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快,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春节眨眼间就过去了,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各具特色。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同时也是全家人团聚的日子,这也是每个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欢庆的日子,今天我就来介绍这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首先,关于春节的起源说法很多,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禹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他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与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 春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盛大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无不庆祝。春节的习俗数也数不清,如备年货、贴春联、剪窗花、年夜饭、放鞭炮、烟花、庙会、赏花灯、压岁钱等等。在这里只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
先从除夕夜开始。除夕夜是正月初一前一天。除夕那天基本家家都备好了年货。大街上十分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饭菜的香味,门外贴上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色日夜不绝。在外上班的人没有特殊情况都要赶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会去睡觉,而是围坐在一起,一起守岁。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看“春晚”,以至于守岁的时光不那么单调,充满着浓厚的节日气息。除夕就这样热闹地度过了。
到了大年初一,要做的事可就更多了。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火红的春联,每个人也都会带着礼物走亲访友,不亦乐乎。在春节,小孩可是最开心的了,在大人们走亲访友时,孩子们都可以收到很多“红包”。
大年初一的下午到夜晚,大家都会去庙会赏花灯。赏花灯最好的去处就是豫园啦。一进入豫园,大波人潮涌动,一眼望去,似乎一点缝隙都看不到,全部挤满了乌压压的人群。春节的九曲桥,别说上桥了,就算进入九曲桥也要费上不少功夫。到了桥上,即使人流如潮,游客们也都兴致勃勃地欣赏桥两侧五彩缤纷的花灯,并且拍照留念。九曲桥的花灯有好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传说,同时也会有当年的生肖所应运而生的主题灯组,也同样精彩纷呈,使人流连忘返。
春节总是热闹非凡,也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光,春节的习俗还有许多许多,三言两语也说不完,可见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其实家人的团圆就是春节!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可以说是春节的彩排,家乡春节就是从这一天拉开序幕的。
小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辞灶”,所谓“辞灶”就是民间为恭送灶神回天庭述职从而进行的祭拜仪式。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台边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的神像一般都贴在灶房的北墙或东墙,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也有的灶神像两侧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此外,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人们用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点粘在灶神嘴上,取“嘴甜”之意,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给自己家中说好话,来年家里就会好运连连,至少不会有灾祸。
记得奶奶在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候,边烧纸,嘴里边念叨:“灶王爷上西天,猗马去,坐轿来,只说好不说坏,过了七天再回来。”烧完纸还要恭敬地磕头,表示对灶王的尊敬。看着奶奶那虔诚的神态,使我更增加了对灶神的膜拜。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还要蒸年糕。年糕有粘玉米的,糯米的,粘高梁的。奶奶说蒸年糕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虽然是迷信,但是奶奶年年都要恭敬地认真地敬灶王。
每到小年这天,我就搬好小板凳,坐在奶奶跟前看着奶奶蒸年糕。奶奶用娴熟的手法,把一个个面团加上枣攥成窝窝头的样子,然后上锅蒸,蒸的时候枣香弥漫着整个屋子,糯米年糕白白的,胖胖的像个白胖子,粘高粱的年糕就像黑脸包公,看着就眼馋!
乡村的习俗透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让人沉醉,令人向往。我永远忘不掉年糕的枣香,忘不掉浓浓的亲情!
在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会吃饺子、放鞭炮、拜年、贴春联……
今天,我和姐姐下楼去玩,“哇!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着火红的春联!”我们来到了一家服装店门口,只见两边各贴着一张春联,我情不自禁读起来:“财运享通步步高,生意火红腾腾起。”我刚想称赞这幅对联写得好,姐姐却在旁边笑了起来。我不解,问姐姐:“姐姐,你笑什么啊?”姐姐捂着肚子笑着说:“应该这样读:‘生意火红腾腾起,财运享通步步高。’呵呵。”我很好奇,就问:“为什么?你这样读反了。”姐姐说:“不,对联应该从右往左读,是你读反了。俗话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就是说,上联贴在右手边,下联贴在左手边。”我点了点头,看来上初中的姐姐知识就是比我丰富啊。
可是,我突然看到这家门上的“福”字贴反了,我怕再给姐姐笑话,就仔细看了看周围的店上的福字,都贴反了,我问姐姐为什么他们都把福字贴反了,姐姐点点头,说:“是因为一个故事: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且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就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我点了点头,说:“这些故事真有意思,看来今天我收获的春节习俗方面的知识还真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