“讼,有孚窒惕”。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这话说得很对。人与人之间,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但如果能开诚布公,相互谦让,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

第二,如果有诚信,则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或好上加好,比如小畜卦六四爻辞说:“有孚,血去惕出,无咎。”意思是:有了诚倍,就可离去忧愁,脱出惕惧,自然,也就无事了。又如大有卦六五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意思是:他用诚信交接上下,得到大家的拥护、尊敬,因而很威严,吉祥如意。

第三,诚信比物资重要。《周易》有好几个卦提到“孚乃利用禴”。“禴”是古时祭祀之一,《周易集解》:“禴,殷春祭名也,四时祭之省者也。”这种祭祀春季进行,祭品菲薄,但心很诚。按《周易》的看法,只要心怀诚信,哪怕是薄祭鬼神,也能得到鬼神的保佑。这样说来,心诚比什么都重要,《既济》卦九五爻辞说得更明白:“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第四,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周易》有好几个卦在谈到“孚”时与“富以其邻”联系起来。何谓?富,以其邻”,就是要让邻居也富起来。小畜卦九五爻辞云:“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传》解释此句云:“有孚挛如,不独富也。”不独富”也就是要让大家首先是邻居也富起来。

第五,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广施恩惠,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你以诚待人,人被感动,自然也会以诚待你。如果是这样,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有众多的朋友相助,你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吗?你自然是万事如意的了。

第六,诚重要的是出乎“中”,那就是说诚要做到真正发自内心。《周易》有“中孚’一卦,《中孚》卦三,上巽下兑,上下各为两阳爻,中为两阴爻,柔在内刚得中,说明内心是谦逊的、诚恳的。中孚卦的卦辞云:“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意思是;心中诚信,用小猪、鱼去祭鬼神,也能获吉,渡大河有利,占问有利。”

《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提出“立诚”这一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了重要作用。

《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

“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往往以“中”为前提,“中”往往以“和”为归宿。“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

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周易》中爻位的关系,特别强调阴阳相“应”相交”。泰卦为什么是个吉利的卦,原因在于泰卦,上坤下乾,六爻不仅都阴阳相应,而且阴阳相交。《周易》的哲学一方面强调“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另一方面又强调“合”,阴阳相应、相交、相合。“分”是发展;“合”是提高。“分”是否定,“合”是否定之否定。

阴阳相合的思想体现在人天关系中,则为天人合一;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则是人人相和。《周易》中许多卦讲人与人之间如何做到“和”。比如家人卦,上巽下离。巽为风,离为火,《象传》云:“风自火出,家人”。风与火关系密切,风助火势,火亦助风力,相得益彰,《周易》以此来比喻一家人的亲密关系。一家人如何做到和?家人卦提出“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男女各职其责,务正其位,夫唱妇随。《周易》有个同人卦上为乾下为离,它是讲朋友之间和同的。这个卦提出了一系列很可宝贵的关于和同的思想。比如,它提出“同人于野,亨”这“野”可以理解成原野,也可引申为宽广,就是说与人和同,胸怀要象原野那样宽广。再比如,它提出“和同于人”要“利君子贞。”贞”可训为正,“利君子正”就是说,利于君子守正。朱熹解释:“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与人和同,易涉邪僻,故利君子贞也。”朱熹的意思:与人同心,本是好事,人多力量大,可以克服大困难,但是与人和同,如果动机不正,心术不好,也可能弄在一起干坏事,所以同人卦说的“利涉大川”只是对君子而言的。

《周易》中也有一个讨论不和同的卦——睽卦 ,上离下兑,离为火又为中女,兑为泽又为少女,《彖传》评论此卦:“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火向上动,泽而下动,方向相反,象征不同心同德,又离为中女,兑为少女,两个女人在一起,全是阴,缺阳,意见又不一致,所以办不成事。从卦象看,初九与九四不应,九二与六五倒是相应,但九二阳居阴位,六五阴居阳位,还是有所憾惜。六三与上九相应,但六三阴居阳位,也有所睽违,上九处睽违之极,能够有六三来相应,不失为一种安慰。上九爻辞是:“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意思是,上九处睽违的极端,孤独烦燥。恍惚中见一头猪背负污泥、拉着一车鬼跑来,惊慌之中举弓射击,可仔细一看,不是强盗,而是来求婚的,如果能遇上一阵雨则可获得吉祥。为什么说是求婚的?因六三来与之相应。为什么遇雨则吉,因为雨在古人看来是阴阳二气交和的产物;遇雨则吉,暗喻和合。

中孚卦九二爻辞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好一幅天地万物、人类社会和合融洽的美好场面。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

三、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

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种种不同韵处境,要处理种种不同的事务。要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在可能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结果呢?《周易》通过六十四个卦的解析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具体的指导。

概括起来,《周易》认为处事的基本态度是果决、审慎、适变。

果决与审慎是不能分开的,离开审慎的果决是鲁莽,而没有果决的审慎是无能。读《周易》,我们强烈地感到自始至终警钟长鸣,号角长鸣。

《周易》的第一个卦乾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意义。

乾卦第一爻“潜龙勿用”。为何勿用?;因为力量不够强大,又时机未到,此时的任务是积蓄力量,是等待时机,切忌轻举妄动。到九二爻,形势不同了,时机到了,也有一定的力量了,此时就要果决地跃出水面;到广阔:的田野去寻找可能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大人”。时的过分小心、犹豫只会坐失良机,到九三爻,“龙”(比喻“君子”)已经面世,并且得到了“大人”的赏识、重用,此时应该集中全力,殚梢竭虑办好上司交给的第一件大事,犹如诸葛亮出山之后,指挥火烧博望坡的那一仗。这一仗在诸葛亮一生的戎马生涯中只能算一小仗,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那么,怎样对待这件事呢?爻辞讲得很清楚,“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既要果决,又要审慎。第四爻位较为放松,到第五爻位,又要警惕了,即使是飞黄腾达至极,也要防物极必反。果然;到第六爻位,因为飞得太高了,无处再可发展,因而后悔了。整个乾卦,从初爻到上九乃至到用九,回响伪就是号角与警钟,令人感奋不已!

《周易》中有个履卦,比较集中地谈风险意识。世界上的事,顺顺当当的当然有,但也有好一些是并不顺当的,有些事真要去办,还要冒些风险。当然,不去冒险,自然较为平安(也只是一般而言),但也必然是平庸;无大成就。世上凡干大事者,无不历经风险,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敢闯难关的勇气,没有临事果决的魄力,怎能取得超乎寻常的业绩呢?在战争中两军对垒,战局风云莫测,取胜者,大多是指挥果决、敢出奇兵、敢冒风险的一方。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果决、勇敢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基础,必须以审慎粗辅佐,否则就会走到愿望的反面。

履卦上乾下兑,卦中唯六三爻是朋爻,其他全是阳爻,六三爻是成卦之主,它可以说是处在群阳的包围之中。《彖传》曰:“履,柔履刚也。”履,踩的意思,一柔踩在五刚之上,局势是危险的,卦辞曰:“履虎尾,不嘎人,亨。”“履虎尾”形象地说明了局势的危险,但何以老虎没有被激怒,没有去吃人呢?原因是势单力,薄的六三爻巧妙地借刚护柔。一方面,六三爻与上九爻相应,可以借上九的力量给予帮助,另千方面\它又“承”九四爻,可以取得九四的庇护。当然;它“乘”九二,是有些不利的,但有利的因素比不利的因素要大,因而虽“履虎尾”,但无害。

就字义来说,“履”通“礼”。《序卦传》说c“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这就是说,虽然践履但没有违礼。“礼”指礼制,引申可作规范、规律理解。履虎尾是很危险的,很危险却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跟不违礼很有关系。

“履虎尾”,需要勇敢,需要果决,但不违礼,需要审慎,需要智谋。

《周易》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决与审慎很好地结合起来。

《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格外值得我们重视。未济卦上离下坎,“火在水上,不相为用”,意味着事情没有办成功。事情既然还没有办成功,当然还要努力。《周易》这一思想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卦序,使得《周易》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生生不已、不断发展进取的体系。

现在,我们再来谈这种不成功的原因。从卦象来看是水在火下,水火不相为用,从卦爻辞来看是正在渡河的小狐失之审慎。卦辞曰:“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汔济”,几乎要渡过去了。小狐也就在这个即将胜利的时刻掉以轻心,也许是太高兴了,它不慎将尾巴濡湿了,结果因尾巴的拖累没能渡过河去。

功败垂成,其教训是无比惨痛的。

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但更多的我认为倒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

《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讲宇宙自然怎么变,人类社会怎么变。讲这些变,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韵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系辞下传》中有这佯一段话: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餍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话的意思是:《易经》作为一种筮书是不可以离开的。它讲的道,屡屡变化,没有停止的时候.道的变化就普遍流转在六又的位子上,上下位于的变化也没有一定,刚柔相互转换,或刚变为柔,或柔变为刚,不可作为定规。对于人来讲,最重要的是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变作为自己行事的法则。

’“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

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化韵原因、规律。关于这《周易》谈得最多。

《周易》认为;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变动不居,乃是因为构成世界的两种基本因素或者说两种力:阴与阳(亦即柔与刚)在不断地发生冲突。《系辞上传》说得很明白:“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种变化的积极成果则是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

《周易》认为,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它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根据这种变化的理沦,所谓吉凶涡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命运也不是不变的。泰可以变成否,否也可以变成泰。因此,你不必为自己目前淹蹇的处境而灰心、颓丧:,你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处境,争取光明的前途。同样,你处在极为顺利处境,并正在飞黄腾达的时候,也不要为幸运喜昏头脑,要当心物极必反,要为自己留下余地,留出退步,否则则可能“泣血涟如”,后悔莫及。

《周易》肯定宇宙万物是变的,人的富贵穷通也是可以变的,这就否定了一成不变的宿命论。《周易》与别的占谊书的根本区别首先在这里。

《周易》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周易》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

承认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这就无异于说,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整个《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卓越人生 篇6

何为“从优秀到卓越”?我们希望在一个人才普遍优秀的企业中实现人才普遍卓越化的转变,而且通过人才的作用去实现企业从优秀的业绩转变为卓越的业绩。取得一时的卓越业绩也称不上是卓越的企业,而是以15年左右的时间去看这个转变的业绩,所以我们要用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去转变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要清楚,企业要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迈进,就必须要让员工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格兰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应该说我们的许多人才都能够和企业共前进,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素质,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说,我们的很多管理干部和员工都已经称得上是优秀甚至是卓越。

但是因为企业发展得太快了,我们的人才结构呈现出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很多员工、很多管理骨干都没有和企业发展同步,在能力和素质方面提高得不快或者没有提高,成为了影响企业高速发展的障碍。而更为可怕的是,有一部分人往往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总是以曾经做出的业绩而居功自傲,没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渴望,把过去的荣誉和业绩当成是现在沾沾自喜或拿出来炫耀的资本,进取心不够。这样,自然能力和素质就没有可能提高,就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求,不要说是卓越,就连优秀都谈不上。

要做到企业的卓越,我们的人才结构必须要齐头并进,全面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以前我们讲过一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的容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块木板,只有不断地将短板转变成长板,那企业的发展才会提速。而目前,我们的人才结构是有长板,有短板,参差不齐,能力素质水平不一。如果是保持这样的一种现状的话,那企业发展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将所有的短板转变为长板,才能真正达到卓越企业的要求,卓越的企业不允许有任何一块短板的存在,否则就称不上是卓越的企业。

实现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迈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键是在于我们的员工有没有向卓越迈进的渴望,能否实现自我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企业要实现从优秀到卓越并不需要企业要做得多么大,而是要形成我们绝对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越来越国际化的残酷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增长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否则我们只有面临被淘汰的厄运。

《德叔中国市场万里行》读本中有这样一段德叔的话:“1993年,格兰仕只有1000多人,1亿多产值,现在已有13000多人,产值也有几十个亿,格兰仕不是很大,在美国还只算是中小企业,我们不要打肿脸充好汉,要实实在在做好汉,踏踏实实做出我们的业绩。只要我们努力劳动,我们就能体现业绩,创造价值,我们就能够长长久久地过上好日子。”这也许是德叔对优秀到卓越从另外一个角度的剖析,是对卓越最为朴实的定义,同时也给了我们“为何要从优秀到卓越?”一个最为实在的答案:长长久久地过上好日子。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个答案远没有诸如“进入世界500强”、“做全球第一”等那样的宏伟和气魄,显得有些土气。但10年来,我们所面临的日益艰险的市场环境,日趋残酷的恶性竞争,可以说没让我们过上一天好日子,10年之久的苦行僧生涯让我们知道“生存”二字的真正含义,也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渴望着能早日“长长久久地过上好日子”。

记得有这样一首歌叫《相信那一天》,歌中这样唱到: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从来做大事,九苦一分甜……,苦苦细思量,没有过不去的关。

要真正做到卓越的企业,我们不仅仅需要的是勇于奉献的精神、直面残酷的胆识、努力敬业的行动、生生不息的信念,我们还需要很多很多别的东西,譬如卓越的人才、卓越的技术、卓越的文化等等。当然,我们最最需要的是所有格兰仕人从优秀到卓越的进取意识。我们一直崇尚“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但卓越的企业应崇尚“卓越合适的人才是企业最重要资产”。我们的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努力让自己成为适合于企业的人才,发挥潜能,丢弃超越能力的紧箍咒。

度过了10年的企业增长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卓越的企业需要企业经营的一切环节都达到卓越,否则就会陷入平庸,要做到一切环节的卓越谈何容易呀!我们是优秀的,但优秀却是卓越的大敌,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企业能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主要原因。我们既要看到希望,更要看到困难、危机和差距。

卓越人生 篇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学院 教学改革

一、调研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招收的学生采用3+1的培养模式,着眼于培养工程应用创新和实用技术型人才。2013年4月22日攀枝花学院开展并扎实推进了“卓越计划”项目建设工程。本文选取攀枝花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越班”)为研究对象,对比2012级机制专业普通非卓越工程师班(简称“普通班”)的教学成果,为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

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卓越班32名同学进行全面普查,并等比抽样普通班共计68名同学,分别从知识、能力、工程素养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卓越班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为93.75%。普通班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有效率为89.71%。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自身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普通班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占总调查人数的67%,不了解的占33%,卓越班学生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占84%,不了解的占16%。可以看出,进入卓越班的同学对其人才培养计划是有一定的认知的,并非盲目选择,说明卓越班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高于普通班学生。

(二)工程师培养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

1.知识培养现状

从奖学金获得所占比例分析,卓越班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尤其是国家励志奖学金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班,奖学金是根据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来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表明卓越班的同学在专业知识掌握方面高于普通班学生。

2.能力培养现状

通过普通班和卓越班的对比,学生对学习强度的感知,两类班级大多数同学觉得学习强度一般,但普通班觉得学习强度大的同学占总人数的38%,而卓越班觉得学习强度大的同学占总人数的6%,识图与制图能力与技术和制造与工艺编制能力与技术普通班掌握程度略高于卓越班,产品设计与分析能力与技术卓越班的掌握程度略高于普通班,机电综合应用能力与设计技术,专业设计工作能力与技术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与技术卓越班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普通班,其中机电综合应用能力与设计技术最为明显,卓越班的同学掌握程度高达82%,而普通班掌握程度为43%;通过以上数据说明卓越班采用3+1的培养模式,让同学的应用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虽然压缩了教学学时,但并不影响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和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四年的学习任务三年完成并没有让学生觉得学习强度大。

3.素养培养现状

对专业的认知:卓越班大部分学生认为与普通班相比优势在于视野更开阔所占比例43%,接近一半的人数,说明采用3+1的培养模式,提前让卓越班的同学完成理论学习,能让他们更早的了解本专业,同时提前实习,可以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

对专业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卓越班同学“完全有信心”的占19%,“有一定信心”的占50%,“没有信心”的占31%,普通本科班中“完全有信心”的占26%,“有一定信心”的占62%,“没有信心”的占12%。结果表明,普通班的专业的信心高于卓越班,经进一步调研表明,卓越班学生期望高,抗压能力弱,对教学改革的尝试抱有一定质疑态度。

四、调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信心

调查表明,我院卓越班学生对专业的有一定的认识。同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相较于普通班学生,卓越班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这一状况说明,目前的培养方案对大多数卓越班学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与此同时,重视科学、工程及技术的国家政策和工科专业毕业生日益受到的社会的关注和青睐,这些因素为他们走向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当然,尽管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是明确的,在这一领域就业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但对成为一名工程师信心是不足的。究其原因,可能与卓越班“3 +1”的培养方案有关。按照培养计划,学生将在最后一学年在企业完成学业,多数学生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期望要超过升学预期。而通过调查发现接下来的实践安排并不十分明确,由于是首次实施卓越计划,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了学生的信心。

(二)循序渐进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安排系统化,提高学生积极性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同感,通过对卓越工程师班全体同学的调查了解到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同学们更加喜欢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讨论中学习印象更深刻,学习效率更高,教学安排系统化,让卓越工程师班的所有同学提前了解接下来的实习计划,提前做好准备,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对专业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同学们提前了解实习情况,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这种“3+1”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习中获得更大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有很大帮助。

(三)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化解学生的困扰和压力

加强卓越工程师班级内部建设,通过班委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重点关注部分存在问题的学生,由卓越班负责老师及部分相关老师组织开展卓越工程师交流会,解答学生的问题,系统讲解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实习计划,化解学生的困扰和压力,让同学们对成为一名优秀的卓越工程师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林建。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10

卓越人生 篇8

从前,有两个兄弟,老大想到北极去,而老二只想走到北爱尔兰。有一天,他俩从牛津城出发,结果两个人都没有到达目的地,但老大达到了北爱尔尔兰,而老二仅仅走到了英格兰北端。

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目的和思想目标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有句苏格兰谚语说:“扯住金制长袍的人,或许可以得到一点金袖子。”那些志存高远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远远离开起点。即使你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你为之付出的努力本身也会让你受益终生。

几年以前的一个炎热的日子,一群人正在铁路的路基忙工作,这时,一列列车缓缓的开来,打断了他们的工作。火车停下来,最后一节车厢的窗户――顺便说一句,这节车厢是特制的并且带有空调――被人打开了,一个低沉的、友好的声音响了起来:“大卫,是你吗?”大卫・安德森――这群人的负责人回答说:“是我,吉姆,见到你真高兴。”于是,大卫・安德森和吉姆・墨菲――铁路的总裁,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愉快交谈之后,两人热情地握手道别。

大卫・安德森的下属立刻包围了他,他们对于他是墨菲铁路总裁的朋友这一点感到非常震惊。大卫解释说,20多年以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在同一天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

其中一个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大卫,为什么他现在仍在骄阳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成了总裁。大卫非常惆怅地说:“23年前我为了一小时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是为了这条铁路而工作。”

美国潜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如果你是业务员,赚1万美元容易,还是10万美元容易?告诉你是10万美元!为什么呢?如果你的目标是赚1万美元,那么你的打算不过是能糊口便成了。如这就是你的目标与你的工作的原因,请问你工作时会兴奋有劲吗?你会热情洋溢吗?”

[人生感悟]

梦想越大,成就越高,人生真的是梦做出来的。越是卓越的人生越是梦想的产物。可以说,梦想越高,人生就越丰富,达成的成就越卓越。梦想越低,人生的可塑性就越差,也就是常说的:“期望值越高,达成期望的可能性就越大。”

卓越人生 篇9

>> 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 哈佛的未来教师培养计划 对初中体育教师课程目标意识培养的思考 对职业高中体育教师课程目标意识培养的思考 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的目标与定位 目标?成长――浅谈小学新教师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卓越工程师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思考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小学教师培养的再思考 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教师校本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新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 “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模式 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评析 “卓越教师计划”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目标 基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教师素质要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思考 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建清 胡中波 周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基于对卓越及卓越教育的分析,在厘清卓越教师内涵的基础上,对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卓越;卓越教育;卓越教师;培养目标

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在工程、医学、法律、农林、教师培养等领域启动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本文基于对卓越及卓越教育的分析,在厘清卓越教师概念的基础上,对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 一、卓越及卓越教育的基本内涵

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对概念内涵的把握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影响着计划的实施效果。弄清卓越教师培养的概念内涵和目标有必要对卓越及卓越教育和卓越教师的内涵进行辨析。

1. 何为卓越?

考察卓越一词,在古希腊,是与德性(virtue)紧密相关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表征各种各样的卓越不是庸常的德性,也不仅仅是道德的德性,而是多种多样的德性。在一般的语境中,它意味人所能有的所有方面的优点,包括道德、心智、肉体、实践等等方面”[1],是全面优秀的综合体。一般理解,卓越的定义包含了两个要点:其一,卓越是表现得优秀;其二,判断卓越的标准在于事物本身[2]。在英文中,表征卓越的单词则有excellence,Outstanding,Preeminent等。美国的著名成功学大师博恩・崔西对卓越有一个经典的定义:“不断地为自己确定越来越高的目标,然后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你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我国汉语词典则对卓越的解释是指杰出、超出一般,也就是“出色、非常好”的意思。

2. 卓越教育的概念内涵

将卓越模式应用于教育组织,以持续地改善其教育的品质和能力,追求卓越的组织绩效称之为卓越教育或卓越教育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上提出了“全民教育行动框架”,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权接受卓越的基础教育”。

卓越模式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比较早的是在美国。美国在卓越绩效教育标准中,明确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模式框架、具体要求和评估指南,用以检验教育组织是否实现卓越教育。此后,高校利用这些标准开展自我评估,力图认清现状、发现长处、找出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卓越教育引入中国后,被认为是促进学生卓越发展的教育,有人认为教育唯有实现每个学生在其已有基础上的最充分的发展才能实现其本真的使命。每个学生实现在其原有基础上的最充分发展,才能称其为卓越发展。

3.卓越及卓越教育的实质

考察卓越及卓越教育的概念内涵,着眼于学生卓越发展的教育是卓越教育,其宗旨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并在教育中实现自己最大限度的发展。这里实质强调的是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与可能。其中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更包括了“一般学生”(包括人们所说的“后进生”都有这种可能和机会)[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民教育行动框架”,也是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权接受卓越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卓尔不群的“少数精英”[4]。美国、欧洲等国开展的卓越教育,基本是以结果为导向,这些结果既包括教育的最终结果即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学生和相关方为中心的结果,也包括运营的结果即财政和市场结果、关注教职工的结果、组织的有效性结果,以及领导作用和社会责任的结果。卓越教育要求高校关注这些关键的绩效结果,并且要求这些结果能够平衡主要相关方的要求和高校的长短期目标,也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实现学生价值增值和保持高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卓越是一个普遍性的要求,取决于兼顾并满足所有相关受益者的需要(受益者包括员工、学生、供应商、社会以及学校的投资人)。 二、卓越教师的基本内涵

观察教育部近年启动的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程师、医生、法律、农林几个领域的计划名称是卓越教育培养计划或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而在教师教育领域启动的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二字没有出现。

去掉了“教育”二字,立意何在?查询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2卷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其中把“培养”解释为“教育者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其思想品德、健全体魄的过程。其内涵和教育基本相同”。照此理解,前四个卓越计划中的“教育”二字显得多余。几个计划在实际含义上是一致的。我们认为,不论卓越计划如何命名,几个卓越计划都应该是卓越的高等教育,必然追求的是卓越教育。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是卓越教师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拥有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其中在内容上,卓越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专业标准的最高水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最多、最高、最全面,也最能体现终身学习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先进教育理念。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在制定卓越教师具体标准前,首先确定了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卓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及其整个人的发展尽职尽责;二是卓越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并深谙教学法,懂得如何教授给学生;三是卓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四是卓越教师要有反思意识,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真知;五是卓越教师要使自己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是教学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遵守五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NBPTS针对不同课程和教学对象制定了相应的卓越教师标准。所有的标准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更新与升级。英国则在制订卓越教师标准时规定卓越教师应同时满足核心标准、骨干标准、优秀标准和高级标准。因此,只有个别教师能够成为卓越教师[5]。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卓越教师的标准,人们对“卓越教师”的理解是相对宏观、宽泛的概念。我国国内学者对卓越教师的理解通常有三种。一是持有“卓越”就是超凡脱俗、非常优秀观点的学者,通常把卓越教师理解为优秀突出、超出寻常的教师,其理想规格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著出色”[6]。二是认为卓越就是对一个个更高目标的追求,就是不断地自我超越,认为卓越人才(当然包含卓越教师)是内在精神和外在事业都卓越的人才,他们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两个基本特征。所谓卓越追求,是指人的道德、价值和内心世界的取向和标准,由荣誉感和人生境界两个层次构成。所谓卓越能力,是指人的知识、才华和成就事业的能力和基础,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层次构成。三是多数人认为优秀是在和别人相比较中产生的,在做同一项工作时,卓越的人做得比普通的人工作效率高出很多、工作效果明显好;而卓越,是一种对自己或者对别人的超越。基于“卓越”在中文语境中与“优秀”含义基本相同,也有一定的区别,可以把卓越教师理解为那种不断追求优秀、在内心之中去追求美好教育的教师,即内心怀有崇高教育理想,并不断地付诸行动的教师。他们具有包容进取的师德、坚定的从教信念和从容淡定的教师气质、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

比较国内外多数学者的不同观点,我们认为卓越教师是具备两个特征的教师。一是个体具有卓越能力和素养,与一般的教师相比,卓越教师显得特别优秀突出、各方面都比他人高出一筹;二是具有很强的自身超越意识。 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那么,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究竟是培养卓越教师的计划呢?还是卓越的教师培养计划呢?

1.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分析有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研究论文和申报教育部各类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材料可以发现,很多学校把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卓越教师”或“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人才”上,所选择培养的对象是少数优秀师范生,希望通过对他们实行卓越的精英教育使其将来能够成为卓越教师。这应该说是计划的应有之义,但是,不能诠释教师培养计划的全部培养目标。

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目标是“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答记者问中指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明确提出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具有坚持问题导向、反映基层创新、加强分类指导和把握国际趋势等四个突出特点,拟解决我国教师培养中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各试点高校要从创新协同培养机制、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从文件中可以看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明确说明是为了努力培养“好教师”。

结合以上对“卓越教师”的概念内涵分析,“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和“好教师”都不能等同于以上提到的“卓越教师”,显然,从文件中的明确规定和领导的有关解读中,都不能说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在仅仅培养“卓越教师”上,至少从文件的理解和领导的阐释中对计划目标的定位要求比较而言更加宽泛,准确的说法还是应回归文件的提法:“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重点在高素质、专业化,数量是一大批。

2. 已立项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分析

分析教育部办公厅2014年公布的25个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的改革和建设方案可以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协同培养机制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和保障措施制定、改革成效的预期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

25个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中有13个项目在培养目标的描述中有培养“卓越教师”或“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毕业生”的字样。

各个项目确定的试验范围也就是卓越计划所选择的培养对象差异更大,可分为“点、段、线、面、体”四个类型。“点”是选择一个师范专业的少数优秀学生进入计划进行培养,“段”是选择几个师范专业的部分优秀学生进入计划,“线”是从全校所有师范专业中选择一批优秀学生进入计划,“面”是把一个师范专业所有学生进入卓越计划进行试验,“体”是全校所有师范生纳入卓越计划的培养对象,对学校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进行总体改革。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线”包含“段”,“段”包含着“点”;“面”有的含“点”有的不含“点”;“体”包含中“面”,且通常含“线”或“段”。根据我们的统计,“点”类项目有2个,“段”类项目有3个,“线”类项目有5个,“面”类项目有3个,“体”类项目12个。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进行整体改革的项目对所有毕业生的要求与进行“点”类的改革项目要求基本一致。但是,一般在同一个学校如“未来教育家班”的“点”类规格要求上要比总体规格要求高很多。

我们认为,不论哪种类型,只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突破,找出解决我国教师培养所存在深层次问题、弥补其薄弱环节的有效措施,带动我国教师教育整体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在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上积累和形成经验,带动我国教师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当然,在这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也必然担负着培养卓越教师的任务。然而,根据理解,能够成为卓越教师的只是学生中的少数。在我国,教师培养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部分。职前教育通常采取的是共时性培养制度,即是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同时进行。职后教育,教师的成长发展又分规范化的初级阶段、个性化的中级阶段、核心化的高级阶段等,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可以说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漫长历程[7]。卓越教师的形成更是一个教师不断超越低层次需要,走向高层次需要的艰苦卓绝、连续动态过程。尽管我们寄希望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其中的少数优秀毕业生也能够成长发展为卓越教师,但是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卓越教师”上显然是不准确的,还是应该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将其定位在“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上。在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已经立项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实施方案还有进一步随之调整的必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卓越教师”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我们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卓越教师标准。但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应是致力于每一个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卓越教育计划。一个方面,要使学生成人、成才、成师,成为业师、经师和人师;另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拥有崇高追求的目标,具备追求卓越的品质,养成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习性。从而,努力“让平常者不平庸”、“使优秀者趋卓越”。总之,我们所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应理解为旨在培养一大批具有追求卓越品质的“卓越的教师培养计划”,而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据此,我们可以说,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质含义应是卓越的教师培养计划,是实施的几个卓越计划之一,当然,培养卓越教师是其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 比天空更广阔的[M]. 上海:三联书店,2003:105.

[2] 章乐。 人之卓越的丧失与制造平庸的教育[J]. 教育发展研究,2012(21).

[3] 王占宝。 论卓越教育的可能与策略[J]. 学术界 (双月刊),2007(2).

[4] 赵玉成,钟启泉。 回到常识才能谈点基础教育[J]. 上海教育,2014(4).

[5] 王颖华。 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卓越人生 篇10

>>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归纳式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印染工厂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初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金工实习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ESP运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问题式”实习模式研究 基于协同育人环境建设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土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Java教学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项目驱动法"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8-11,106.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