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之后都会觉得,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他们十分喜爱这部书。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我对太监的无耻掌权感到无比愤怒。
《明朝那些事儿》记述了一个朝代的兴起灭亡。它记帝王人生,展宫廷百态,道明宫秘史,书宦海沉浮。
在这本书里,我深切地体会到永乐大帝的英明神武;天启皇帝的昏庸无能;官场的深不可测;大臣的勾心斗角;战争的残酷无情;名将的冷静果断;兵仙将帅……其中,最让我愤怒、痛恨的是太监的无耻掌权,断送了一个威震四海,十分强大,为万国所敬仰的帝国王朝。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这是明朝历史 1449年7月蒙古瓦刺首领也先进攻明朝大同,当时的掌权太监王振为了风光、出名怂恿昏庸的明英宗朱祁亲征,并带上京城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共计二十万大军、十几位名将来到金戈铁马的战场。因王振无头无脑的胡乱指挥,第一场战役就被埋伏,让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后来王振又为了一己之利贻误撤退战机,让“将士一去不复返”,而且还让皇帝被抓当俘虏。这怎不令人感到气愤呢?一个虎跃龙腾的王朝,被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断送。这难道不是我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吗?要知道,这二十万的精锐大营,当年曾随永乐大帝朱棣征战南北,就连也先的祖宗马哈木 如今摧坚陷阵的“三大营”被也先不会吹灰之力地歼灭。罪魁祸首自然是王振,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怒火中烧,恨不得将这个病国殃民的太监,千刀万剐。
除了王振,明朝还有许多太监、奸臣:魏忠贤、刘瑾、严嵩……我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原则,无耻地陷害了一个个勤勉为国的忠臣,任蒙古铁骑踏遍中华疆土,斩杀千千万万无辜百姓。他们让我知道:一个人居然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
太监,是明朝光辉历史的“胯下击辱”!
带着对明朝历史的好奇,翻开了这部本书。七本书,七段故事,凝聚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书一页页向我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犹记得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我的心疼,和讽刺。犹记得读杨涟赴死的时疼哭,被东林党人最后的骨气震撼到。犹记得对于明朝最后皇帝的气愤与无奈。犹记得对于明英宗–朱祁钰与他皇后爱情的感动。
当时明月真的很厉害,他用他那幽默的笔风,从客观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带着我去品明朝。我特别喜欢她那幽默的笔风,犀利的笔格。她的文笔总能让我意犹未尽。
一个王朝的兴起,在于前一个王朝的腐败,一个王朝的灭亡,在于这个王朝的无能。每一个王朝都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们打打杀杀,从大人物被打倒,到小人物赶上去。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诞生,这像是在轮回,但其实是在进步。这样的轮回,这样的想法让我感叹。
这部书让我懂了很多道理,如当读到“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这句话的感叹,当读到“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惊叹很感谢当时明月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让我可以试着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说到阅读,它真的是我最喜欢的课余活动。但是如果你想问最喜欢的书,那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儿》。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腐败之苦。他的家庭非常贫困。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他可能是唯一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他通过反叛获得了中国。牛郎、乞丐、和尚、叛逆者、皇帝,一份非常简单的简历,他没有受过教育,但可以直接带领部落为王位而战。他是军事天才,也是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成了一个霸王。正是年轻时的艰苦经历磨练了朱元璋,使他成熟而有心计。
读完之后,我感觉很好。朱重八——朱元璋,一个年轻的牧牛人和僧侣,后� 我记得朱元璋最著名的一句话——要么不做,要么做!我们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享!朱元璋称帝后,刮掉了建明所有的英雄,所有著名的将领——刘基、李善长、蓝玉都死在了他的屠刀下。胡魏勇牵连了数万人,并一个接一个地杀害了他们。不管有多少腐败官员,都会被无情地杀害。真的,在明朝,官员成为高风险职业,官员们每天都去法庭,在他们家门口举行仪式,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解释他们的葬礼,然后告别。当他们离开法庭时,他们的家人在门口等着。如果他们看到活着的人回家,他们会庆祝——今天又是新的生活!恐怖!悲伤。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制定了完备的法律——《大明律》,而《大诰》则是判例法。为了普及法律知识,朱元璋确实花了一些时间思考,规定如果罪犯家里有《大诰》这本书,罪行就会轻,如果罪行严重,那么家里的每个人都会保留一本书来保护自己。为了阻止官员,他成立了皇家卫队,皇家卫队有特殊的权力。他们只忠于朱元璋。逮捕者不受任何障碍的阻碍。他们是身兼数职。一旦皇家卫队出现在大臣家里,这意味着他们再也不会回来了!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焦虑不安,渴望获得成功,担心我们的未来还没有到来,我们越长大,就越感到生活的悲哀。这么多年后,我们还是那么小,一点点灰尘。我们什么时候能变成闪亮的金子?还是我们的余生都是这样,命运已经决定了?如果是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曾经我们如此焦虑,如此不耐烦,所以我们什么也没做,所以我更加焦虑,甚至悲观。历史用嘲弄的目光看着我,一个曾经是痴心妄想的小动物。让你活几年,你就会开始做梦!甚至连自己都忍不住嘲笑自己当我们有更多的梦想时,我们必须醒来。为什么这么麻烦?也许很多人已经理解这个真理很久了,但是固执的头脑总是在挣扎为什么还活着。总是想过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我总是觉得我应该做有意义的事情。我应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我完全鄙视那些琐碎的事情,轻蔑地说“毫无意义”。结果,我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一团糟,完全无视他们,甚至不理解周围人的批评——“如果你能说出这意味着什么,我就去做!”现在想起来真可笑。生活不需要意义,因为如果你活着,你应该活得好。开始和结束早就注定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你是皇帝还是拾荒者,无一例外,“先变成粪土,再变成泥土”,无论你曾经多么辉煌,结局都会悲惨,甚至结局越辉煌,越悲惨,因为你爬得越高,所以你就惨了。我们的起点和终点在一条水平线上。中间过程在这两点之间起伏不定。连接所有的点是一个有趣的功能。尽管每个人的生活功能都不同,但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独立变量都有一定范围的值。起点和终点的函数值相同,所以最大值越大,差距越大。我想我不能承受太大的差异……这就是当年明月想说的吧。
读了这本小说,我感悟颇多啊。
以前不喜欢看历史书,感觉很枯燥无味,喜欢看古装历史电视剧,不过这本书看起来很有兴趣,提高对看历史书的兴趣,这也是我看完的第一本历史书,上学时很想了解历史,就买了几本很厚的历史书,《中国通史》《资治通鉴》,看了一点,感觉很无聊无味,没有耐心看下去,现在还家里旮旯里放着,估计该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对历史了解的很少,一些知识还是从电视剧中了解的,初三时,历史只能考30分左右,完全不会,早读也不看不背,后来换了一位新历史老师,一次考试还是考的很差,被老师叫到讲台,用戒尺狠狠揍了一顿,说考这么差怎么上高中,由于自尊心,从那之后,开始好好学,背,做,看,下次考试时,竟然快接近满分了,又被老师叫到讲台,还奖励了本子等等,高一时,还是挺喜欢做历史题目,但考不了高分,就选择了理科,后来就不在怎么看历史了,历史也是短科,毕业以后有接触了历史,感觉跟以前看书不一样,带着兴趣来看,很轻松看,不在应对考试,没事多看看书,了解很多些,更丰富生活,积极向上好好学习,学无止境!
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
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朝的实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要不然,我这个区区六年级的学生怎能看懂?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写完了。我知道仅凭这篇文章,是不能表达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还是要写,因为,这是对我的一种满足,仅此而已。
最近花了两周时间读完《明朝那些事》这本书,除了好还是好。
读到这本书也是出于意外并不是刻意的去读它的,当然,主要原因是这本书的点击率太高了,根本原因呢是我热爱历史,喜欢历史故事,比如全国正在热播三国演义,当然是新版的,我感觉拍的挺好,融合了小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一些事,还挺贴近历史形象的。当然,也有不少人说新版的不好,我想这应该是受了旧版三国与小说影响太深的原因吧!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使我从新认识了明朝这个存在了三百年的帝国,受益匪浅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