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读后感优秀9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是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9篇余华的《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200字 篇1

《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阵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活着》读后感 篇2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福贵的人生虽然充斥着悲剧,他也不是没有幸福过。福贵被抓走期间音讯全无,徐母不断的跟家珍说福贵没有去赌钱的时候,家珍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时拉着福贵的手说下辈子还要在一起的时候,当二喜带着大队人马风风光光迎娶凤霞的时候,当得知凤霞怀孕自己要当外公的时候……作者余华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着福贵的一生,但从文字间还是不难感受福贵对这些幸福瞬间倍感珍惜。就整个故事而言,即使悲大于喜,在书里都我们看到的都是主人公不断的将幸福放大,对苦难默默承受的乐观精神。

刚开始《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疑惑是作者为什么会给这本书取名叫“活着”,明明书里到处都充斥着死亡,书中出现过的名字除了福贵到后面基本死完了,后来想想,作者是以死亡为读者讲述活着的意义吧。如作者在序言所写“活着,即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人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5月8日看完这本书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说说“心情低落的时候就不该看这种书,越看越觉得人生无趣”,后来在老师家打球喝酒时谈到此事,青山师兄说是我看的方向不对,应该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比我们悲惨的多的人都还在努力活着。是啊,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完美,但与福贵那个时代的人相比,我们身处的时代远离战争、饥荒、政变以及疾病,作为个体而言,我们也未曾承受过福贵所经历的种种不幸,我们已经是如此的幸福了,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 篇3

要说“活着”这个问题,说尖锐也尖锐,说平和也是平和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合适的时候重视它。我们是否考虑过自己为什么要活着,还是终日忙碌,盲目的`过着日子,不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合理的定位,我想,这应该需要我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现在还无法下定论。活着,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应该是一种对未来永不停止的追求,至于追求什么,怎么追求,就让简单真实的生活不断给予我答案吧。

肩头披着太阳撒下的细碎阳光,心中感受着太阳播下的温暖,种下属于我自己的希望,我愿如一个不倒翁,珍惜着生活对我的厚爱。

仅此便幸福。

活着读后感 篇4

一本从头到尾都在死人的书,居然取名叫活着。这跟青春疼痛系列--郭敬明小说中翻到最后一章突然全军覆没的死亡不同。余华写的死亡,是耗。耗尽最后一滴血,还有一丝微妙的希望。福贵和一支老牛,在田埂上唱着歌,继续熬着。

苦的连叹息都没有,却还有宽慰的理由。

不知道一夜暴富是什么感觉,当然也不知道一夜落魄是什么滋味。20xx年长沙的街头有个拉小提琴的卖艺者,只会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看起来最多40岁,中等身材,头发已经全白。总是站在步行街的哈根达斯门口,拉着他的小提琴。不知为何,每次路过都会伤神。

过了不久见报,他曾富商。08年股市大跌,财产散尽,妻离子散。在富时唯独学了小提琴,练了一段时间,只会这一首。如今住在下河街那片破旧的房子里,和其他同样落魄的人一起。

他的琴,拉的很动人。后来被哈根达斯赶走,又挪到悦方门口。总是一件干净的白衬衣,球鞋。站在他旁边几米,会感觉整个坡子街安静了下来。心中想起许久不见的那个人,想起自己曾经美好过又失去的东西,在眼眶湿润之前,毕恭毕敬的在琴盒里放上五块钱,然后离开。

他的自称陈伯,许久没回长沙了,不知还在不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活着读后感 篇5

我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活着》

活着为了什么?当然,有很多人毫不犹豫的会说活着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读完《活着》,我的心情十分沉重,阖上书感到隐隐不快。小说讲的是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给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后来,福贵因家产输光未被划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读完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那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福贵只剩孤零零的一个人,但他坚持活着。我慢慢地读懂了,他在经过了人生百态后,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受,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上天给予我们生命,同时给予我们苦难与幸福。但,不管怎样,生命仅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难与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为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在苦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苦难!

活着读后感500字 篇6

活着的这个人叫富贵,富贵是一个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处于底层很多劳动人民的共同点,比如我的爸爸之类,对苦难的逆来顺受,一种没有觉醒的不反抗态度。

那时,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如此卑微与无助,却也都在坚持过下去,一把野菜,一根树皮,度了月落日升,便也会带上几丝微笑,笑看人生。

歌颂一句的话,是一种敢于直面苦痛的勇气,一种特殊的生存智慧,是整个民族的可贵精神。

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余华实在有点残酷,叙述一个将近一生崎岖颠簸的人的命运,在一些漫不经心的或带着玩笑的语言中将一个生命的存活是怎样顽强下去写尽。有点感动。 这是一本好书。

如实说,今日人们,叫苦不迭,倘若陪上“富贵”走上 一遭,在叫一声,我不想活了那是大可。

但又说,在这个世界,可爱的富贵又不知道有多少,还在忍受,默默承受。

社会在进步,农民也在升华思想,也拿祖国南部城市深圳富士康公司勇敢走向极乐世界的众多同胞们来说,大可看成是今日的“富贵”。

余华写的是旧社会里的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新的世纪人们思想觉悟了,这样活着不如不活,于是乎便死了吧。

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思想的进步。

面对苦难和罪恶,底层大多数人都在无住中,挣扎就象***反抗嫖客,徒劳的没有一点作用,我们能做的,只有忍受苦难,碌碌无为。

《活着》读后感 篇7

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义。人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无法享受的尊宠。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留恋柳巷。在酒醉_逸当中自甘堕落,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笑话。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无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富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一掉进去就从来没有出来过。

_和赌相伴而生,相对烟花柳巷的柔情,_挥洒如金的紧张和刺激更加人你沉沦。在如梦如幻的赌局当中,富贵输掉了祖辈积累的家产,从一个富贵之家变得一贫如洗。得知富贵输掉家产之后的老父亲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暴跳如雷,反而十分的平静。平静的表面下是波涛汹涌的的百感交集。知道事情无法改变的状况下,老父亲决定给富贵上完最后一课,将家产换成铜钱让富贵调到县城去还债,富贵挑着一筐一筐地铜钱,肩膀磨出了血,明白赚钱的不容易,痛哭流涕,从此以后踏实的生活。

身份的巨变让富贵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老父亲被气死,妻子被岳父带走。富贵只能租种龙二从他手上赢走的五亩田地养活一家人。从一个福少落魄到自己耕种田地去养活一家人的艰辛可想而知。人往往在最容易活着的时候不安分地活着,而在最不容易活的时候又努力的活下去。看着年迈的母亲蹒跚的跟着自己富贵的内心刺疼着,聪明伶俐的凤霞跟着受累,富贵内心也是深深的自责。亲情是人内心当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富贵也是如此。富贵的人生从圆滑的曲线变得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但他一直努力的活着。相比较之前短暂刺激的快乐,现在的他是真实、充实的。

人一旦真实地活着,那不真实也变得真实。

活着的读后感 篇8

特别喜欢《活着》中的一句话,“生的终止不过是一场死亡,死亡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这个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所以,我也无法真正体会福贵眼睁睁的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的痛苦。一个桀骜不驯,嗜赌成性的富二代,仿佛从他输掉家中那一百亩地起,悲剧就开始了。经历四次时代变迁,对于福贵来说,活着就是一场场磨难,满目疮痍,失无所失。好好活着成了他活着的意义。

回忆起儿子有庆他说:“他望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再也看不到儿子赤脚跑回来,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是啊,曾经最熟悉的路,成了最无声的悲凉。

时间教会了福贵很多,而他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青春。现在不知悔改,将来后悔莫及!

小说最温情的地方,就在于那头叫“福贵”的老牛。在市集上被福贵买下来,这头老牛像极了自己,所以取了和自己一样的名字。这是福贵第一次可以主动决定自己的人生。到老了,有它陪着。他曾对老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累了的时候还可以坐在田坎边,发发呆,看看那时的自己,以及仿佛没有失去的亲人。

文末他欣慰的说:“亲人们先我而去,让我最后能了无牵挂的死去。”,这时的福贵仿佛比任何时候都坚强、淡然。

于无声中听惊雷,于无色中看繁花。经历确实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看尽人世百态,尝遍世间冷暖,好好活着,勇敢的活下去,做一个太阳一样的人,温暖而又充满希望!

《活着》读后感400字作文 篇9

余华的《活着》,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朴实,真挚。

主人公福贵这不寻常的一生,作者余华用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人世间最最凄惨的事情他都接连遇上了。从他败家,爹娘死后,再到失去儿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儿,失去女婿,失去外孙。好在到最后,还有一头老牛陪着他。作者在描写余华的亲人去世的方式的时候,让我顿时觉得心中一沉的是福贵的儿子在为县长的老婆因怀孕大出血,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度而死亡的片,所谓的医者仁心,竟然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活生生的将一个孩子抽血抽到嘴唇发青直到最后没了心跳,让我甚至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

每当福贵的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时候,打击去不断的接踵而来,但是,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当代人也常常说,活着才是硬道理!就像余华自己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财富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却渐渐的迷失了,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而活,可是,当拥有了这些之后,他们还能为什么而活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