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物科普小知识

动物,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词。你可否知道在动物身上你也可以学到很多小知识的。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动物科普小知识,欢迎阅读!

动物科普:捷足先登的海龟

现在,世界上共有七大类海龟,它们都以大海为家。可是它们的祖先却是在陆地上生活的。从生命的演化史来看,爬行动物起源于两栖动物,是因为它们能生出羊膜卵而区别于两栖动物的,由于羊膜卵的产生,动物就可以到陆地的腹地繁衍生息。所以最早期的爬行动物正是由于能够完全在陆地上生活,才被称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因此,海龟肯定是从在陆地上生活的早期祖先进化而来的。海龟被称为次生下海的脊椎动物。

现在的海龟终生生活在大海之中,体型较大,长达1米以上,体重超过100公斤,最大的可达2米以上,体重有500公斤。四肢已经从适合于陆地生活的腿和脚演变成适合于游泳的、桨状的鳍脚,前前肢大于后肢。和许多陆生的龟不同,它们的头和四肢都不能缩入巨大的龟甲内。海龟的潜水能力也特别长,有的能够在水下呆上一昼夜或更长的时间。

海龟平时性情温顺,但到了每年的发情期,活动非常频繁,争先恐后地去寻找自己的伴侣。每年4-6月份是海龟的繁殖旺季,成群结队的海龟从千里之外回到故乡的小岛上产卵。雌龟常常在风静月明的夜晚随着涨潮的海水,爬上沙滩,寻找适宜的产卵地点。

海龟每年都沿着一定的回游路线,作长距离的往返游行,从不迷失方向。就连从未出过门的幼龟也能沿着母亲走过的路,游回到原来的栖息地,据专家研究,海龟的这种本领是由海龟体内的生物钟所控制的,它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参照海流和水温来校正它们的前进方向。科学家正在努力探索这一奥秘,以便根据它的原理来研制新的导航仪器。

我国北起山东沿海,南至南海诸岛都有海龟的分布。海龟的龟板及脂肪可以入药,血液和胆汁也有药用价值,是一种珍贵的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动物科普:蓝血活化石--鲎

看看这种奇怪的动物,长的好像个瓢似的,知道它是什么动物吗?告诉你们吧!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鲎!

鲎,是曾经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动物,但是庞大的恐龙最终没有逃过白垩纪末期的大灾难,全部的灭绝了,而这个怪模怪样的动物,历经了地球的沧桑却生存了下来。根据化石资料研

究,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身体的结构却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另外,从鲎的发育过程来看,它的幼虫与几亿年前在海洋中繁盛的三叶虫长得十分相似,于是可以推断鲎与三叶虫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很可能鲎就是三叶虫的后代。

鲎,是海洋中一种的节肢动物,最大的有60厘米长。一般生活在海底的泥沙当中,主要吃一些蠕虫和没有壳的软体动物。从外表上看,鲎的整个身体像个瓢,全身棕褐色,灰不溜逑的,惟独有一个长长的,好像剑一样的尾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鲎的身体仔细看可以分为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部分。在头胸部长有6对足,其中后5对围绕在嘴巴周围,当它吃东西的时候,这5对足就像“牙齿”一样,帮助它咀嚼食物。所以,把它们归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在鲎的腹部长有坚硬的腹甲和腹足,这样它不仅可以用胸足在泥沙上爬行,还可以利用腹足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行并且借助剑尾的帮助钻入泥沙中。它那长长的剑尾不仅是一种有利的工具,还是它防御敌人的有利武器。坚硬的剑尾就像宝剑一样,可以刺入敌人的身体,给敌人重重的一击,至敌人于死地。

鲎,现今共有5种,其中最常见的要属中国鲎了。夏天,无论是在沙滩上还是在海底,经常能看到鲎总是一大一小的生活再一起。其实,当雄鲎发育成熟后,头胸部的第二对足末端就会长出一对弯曲的小钩,它用这对小钩牢牢的“抱”住雌鲎,趴在雌鲎的身上。从此,它们“俩人”就“妇唱夫随”,共同生活在一起,恩恩爱爱地相守一生。所以,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好听的名字??“海底鸳鸯”。但是胖胖的妻子总要背着这个瘦小的丈夫一起生活,不免有些受气。

鲎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以上介绍的这些,最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它的血液是兰色的!众所周知,我们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的血液是红色的,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血液当中含有铁离子,当铁离子和氧结合后,形成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红色。而鲎的血液当中含有铜离子,当铜离子和氧结合后,形成血蓝蛋白,使血液呈蓝色。而且, 这种蓝色的血液一旦接触细菌,就会凝固。这种血液应用于医学当中,能马上检查出病人是否有细菌感染,为急症病人的诊治做出快速诊断。

这就是奇特的蓝血活化石,有机会大家来博物馆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吧!

动物科普:美丽的珊瑚

珊瑚是腔肠动物门里的一个大家族,称为珊瑚虫纲,也叫“花虫纲”,它们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拥挤地固着在岩礁上。新生珊瑚虫就在死去的珊瑚骨骼上生长,有的成树枝状,枝条优美柔韧,有象一个个蘑菇的石芒珊瑚;有象人的大脑一样的石脑珊瑚;有象鹿角的鹿角珊瑚;有似喇叭状的筒状珊瑚等等,真是五花八门,五颜六色。其实,人们平时看到的各种珊瑚,只不过是珊

瑚虫的“住室”,由珊瑚虫的外骨骼构成。珊瑚虫本身很小,呈小短管子的形状固着生长在海底,向上边开的口既是它的口,又是它的肛门,这个口周围有许多触手, 珊瑚的触手很小,触手的数目分别为6或8的倍数,因此,珊瑚被分成两大类:八放珊瑚和六放珊瑚。

它的“肚子”里被分隔成若干个小房间(消化腔),房间的数目和触手的数目是相对应的。当海水流过时,食物被带进消化腔吸收。珊瑚虫有从海洋里吸收钙质制造骨骼的本领。日积月累,它们的石灰质骨骼就形成了珊瑚礁、珊瑚岛。如我国的西沙、南沙群岛就是珊瑚岛、珊瑚礁组成的。

动物科普:提灯女神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里说的提灯女神可不是那位著名的护理学家—佛罗伦萨?q南丁格尔。我说的是,在自然界中总是举着一把小灯笼的?c?K鱼。(音:安康)

?c?K鱼,别看名字好听,它可是一种长得很难看的鱼。胖胖的身体、大大的脑袋、一对鼓出来的大眼睛、大嘴巴里长着两排坚硬的牙齿,相貌十分丑陋。它不仅长相难看,就连它发出的声音

也好象是老爷爷咳嗽一样,所以,海边的渔民也称它为“老头鱼”。它全身惟一的亮点就要算头上的那盏小灯笼了。那么这个小灯笼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漆黑的海底,一群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动,无忧无虑地寻找着食物,只见深海处一闪一闪的亮光,吸引了鱼儿们的目光,“好奇心”的驱使,使鱼儿游向发光处,它们却不知道这时危险就在它们的面前。?c?K鱼正在深海中休息,头上的小灯笼时不时地发出亮光,这时发现远处一群小鱼向这边游来,它不动声色,当小鱼游到面前时,就突然张开自己的“血盆大口”,把这群小家伙吞到了肚子里。这回大家知道了吧!这个小灯笼是它“垂钓”用的“诱饵”。但是在生物学上把这个小灯笼称为拟饵。

小灯笼是由?c?K鱼的第一背鳍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前段好象钓竿一样,末端膨大形成“诱饵”。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在灯笼内具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作用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鱼都有趋光性,于是小灯笼就成了?c?K鱼引诱食物的有利武器。但有的时候也会给它惹来一些小麻烦。

闪烁的灯笼不仅可以引来小鱼,还可能吸引来凶猛地敌人。当遇到一些凶猛的鱼类时,?c?K鱼就不敢和它们正面作战了,它会迅速的把自己的小灯笼塞回嘴里去,顿时海洋中一片黑暗,?c?K鱼趁着黑暗转身就逃。本身冲着?c?K鱼来的大鱼,在黑暗中也无所适丛,只得悻悻离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c?K鱼都有这个小钓竿,雄?c?K就没有。一般雌?c?K的体形较大,而雄?c?K却相反,只有它的六分之一大。当它们结为夫妇后,雄鱼就会吸附在雌鱼的身体上一起生活,而且当它们相亲相爱久了,有的雄鱼还可能与雌鱼连为一体,这样即使雄鱼没有钓竿,捕起食来也不用太费力起,这回知道我们为什么把它称为“提灯女神”了吧!

动物科普:天生的“科学家”

不起眼的小昆虫身上,却蕴藏着无限的科学道理,来看看这些天生的“科学家“吧!

蜻蜓--飞机。第一架飞机诞生的时候,人们发现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翻转的现象。原来是因为飞机的机翼在飞行中出现了有害的振动。飞翔的蜻蜓使科学家眼前一亮。蜻蜓透明翅的前端有一块小黑痣,叫做翅痣。它能够保证蜻蜓在飞行中的`平稳。于是科学家模仿蜻蜓的

翅痣在机翼前端处加厚重量,终于克服了颤振,使人们可以安稳的坐在飞机中飞翔在蓝天里。

苍蝇可以说是臭名远洋了。它的“鼻子”能够搜集漂浮在空中的各种气味,甚至能够闻到40公里以外食物的气味。科学家们根据苍蝇的嗅觉系统,研制除了电子鼻和气体分析仪。电子鼻可以用在战场上预测敌方是否释放毒气,还可以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寻找受难者。而气体分析仪在潜艇、飞机、航天飞机内,用来测定气体的成分和含量。比如,测试机舱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以保证机组人员安全。

人造丝的发明家——蜘蛛。它虽不是昆虫,可是算得上是位小有名气的“科学家"呢!蛛丝的强度和出色的弹性,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防弹衣的原料。可是蛛丝的来源极为有限,加拿大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将山羊乳液与蛛丝蛋白联系起来,成功的模仿了蜘蛛吐丝的最新技术。研制出的这种新人造丝!即可以制成盛装洗发液的高强度塑料,也可以用于编制海洋捕鱼的拖网。

建筑家--蜜蜂。蜜蜂的家--蜂巢,可以称得上世界上最讲究的建筑物了。它们的家冬暖夏凉,而且每间屋子的大小都是一样的!仔细看看,这些房子是由许多六角形的柱状体按照严格的顺序构筑的。六角形在建筑学上是一种最经济的形状,具有最小的面积和最大容量的特点。所以建房子用的材料也是最少的,它给人们在建造房子时的收益非浅。

生活中的昆虫“科学家”还有很多,比如蝴蝶翅膀的散热功能帮助人们研制电脑芯片的散热装置;气步甲放臭屁,为人类解决过氧化氢的保存提供了帮助;以及“跳远冠军”跳蚤,轻轻一越能就达到身长的100倍……千奇百怪的大自然中,这些昆虫“科学家”能给你什么启示吗?

动物科普:鸵鸟

鸵鸟是现在世界上生存着的最大的鸟。但是它们却不会飞。鸵鸟坚硬的脚爪补偿了这一缺陷,鸵鸟每小时可以奔跑70公里。鸵鸟的腿长而健壮,它的双翼却很小。由于它们象骆驼那样,可以在热带沙漠中奔跑,所以它们被称做“鸵鸟”。

人们中有“鸵鸟政策”的说法,说是鸵鸟平时胆子很小,遇到危险时,就把头钻进沙堆里,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了,就以为别人也看不见它,以此来躲避危险。其实,这是一种误传。鸵鸟的胆子确实不大,但是它们有强大的自卫武器——那双健壮而有力的腿,可以向任何进犯它的敌人反击,用腿踢敌人。再加上每只脚上有长达 17厘米的脚趾去抠抓敌人。有时鸵鸟确实把头插入沙子里,但那决不是害怕,只是想吃点沙子,以帮助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鸵鸟一般以有浆汁的植物为食,有时也吃些蜥蜴和其他甲壳类单位充饥。

尽管大自然的进化“剥夺了鸵鸟飞翔的权利”,它们还是凭借强有力的双腿,在生存竞争中争得了自己得生存空间。


动物科普小知识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