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译注读后感100字左右”,
这周继续看《孔子》,我觉得相对于读《论语译注》那简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响力,因为读那些古文时,对于一些词的释义或解释总不能恰到好处,当自己不懂时,就会忍不住看翻译,之后暗示心理会告诉自己:原来这话是这意思,所以并不会有太多思考。
而当我们看的时候,首先,视觉上会形成一个识记过程,印象更深刻。且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个社会背景,看到孔子在什么境况下说的话,而非笼统地去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寓学于乐!
我看到孔子对礼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剧中他在去季孙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样的动作,似乎是一种礼节,但路上的人却总是对他的行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觉得“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到门口后,阳虎并未让他进去,此时孔子说:“季孙此举是违背了礼的,因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阳虎并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后,对他哥哥说:“人不能只为了口饭活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他对礼的崇尚,重视,孟孙恰巧拜访他,他顿时慌乱说要以礼相见,整理装束,并自将草席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们可能会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圣人,他对礼节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我们为什么不一直继承礼,而要去简化礼节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有些封建,是旧俗,但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他是的的确确的教育家。他对于学习六艺的坚持是我们所需要的品质。
又回到君子谋道不谋食上,以我们今天来看,很多读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许有时还没有明星一部电视剧收入高。但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高难度职业呢?这时,孔子这句话便很好的得到论证了,学者是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禄和食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都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可若此时让我们去扫大街了,我想我内心也会极其抗拒。若只谋食,只要靠勤劳的一双总会活自己,但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肯定不是为了糊口。所以我想告诉自己,让自己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不要贪图物质享受,而要从学习找生命真正的意义。
《论语》的精髓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苦难与缺憾。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苦难和缺憾,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却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印度诗哲泰戈尔也说过:“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正确的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的去问问题,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我们的态度是要尽可能的用自己可以去做的`事情去弥补过去的遗憾。
孔子说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即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许多许多的遗憾。让我们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当然,我们所说的勇敢,指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如果你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让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欣,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一个人内心快乐与否,往往取决于你看待事物的态度,我们改变不了过去的事,也改变不了过去的你,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现在的你,改变以后的你。
《论语》中有一句话我甚为喜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的原句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在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在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我们遇见不会做的事情想做的时候,总会要求自己的父母去完成,然而当父母没有办好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责怪。总是责怪父母这个做的不好,那个做的不好。
再向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暴躁,整天都喜欢生气,怨天尤人。后来有一天,父亲对小男孩说,从今天开始,你每生一次气就在墙上顶一颗钉子,只要保持一天不生气,就拔下一颗钉。一开始,墙上钉了好多钉子,后来渐渐地,男孩开始克制自己的情绪,每天拔一颗钉,一颗两颗……,钉子终于拔光了,男孩也逐渐变得开朗了。
我想说的是:面对一切的事物,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和体谅,而不是一味的责怪与抱怨。
母亲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因此,我一向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用心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古有孔夫子周游列国,今有革命之长征。虽然孔夫子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并未实现,但我想,看到今天的社会,他老人家一定会喜极而泣吧!
孔子晚年曾如此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度做得大官,但在六十岁时辞去官职与弟子同行,周游列国。哪成想,这一去竟是14年。
“仁”一字统领全篇。现在社会生活是“钱”字的天下,让我们忽视了人生根本之“仁”的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就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会没了观念。所以,孔老夫子这宝贵的人生观对我们的教育是如此之深厚!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正心修身,陶冶情操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是非常重要的。孔老夫子在这一路上虽然有数不尽的流言蜚语一路同行,但是多年以来的文化修养培养了他的“忠恕”之道,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大度原谅别人。一颗初心始终不该改,支撑他走了下去。
噩耗突然来临。颜回与子路的意外让作为老师的孔老夫子动了爱徒之心,悲痛欲绝。但是这两件事筑造了他的回乡之路,毅然回归鲁国,广招学徒,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最后溘然长逝。
如今《论语》被翻译成了几十种不同的语言,散布在全世界各地。孔夫子周游了列国,而《论语》却周游了世界。这同时意味着儒学得到了传承!孔夫子那珍贵的思想既已传承至今,我们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他的思想,让儒学永生传承!
浅浅的月光在书页上跃动,素纸流转青栀的淡墨色,目光交纵与寂夜唱和。梦里的春秋,因为有孔子而成就经典;而今天的《论语》,因为有杨伯峻先生而重焕生机。翻开扉页,《论语译注》之美,惊世的磅礴,永生的难忘。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传统孝道之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连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都以孝道为立人之根本,可我们呢?空巢老人,虐待老人已成为中国养老问题的代名词,甚至被提至立法议程。试想,当一个民族的道德都须法律来维护时,它离灭亡还会远吗?《论语译注》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纵然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压力大,外出打工,下海打拼的比比皆是,但我们需时刻谨记:"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不求丁兰刻木事亲的惊天动地,也不求王裒闻雷泣墓的感动人心,但求始终心怀父母,常回家看看,无愧于心。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平和心境之美。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不会失去平衡。两千年前的孔子以前也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穷而作乱。这份安贫乐道的心境至为难得。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孔子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颜回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刘禹锡能发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感慨。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勤奋学习之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在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时,应采取诚实的态度,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
遇见美丽,无论时光蹁跹,沧海桑田;无论月色几度谢,桃花年年开;无论青山化作墨迹,江流舞作丝衣。书中的美已经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去,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名南师的大一新生,我有幸在暑假之际邂逅了《论语译注》,并被书中的美所折服,更铭记于心,深有所感。
大学,我们第一次走出母亲殷殷的目光,举起包袱,独踏异乡之旅。或许,我们的思家之情会在繁忙的学业中消失殆尽,但我不会忘记在家中等待自己学成归来的父母,我会经常打电话回家报平安,唠家常……让书中的传统孝道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熠熠生辉。
大学,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许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有钱,比我们起点高,甚至会有富二代,官二代在面前炫耀。但我会时刻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不比聪明比努力;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起点比终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做好自己。让书中的平和心境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绽放溢彩。
大学,不像高中那么苦,那么累,没有老师督促,也没有家长监管。我们会有数不清的业余活动,我们会有打不完的电脑游戏,但我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不负自我,勤奋学习,努力上进!让书中的勤奋学习之美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
书页或是倦了,被风吹合着进入沉眠。抬起头,才发现如水的月光像霜落在木隙一样,精致得似乎可拿捏在手中把玩。
看着手边的《论语译注》–原来美一直就在身边。一景一物一书一画,哪怕是最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论语译注》也能有如此触动人心的美丽,那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世间大美,一种能让你受益终生的美。
不是不曾遇见,而是不曾用心去感触。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侑了些了解,还侑了些兴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学问又侑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祂的笔墨不多,但祂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祂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祂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茖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尙外交部长了。据说祂当年白净的脸尙长着侑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祂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侑得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尙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茖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祂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祂已经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侑几茖比祂更富的?现在又侑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尙,似乎没侑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祂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祂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這是我在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端木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就像在说证券投资一样)。
这里提到的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大家都以为孔子最喜爱颜回,但端木赐也是他的得意弟子。《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57次,而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他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贡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经商成为他宣传政治主张和实现外交才干的重要条件。《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贡通过经商,达到如此显赫地位,成为孔子的代言人和杰出的外交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端木赐发挥自己经商的才能,积累巨额财富,从而有能力推动儒学的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也有自己的理想。足够的财富有助我们更好、更快的实现我们的目标,所以努力赚钱不代表“钻到钱眼里去了”,而是我们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为了理想,而努力赚钱吧,只要不忘初心即可。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变得浮躁,尤其是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做到子贡所说的就好了,其实孔子所指的自发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君子,应该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轻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放弃对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谁无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读后感)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
在这个充满欢天喜地的寒假里,我阅读了众多名家名作,在这众多名家名作中里我最流连忘返的肯定非《论语》莫属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意解难分,每一句理解都让我知足了,还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让我精神饱满了。
《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流连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让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政治和学习创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两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曾说过:“读书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他还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不屈服。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读完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之间都要讲究一个‘礼’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讲了一个‘仁’字,在守实守信的人叫做“君子”。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互相帮助,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文明社会,甚至是一座城市,一个世界,都将会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会再爆发出一次有一次的战争了,每次战争后,每个国家的士兵都会有所伤亡,是地球母亲创造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战争,让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文明世界吧,让我们从现就开始努力吧!”
我要再回顾一下这本书,一起和孔子各代历史伟人去书的海洋里遨游,一探随其中的奥秘之处,品味其中的乐趣之处。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工作;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有时候,我们会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可能是对自己的三观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们参考:
1、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去学习它、实践它,捍卫它。在深入研究和对比之前,不要别人说哪个好,就信哪个,要自己去选择和验证。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于一个地方。
3、在清明之国,不努力以致贫贱,是个人的耻辱;在黑暗之国,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也是耻辱。
问一问我们自己,我们有一个让我们坚定相信的道吗?我们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贫贱和富贵是如何得来的?
闭上眼睛思考,离上次阅读《论语》有两年的时间了。然而,囫囵吞枣的读书,使它被岁月冲淡了。
这次,我又把论语这本书拿出来看了一遍。慢慢咀嚼,品味,别有一番滋味,萦绕心头。
读了《论语》后,我明白了许多。也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境界,获得了一种超然和释怀!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知也。通过思考,我明白了一个使我受益的`道理:如果没有实力,只是“半瓶水响叮当”,那么,将会失去人生的意义。学习贵在自得,如果自己是“卧龙”,是“凤雏”,就算是隐藏锋芒,伯乐也会千里而来。而我现在要努力学习知识,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一个表面上,忠厚,实际心中陰险的人,别人都会唾弃他!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段话使我受益匪浅。我也要争当这样的人:智能,仁德,勇敢的人!
“仁爱”是《论语》中提到过最多的词,“爱字虽看似简单,但蕴含却很深。世间,仁爱无处不在。亲情中,孝敬父母;友情中,友爱友好,友善。他人的表情永远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因为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读了《论语》,是我对“生活态度,品德修养,言语行为,待人接物,学而求知,人生志向,事物道理,领导风格”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和认识,也使我改变了许多,让我知道,我哪里有不足,怎样才能修改?让别人知道我的品质是怎样的?而我的品质也越来越好,慢慢成为,像孔子的那本《论语》中一样。
《论语》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的不足。通过品读《论语》我们可以改造自己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好。
让我们一起增长文学知识,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飞的更远!
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