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
今天,我上网去读了孙犁的《荷花淀》,读完后,一幅幅淡雅、幽静的荷花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使人身临其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出了淀中的美好景物,使画面淡雅,突出了水生嫂像雪白的淀一样善良,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让人看上去更加真实,更加朴素。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画来衬托出人物的感情,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她在这么晚的时候编竹席其实是为了等他的丈夫回来。可见水生夫妇是多么的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衬托了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坚决果断。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又象一首用轻音乐奏出的完整的乐曲,以景衬情,情景交织在一起,还很和谐。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美丽。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如果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再细细对比一下,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般。
《荷花淀》这篇文章,不长,细细地品读下来,也就花了10分钟的样子。但是读完后,给我带来的震撼,却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爱自己的丈夫,作为一个女人,这可能是她的全部,这是自私的;但是她更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全部,这是无私的。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
读完这篇文章,仿佛感觉一阵阵的荷花香扑面而来。水生的阳刚,水生嫂的贤惠与开朗,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当我读到水生坚定地对水生嫂说到的一句:“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时,我的精神为之一振,一种叫感动的东西蔓延我的全身。我从水生这句话中读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读书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迈气概。水生嫂流泪了,我想,她的脑海或许浮现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她也曾犹豫,也曾不舍,但是为了和平,为了幸福的生活,牺牲小我,又算得了什么?
水生终于还是和水生嫂告别了,没有情谊绵绵的不舍,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平淡得甚至像杯淡淡的'白开水。然而就是那普通的话语,却让人回味无穷!国难当头,有多少儿女私情被置之脑后,在涓涓细流之下,却是暗涛汹涌。这种宁静祥和的生活即将被残酷粉碎,作为炎黄子孙,又怎么能坐视不理?
从这篇文章中,我读到了美,人情美。人情美就美在乡中的人民既热爱自己的家乡,又热爱自己的家庭。我们难以想象二者的分离,此地一别,或许来日就永远也无法再相见。然而如果人物只顾个人的缠绵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我们会报以鄙夷;如果人物为国家利益而完全置家庭于不顾,我们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遗憾。作者将两种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份真挚和谐温馨美丽的人情。这群热爱生活的人们生活在荷花淀,荷花淀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丽迷人,他们 一幅幅美丽温馨的画面为我们诠释了美的真谛,美在自然,美更在人的心灵。
读完全文,我竟感到了一丝遗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见过战火硝烟,也就无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任何的崇高。但又转念一想,只要我们去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荷花淀。
翻开久置书架上的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浓厚而唯美的乡村气息。读起第一章,仿佛已走进那美轮美奂的水乡,看到白洋淀中淳朴善良的女人,为她们的传统美德而赞叹。这,就是孙犁的《荷花淀》。
很早以前,就听说孙犁的文章有诗意又有地道的乡情,小说人物传神,形象美好。读此本《荷花淀》,使我真正感受到孙犁文章的美:诗美、乡美、人美。
作者用清新、脱俗的笔墨描写了白洋淀——这个位于抗战前线却宁静、美丽的水乡。这里有一群女人,她们的代表人物是水生嫂。水生嫂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她勤劳能干,在月下织苇席,不一会儿就织出一大片;她体贴用心,为丈夫参军而担心和不舍,却又识大体顾大局地为丈夫准备行李;她乐观向上,虽丈夫参军后未找到他,却随后又调侃地说笑起来;她勇敢,在遇到敌人时,宁愿跳水也不愿意投降……正如孙犁在《关于写作》一文中写的“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地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而读这本书第三遍,再看到作者对水生嫂的描写时,我想起了乡下姑姑家边一个阿姨,一个地道的乡村妇女,今年也不过三十七八的样子,长得不算清秀,但也耐看,个子不高,见她穿的最多的是一件普通的蓝白色棉绸上衣。她的声音也许是因为长期农作,而有些沙哑,但脾气却很好,我和堂姐常去她家里玩。曾经她还送给我她自己用衣服边角料做的紫色荷花包,但以前搬家的时候无意弄丢了。前几日去她家玩,因为熟悉,就没大没小地说:“你脾气这么好,还这么心灵手巧,真难得哈哈……”那个阿姨一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想到这里是她从小生活、眷恋的地方,我点头说:“长江水养育了长江人的好脾气,也培养了人们的`心灵手巧。”堂姐笑着望着正缝衣服的她,半晌,她又抬起头来,用指尖轻轻一弹我们的额头,“你们两个丫头呦……”
我几次想把作文的主角给她,想表达我对这个阿姨的赞美,却写不出� 而现在,我明白了,我想写的就是她那不加修饰的淳朴,不加修饰的美。这是孙犁在书中告诉我的。
经典时能经过时间冲刷的,而《荷花淀》堪称经典。它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抗日年代,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怀着强烈的民族尊严,谱写了一章辉煌。
诗文绘乡,乡土育人,贵人有乡情。《荷花淀》,这本灌注了孙犁对家乡全心全意的爱和赞美而成的一本经典,用诗情画意打动了我,用对乡村人民的歌颂,打动了岁月……
在白洋淀洁白的月光照耀下,一个女人正灵巧地编着席,苇编成的席在她的身前铺成一片雪白,而不远处,河里的苇子在她身后织成一湖雪白。院门还大开着,她正候着她的丈夫回来,而她的丈夫很快就要走出家门去抗战了……
这便是孙犁《白洋淀纪事》中最负盛名的两篇其一——《荷花淀》。这篇讲述了白洋淀的儿女们勇敢地外出打日本的故事,表现了白洋淀儿女们将私情排在国家之后的英勇情怀。
水生回来了,告诉他的妻子,他将投身大部队打日本了,水生嫂编着席的手一顿,被那苇眉子划伤了手,她明显是不舍、不安着的!这一去,生死未卜,她要扛起家里的担子,艰难地在战争年代活下去,可她没开满分作文网口挽留。水生对她的嘱咐,没有家长里短,也没有豪言壮语,却处处表现了白洋定儿女保卫家乡、捍卫尊严的勇气和决心!
青年们没走多久,女人们又聚在了一起,不同的理由,却同要去见见——这是不可能没有牵挂的呀!一去,遇见了鬼子,没想到因祸得福,她们见到了埋伏着的丈夫。他们浑身湿透,打捞着战利品,女人们带来的包裹,一来一去,传达着女人与战士们深切的情意,却没有一个人叫她们的丈夫回去,她们都明白,她们的男人所要做的斗争是光荣的!女人们回到了村庄,后来她们也以战士的形象登场了,这是她们精神上的成长。
这种大义,是应当永远流传的;国旗,因为这精神,会永远红着。
当阅读孙犁的《莲花湖》时,最深的感受必须首先是中国人。只有中国人能理解被羞辱的耻辱。中国人会理解那一年的勇敢。中国人会明白今天的不容易。
《莲花湖》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普通农民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生死搏斗。从每一个字来看,它都显示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和勇敢,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日本鬼子的凶猛和残忍。
告诉我们一群简单的农民住在这个普通的小村庄里。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由于国家的落后,ZF的腐败和无能将使这一切平静被一群残忍而恶毒的“魔鬼”打破。这就像平静的水面,伸出头在水中探索。他能清晰地看到水中自己的身影,就像一面镜子,没有任何波动。然而,一块巨石从天而降,落入水中,溅起巨大的涟漪,使得原本清澈的身影模糊不清,原本清澈的湖水变得浑浊不堪。当时的情况就像这个比喻。这并不夸张,也不算过分。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波动,中国立即团结成一个大家庭。然而,在这个叫白洋淀的小村庄里,简单的农民因为这个巨大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团结,团结起来推翻敌人,回到自己舒适的家园。在这里,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每天都准备为村民和家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听了一个接一个的对敌战斗后,他们变得更加无畏和勇敢。敌人有一些作战武器,我们也有;我们能做他们能做的。他们可以欺负我们,我们也可以欺负他们。人和他们来自哪里的区别也是一样的。他们变得更加自信,甚至整天呆在家里的女人也参加了,而且她们没有做错任何事。这确实回答了“谁说女人不如男人”这句老话。
《荷花淀》是孙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作品充分体现了孙犁鲜明的三大创作特色:描写的是冀中一带尤其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作品选取白洋淀一隅,在抗日战火硝烟弥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 《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现能力。因此,我把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但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商量探夫”两段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达到让学生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的目的。
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
翻开久置书架上的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浓厚而唯美的乡村气息。读起第一章,仿佛已走进那美轮美奂的水乡,看到白洋淀中淳朴善良的女人,为她们的传统美德而赞叹。这,就是孙犁的《荷花淀》。
很早以前,就听说孙犁的文章有诗意又有地道的乡情,小说人物传神,形象美好。读此本《荷花淀》,使我真正感受到孙犁文章的美:诗美、乡美、人美。
作者用清新、脱俗的笔墨描写了白洋淀——这个位于抗战前线却宁静、美丽的水乡。这里有一群女人,她们的代表人物是水生嫂。水生嫂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她勤劳能干,在月下织苇席,不一会儿就织出一大片;她体贴用心,为丈夫参军而担心和不舍,却又识大体顾大局地为丈夫准备行李;她乐观向上,虽丈夫参军后未找到他,却随后又调侃地说笑起来;她勇敢,在遇到敌人时,宁愿跳水也不愿意投降……正如孙犁在《关于写作》一文中写的“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地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而读这本书第三遍,再看到作者对水生嫂的描写时,我想起了乡下姑姑家边一个阿姨,一个地道的乡村妇女,今年也不过三十七八的样子,长得不算清秀,但也耐看,个子不高,见她穿的最多的是一件普通的蓝白色棉绸上衣。她的声音也许是因为长期农作,而有些沙哑,但脾气却很好,我和堂姐常去她家里玩。曾经她还送给我她自己用衣服边角料做的紫色荷花包,但以前搬家的时候无意弄丢了。前几日去她家玩,因为熟悉,就没大没小地说:“你脾气这么好,还这么心灵手巧,真难得哈哈……”那个阿姨一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想到这里是她从小生活、眷恋的地方,我点头说:“长江水养育了长江人的好脾气,也培养了人们的心灵手巧。”堂姐笑着望着正缝衣服的她,半晌,她又抬起头来,用指尖轻轻一弹我们的额头,“你们两个丫头呦……”
我几次想把作文的主角给她,想表达我对这个阿姨的赞美,却写不出� 而现在,我明白了,我想写的就是她那不加修饰的淳朴,不加修饰的美。这是孙犁在书中告诉我的。
经典时能经过时间冲刷的,而《荷花淀》堪称经典。它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抗日年代,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怀着强烈的名族尊严,谱写了一章辉煌。
诗文绘乡,乡土育人,贵人有乡情。《荷花淀》,这本灌注了孙犁对家乡全心全意的爱和赞美而成的一本经典,用诗情画意打动了我,用对乡村人民的歌颂,打动了岁月……
作为一部战争小说,《荷花淀》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统战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张兴良教师以一个神话故事的诞生——荷花淀导入,加深了学生对“诗化”的理解帮忙学生融入到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了感官上的多重享受。
《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很早就被收录于高中语文课本,“荷花淀”文学流派由此诞生,华北明珠白洋淀所以名扬天下!
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白洋淀纪事》。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以《荷花淀》的风格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文坛上,形成了一个以孙犁为领军人物的“荷花淀派”的文学流派。这一派除了孙犁之外,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人。
《荷花淀》这篇小说长期入选中学课本,我上高中时,高中《语文》第二册就有这篇小说。
我小时候,对于反映白洋淀等水乡题材的连环画、小说特别喜欢,所以对《荷花淀》这篇小说特别偏爱。当拿到语文课本时看到有《荷花淀》时,先把这篇课文读了一遍,而且后来又反复读过。等到老师讲到这一课时,好多段落我都背过了。
这篇小说的语言虽然没有华丽的词句,像中国画的白描,但是营造的气氛特别具有诗情画情,画面感很强。“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其实,关于《荷花淀》,还有一册连环画,由王长海改编,梁长林、梁文骥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2月出版。
连环画封面
这册连环画采用彩色水墨画法,很好地表现了原文空灵、纯净的文字风格。
连环画扉页
这本连环画的文字脚本,基本是摘录了孙犁的原文的片段,文字和画面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水生嫂倚门而望的背影,很巧地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姿。她在等的丈夫的归来,看得出来,她和丈夫才结婚几年,感情很好,而且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
水生嫂低头吸吮自己手指的画面,特别美。表现了她是一个比较外冷内热、比较内向的女子。不禁想起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几个妇女搭伴去找自己的丈夫。
只有亲戚的对白,但是明显可以感受到水生嫂等几个人的失落感。
水乡风景如画。腾飞的野鸭预示着情势的紧张。
游击队员在荷花丛中打击敌人,使残酷的战争也有几分诗情画意。
往回走和来时的情绪完全不一样了。
在火热的斗争中,妇女们也武装起来、成长起来,学会了打击敌人。清脆的枪声在湖泊中回响,惊起了芦苇丛中的野鸭。大片的空白,深得中国画留白三昧。
《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男人们参军才走几天,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们,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着深切真挚的爱。当然,她们又是乐观的。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时,她们虽然最初“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她们“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但却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地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决不投降,“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坚定沉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回村后,这些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妇女们的精神境界有了新的飞跃,她们很快也学会了射击,拿起了枪杆子,成立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在《荷花淀》轻柔的、乳白色的月光下,身体羸弱的革命知识分子孙犁,讲述的是一个极可怕的故事,一个轻生死的故事。临走时,水生最后交代女人的话是: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大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这是要女人去死。而女人也似乎坚决顺从。对他和对她来说,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并不是我的杜撰,小说的结尾,四个女人去找男人不果,返乡路上碰上了鬼子,她们想到的也是死: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对死亡的轻蔑,给这篇小说的人物,立下了一个巨大的标杆,后来者几乎无法超越。
因此,对家庭的抛弃,跟对死亡的蔑视,紧密地联系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