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灯笼作文600字7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啊,要做灯笼吗?”在美术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项很难的手工作业——做灯笼。做灯笼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手工活儿,我有点担心,怕自己完成不了这项作业。
放学回家后,我连忙向爸爸说了这件令人头痛的事,爸爸听了后鼓励我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项作业老爸会帮你一起完成的。”听了爸爸的话,我总算可以把悬着的心放下了。
几天后,爸爸把一大堆制作灯笼的材料,摆在了我的面前,有铁丝、彩条、彩纸、老虎钳……“哦,终于可以做灯笼啰!”我兴奋不已大声地喊道。
当天晚上我和爸爸就迫不及待地准备开工了。爸爸用铁丝做灯笼架子,我来剪糊灯笼的彩纸,不一会儿大家就忙得不可开交了。爸爸先用两根铁丝做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圈,再剪了四根长短一模一样的铁线,把刚刚做好的两个圆圈分别固定在铁丝的上下两端。爸爸做得是那样的认真,是那样的仔细,是那样的熟练,他真是心灵手巧,令我敬偑不已呀!不一会儿一个圆柱形的灯笼架子就成形了。这边我也不甘示弱,大显身手地剪起彩纸来。
我先剪了一张与圆柱形架子长宽一致的彩纸,准备糊灯笼用。为了让灯笼能更加漂亮,我还剪了四朵美丽的小花贴在糊灯笼的彩纸上,然后将糊灯笼的彩纸小心翼翼地把灯笼架子团团围住并粘牢。在我们父子俩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圆柱形的灯笼就呈现在眼前了。我左看右看,总觉得灯笼还美中不足。忽然,我眼珠子一转,想到应该给灯笼底部加上一束彩条,这下灯笼就漂亮多了。
第二天,我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进了教室。我眼前一亮,同学们都带来了形态各异的灯笼,有栩栩如生的兔子灯笼,有又大又绿的西瓜灯笼,还有形态逼真的天鹅灯笼……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呀!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原来做灯笼也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呢!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蔑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蓖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京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着中国热,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传统中寺庙是以黄色为主,灯笼的大小、颜色全以个人喜好变化,无所谓一定的象征意义。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上午,阳光明媚,我又激动又好奇,今天会怎样做灯笼呢?我想:灯笼的骨架怎么做,骨架外包的是什么呢?难道是我带的彩纸……一路带着这些疑问,妈妈带我来到了萧山日报的会议室签到,准备元宵灯笼diy。
我选了一个位子坐下,不一会儿,期待的手工课开始了。橙子老师首先给我们分成五个小组,每个人发了一个灯笼模型加一根铁丝,让我们把灯笼用铁丝撑起来。说干就干,我发到一个橙色的灯笼,开始装铁丝了,一开始,我怎么也放不进铁丝,还生怕薄薄的灯笼纸被我戳坏了。正当我犹犹豫豫不敢往下放时,我请教了旁边的大姐姐,她教我先收紧一点铁丝向下放就ok了,我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放进去,哇,竟然成功了!
可是,光秃秃的灯笼一点也不好看,要做一些装饰才漂亮。看到我们的灯笼模型都完成了,橙子老师接着说:“用你们的想象力把你们带来的彩纸做各种各样的装饰品,看看谁做得最有创意。”话音刚落,大家都忙开了,我也不列外。我准备做一个“花灯笼”,我先剪了几朵小花,贴在灯笼上,感觉有点单调,我突然发现前面的.同学竟然会折玫瑰花,便迫不及待地请教了这位“小老师”,她耐心地边折边教我,哈哈,我也是个心灵手巧的折花小能手了。我又做了个蝴蝶结贴上,写上“金鸡送福”。很快,我的五彩花灯笼大功告成了。瞧,他们有的做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有的做了一只可爱的“小粉兔”,有的做了一只威武的“大老虎”,还有的竟说自己做了一只“金凤凰”,当然做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这些爱花的女孩子们,有梅花,有玫瑰,有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呵呵!最后,橙子老师评选了各个小组中的最佳灯笼奖,还颁发了小记者奖章。鸦雀无声的课堂一下子又喧闹起来,活动在我们小记者快乐的笑声里结束了。
这次手工课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还收获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友谊。
有一篇文章是这样的:一位盲人,有夜路时总打着灯笼,别人问他,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打灯笼,盲人笑了笑说:“虽然我看不见,但我打着灯笼可以照亮夜行的路,这样别人就不会摔跤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年龄很小,又把文章认真读了两三遍也摸不着头脑。盲人打灯笼别人是不会摔跤了,可对他完全没有什么好处啊。小小年纪的我,对这个行动“奇怪”的盲人产生了疑问:他这样做是出自什么 呢?
第二次看到这篇文章时是在姑姑去义务献血后。那天下午,姑姑献血后在家中看书,我对姑姑手臂上的棉签很感兴趣,但当姑姑把那根棉签拿掉后,总有一个小孔止不住的流血。“很痛吧?”我邹着眉头问姑姑,仿佛那根针是扎在我手臂上,“痛啊,怎么不会不痛呢?”姑姑扬起头,笑眯眯地看着我,然后我一脸不解地问:“痛?那你为什么要去献血呢?”姑姑告诉我:“因为如果有人生病了,就会需要一些血型相同的血液啊,姑姑这样做是为了尽一份心呢。”说罢,她举起手中的读物,让我看上面的一篇文章,正是我曾经看过的“盲人打灯笼”姑姑说:“这也是对别人的爱。“当我在次看完这篇文章,我已经有了肯定的答案:他这样做是出自爱。
我三次看到这篇文章就是此刻,当我手捧书本坐在灯下再次细细品读这篇文章时,不禁又有了新的感情:盲人打灯笼的行为是出自他对别人的爱,而他也得到了他应有的回报,在有了灯光的夜晚,不会在有人撞到他了。爱的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
其时我们每个人都是夜行的跟人,每人的手中都有一个灯笼,只有把“爱”这颗灯泡放入灯笼,灯笼才会发出亮光,灯笼照亮了别人同时也温暖了自己。点亮我们手中的灯笼吧,让世界充满爱。
姥爷喜欢做灯笼,手艺远近闻名,但却不靠它赚钱。若有人提起,他就会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会来找姥爷做灯笼,自然也不会白找,都会送些东西过来。姥爷则对他们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的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姥爷就会一边抽着烟,一边很满足地笑着,眼睛眯成一条缝。
做灯笼是一个细致活,需要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上油等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时,灯笼才有了灵魂。一份喜气骤然附在灯笼上,挥之不去。
那年除夕,有个邻居拿着一箱礼品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因为带父亲去治病,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是想来碰碰运气。”他强忍着泪,又说到:“我只想把灯笼高高挂起来,也许父亲的病很快就好了。”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六尺男儿,在姥爷面前直抹眼泪。
姥爷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他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有,刚好多一个。”姥爷从里屋拿出一个又大又红的灯笼交给他,“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邻居一个劲的道谢。姥爷还追出家门,把那一箱礼品原封不动地塞给他。
那是做得做好的灯笼,是我们留着自己挂的,姥爷解释道:“如果他的愿望会成真,我自然愿意送给他。”
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惦记着编制他们的人,把家里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扬起了头,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梦……微醉的姥爷,看到随风轻摇的大灯笼,开心地笑了。
姥爷就是一盏灯笼用善良做灯芯,以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永远不会熄灭。
从我记事起,除夕的晚上都是在营口的爷爷家度过的。每年除夕的午夜,我都要和两个叔伯妹妹打着灯笼到外面放鞭炮。爷爷每年都要给我们买个新灯笼,万且样式一年比一年好,不知今年会给我们买什么样的。今年的除夕夜,刚刚吃完年夜饭,我和妹妹们就张罗找灯笼。三叔拦住我们说:“别找了,在这儿呢!”说着,他从立柜上拿下一个大盒子。呀,好精致的包装盒呀1咦,灯笼呢?难道在盒子里?只见三叔打开盒子,从中拿出一个高一尺、宽半尺多的东西,是红塑料制成的,非常漂亮。
在有机玻璃罩内,有两根白色的不到一尺长的小日光灯。扮动开关,日光灯放出亮亮的光,很刺眼;日光灯上面有一个正方形的灯,灯头可以左右转动,发出黄色的光。望着这个高级灯笼,我惊呆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三叔说这个手提式灯笼值300多元。“啊!这么贵?”我叫了起来。“它的用处可大了,可以当灯笼玩,还可以照明。停电时,打开和日光灯没两样。”老叔在一旁向我介绍。望着新型的灯笼,我想:爷爷家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富裕了。
头几年爷爷给我们买的是点小蜡烛的小灯笼,风一吹就灭;前年给我们买的是用电池的小灯笼,可那种灯笼动不动就坏;去年爷爷给我们买灯笼花了20多元,够贵的了,可是得灌上蒸馏水充上电才能亮,用起来太费事。没想到今年爷爷竞买来了这么高级的灯笼,既美观又方便一,还特别亮,真棒极了。辞岁的钟声敲响了,街上的鞭炮声象炒爆豆一样,“僻嶙啪啪”地响了起来。我和表妹小倩、大宝三人拎着高级灯笼,跟着大人出来放鞭炮。
我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提着一盏灯笼。过路人都笑话他:“你眼睛看不见,还提着灯笼干嘛,这不是盲人点灯—白费油吗?”盲人不紧不慢地回答:“是的,我自己是看不见,可是这样别人就可以看见我呀!”是啊,盲人的眼睛是瞎了,可是,他的心是多么的明亮啊!盲人提的那盏灯笼,不仅照亮了别人的路,也保护了自己。盲人的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不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吗?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同学。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教室门口里涌去,完全忘记了“进出门口慢行”的规则和老师“文明礼让”的教导。记得上星期一,下课时,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低着头往外跑,一个高年级的同学从门侧面猛蹿过来。结果撞到了一起,小同学一骨碌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大翻转”,摔得鼻青脸肿。而高年级的同学也吓得面如土色。这时,老师赶来了,他看见小同学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连忙把他抱起来,送到村诊所。经过医生检查,这位小同学只是皮外伤,幸好没造成什么大碍,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如果他们不横冲直撞,结果会是这样吗?
还有,周末初中学生放学的时候,同学们骑自行车回家,“骑手”们一上公路,可以说是浩浩荡荡,个别同学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超技术”,有的在公路上飞车,甚至双手离开了车把;有的三个一伙、五个一群,一边骑车一边聊天;有的一边吃东西一边骑车……对机动车的鸣笛置若罔闻,这是多么危险的行为啊!
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心中点亮一盏灯笼,不仅照亮别人的路,也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吧!(指导教师 刘慧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