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优秀15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细致的小编沉默为家人们整理的15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

就像空灵的旋律,缓缓流淌的忧伤,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满着爱的夜晚温柔地弹奏着,这就是我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深的感受。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 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在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2

该影片讲了女主人公对男主角的爱恋加深,直致把自己推向深渊的故事

记得以前在jt看过这部电影,影片内容已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其中的音乐和散发出的忧伤气氛一直耐人回味。故事发生在国破家亡的三四十年代,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影片采用倒叙手法,以阅读信件的方式,叙述了女主角对男主人的懵懂爱恋,相聚,分开,……绝望。女主人公的坚贞不渝与男主人公的玩情不恭,形成巨大反差。女主人公在他眼里不过如蔡小姐、朱小姐之流,是他生命里的匆匆过客。相反,男主人公在她心里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负心汉能够如此忠诚让人费解。或许与她情窦初开时恰好与他相遇有关,为了永远保护这份“初恋”的圣洁,即使她在坟墓中得到他的呼唤,她仍然会义无反顾的回到他身边。与其说是与他相恋,倒不如说是与自己相恋。

国破家亡时,感情是一剂慰藉心灵的良药,以坚贞不渝或者萍水相逢的方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3

昨天终于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了,后面棋王什么的应该是另一个故事了吧?因为实在很困,所以看得很糙,就随便说点看法。实话说这个标题真的不怎么吸引我,就是曾在大学专业课上记住的一个书名,咳但没有留心,如果不是无戒老师的推荐,我想我是不会注意到它并去看的。与它平平无奇的题目相比,内容是出乎意料的好看,至少不枯燥,庆幸是第一人称,所以也不绕,阅读体验还是相当愉悦的。

小说讲的是主人公“我”收到了一封爱慕了他十多年的陌生女人的来信,收到信的时候女主人公已经死了,这是她临死前写的,如果她不死,那么这封信就不会被寄出去,“我”就不会知道了。信中道尽了女主人公暗恋的心路历程以及遇到作家后那些年的生活经历。这样纯粹的感情真的很打动人,不怀期待不求回报,就默默守候在那个人身边,能够看着他就好。从文学角度看,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很细腻,我觉得一个男作者能揣摩得这么到位也是很厉害了。本质上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关系就是一种阶级对立,一个是社会上层的成功男士,一个是社会底层的柔弱女子,搁现在可以写一本狗血的霸道总裁爱上小白兔了,未婚先孕带球跑不要太烂大街,而作者并没有落入俗套,他们之间的身份地位差距,以及男主人公对待感情的态度,注定了他们之间没有结果,这才是正常的嘛。

文学性是很好的。从现实角度看,就有那么一点点不讨人喜欢了。男主人公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渣男,女主人公就是一个爱她的她不爱,不爱她的爱得要死的痴心错付的傻女人,甚至为了这段单方面的恋情赔上了无辜的孩子和自己的性命,更可悲的是到死,对方都没有想起她……对了之前女人用玫瑰花用直白的话对作家暗示多次,作家都没想起来,我觉得这是个bug,身为一个作家,他的观察力和敏感度,理当不该这么差,怎么会一次都没看出来呢?何况是这么明显的暗示。

好了,就到这里,有时间说不定会再看一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4

在比较文学的课上知道这个小说,老师还放了徐静蕾演的改编同名电影,不过文字还是不一样,太细腻了,茨威格怎么这么了解女人的内心?那些微妙细致的心理……

对于女主,我很佩服,也无法理解。难的不是爱得热烈,而是面对一份没有回应、甚至对方都不知道的感情,而是持续了她的一生。

其实,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林忆莲的《词不达意》:“我们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却触不及,虽然我离你几毫米。在你的盲点里寸步不移,无论天晴或下雨,陪着你悲伤欢喜。我无法传达我自己,从何说起。要如何翻译我爱你,寂寞不已…”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5

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暗恋男主人公18年,直至死才像他表白的刻骨铭心的单恋故事。确是“用这一生等待,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第一次见这小说是大一,看了开头却没看下去。那样的暗恋那样的心理描写对那时的我而言,无法理解。那时我想,我若喜欢一个人,是一定要去到他身边并告诉他的,一个人远远地喜欢着有什么意义呢。

时隔8年再读,跟着阅读每日读英文读完了整本小说。这次,似乎能够理解女主这执着甚至偏执的爱。

年少青春的女生暗恋了一个充满魅力英俊有才气的新邻居,并被他一举一动拨动心弦,为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而兴奋上半天,多么美好单纯的爱恋。年少时的我们也许都曾有过这样深藏于内心的爱,我们的故事大多应是随着时间推移,或勇敢追逐得到爱,或深藏淡忘埋葬过去,只是女主在自己的世界里暗恋了男主人公18年,男主人公毫不知情。

有人说,爱情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我喜欢你,与你无关。我想起你心欢,看着你满足,默默爱你不打扰,付出不求回报,女主就是如此纯洁无私的爱。也有人说,女主疯了,精神病,她是在自己的臆想里活了一辈子,凄惨一生。我想,女主确实一直喜欢的爱恋着的都是她想象中的以男主人公为原型的爱人,只不过,在她自己的心中,也许不觉得凄惨,因为她守住了心里的爱。她不告白,也许害怕失去这精神上的爱人,因为假设告白在一起了,那想象中的完美的爱人可能会崩塌,而告白后被拒绝,她的精神上的爱人也会消失。她没有勇气接受可能的失去,选择了看上去更具勇气地暗恋一生,守住心里的爱人。

执着疯狂地爱总是容易让人感动。莎士比亚曾说,太过热烈地爱情不会长久,所以为了获得永恒地爱,他让朱丽叶在爱人的一吻中死去。朱丽叶死时不过十四岁,一个陌生的女人的来信里女主爱上男主人公的年龄十三岁,都是少女的年龄,都是可以疯狂地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年龄。女主也永远地留在了十三岁地爱里。

爱本是相互的,需要主体和受体。她爱他他却感受不到,她在对他的爱里痛苦煎熬感动满足,而她的爱对他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爱算什么爱呢?如果爱的定义是喜欢一个东西的'情愫,而人际关系里的爱的表现应该是无私利他,以对方舒适幸福为原则的互动,那么自己一个人持久地暗恋,仅仅是借了暗恋对象为原型,这样的爱,更像是对自我的信仰般的爱情信念地坚守与成全,无需互动。

互动的爱需要坚守地信念,更需要以对方的感受,情感为出发点,互动反馈调整,争取关系中双方舒适,爱才能更完满。如果我们爱着爱着把自己感动了,却没有想过对方是否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爱,甚至自己的爱对对方而言是伤害,那么爱就已经变质了。我们说着都是为他好,而或许我们眼里的好在他眼里不是好,所以需要互动反馈调整,他若需要你离去,你也能怀着爱与祝福离去。

如果就是为了感动自己成全自己疯狂爱一场,那就疯吧狂吧爱吧,只要爱还是爱的信念,爱没有变质成伤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6

爱情,是催生甜言蜜语的最佳引药。但凡有爱存在的地方绝对不会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动欣喜的言语。我听过、见过、看过无数至高无上的爱情宣言,心里每每总是激起阵阵涟漪,然而当我看到这句台词,我感觉心里狠狠地震动起来,那就是“我爱你,但和你无关!”

短短的八个字,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台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极其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令人惊叹的方式。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更富于献身精神和爱的能力。小说的具体情节,我不想再长篇累牍的叙述,我只想谈一谈其中那种持久的、痴迷的甚至是偏执的爱。

当女主角注意到年轻作家之后,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给了她极大的冲击,给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阳光。从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恋却从不敢外露自己的感情,更从不诉说给任何人听。她时刻的关注着他,慢慢的进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开心作为自己的开心,以他的伤心作为自己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丽的邂逅,可总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无尽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过每分每秒,却又享受着这份得来不易的孤独。这种感觉想罢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经历。

恐怕这就是爱情的萌芽,我们开始默默而又急切的关注着一个人,极其想让他发现自己关注着他,又极其的害怕被他发现,纠结的心理,往往使我们整天陷入郁郁寡欢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的痴迷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说中的作家就从来没有记住过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她的期待最终换得了无言的心痛。谁说真爱不奢求回报?但凡我们付出了我们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希望得到点什么,哪怕是对方对我们的淡淡一笑,这也是对我们价值的极高认可,我们也会觉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知道,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专,但是她的爱彻底而又持久,她从不懂得退缩,她爱作家的一切,即使明知道是缺点。她爱他健忘的样子,毫不介意作家的滥情。这是一种偏执,这种爱是偏执的爱,这种爱,热烈而又绝望,纯洁而又伤感,但同时也有一点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尔基曾经表示,他被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动。是的,这种爱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爱,可歌可泣,伟大而又卑微,热烈而又孤寂。女人甘愿花费生命的力量去爱着这个“无情”的作家。我不想过多的评价这种偏执的爱是好还是坏,但我知道这种偏执的爱值得感动。痴情也好,肤浅也罢,深深的爱过一个人,并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知道可能并没有结果,但我们也会时时在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不求你爱我,只求你好好的,我爱你,但和你没有关系!”我知道,这句话停在了我的心里,经久不散,历久弥新。那你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7

这是一件所有女孩都做过的事情,我可以保证。

不同的只是自我折磨得程度而已。

谁会忘记那些青涩萌动日子,扎着马尾辫的你经常会假装不经意去某个地方,做某件事,为某个人,重复,一遍又一遍,好多年。

也许那某个人的脸已经模糊,名字已经混淆……没有人告诉我们走向成熟需要经历多少个梦中的他?

最喜欢做的事是钻进被窝把脑海里或浪漫或凄美的男女主角换成你和他,任情节自由发展,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枕着湿湿得枕巾哭得累了,睡了……

对着上天有过多少次的许愿,希望他会像你“爱”他一样爱你,对着那扇大门苦苦等待,熟悉的身影一闪你却把头扭开,擦肩而过却故作冷漠……

在特定的人山人海中你早已经练就神功,可以一眼就扑获他的身影,

然后神采飞扬,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片刻回眸,身影已去,黯然失落,你接着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如若这一次苦寻未果,你会一直左顾右盼,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苦苦挣扎苦苦期待,从惊鸿一瞥、芳心暗许到死心塌地的相信你与他是前生的冤孽今生的宿命,自己已经在你和他的相思苦海中死去活来了几百次……最美的就是——你从没出现在他的人生里……

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美。

多数女孩会平安的度过这段岁月,含蓄的收拾起这些从未开始又羞于启齿的往事,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总有少数的不幸人,会让这宿命苦了自己的一生,就像这个“陌生的女人”。每一次音乐响起都会让人心疼,每一次看她的脸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亲爱的们,请千万不要做的就是——尝试走进他的生活,就让这段苦恋去做你少�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8

热了几天的广州,终于在风神带来的雨水中迎来了怡人的清凉。

今天周日,雨水又是没完没了的下个不停,名符其实的豪雨,看着雨水在空中的变化,也是美丽的景致辞。窗外,路人在浸满水的大街上艰难行走,想必天河岗顶,海珠的一些地方浸水肯定更严重。前几天,一位远在浙江长兴的朋友还通过QQ问我近来情况,看报道说,广东这边暴雨很严重,为我担心。

能在这个多水的周日,凭风临窗,享受清凉,也算是快乐的事情。

昨天晚上,等一个朋友从阳江过来,本以为五点左右就能到,最后却等到八点。好在附近有家大超市区,就在超市的图书区看起了书。无意中看到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先是粗略的翻了一遍,这是一本他的作品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只是其中的一篇,篇幅不大,就有想把它看完的感觉。

很早就听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名子,但他的作品还没有看过。最先听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因为曾有部根据其内容拍摄的同名奥斯卡获将电影。几年前,老徐自导自演了一个中国版的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也不想看,我认为让姜文去演里的的男主人公本身就是个失败。

茨威格的心理描写很细腻,我几乎是一气呵成的读完的这部小说。女主人公从他十三岁起就爱上了风流倜傥的男主人公,一开始也就知道他虽才华横溢,但也是采花无数,处处留情。当她十五岁的时候,因母亲另嫁,离开她初恋之地的时候,她竟然晕了,最后临走鼓足勇气,去按男主公的门玲,向他表白,却没有人在家里,那段的心理描写最不错,看着就让人紧张。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因为有了她对男主人公的爱,她看了很多很多的书,成绩也突飞猛进,对她以后的人生的成长,气质塑造作用巨大。成人之后,为了见到朝思暮想的爱人,女主人公到维也纳,租住在男主公公寓附近。终于有了机会,两人相约一起吃饭,进而发生了关系,经过三夜的缠绵,她竟怀上了爱人的孩子。她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爱人的影子,活的虽清苦,便很充实。为了孩子,为了自己的爱人,她出卖肉体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她说她的灵与肉是分开的,她的心里唯一爱人的位置只是男主人公。之后,她也曾以自己贵妇人的高雅气质,又打动过男主人公,可惜当两人在一起时,男主公却认不出来她了,还要给她钞票。最后因孩子因伤寒去世,女主人公所有的爱破灭,心灰俱冷,才决心把这自己,把自己十三岁以来的心理和人生轨迹写出来告诉男主人公。

已过中年的男主人公,却是想了好久,也没人想起女主人公的样子,他从不知道她的名字,和他在一起的女人有无数个,到底是哪一个,他也分不清了。到底是谁,或许永远是一个谜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纯洁的初恋。初恋是青涩,酸楚的,而女主人公却把自己的初恋融入了自己的一生。我个

读后我在想,作家本人茨威格会不会就是小说中的男主公呢?他出身豪门,受教育完整,十七岁就发表作品,一样的年轻有为,风流儒雅。早年看过《茶花女》,里面的女主公的命运和本小说中女主公的命运有些相似。前些天,看到一篇关于歌德的传记,说73岁的歌德喜欢上了19岁的乌尔丽克,频频的书信进攻,最后还向乌求婚,因 www.huzhidao.com 家人的反对,歌德只好做罢,郁郁而终于魏玛。而美丽的乌尔丽克也是终生未嫁,以95岁的高龄仙逝,想必她的内心里也很多的故事,若展示出来,肯定也很感人。

又看了一部好的小说,犹如又登过一座山,一座不高,绿色,让人轻松的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9

再次看了一遍电影。又让我沉思了很久。很多年前看过一次,现在又重温。感觉还是那么让人刻骨铭心。一个年幼卑微的爱情,遇到了让人仰视而且触不可及的风流倜傥,悲剧就是这样一幕幕上演了。她选择了隐忍、独自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真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她是怎么挺过来的。很难想象她的内心是多么地强大!

他依旧是多情潇洒,根本不知道对方发生的这一切。直到自己的孩子死了,她也失失去了对活着的依恋而香消玉殒。一封长信讲述了这个痴情女人悲哀的一生。他也因此知道了自己风流造下的业。我无法想象他是怎么样的心情。因为我根本就不了解这种处处留情的人,他是怎样的一个心理。而且在我的生活中也没有遇到过像男主人公这样处处风流而且也不想成家的人。也许这就是我们历史上传说中的柳永、帽辟疆之流吧!女主人公性格倔强成为了她人生悲剧的原因。她敢爱,大胆、疯狂而无所求。但她也不恨,在它的长信中,丝毫没有流露出对男主人公的恨。因为不甘心寄于别人的篱下,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用禁不住衡量的爱来作资本或用无辜的孩子做条件换得男人的同情和怜悯。因而给自己不幸的人生,从开始就埋下了祸根。我不知道是该谴责男主人不负责任的风流,还是同情女主人性格的倔强!如果批评男主人的风流是道德败坏,那他身边的。女人又何尝不是呢?如果同情女人的性格倔强,那他人生走到这一步,又何尝不是自作自受呢?也许我们不应该用一种普世的人生观来衡量每一个人。你我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谁也不会真正走到另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去完完全全的理解一个人。但是在善与恶、美与丑的道德伦理中,我们应该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像影片中描述的男女主公人公那样命运的人。我也无法为这些人的身份给一个合理的名称和定位。情人?小三?都不是。只是简单的两厢情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放纵呢?

人的一生漫长而又短暂。我们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但是我们肯定不能成为命运的失败者。在各种利益和诱惑面前,在各种重大的选择面前,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有的人选择了唯利是图,为了一己之私去坑害别人;有的人选择了忍辱负重,甚至忍辱偷生。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还有一些人,他们行得端坐得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正义,什么叫做良知?什么叫做道德?不同人的不同做法也就体现出了,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俗?

每一个影片,每一个故事,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对照自己,虽不能做到顶天立地,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堂堂正正,做一个道德有佳的正人君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0

文章包括五篇小说,我细读了四篇,因而给四星。

文章开头说,这五篇文章几乎梳理了茨威格一生的写作脉络。那如此看来,只能说,写作的风格和个人成长经历并不能总是贴合无缝。在《女人和大地》这篇文章中,茨维格大量描写了女人和男人的心理状态,但需要知道,过分的词语堆积会淡化整个文章的脉络,用力过猛反成一片拖沓,让读者头晕脑胀不知所云,因而这篇文章,我只草草过了一遍,个人感觉,言之无物。

至于剩下的四篇,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马来狂人》和《夜色朦胧》,个人感觉第一篇和最后一片最好,也许是因为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吧,好多描述感觉似曾相识,仿佛自己也曾至于这样两难的境地中,放下是舍不得,放不下,又成为一生的朱砂痣。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网上被炒成一个女人一生必读的经典之一,原因无从查起,只从我个人感觉来看,少女用一生来惦念一个甚至不记得她样子的陌生人无疑是滑稽可笑的,然而事实却总是与想象背道而驰,我们用了多少年才忘记过的人,又总是在夜深人静时不自觉的爬上你的心头?无论是《来信》还是《夜色朦胧》,关于最初心动的那个人,都会在我们这一生中扮演作用巨大又不轻易显山露水的角色,就像背后的操刀者,不经意间就对你橫加干涉,我们对他的反抗却就像一个牢笼,徒做困兽之斗而毫无用处。但也正是这种不可多得的经历,让我们从男孩女孩,成长为男人女人。

至于剩下的《象棋的故事》和《马来狂人》,则更像是经历所赋予我们这一生必然要经历的传奇色彩,无论是闪闪发光,还是使人崩溃,都无处可逃。

总结一句话:现在的你做的事,也许不能让你看清未来,却让你读懂了过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1

第一次读到一本书的末端会有这样的感受,叫做:终于读完了。

男女情爱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其实陌生女人被刻画的爱的如此卑微让人略难接受,读完整个故事让人顿悟为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不断消费着来自上流社会各种名流的金钱和感情,来弥补自己此生得不到作家R半点垂怜的缺憾,她把自己定位在感情食物链底端的同时,完全否认了追求她的爱慕者爱的比她更卑微的事实。可能因此,她注定悲剧。

原先以为一旦过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就再难遇到这样的暗恋,读完之后更觉得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无所求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心理状态都能hold住的。而且,生活除了爱情真的还有非常多空缺需要弥补,很多爱情主题的作品真的把爱情放大到让人畏惧,把完全可以用欲望解释的男女之事上升到无法触及的灵魂高度,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谈爱情,无非就是充满人间烟火。

茨威格的细节描写,弱弱给满分。他抽丝剥茧,不管人物还是环境都能做到细致入微,让我明白,原来风是这样吹,雨是这样下的。因而,书中大篇幅的黑暗压抑环境渲染让我觉得不管走多快,都逃不出作者笼罩上的乌云密布,无论多努力,都无法在让人几近窒息的场景里感到一丝希望的光亮。

部分篇幅涉及到的对黄种人的描写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民族自尊心。真的,言过其实,甚至有些越界到种族歧视了,会让很多黄种人读者伐开心的!

以上,心情:终于读完了。轻易不会再碰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2

摔,看完好难过!暗恋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德行…比惨完全比不过女主,不过就算是到了现在,也还是有后遗症的,还没能完全建立内心的秩序,二十来年的自信依旧所剩无几…走远点看,你丫真何德何能,手动再见。 言归正传 男主是女生感情的窗口,在懵懵懂懂,甚至不知道这叫爱恋的时候,开始了好奇,崇拜,向往,最后依恋;成年后相遇,热烈的献身,生子,这里是小心翼翼的,卑贱的,时刻准备飞蛾扑火的。隐忍,曲意逢迎,小心翼翼,却疯狂,偏执,热烈,爱到骨子里大概就是这份模样吧。

结合个人经历来看,这份暗恋其实是有点畸形的,因为它始终是一出独角戏,纵然你内心惊涛骇浪,百转千回,但男主始终逢场作戏,交流很有限。爱情需要回应,暗恋也需要,否则他只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只能是自己感情宣泄的一个窗口,一个寄托的支点,而且…一般是有保质期的吧…我可以去迎合,小心翼翼,但我还会被其他新的东西吸引,从不会丧失好奇心,以及动心的能力。不过,感情都是流动的,人总是会在同一个地方犯错,再次相遇再次动心,似乎也是件概率很大的事…我又在神神叨叨说些什么……

暗恋太辛苦了,找个可以一起大笑一起大哭,一起奔跑一起骂脏话的,做真实的自己,这大概才是舒服的感情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3

茨威格传说是一位很了解女性的作家,读他的文章,里面大多的内容都是男女情感,夹杂着各种景物描写,并且内容很精彩,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各种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真的很精彩,但是我读了之后并没有太多的感触。

马来狂人写的不错,我觉得茨威格真的很了解女生的心里活动,描写的很到位。并且捎带着含蓄之美,很喜欢。

一个陌生的女人的来信,写的真的超级好,有几个段落仿佛就是我的内心活动,有时候会感觉这封信就是我写给我爱的人,只是我没有那个女生那么执著,那么痴情,那么狂热。对于一个人的喜欢还是理性一点,我想那个陌生的女人多半是因为另一种原因所以让自己无法割舍掉这份爱,如果两个人互不相欠,又有什么理由再见呢,有些人只是匆匆过客,可能都不会再见。还是那些人让你知道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是怎样的迫不得已,而我也经历过,是滴,终于时间让放下了,偶尔想起,嘴角间再也不会有什么微笑,也不会偷偷的一个人傻笑,终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终于我又变成了那个我。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4

近两年见过不少以“陌生”或者“信件”为引子展开情节的小说,比如《一个人的朝圣》,但直到打开这本书,才发现它的不同。

很多书我会试图用几句话概括,但这本不行,也不合适,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细节。

整本书三个故事,全都关于爱,爱情或者爱欲,而且总有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陌生女人的来信只是第一个故事,一名女子从少年时期就爱上一位作家,深入骨髓,那位作家是她的邻居,但她不敢靠近,也不敢表白,直到多年之后,她生下了他的孩子,将其养大,并无助地看着孩子病逝,才决定拿起笔给他写一封很长很长的信。

第二个故事,一个公爵看上一位夫人,但又不知怎样才能与其相识并俘获芳心,他就有意去接近她儿子,并快速与之建立良好关系。在小男孩的助力下,公爵很自然地认识了那位夫人,小男孩当然不知道公爵的真实目的,于是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第三个故事,一个男孩,到了姐姐所嫁的王府里做客,期间有一段艳遇,那女孩不说话,也不会让他看清她的脸,每次都如此,他只能在家里的女孩当中猜测,根据记忆逐个排除,即便这样他同样深深地爱上了她,但结果并不像他想的那样。

不说太细,以免剧透,看这本书的动力就在于顺着点滴细节慢慢揭开悬念。

其实阅读之初感觉作者的描写或者措辞未免过于浮夸,有些读不下去,读完就变成了钦佩,或许你也可以来读一读,来认识一下大名鼎鼎的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5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第一次明白这个作家,是初中的语文课本,课文选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中《争夺南极的斗争》部分。英国人斯科特,满怀期望到达南极点,却发现了对手挪威人阿蒙森留下的请求:证明阿蒙森的成功。那是怎样的绝望失败者不仅仅要承受失败的痛苦,还要为他的对手证明。可是斯科特没有拒绝对手的请求,并在回程的路上死去。

当时读是一种什么感觉呢震撼。不仅仅是为斯科特而震撼,也为为他作传的作家茨威格震撼。此刻回头望望,原先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与文章,在我们还不了解他们意义的时候,就已经与我们相遇了。

可是,当我读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所有的钢铁烈阳都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个女人近乎疯狂的爱。书的腰封上写着: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也许是当之无愧的,但我却很不适应,也许女生读起来会比较容易被触动。

书后面的高尔基说自我“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看来我的泪点比较高。尽管茨威格的文字如此细腻真切,而书中“陌生女人”对作家R如同宗教信仰一般的爱却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样的爱,离人世间很遥远,以致于我有一种淡淡的排斥感。

它甚至已经超出 可是为了得到R作家的爱,女主角能够放弃一切,也能够牺牲一切。如果爱是,那么她对他的爱毒性也未免太强了一些,她完全没有戒掉的可能,一丝也没有!

”在我的内心深处,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一向还在做着那个陈旧的孩子梦:也许你会再次把我召唤到你的身边,哪怕只叫我去一小时。为了这可能的。一小时,我把一切都推开了,只是为你而坚持自我的自由,一听召唤,就扑到你的怀里。自从童年时代之后青春萌发以来,我的一生不外乎就是等待,等待你的意志。“

多可敬,多可悲。

这样的爱,称之为病态也不为过,可是偏偏,又悄无声息。这是单恋的极致。尽管她将他看得清清儿的,可是无法自拔。

我们的这位作家R,大约是有些脸盲。前一段时间看《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家的小妹妹对华生说:“令人惊讶,这么多次,你们这些男人都没真正注意我的脸。”我想,这句话说给作家R也是适用的。

只是,对于我们的女人公来讲,未免太残忍了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