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
在我看来,“春”的资料单调,叙述乏味,是三部曲中最糟糕的一部。但对与巴金而言,说不定这是影响他终生的小说─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他结识了萧姗。
“秋”激流的最后篇章,也是悲哀的结局。
庆幸的是,觉新最后觉醒了。枚和淑贞的死,使他再没有可牺牲的亲人了。商业场的火,使他近乎陪尽了一切给克安,克定;惠托他照看的枚去了;小脚的淑贞也投井了。克安,克定甚至攻击周氏,瑞珏,使死者不得安宁,并要加害觉民,他最后受不住爆发了。想不到啊,一向温顺的觉新竟公然与克安等顶嘴,没有了欺负的对象,竟转向孩子觉英。觉明死了,张氏居孀。“家”已败,觉新也最后觉醒。
觉慧,他的出走是正确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我意识到,如果觉慧没有出走,淑华就不能出逃。他结识的黄存仁等朋友,也的的确确帮上了他的忙。觉慧成为了革命党,也是必然。
在那里,我觉得配角觉英也值得提一下。在“家”,当他听瑞珏说抢菜她抢但是自我的哥哥弟弟们时,年仅十三岁的他将才端上来自我才尝了一片的烩鲍鱼片推给了瑞珏。而在“春”,他经常领着觉群和觉世在花园胡闹,欺负淑英,淑华和淑贞。在“秋”,他气得克明一病不起。最后,克明死了,家也分了,他也意识到,真正关爱自我的哥哥姐姐妹妹都死了,出走了。觉英也觉醒了,敢与克安,克定叫板。觉英的转变,与他整天的玩伴也有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秋”似乎高于“春”:它类似于“家”,讲得多,细。
“感”高家族衰落了。和<红楼梦>不一样的是,它并不是大团圆的结尾。一群人觉醒了,一群人却永远地去了。被封建礼教毒害的梅,瑞珏只能留给人们无限的伤痛。
觉新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期望他能就此重新振作。
觉民,贯穿三部曲的激进分子,也定能与琴生活得幸福。
接连几个星期终于把这部巨作读完,因为总有一些琐事,连不起整段的时间专心地读它,只是凑着零星的时间来。很惭愧地说这是第一次读这样的传说中的名著,以前总被人家称作好学生,其实连这样的作品都没读过,真是名不副实。因为一部好的作品可以把读者带回到那个环境,仿佛亲历作品小环境背后那的大时代和大时代下的氛围。《家春秋》这样的作品就是。封建宗法制度其实包含很多,但从这部作品中反映出,那些新青年们所反抗的主要还是封建制度中的婚姻包办、女子不进学堂、迷信中医,另外映射地反抗女子缠小脚、尊卑有别(阶级划分)而已。
婚姻包办应当是封建制度中的典型,为那些新思想者所主要排斥,在作品中,似乎所有已婚的人都是婚姻包办制度的牺牲品,男主角觉新唯唯诺诺的一生,失掉了心爱的人梅、妻子瑞珏、还有喜欢的人惠,惠也在包办的婚姻中失掉了性命。而只有淑英最后是在有新思想的觉民和琴的帮助下逃出了包办婚姻的魔爪。的确,在那个年代婚姻包办确实也为一代有新思想的人所诟病,比如当代的陈独秀、鲁迅、胡适(虽然胡的包办婚姻一直走到最后)等等。
女子不进学堂,封建大家庭总崇尚女子的三从四德,只要懂针织刺绣等女工,知书达礼便是上乘之大家闰秀,无须懂得知识,一来是学来无用武之地,二来是女子进了学堂总是不免抛头露面不合大家闰秀之范,稍微开明的家长还能请个先生来教教,否则则只能学学以后能看家的本领了。
迷信中医,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推翻封建所有制度中,被牵连的中医应该是我们最痛心的一项,从以往信中不信西,到现在,不论小感冒还是大手术无一离不开西医,而我们的国粹却已寥人问津。而在作品中,脑膜炎的海儿,难产的瑞珏,妇科病转化成尿毒症的惠,肺炎的枚,都成为迷信中医者手下的牺牲品。
而作品对女子缠小脚,在接触新思想且被缠者心里的自卑,在未接触新思想且被缠者心里的自豪,在未被缠者心里的同情和庆幸,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封建宗法制度无非是集决定权于家长,小辈和女人对任何事无权主张,哪怕是自己的事。他们反抗婚姻包办无非是在争取自己对爱情的选择权,反抗对女子的禁学,无非是把握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他们争的是自己的发言权,争的是自己为自己做主的权利,如是而已。
可反过来看我们现在,虽然可以为自己拥有的选择而高兴,不必对家长言听计从,但我们也知道,现的家长们的建议并不是旧思想和旧礼教下的独断专行,而是走过弯路而对现实的忠告,现在的我们大多不再屈服于家长,但却改头换面地屈服于现实了。
《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内容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
整本书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写活了。
还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写得十分鲜明:淑华那种性格与勇气,她在那种环境下什么都不怕,说话直来直去,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举动都是证明;琴,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不同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希望,她是别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论是死去的淑贞、惠、剑云,还是淑华、芸、觉民、觉新等,都希望从她那里得到安慰。觉惠与淑英的离开多少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她或许这班年轻人早已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觉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义派,爱是他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压力,万事都让步,为弟妹考虑。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旧势力的帮凶,不敢于起来反抗,值得高兴的是最后终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来反抗了,但这已接近故事尾声了;还有就是最最顽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涛代表旧势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爷,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轻人的死活,把它们的婚姻推进深渊,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笔下的这个封建社会的家庭最终走向了灭亡。
但是花开了,花香四溢,虫来了,快乐地飞舞着。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希望,鼓舞着失败的人们。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伤心,“封建的社会终将崩溃,民主的时代必将降临。”闪电击碎了其中一块巨石,阳光倾泻进来,照耀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爱!社会,不再像过去一样阴暗,它终于有了曾经的光彩。
激流以前辉煌的高公馆也落得分家的下场。
“家”在“家”中,我最同情的是觉新,最气但是的也是觉新。但我对觉新还有一丝敬仰:毕竟,他是这个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有重要历史好处的人物。他有自由恋爱青梅竹马的梅,又有旧社会强加给他的关心体贴他的瑞珏,他如何作选取?他处于“长房孙”的位置,被别人称为“承重老爷”,在这种身份下,他怎样反抗?他的家庭里头卫道的人太多了。为了孝道,他抛弃了化学,抛弃了梅,抛弃了珏。觉新的牺牲是巨大的。但是,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幸福了呢?即使生活带来再重的负担,再大的伤害,人还是象蜗牛一样背着沉重的壳行走。
对于觉民,我倒没有太大印象,倒是他勇于与高老太爷抗婚,我对他还是比较看好的。
至于琴,在“家”她还是一个觉醒者。她的理智常被感情征服。她犹豫不决,连剪个辫子的决心都没有。她对自我的行为也说不清楚。所以对她也没什么看法。
在“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觉慧:他虽很激进,但终究幼稚,为了爱人不择手段,甚至不顾鸣凤的感受。因为觉慧,鸣凤多次被周氏训斥。而他口口声声要救鸣凤,最后还是他将鸣凤逼死了!要不是他在拼文章不理她,她投湖的可能性不是很小了么?鸣凤死后也没见他悲伤多久。觉慧给了鸣凤什么?帮忙,同情,怜悯,他什么都没有给,他甚至不听她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而他在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的鼓动下竟放下了鸣凤。最终促使他出走的是瑞珏的死,和老太爷的态度。只是他反抗的精神我认为很“开天辟地”。
相比之下,<家>的资料范围广,事件多,我认为是“激流”中最好的。
“春”由于阅读的深入,我对很多人的态度改观了。
觉新已不在是我同情的对象,我对觉新充满了愤恨:惠死了,枚娶亲了。要是他和周氏,老太太极力反对,惠和枚也不必须不会幸福。然而,海臣和小儿子的死对他的打击也不小。只期望他能快点觉醒。
我对觉民的进一步认识使我看到了他的魅力。他和琴安慰淑英和淑贞,帮忙淑英逃离高家,并不怕王氏和觉群的威胁,与陈姨太据理力争,使她们在自我那里得不到一点好处。他很大胆,与觉慧不一样的是,他留在家里也能镇定自若。他并不象一些人说的,他的一切都由别人安排好了,他和琴的婚事;帮忙淑英出走都是他设计的,因此,我并不一样意一些人说的觉民是剩余的人物。
琴在“春”成长得太快了,迅速担当起为高家女子排忧解难的重担。淑英和淑贞似乎已经离不开她了。她不再优柔寡断,对于亲人热情地神出援助之手;和觉民一齐为刊物出谋划策;出演<夜未央>等。我对琴也改观了。
淑英一开始就是懦弱的形象,然而梅和惠的死震动了她,梅,惠这些她所爱的人一一离去,如果她不逃走,她们便是她的“榜样”。加上淑华的劝说,她最后和剑云一同去找觉慧了。正如一些人所言,淑英的出逃鼓舞了女孩子。而剑云,在他的一颗星飘走之后,及时挽救了淑英。剑云柔弱,怯懦,不反抗,不抱怨,不挣扎,没计划,没志愿。但当他仰慕的女子需要他时,他会不顾自我去帮忙她。也因为如此,在送完淑后,剑云带笑地死去了。
巴金写作《家春秋》是不满30岁,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类似的题材看到的比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几点看法:
笔法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
1,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3,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4,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
看书的时候,仿佛看到愚蠢的荒唐的旧礼教像一条长链子缠在一些年轻人身上,它愈缠愈紧,窒息了那些人的呼吸,旧制度的权威像一把力到此近一些渴求生命与幸福的青年的胸膛,使那些血污的尸体倒在地上。而少女的命运是那样悲惨,千百年来一向延伸着同一条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这是几千年前就修好了的。地上浸泡了那些女子的血泪,他们被人拿镣铐锁住,赶上这条路来,让她们跪在那里,用她们的血泪灌溉土地,让野兽们撕裂、吞食她们的身体。起初她们还呻吟、哀哭、祈祷、期盼有人把她们从这条路上救出去,但是,并不要多久时间,她们的期望就破灭了,她们的血泪也流尽了,于是倒下来,在那里咽了最后一口气从遥远的几千年前到此刻,这条路上,不知断送了多少女子的青春,不知浸泡了女子的血泪。仔细看去,这条路上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那些女子都是流尽了眼泪,呕尽了心血,做了最后的挣扎,然后倒下来,闭了他们的还有火在燃烧的眼睛。啊,那里面不知埋葬了多少、多少令人悲哀断肠的痛史!
但,世界是在进步的,总有那么一群年轻人,他们不为别人活,只为心中的梦想奋斗,他们敢于表达自我的内心世界,敢于释放自我的情感,敢于与害人的制度抗争,敢于同腐朽的思想斗争,他们不会向旧势力低头,不会向封建思想屈服,他们活着就要给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他们努力着,奋斗着,不论遇到怎样的困境,经受怎样的挫折,他们想到的是抗争,是反击,是打败它们,是战胜它们,而不是忍,不是躲,不是藏!
年轻的一代,永远是推动世界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抗争,是胜利的,他们渐渐的摆脱了束缚,冲出鸟笼,载着期望与梦想,燃着心中那束温暖的光,飞向更远更广阔的天空。
这些年轻人,贡献出他们的年轻人的热诚和他们的青春的活力,为他们的唯一的目的服务。这个唯一的至上的目的带着一种崇高的纯洁的美引诱着每一颗年轻的心。为劳苦人民谋幸福,为大多数人,为那些陷在贫困深渊中的人。这是赎罪,这是革新;毁坏一种旧制度,建立一种新制度;摧毁一个社会,建设另一个社会。用平等与自由代替不义与掠夺,让博爱的光辉普照世界。
此刻,作为青年,作为女子,我能够自由的感受阳光的温暖,能够自由的呼吸清新的空气,能够自由的抒发内心的情感,能够自由的做自我想做的事,有梦想,有期望,也有未来!不会担心被束缚,因为我的身体里燃烧着青春的火焰,能够烧掉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荆棘。幸福的道路,我会自我走,命运永远掌握在自我的手中。
《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资料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
整本书对于人物的语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写活了。
还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写得十分鲜明:淑华那种性格与勇气,她在那种环境下什么都不怕,说话直来直去,只要自我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举动都是证明;琴,在里面扮演的主角不一样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期望,她是别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论是死去的淑贞、惠、剑云,还是淑华、芸、觉民、觉新等,都期望从她那里得到安慰。觉惠与淑英的离开多少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她或许这班年轻人早已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觉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义派,爱是他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压力,万事都让步,为弟妹思考。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旧势力的帮凶,不敢于起来反抗,值得高兴的是最后最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来反抗了,但这已接近故事尾声了;还有就是最最顽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涛代表旧势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爷,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轻人的死活,把它们的婚姻推进深渊,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笔下的这个封建社会的家庭最终走向了灭亡。
但是花开了,花香四溢,虫来了,快乐地飞舞着。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期望,新的期望,鼓舞着失败的人们。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悲哀,“封建的社会终将崩溃,民主的时代必将降临。”闪电击碎了其中一块巨石,阳光倾泻进来,照耀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爱!社会,不再像过去一样阴暗,它最后有了以前的光彩。
很喜欢巴金这位作家,读过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写作<家春秋>时还不满30岁,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刚刚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书中很多的故事情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语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但是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述,个性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述不够鲜明。
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述,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述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我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之后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能够不能够?王志文呢?
景物描述。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述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此刻的“忆童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述,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