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的阅读方法
2、要充分预习,品读重要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并认真做好批注本文的批注不少于4处,并写出你的理解反复朗读课文,力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4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季羡林 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水浒传》 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 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1. 对词语的理解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自学导航】
1. 读一读,写一写(用你智慧的眼光发现课文中重要的字词,积累下来,再通过组内交流补充)
2.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
的
感
受
季先生
的见解
2.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3..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练练测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是根据意思写汉字
水浒传( ) 济公传( ) 绿( )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
三侠( )五义 古文观( ) 三国( )义
2.回答问题
a.“三贯通”则是指什么?
b.小苗指什么,大树指什么你如何理解?
【拓展提升】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时间:2007.09.09
地点:姐姐家
我:姐姐我们进行一次采访好吗?一起谈谈对读书的体会,行吗?
姐姐:行!你问吧!
我:姐姐你爱读什么书?
姐姐:我最爱读名著类的小说和随笔。其中包括《梵高传》,《巴黎圣母院》和《我的地坛》等等。
我:那好,姐姐,爸爸一直让我多看书,多看书有什么好处呢?
姐姐:可以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丰富语言辞藻,对了,还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姐姐,既然你读过那么多书,你一定知道看书应该分几个步骤?
姐姐:如果看小说应该一边看一边摘记,提炼精华和主旨,看完以后写读书笔记。如果是随笔要多读几次,对于重要的词句,加以反复揣摩,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我:那姐姐你小学的时候是读什么书的?
姐姐:小学读书面比较窄,一般看的都是作文书、童话书。也曾看过国内外名著,但无法了解其内涵,所以我觉得当时我应该多接触一些适合我们小学生读的随笔、散文,比如《读者》,那妹妹你是读哪些书的?
我:姐姐,我是读小说、童话、散文等一些适合我读的书,其中有《绿野仙踪》、《月亮宝石》、《海底两万里》、《格林童话》等,姐姐,既然我们都爱看书,但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应该怎么办?
姐姐:可以反复诵读,和同学讨论,向老师询问。
我:姐姐,打断一下,如果这个人比较胆小,不敢向老师询问,该怎么办?
姐姐: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同样读过这本书的网友所写的心得与体会。当然,最好还是向老师询问,这样子不但可以得到帮助,而且可以提高胆量,一举两得!
我:我爸爸不让我看作文书,姐姐,我听我爸爸说,你以前读过很多作为书,姐姐你觉得看作文书有什么好处?
姐姐:你爸爸为什么不让你看作文书?
我:因为爸爸发现大多数学生看作文书后只能写作文书的内容了,写不出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了。
姐姐:这样啊!其实看作文书就是同同龄人交流写作方法,对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要在看作文书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搬照抄。
我:姐姐,我的采访结束了,谢谢你的合作,拜拜!
姐姐:拜拜!
【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⑴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⑵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⑶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方法与能力】(1)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思想】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拓展与延伸】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我们学习了散文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则是一篇关于读书学习的对话,其中也谈到了读书的问题?你们想知道课文具体讲了一些什么吗?好,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板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思考
1、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提示:“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2、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提示:
(1)理解词语 “闲书”指课外书。“正课”课堂上学习的课程。
(2)重点学习“谈读书”这部分的内容。
(3)拓展延伸读书除了季老先生说的可以写好文章之外,还有什么益处? 此题为全面体会读书的益处,深入领悟读书的真谛所设。应该从“学习知识、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学会做事做人”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并且让学生明确地懂得最后两点才是读书的“真谛”,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3、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4、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谈话内容来领悟。
提示: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5、你从课文的谈话中可以体会到季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体会。
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板书设计
阅读主张看“闲书”(能写好文章)
偏科要“三贯通”(全面发展) 亲切幽默 平易近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殷切希望 深深关爱
学外语早学,注意发音
积累古诗文诗两百,文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