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后感(通用30篇)
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很多年来的教师职业,给自己留下许多回忆,许多思考,也有许多遗憾。略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心中也有许多的想法和冲动,是一种久违的等待后带来的喜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着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全班100%掌握学习内容是不可能的,这种期望既让人充满希望也会让人倍受打击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教师的潜在动力源是运用社会赞许而塑造学生的行为,等等。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的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人恢复平静,保持心理的平衡。教育是一门事业,而教师则是一种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
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是上课吗?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孩子,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孩子,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一天下午放学时,小宇妈妈来接孩子的时候,向我讲述了一件她感到惊讶不可思议的事情。早晨,小宇爸爸送孩子入园,孩子下车时,一不小心手指被车门夹了一个黄豆大的紫疱,爸爸见没有什么事,于是就直接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了,没有与老师交流孩子受伤的事,反打电话给孩子的妈妈了,告诉她孩子的手被车门夹了,没什么大碍。放学时,小宇妈妈来园接孩子,小宇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涵涵小朋友打我了,还将我的手指打了一个大疱,老师批评了涵涵,涵涵跟我说:对不起”,小宇的妈妈听了很生气,认为这孩子怎么能说谎呢?便及时与我进行了沟通。我听了当时也感到震惊!但我又一想,不能简单地、武断地认为孩子在说谎,便和小宇的妈妈进行了分析:
一是:孩子可以将想象当作现实了,涵涵小朋友经常会与同伴发生冲突,与人交往出现攻击性行为。小宇手指被夹的时候可能受到了爸爸的责怪,便把自己的“不小心”想象成了涵涵的攻击性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掩盖自己的过失,成人应该原谅孩子的过失行为,教给孩子避免发生过失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责怪。
二是:孩子受了伤可能很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的同情和关心,可是家长和老师都忽略了,或是反而有责怪的现象,于是孩子便找个对象跟自己说:“对不起”,进行自我安慰。对于感情细腻、敏感的孩子,成人在给予孩子同情和关心的同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鼓励孩子勇敢起来。另外,老师对某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过多批评,可能造成了孩子心中的负面影响,是老师教育过程出现的失误,发现问题后老师就忘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我的分析,小宇的妈妈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知道如何去做了。
要教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家长或老师应善待他们的谎言,根据不同情况客观分析,对他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即使孩子有了错误,只要说了真话,就应肯定他们的做人之道,并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不用打骂、惩罚、斥责等消极的方法对待孩子,或避免他们以谎言应付家长或老师,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如果是因为家长或老师的原因造成孩子说谎,家长或老师应检讨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并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思维和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孩子说谎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成人应该细致了解从细微处入手,从而保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本学期我们初一语文备课组的老师有幸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读完后,掩卷沉思,我们对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当我们沉浸在工作的海洋时,我们常常会忘了或者说远离了一种感觉——幸福。而这种感觉恰恰是我们最应追求和依赖的东西。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飘向大地,恩赐于宽容的人们。”如果学会宽容,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广阔;如果抛弃计较,那么人生才能永远快乐。书中陶老师也用一些经典故事和自己的经历诠释了这一点。
一、宽容他人,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关系不太和谐等,陶老师告诉我们在这些时候要学会宽容,谅解冲撞自己的人、感恩批评自己的人、宽恕伤害自己的人。宇宙浩渺无涯,人之生存其间,特别是与人相识相处,是一种天地机缘。因此,必须珍惜。我们每一个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一定要有容人之量,对人宽容。让步和忍耐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美德,宽容就是顾全大局。鲁迅先生诗云:“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吟诵品味。让我们记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宽容学生,一个好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用宽容的心和无限量的爱心去启发、引导他们,不能恨铁不成钢,要把铁锻成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才能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宽容并不是纵容,宽容也不是对学生的过错无原则地袒护,而是以我们博大的胸怀去激励学生自己改正错误,发奋成材。
三、作为老师,幸福感更多来自专业成长和事业的成功。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两大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成长发展必要的外部条件、环境因素,二是教师自身的努力、成长的内部要求。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和过程,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才能感受到彼此的尊重、信任、赏识、关心,才能拥有愉悦的心情,才能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我们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自由起舞,成为最优秀的舞者之时,我们也就享受到了最真实的幸福。
一个幸福的教师,他的理想就是实现孩子们的理想,他的苦与乐和学生们一致。在同事面前,他的心态是:我有最好的方法,我渴望与你分享。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支撑——为了孩子们成功,只有我们携起手来,才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只有学生、自我、同事、之间有着最纯粹的关系时,我们的工作才是自由、宽松的、和谐幸福的!
幸福不是结果,而是我们回望成功之路时,那每一个细小、平凡、普通的细节,都是一朵让人心醉的幸福之花。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就必须做好属于我们的每一件细小的事,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激情满怀地上好每一节课,循循善诱地讲懂每一道题,精心地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全面地分析好每一张试卷,安抚每一颗伤感的心,帮助每一个困境中的人,做好每一次规划,反思每一次得失……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们就应该像陶老师那样,及早在自己的精神仓库里储存一些文化食粮,只有这样,在我们年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教学生活里留下了多少幸福的回忆,才能做一个身心都倍感幸福的教师。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有幸福的教育;只有幸福的教育,才能有幸福的学生。那就让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老师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身边的幸福,用美好的心灵去感悟身边的幸福,用无私的爱与奉献创造教育的幸福,坚守教育的崇高理想,享受教育的职业幸福,使学校成为学生幸福学习的乐园,成为老师幸福工作的精神乐园!
《遇见未知的自我》,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但是五个字就能够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各种主角,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一样主角,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我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我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能够改变的部分。因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我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样,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大一班的音乐活动开始了,老师正带领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曲。这时,有两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时,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待这个活动单元结束后,我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教育。“刚才小朋友在唱歌时你们为何打闹?”“我们没有打闹。”他俩竟然不承认。我问全班小朋友有没有看到他俩打闹,大家都说看到了,并大声喊:“老师,罚他俩站到前面去!不给上音乐!不许吃饭!”等等。看他们的神情个个欢呼雀跃,异常兴奋。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我想这和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生了偏差有关。由于教师平时在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有过这种批评幼儿的行为,如孩子打闹得出格时,教师有时会沉不住气,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就给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欢顺应老师的心理,于是在发生同类现象时,孩子为了讨好老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被指责的孩子在班里会觉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压抑,从而不喜欢上幼儿园乃至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而指责别人的孩子,刚开始,并不懂得幸灾乐祸,但长期这样,也会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心理,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其次当孩子犯错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艺术的方式,耐心引导,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换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错原因,从而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实还是要追溯到教师的教育,“从孩子的行为看教师的观念”这话很有道理。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着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这些事件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反映了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会有所悟、有所省,从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伤害。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用一个手指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乌枣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总之,这本书中描述的种种案例,让我沉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本书中的分析和策略,让我如获珍宝。通过学习这本书,使我享受了卡罗琳博士教学中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我自己在教学中更加完善自己的教育言行和技巧,从而发展自己,成熟起来。
在假期中我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此书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对来自网友的一些教育案例的点评,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么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有启示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撤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艰。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空谈理论,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让我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最近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它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读后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并获得了许多感悟。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献给所热爱的事业。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我们要在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有效教师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岁高龄还在与不学生亲切密接触,谭迪敖老师整天与学生一起沉浸于小发明之中,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
《有效教师》给予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身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和谐的愉悦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面对那些淘气顽皮,还不太懂事的孩子,特别是面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各级各类的比赛,我们幸福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随着阅读的步步深入,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陶老师对人生的豁达和独特的人生领悟。在这本书中,无处不渗透着陶老师吸取经典精华所洋溢的幸福感。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如何打点自己的人生,寻找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让自己更加幸福?与陶老师相比,我们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了吗?我们做到对万事万物的宽容大度了吗?我们拥有那种与人为善的高贵精神了吗?细想起来,没有,真的没有。所以我们不时地感叹工作之劳累,心灵之疲乏,甚至抱怨命运之多变,这样的心态,又怎么能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宁静的心灵,幸福的人生呢?
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使我感悟到:幸福是一种心态,是自我的一种体验,幸福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那么,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去感受职业的幸福呢?我想,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幸福教师,要懂得享受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我们要懂得享受学生,因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任何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而要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用你的权威来管理学生,也许你就会离幸福更远。
2、做幸福的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所以一个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学生。在评价学生时,多一些鼓励,使学生时刻感到自信;当学生犯错时,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学生送上掌声;当学生有疑难时,做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时,做学生最好的欣赏者。总之,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是阳光,她会让我们每个人拥有健康,拥有幸福。
3、做幸福的教师,要善于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个好教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课堂。在这本书中,陶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他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让教学与读书相得益彰,要享受自己的课堂,使自己乐教,学生乐学,让每次课堂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4、做幸福的教师,要有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无论人生的路多艰难、多痛苦,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就是宁静平和的,这就是幸福的人生。我们教师也是这样,虽然我们现在实行了绩效工资,收入增加了,但工作整天是忙忙碌碌的,而且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学会做个幸福的教师,创造幸福的自己,培养幸福的学生,服务幸福的社会。在学生需要我们指导、帮助的时间里,我们要真诚的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尤其是那些生活上、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热爱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陶老师说:“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之后,就成为了一生幸福的储蓄。”他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想发展起来,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会当凌绝顶’的境地。”他告诉人们,通过“文化存款”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而他所指的“文化存款”就是阅读经典!他深入揭示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关系,这种为教师终生幸福打算,直接进入终极关怀的话语是前所未有的,它慢慢地指向人活一世的终极目标:幸福地活着。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让我的心变得豁然开朗起来,让我们以陶老师为榜样。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做到从容淡定,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与经典为伴,与学生为友,多一些享受,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赏识,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真正做一个拥有“健康的身体,宁静的心灵,幸福的人生”的幸福教师!
我觉得小豆豆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在很多人眼里“古怪”的小豆豆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在巴学学园发生了一些故事,有好玩的,悲伤的。开心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悲伤的比如;泰明死了。奇怪的比如有;洛基不见了等等。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小豆豆按照往常一样回家,在回家的电车上发现了一个5分硬币。小豆豆在树林埋起来,还在上面放了一块形状很特别的石头。第偶天发现那个5分硬币不见了,小豆豆觉得好奇怪,这会去哪里呢?你说这件事情奇不奇怪?
小豆豆在巴学园里生活的很快乐,每一件事情都意想不到,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每一篇都奇奇怪怪,不过很好玩哦!
窗边的小豆豆真是好看,我还要再看一遍。
我有幸拜读了陶继新专家的著作《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翻看了几页,我就被陶老师平实却饱含人生哲理的话语所深深吸引,不觉看至深夜,还不忍将书放下。一本好书的确能启迪人的心智。与陶老师平静如水的心境相比,我感觉到自己的浮躁,与陶老师的“取法乎上”对比,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第一次意识到教师是幸福的,也从中读懂了怎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一、感恩生活,享受幸福教育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以前我曾抱怨过教师职业的无聊乏味,曾因为工作的重复而淡漠了乐趣。其实幸福是一种心态,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态对待教学生活,在平凡、琐碎中,寻找快乐的种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我们就会觉得有这样一个岗位是幸福的:当我们坐在舒适宽敞的办公室里工作时,我们应该想到还有多少人为了生计正在不辞辛苦的劳作着;当我们抱怨福利待遇差的时候,我们要想着,还有多少人在为找不到工作而愁眉苦脸。在这样一个被誉为天底下最光荣的岗位上工作,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出无数有用的人才,这是我们莫大的荣耀,我们应该知足常乐。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消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课堂,享受学生带给我们的快乐。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温馨;长存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收获更多幸福!回想在教学的生涯里有多少次这样的情景出现:感冒咳嗽时,学生将含片递到我的手中,“老师您嗓子不好,含着它会舒服很多的。”因为批改作业这肩膀不舒服,“老师,我给你捏捏肩膀吧。”多少次,刚准备到处翻找红油笔,给学生批批作业,一只红笔已经出现在我眼前,“老师,给你用!不用再找了。”这样的事例真的是举不胜举,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感受,它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工作的重复而淡漠了激情。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只有懂得感受教育事业的幸福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教育的老师。
二、取法乎上,提升精神质量
陶继新老师特别注重读书,注重读书的质量,“取法乎上”四个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仔细想想这话多么精辟,以前我也很喜欢看书,可更多的是把书当成一种休闲方式,我喜欢看《知音》《女友》《小小说》之类的书籍,而对于《论语》《压根就从来没想过去读,觉得那样的书籍太枯燥无味了。在陶继新看来,读书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是获取文化最关键的途径之一,正像人需要吃饭、休息一样,这是必须且必要的事情。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就是“在49岁的时候,我从《论语》选出85%以上的篇章背诵。”多么聪明好学的陶老师,时刻为自己储蓄文化,为心灵增加营养。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深感惭愧!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只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并把这些思考、想法、感受写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校经常鼓励老师读好书,然后写读后感,后来我逐步意识到,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就会对所读书目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会一本书读过后很快就淡忘,对于书中有启迪意义的话语就应该多读几遍,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好,那样的知识才会深入心灵之中,而不是浮于表面。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们就应该像陶老师那样,及早在自己的精神仓库里储存一些文化食粮,只有这样,在我们年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教学生活里留下了多少幸福的回忆,才能做一个身心都倍感幸福的教师。
今天我读了一篇《母爱》的文章。故事是这样的:在青海省的一个沙漠地区严重缺水,每人每天只配给3斤的用水量。有一天,一头老牛拦住了运水的军车,想添点水喝。军人首先对着老牛大声呵斥,并用火来吓它,但是毫无用处。后来老牛的主人用鞭子使劲抽它,抽得老牛皮开肉绽,但是老牛依然纹丝不动。军人没有方法,只好舀了一瓢水给老牛,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老牛竟然不喝,只是向着夕阳的方向叫了几声,这时从远处跑来一只小牛,小牛喝完水后,老牛轻轻地舔了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轻轻地舔了舔老牛的眼睛,然后,遍体鳞伤的老牛带着小牛慢慢地回家了。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不禁使我想起了妈妈生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记得有一天,我夜里发高烧,妈妈心急如焚地起来给我找药,可是家里的预备药用完了,急得妈妈连外衣都没有穿上,就拿着手电铜往山上跑去找草药。吃了药还不见效,妈妈又起来用凉毛巾缚在我的额头上降温,用湿毛巾给我擦身上,夜里妈妈就那样不停地换啊擦啊,直到我的烧退了,妈妈才休息。第二天早上,烧终于退了,我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时,望着妈妈疲惫而又欣慰的眼神,我情不自禁的哭了,抱着妈妈说:“妈妈,您真好!昨晚您辛苦了!” 还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我放学回来就对妈妈说:“我饿死了,快做饭吧!”妈妈疲惫地说:“想吃什么?”我说:“随便。”妈妈强忍着病痛尽力去给我做饭。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多么的不懂事啊!不想想妈妈的病痛感受,而要自私地命令妈妈给我做饭,真不应该啊!如今我做了妈妈才明白当初妈妈为何那样?---伟大的母爱!《母爱》这篇文章,使我真正懂得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意了。懂得了母爱的伟大,知道了世间情为何物!
在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中,我拜读了日本着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里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真实经历的故事。文中的“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正是现在我们广大的教育者正在努力追求的。无论是别具一格富有创意的学校环境,还是小林校长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以及学校尊重学生的教育行为,都值得我们的教育者进行深入地反思!
当小豆豆被退学后,妈妈领她到一所新学校——巴学园。小豆豆和校长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持续了长达四小时,与其说是交流更不如说校长完全在倾听一个孩子的“唠叨”。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没打,也没有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而且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子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的话”。这个场景给对我触动很大,每一个孩子都最愿意跟我谈天说地,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就可以看出这种小小的渴望。有的说我买了一本新书,有的说妈妈给我买了一只蚂蚁,我还看见它怎样打洞……孩子们真诚的话语,有多少我是用心去聆听了呢?我总是边想着自己的心事边听着孩子们的故事,时间长了,还在想怎样可以温柔地打断他们……
写到这时不禁想起了女儿总对我说的一句话“妈妈您听我说完”,是呀,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善于倾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孩子呢?成人的事情很重要,孩子那些小事也是他们的全部,也很重要,尊重孩子,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话,巴学园的小林校长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最近看了本书名字叫〈遇见未知的自我〉这是一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看后很受启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我,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我的看法,自我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我会很痛苦的。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没有吧!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但是五个字就能够表达,哪五个字呢?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光是主角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先的面目吗?
其实书中就是用五个同心圆来解释的,在最中间的圆里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个圆上写着角分扮演,身份认认同,里面第二个写着思想,第三个写着情绪,第四个写着身体!上方还写到身份认同--觉察!思想---检视,情绪----臣服,身体---联结。
什么是身份认同----觉察呢?我自我以为书中说的就是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我。思想---检视!也就是说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思考,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情绪---臣服,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理解,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的,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理解!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一种结局!身体---联结,我们要学着和自我的身体联结,当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和身体联结了,那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了,也许会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我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我有哪此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能够改变的部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一天每一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我,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我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我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能够是一个灾难,也能够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光,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完美,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只想说一句,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我!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说自我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思考,对于以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理解,更别得什么与身体联结了!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有效教师》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读后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并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献给所热爱的事业。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我们要在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前警醒自我
有效教师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岁高龄还在与学生亲密接触,谭迪敖老师整天与学生一起沉浸于小发明之中,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
《有效教师》给予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身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和谐的愉悦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三、在学习与反思中发展自我
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与反思至关重要,要把学习和反思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说明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学会不断自我反思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勾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以诚相对,相互扶持,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同行相轻”。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幸福箴言: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实很简单,与物质无关,与地位无关,与别人无关。把浮躁和虚荣逐出内心,把阳光和雨露迎进来。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职责,幸福就在你身边。
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权利,但幸福并不是天上掉馅饼,也不是牛顿苹果树上的苹果,不偏不倚地恰恰落在你的头上。幸福要去追寻、去争取、去感悟、去经营,才能得到。
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每一个简单的细节中,只要你有一颗灵动、敏锐而又细腻、柔软的心去感受它、捕捉它。曾几何时,职称、论文、薪水、地位、房子、车子……这些枷锁将我们缠绕,我们在为自己漫无目的的忙碌而迷茫,为照顾孩子、工作分身乏术而抱怨,“幸福”在生活、工作等琐碎小事中磨得再不似从前。
读了华阳老师的《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使我获益匪浅。这本书针对教师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众多案例和深入的剖析,从修身、修心、修业三方面解析了教师的幸福人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戒骄戒躁,不再攀比,放松心情,努力工作,乐在其中,幸福就在你身边。
这本书告诉我:阳光心态成就教师的幸福;有爱才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淡泊名利执著于理想之园……它让我知道:孩子的世界,他做主,孩子的心灵,我们呵护,孩子的未来,随他去;“改造世界”,从三尺讲台做起……它还让我去寻觅:“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优等生”的内心世界以及默默无闻的“中等生”的心声。
“再高的职称抵不住学生的笑颜”这一章节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一个老师不能因自己的职称和学术研究而忽视学生,而是要用心教导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关爱和热情是无价的。培养学生是教育中的根本,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学生的传承,他的学术生命和精神追求很难继续。所以,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越的教育环境,是老师们至高无上的职责,也是教育事业的根本。
这本书让我明白,幸福可能仅仅是平凡没有一点波澜的生活;幸福可能仅仅是工作中小小的改进与变化;更可能仅是至亲好友一句鼓励的话。全书按修心、修身、修业顺序讲述小故事,大道理。作者用心良苦。其实作为一名幸福的教师,首先修好心,修好身,才能修好业。三者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幸福”是一种感受,再多不幸只要你善于发现都可以变成幸福。更多时候交流让人变得快乐。当我们感觉不公平时,只要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你就是幸福的。当你用细心、耐心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你就是一名快乐的、幸福的教师
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自然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就要让教育回到自然中。孩子的成长,教育的发展,都是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如果把孩子封闭起来,孩子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自然地成长。在小林校长的观念中:每天的散步是教育,在礼堂里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也是教育;让孩子在晚上看“新来的电车”是教育,露营、走夜路试胆量也是教育;运动会是教育,茶话会是教育,学种庄稼也是教育;野炊是教育,到医院慰问受伤的军人是教育,参加同学的葬礼也是教育。总之,要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要让孩子在阳光下、空气中、社会上成长,这是自然的成长、健康的成长。
我深深的感到小林校长以爱心、耐心为基础,在平凡中创造了教育奇迹。如果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都立足于平凡,在与幼儿的日常相处中传递我们的爱,用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去面对孩子们,相信我们的幼儿也会如书中的孩子们一样,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成为一个个“优秀的小豆豆”。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做为一名教师,幸福感在哪里?这个困扰我的问题,在我拜读了陶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后,找到了答案。
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
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第二、要懂得享受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 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
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学和职业规划。
把教学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对自己要合理定位,科学、合理、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又不断在动态变化提升的目标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不断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过高的目标定位容易让人因体验不到经常的成功而沮丧。教学研究中带来的新鲜感和职场中不断进步的成就感是带来职业幸福感的催加剂。
第四、要享受生活。
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泡个吧、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陶老师讲授的一些方法我想应该是有效的。从发展的角度讲,才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学生,要以自身的实际做榜样。教师只有用平和的心境,以实干的态度来教授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今天的我非常平凡,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老师,我能尽我所能做好一个老师的本职工作。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曾不断思考过这个问题。不管怎么样,我已经迈出了自己的一步,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够乐意坚守自己的工作,我想即使六十岁的我还是这么平凡,我也不会遗憾的。幸福的人生是自己打造,良好的心态,明确的目标,奋斗的快乐,构成了幸福的元素。我们将和陶老师一起分享幸福,追赶理想,努力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几年前学校推荐时读过《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今年市名师工作室推荐书目中正好也有此书,重又拾起细细品味,应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此书的感悟更深了一些。我被一个个充满哲理的故事,被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所吸引,它给我带来清新与乐趣,我被一段段精彩的阐述,一句句充满深情的话语所吸引,它给我启迪,给我震撼,也给我展现出一个充满思想、充满智慧的新时代教师的形象。
人因思想而伟大,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名的小草。思想家有思考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权利,不能苛求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至少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者。现代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现代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在我看到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职业之路,默默无闻。虽然精神可佳,但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前几日听到六职专任老师自喻“我是一名教师,我不想做蜡烛,要做一棵参天大树”道出了我的心声。我想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的是充实与愉悦。完美的心态,必定由此而生。书中也提到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教师的职业生命中应该除了学生,还有自己。教师要有理性,尽最大可能设计出“课堂四十分钟分分都是精华”的教案,授课力尽详细,简洁,提高课堂效率,那也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作为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21世纪是创造的时代、竞争的时代。我们教师也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出口,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爱心为基础,以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开展教育教学。
我已到不惑之年,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了20年,凡事竟然也以“老教师”自居,对于读书,学习总认为自己过了最佳年龄,只要做好自己份内与本职的工作就好。读了郭老师的书,反思自己从教二十载,明白一个人资历并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对我来讲更应时时刻刻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人生,思想观念跟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追求科学从教、求真务实。
我看到别人改写的美国作家黛安E.著作《儿童世界》的一段话,感觉特别能达到我理想的课堂境界,借用来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束语,我要力争:
让学生在宽容的生活中,学会大度;
让学生在鼓励的环境中,学会自信;
让学生在赞扬的生活中,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
让学生在公平的生活中,学会正义;
让学生在安全的生活中,学会信任他人;
让学生在赞许的环境中,学会自爱。
让我们热爱学校这个大家庭,师生和睦,工作高兴;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吧!
今年春节期间看了《爱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过的第三版比较,感觉第四版的实际操作性更强。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第四版里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实际中作为参考。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八章“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中写道的:“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所有的儿童发火、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为某种需求、某种发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当我们成人听懂并相信这一切,我们在对待儿童所谓种种执拗的行为时不再会感到焦虑和生气,而会觉得很坦然。这样我们成人就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自己的空间。
前些天,我的先生对我说:“我发现你这段时间对小米越来越有耐心了。”是的,我们必须知道,在儿童0-6岁发展自我的阶段,不是他们对某件事固执,往往是我们成人自己太固执了。我们固执于我们的经验与需求,而禁锢甚至责怪孩子,这无疑阻碍了儿童的内在发展。
整本书还有其他很多细节都让我顿悟:哦,原来孩子是这样的。
感谢这本书带来的一切!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向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里的时候,我明白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期望。在中学的时候,我明白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我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光不明白自我是谁了。
我想,也许我的外表能够代表我,于是开始关注自我的着装;也许我的工作能够代表我,于是用心参加社团,想在忙碌中体会自我的存在;也许成绩能够代表我,于是勤啃书本,为成绩单上的分数下力气。但是当我闲下来,独处时,还是会感到空虚扑面而来,我不快乐,这是为什么?伸出双手想去抓住自我却落空,我到底是谁?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我的身体。我能够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能够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简单,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我的身体。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能够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我能够看见与知晓自我的思想,然而那能够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直觉的见证。”
这是以前台视知名女主播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我》书中的一段话。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你能够理解为你是一个历经几世轮回的古老灵魂与肉体精神的融合;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我们能够明白,我们是能够感受,观察,检验自我思想情绪的一种觉知,我们拥有身体,身份,甚至思想,可我们不是他们。这其实是换了一种更高的观点来看待自我。当我把自我定位为驻扎在身体里的觉知,借助身体,身份等来体验这个世界,突然发现以前的一些问题不再是问题,只需正确对待自我的得与失,不因为外界的褒贬而丧失对自我的信心。有错改错,就事论事,绝不将对事情的看法变成对自我的人身攻击。因为任何一种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我。
书中还讲到,每个人在刚刚出生时,都拥有喜悦平和的心境,偶尔会有情绪,会哭会闹,但是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会回到喜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没有吃过糖的孩子不会留恋糖的甜蜜,正是因为我们以前喜悦满足,长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满钵满,摆到自我面前,试图让自我快乐满足。然而我们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圆,我们的真我是最中间的那个圆,而身份,情绪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圆,将我们与真我的喜悦平和层层隔离。我们太执着于外物,反而远离了真正的快乐。
其实错不在我们追求外物,不是要我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不要过于追求。太执着于外物,对事物就会起分别心,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极好的就有了强烈的欲望,将自我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丰满充盈。并且学会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强烈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华的世界里,沦落为一个不明白自我是谁,要干什么,要到哪里的穷忙族。
写的这些,其实只是书中内涵的冰山一角。我在书店看到时,以为它只是空讲道理的励志书,然而翻开书,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精彩世界。它解开了我的很多困惑,让我相信,与它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完美的缘分。
没有人能够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道理能够彻底让我们觉悟。因为这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道理。但是,对于初入心理学、心灵修正的人,把这本书比作灵修地图,是但是分的。只是每个人可能选取不一样的主干道。另外,觉得原先很多宗教里的东西,被越来越明确的证明为是合乎科学的,比如说,心想事成,臣服态度,祈祷时的能量场变化……
课余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作者郭道胜是一位从教20多年的具有深厚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知识的教育实践者和管理者。他用精彩的案例、精辟的论述,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时期的教师专业形象,成为所有教师的明确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一个没有品位的人,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一个低级趣味的城市;同样,一所没有思想的学校,没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只是一个贫血的,毫无生机与希望的砖石构造。(《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第246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活在树木与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活在有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定会活得更舒服些。”教师的品位直接影响到了它所交学科的魅力,试想,一位富有文化力量的教师,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展示文化的感染力,它随时都在用艺术来熏陶学生的艺术细胞,用文化来诱发学生的文化因子。他定会使所教学科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这样的教师,不正是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被广大学生所喜爱的有思想的教师吗?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既是严谨的科学,又是精湛的艺术,科研的力量就在于把科学和艺术以最佳的比例结合起来。只有真正投身于科研,教师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研究型的有文化的教师。
掩卷思考,我认为自己有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在需要,因此,我想我的学年个人发展计划应该制定得更加细致一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近期和远景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方向,明确研究形式,挑选一位年轻教师组成合作小组,通过目标引导让科研实现自己的内在需要。
要想实现我的发展计划,我认为自己必须认真参加到教师读书工程中来。通过阅读理念名著实现自己的有内涵、有思想的科研之路。
每一位教师都是科研的主角。老师们定期开展科研交流活动,推行教师作课——反思——再作课——再反思制度,这个制度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示课堂风采、交流教学理念的机会。在教研创新的工作中,我初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自己的文化。
新课程的编写依据是: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组织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提升人文素养,厚实人文文底蕴。读了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在自己所教学科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机会,为学生搭建发展的舞台。通过举办小小解说员选拔赛、小记者培训等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人文素养的过程。
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学科文化,真正凝聚全体师生的心,塑造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我认为,如果每一位教师都做到这一点,学校一定能焕发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也一定能在发展学生、发展教师的同时获得最大的学校发展。
在工作中学习,得到理论的指点,使我们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在学习中工作,得到的是实践检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快的发展和进步。我想,这就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带给我的收获,也是我参加读书活动收获的最大成果。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该书的作者,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着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走进孩子的心灵》等。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此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育不是为了把孩子弄得让老师满意,而是为了让他自身得到切实的发展。恕我直言,爱失望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哪怕只能往前挪一寸一分,他也不放弃。
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性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幼儿园的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幼稚。在幼稚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幼儿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
王晓春老师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所欠缺的。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幼儿,亲近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茁壮成长。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工作的得与失。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总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与时俱进,才能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一般来说,孩子的谎言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无意识地模仿成人。
(2)成人有意地教唆。
(3)为了逃避批评、打骂。
(4)为讨成人喜欢。
(5)将向往的事当做已发生的事来说。
作为父母可采取以下方法:好言教育。孩子由于不想睡觉或是被要求干自己不愿干的事便会采用撒谎的手段来逃避。这时,父母首先一定要告诫孩子这是不好的行为,下次不要再有类似的情况。同时要晓之以理,分析一下原因,告诉孩子要这样做的理由,比如不睡觉明天就没法去见小朋友等等,必要时可讲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例子,起一个表率作用。分析症结,对症下药。找到孩子撒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孩子撒谎,再对症下药。同时要奖赏说真话的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只要说了真话,就应该肯定他的做人之道,并引导他不断完善自己。父母不要用打骂、惩罚、斥责等消极方式对待孩子,避免孩子用谎言来应付成人,保护自己。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如果是因家长的原因造成孩子说谎,家长也应检讨自己,并对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当孩子知道说谎得不到任何好处或没有必要时,自然就不会去说了。
经一个李姓朋友的介绍,我用了一下午及半个晚上读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我》,她告诉我想要学会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或许能帮我找到答案。于是我采纳了她的推荐,试着在书里找寻答案。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将自我与内在的真我连结,同时阐明了一个道理:“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亦老子说的道可道,十分道,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一天只看几章节,然后静静回想或者与朋友来探讨彼此对于潜意识中的真我的理解。可惜鄙人时光有限,只能匆匆一览。其中的真谛恐怕是不得要领。在那里我就把我的读后感与大家一齐分享。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观点:“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职责的加害行为!”乍读不能理解,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不想承认而已。”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因为“爱”,实则就是担心自我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务必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我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光去照顾,耽误自我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我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还是为自我?各人去想吧!
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我,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思想的基础,但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当你对某一类的人或是他们的行为,待别有意见、个性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所以又一个观点产生了:“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没有任何的事情能够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来看看一个逻辑推理的公式吧: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一样人的身上会有不一样的C出现。所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而已。
我也是粗枝大叶般爵嚼了这本书,但是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多,以前我总是说自我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思考,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理解,更别得谈身心合一!在昨晚看完这本书时意犹未尽,本想趁夜写写感悟。无奈“拿人钱财***”,还得起早上班。但是这天上午也算好,忙里偷闲的完成了自我的这篇读后感。藉此机会,感谢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好朋友,感谢这些年一向在我身边支持我的人。也请原谅我以前的理性给大家造成了伤害。我的理性让你们觉得像“刺猬”,越是亲近的人越被我伤害的深。在此说声对不起!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完美时要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短处。这是中国教师形象代言人、优秀教师于漪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问题时所作的回答。只有教师自己拥有完美的人格,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必须准备好这两把尺子,时时刻刻把自己与其他教师进行测量,找差距,想办法,改进自己的方方面面,这时给学生的爱才不是笼统的糊涂的爱。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热爱学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们的优点,能够接受来自学生的正确意见,对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体罚等。
热爱学生更要表现在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要对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谓偏爱,只是给差生关注多一点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点而已。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
其实爱的作用是相互的。给学生爱的同时,他们也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关心,让我们很感动。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女人的美丽或许与生俱来,明眸皓齿面若桃花是上帝赐予的尤物,而女人的温暖却是后天培养的,吐气若兰柔情似水要经过岁月的磨砺。女人的温暖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这种神秘的“暖气流”让女人欣赏羡慕,让男人向往迷恋。
女人的温暖很普通,也很平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默默让座的女人,在路旁看见被雨水淋湿的流浪动物,她会小心翼翼地带回家。轻轻地搀扶着老人走在夕阳西下的余晖里,陪老人一起回忆岁月的点点滴滴。在深夜为辛苦的爱人奉上一杯清茶,用她的温情熨平爱人额头上的皱纹,为他抚平心中的忧伤。她是孩子心中明媚的太阳,孩子的喜怒哀乐,她会与孩子一起感受,陪着孩子一起健康成长。她也许是一人,也许千千万。人群中她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平凡,那么的微不足道。当你看清她眼中的柔情,感受她心中的质朴,你会发现,温暖的女人脸上会泛着不一样的圣洁的光芒。
女人的温暖在心底摇曳成水草,女人的温暖在眸子里柔成水滴,女人的温暖在唇角凝滞成飞雪。女人的温暖在心,女人的温暖在态,女人的温暖更在情。
女人的温暖是一种美丽,含而不露,娇羞怡人;女人的温暖是一种风情,临镜照水,婀娜多姿;女人的温暖更是一种气质,如沐春风,和煦温馨,品质如兰流溢出缕缕幽香!
知性女人可以没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容貌,但她定有优雅的举止和精致的生活;知性女人也许没有魔鬼身材、轻盈体态,但她重视健康、珍爱生命;知性女人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保留着好奇的童心,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她总是出现在变化的前沿;知性女人有理性,也有更多的浪漫气质,春天里的一缕清风,书本上的几个精美词句,都会给她带来满怀的温柔;知性女人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风雨,因而也懂得包容与期待.
知性女人内在的气质是灵性与弹性的统一。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能领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灵性是女性的智慧,它是和肉体相融合的精神,是荡漾在意识与无意识间的直觉,是包含着深深理念的感性。有灵性的女人以她的那种单纯的深刻令人感到韵味与魅力。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的女人,性格柔韧,收放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到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自有一种主见。都说男性的特点是力,女性的特点是美。其实,力也是知性女人的特点。区别只在于,男性的力往往表现为刚强,女性的力往往表现为柔韧。弹性就是女性的力,是化作温柔的力量。
有弹性的女人既温柔,又洒脱,使人感到轻松和愉悦。灵性与弹性的结合,表明真正的女性智慧也具有一种大气,而非平庸的小聪明。知性女人是具有大家风范的。一个真正“知性”的女人,不仅能征服男人,也能征服女人。因为她身上既有人格的魅力,又有女性的吸引力,更有感知的影响力。知性女人的优雅举止赏心阅目,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她用身体语言告诉你,她是一个时尚的,得体的,尊重别人,爱惜自己的优秀白领。她的女性魅力和她的处事能力一样令人刮目相看。
一直很喜欢那种知性的女人,她们质朴本真,有着睿智的头脑,条理的语言,得体的衣着,一抹微笑就可以平复风雨,抵挡挫折。
在我读的文章里,其中六年级的一篇叫《凡卡》的文章令我感触很深,主人公叫凡卡。从他给自己爷爷的信中,我感受到了凡卡急切地想回到家的心情。他9岁就离开亲人,在异地备受煎熬,这使我怜悯之心油然而起,
凡卡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无父无母,跟自己的爷爷相依为命。随着爷爷年纪逐渐变老,生活越来越艰难,只好忍痛将幼小的凡卡送到商人家去做学徒。从此,凡卡受尽了非人的待遇,尝尽了人间的凄凉,使他幼小的心里充满悲伤和无奈,
对于凡卡悲惨的遭遇,实属痛心。像他这么小的年龄本应该得到大人的百般呵护,然而凡卡却这么痛苦的生活。做学徒的凡卡每天还要为老板做许多苦工,稍有闪失就会遭到老板帮凶的暴打。而我的孩子生活无忧无虑,有温暖的家,有疼爱他的爸爸妈妈。妈妈每天都会为我准备可口的饭菜,而凡卡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更没有睡觉的地方。一想到孩子那张舒适的席梦思,我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啊!要是时光能穿越,我一定把凡卡接到我们这个年代。我会带给她辛福。再把我孩子的玩具送给他,带他到我的学校,让他和我的孩子一起快乐地学习。凡卡从此就会得到幸福的生活。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