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开学第二周了,虽然已是秋天,但天气还是一如既往的闷热,真不知道秋高气爽的感觉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过了一个周末,同学们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叽叽喳喳没个停,还不时传出此起彼伏的哄笑声。那声音可以说是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吵得我脑袋嗡嗡作响。
突然,我听到了林老师叫全班起立并保持安静。我循着声音望了过去,只见一个同学眼圈泛红,掉着眼泪。林老师正在帮他揉着腿,我想这位同学应该是受伤了。接着就听到林老师严肃地对我们说:“同学受伤了,我听到有同学在笑,不知道你是嘲绿色作文网笑这位同学还是笑别的,如果是嘲笑同学,这是不对的。换做是你自己受伤,已经够痛苦了,别人再嘲笑你,你是不是会更难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曾经我也有同样的遭遇,想起来都觉得很伤心。是啊!同学生病或者受伤了,怎么能取笑他们呢?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当同学难受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去安慰帮助他们,而不是视而不见,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我认为,一个班级要团结有爱,不能相互取笑,相信有爱的班级会让每个人感觉更快乐!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那是一只颤抖的生灵。在茂密的草丛中,它不知所措地拍打着小小的羽翼,低低地鸣叫着。那一瞬,我的灵魂似乎被什么击中了,我战栗了一下,把它带了回去。
它是一个如此疲弱的生命,为了求生,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我小心翼翼地为它治疗,并且把它安置在一个柔软的小窝里,它并没有反抗,静静地待在窝中,好奇地环视四周,时而小声地鸣叫,时而安然入睡。
我那犹如铁笼般的牢房因这位新成员的加入,不再显得索然无味了。为了它,我宁愿整天呆在那儿,看着它的伤慢慢地痊愈。没有一种快乐比这更美妙了。我似乎可以听到它伤口愈合的声音,还有片片小痂脱落的声响,似乎生命便是这般奇妙,让人变得敏感多情。
我天天伴在它的身旁,看着它用小小的嘴整理着羽毛,看着它站着抖抖双翼,看着它蹒跚地走上两步,便跌倒了。我巴不得自己可以成为它的同类,跟着它一起抖擞抖擞精神。
渐渐地,一个自私的念头在心底形成了,并且把我困住了。看着它一天天痊愈,我越不愿让它离开。我的天空渴望有另一丝生命在徘徊。我希望它能够伴着我在这小小的房间中呼吸着一样的空气,一如它只能在我的世界中飞翔一样。它终于痊愈了,比过去还活泼好动,常常伫立窗前,跃跃欲飞。
我会放它飞翔,但前提是所有的门和窗早已关好。固执如它,总朝着蔚蓝的天空展开双翅,即使被透明而坚固的玻璃阻挡了无数次。它似乎毫不眷恋我的溺宠。可那又如何?同样倔强的我,也能毫不在意地把它锁在房间里,甚至铁笼中。美丽的它开始病了,郁郁寡欢,没有了欢快的舞蹈和婉转的啼唱。
生命不适合关在笼中。所以它最后静静地躺在笼中,一动不动。我很难过,因为它再也无法为生命歌唱。后悔把我淹没了。我是那样厌恶被囚锁在铁笼中,但偏偏是我无视一个生命的意愿和向往,把我的快乐建立在它的痛苦之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些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少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有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都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在他眼里别人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行事嚣张,专横拔扈,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财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宣王,从“齐恒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以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始终有受惩罚的一天!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将会更和平、安宁。生活一定会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于把传统的道德理念涵盖其中,在这么多贤文善词中,我最喜欢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经典话语。在于它的朴素、包容性,在于它给人以交流和谐的内涵与做人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是我们的老祖先、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它的直白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据史料记载,在孔子的《论语·颜渊篇》中,有这么一段:“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又再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看似朴素的话语却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所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与人交往上便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精髓,可解释为,“自己不喜欢别人用何种方式对待你,你也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这句经典佳句是我在中学的课本上学的,当时并没在意它的哲理,或者说并未懂得其中的真谛,步入中年,愈来愈发觉得它的伟大、它的朴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它就是典范,就是和谐氛围的源头。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会自觉的牢记,自觉地运用。
我曾经看到了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古代有名的思想教育家孔子说的一句名言。可是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妈妈向我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听完这像绕口令一样的解释,我更晕了。孔夫子你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自己不想做的事,怎么会让别人去做?别人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想得头都疼了,还是不懂,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直到几天前,图书漂流活动漂到了我家,我被其中一本书的名字吸引了——《己所不欲勿施于獭》!查过字典才知道是水獭的“獭”字。这和孔子的话就差一个字,两句话会有关系吗?
带着一堆疑问,我开始了阅读。故事讲得是:住在森林里的兔子换了新邻居,是水獭一家。兔子担心自己和水獭相处得不好。猫头鹰告诉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獭。兔子竟然和我一样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猫头鹰是这样解释的:“你想让水獭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水獭!”于是兔子开始了思考:自己希望水獭友好、诚实、善解人意、遵守规则、会分享……哇,兔子希望水獭会好多好多,不过这些希望跟我对身边人的希望好像呀。故事的最后兔子说完自己对水獭的所有希望后,猫头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獭,就行了!”
合上书,我疑惑地想:这样就行了吗?兔子接下来会怎么做呢?他希望水獭的这些,水獭都可以做到吗?我觉得,兔子接下来应该按照自己对水獭的希望去对待水獭呀!对水獭友好,诚实,善解人意……只有这样,水獭才会同样地对待兔子!想让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原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得是这个意思啊!我终于明白了,我也要这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