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读后感优秀10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

苔丝读后感 1

合上这个小说的时候,才确定苔丝不是一个植物的名字,《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800字。单看小说的名字,有的译作苔丝,有的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一开始真以为是作者对某种植物进行的描述,后来逐渐的了解到,这是一个受到凌辱的女子的名字,苔丝这词语本身就给人一种弱势的直觉,似乎受欺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然而在小说的最后,苔丝却把那个欺凌她的男人亚雷克给干掉了,毅然决然的回到她的爱人克莱尔的怀抱中,即使最后他们逃亡未遂,所感受到的幸福却是前所未有的。苔丝最后被处以死刑了,虽然作者在简短的最后一章只是那么一提,我觉得还是太过残忍,他本来在倒数第二章结束就好了,那时候,抓捕他们的人已经来了,而苔丝说,“我准备好了,走吧。”她平静的说道。

读以前的小说,总是对人物们所受到的那种束缚感到费解,像红字,那种束缚多半来自当时的宗教环境吧,不过现在想想,人们又何尝自由多少呢,宗教啊法律啊社会规范啊总是由不得人们在内心的指引下生活,命运则是同谋,扼杀人们幸福生活的同谋。命运饶有兴致的对苔丝进行戏弄。她是活泼可爱的少女,一下子成了未婚先孕的少妇,孩子生下来了,孩子又死了,她不得不独自一个人为孩子做祷告,她去远方打工,她有了新的爱情,往日的羞耻给她新的婚姻带来不幸,丈夫离她远去,她不得不艰难困苦的度日,幸好,后来克莱尔回来了,思想上的这个弯为什么这么难转过来呢,难道苔丝那持久的旷世的深厚的爱,也不能让他产生宽恕之心么,幸好他回来了,可是这个回归,苔丝等的好苦啊。

可以说,这是诗化小说的代表。小说也是一个载体,有些东西不得不融入到小说中,才能真切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昆德拉的小说,是为了在小说中说明某个观点;哈代的小说,则是为了在其中建立一个意象,最温柔最触动人心的意象;劳伦斯的小说,在试图在其中描述某种情感,最细微最令人恍然的情感。哈代是把苔丝当作一首诗来写的,这从文中随处可见的诗意描写中可以印证。所有的景物都强烈的带着人物的或者作者的情感,就是描写一个猪圈吧,也不会让人感到一点不雅,这就是语言方面的能力了。这让整个苔丝,或者说整个事件,都笼罩在某种诗意的氛围中,因而令人难忘。或许哈代有在乡间的宁静的童年,所以才有那种自然而然的笔触,读之,能让人心灵平静,那种超出读书这种行为本身的平静。

苔丝读后感 2

不论我犯过什么错,你都会原谅我吗?——题记

苔丝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的乡村女孩,由于父亲意外得知自己是名门望族的后裔,就派女儿苔丝去同族的亲戚家里认亲,顺便救济一下他们。苔丝硬着头皮去了,在那里见到了亚雷克,并替他们养鸡。在这期间,亚雷克不断表达他的爱慕,可是他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苔丝对他只有厌恶。没想到,亚雷克竟设法玷污了苔丝。之后苔丝因怒回家,却怀了孕,还生下了一个孩子。可她的孩子不久因病夭折。她又去了奶牛场,在那里遇到了克莱尔。他是一个有修养,有文化,热爱大自然的人。他被苔丝那高贵的气质和迷人的外表折服,于是二人结了婚。苔丝的内心一直很矛盾,她不知道是否要将那件事告诉他。最终理智驱使她说出了真相。克莱尔十分生气他离开了苔丝,去巴西做生意。在这期间,苔丝的生活越发困难,父亲病故,村人驱逐。在这时,亚雷克却出现了,他做了传教士,可一看到苔丝,宗教就不复存在了。他答应给苔丝和她的亲人们优越的生活,他还不断的说克莱尔的坏话。最终,苔丝迫于压力与亚雷克成婚。而此时的克莱尔也终于能够放下仇恨,回来寻找苔丝。

新婚后的苔丝再次见到克莱尔十分的激动 但是她反复地说着“太晚了!太晚了!”苔丝再也忍受不了亚雷克对克莱尔的诋毁,一刀杀死了亚雷克,与克莱尔私奔。不久,苔丝被警察抓到,处以死刑。

托马斯。哈代以他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苔丝这一复杂的形象。

苔丝她是一个有向上精神的人。在当时,她的孩子夭折之后她还是能勇敢的面对,去奶牛场工作。在克莱尔离开她后她也同样勇敢地面对,坚信克莱尔会原谅她。

她是一个十分有尊严的人。她即便是穷的的分文没有也不去公公那里要一分钱,她也没有把丈夫给她的珠宝变卖。

她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她看到丈夫回来后勇敢的对亚雷克反抗,�

但是,同时她还是一个太善于忍让的人。她的丈夫离开她,去巴西之后,如果她可以早些给丈夫写信,丈夫或许就可以马上回来。甚至是他们在分别之时她能说一句求得原谅的话,丈夫绝不会去巴西。她总是以为“那是我应得的,我没有资格求得他的原谅。”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这份凄楚的爱情而深感惋惜。苔丝与克莱尔虽然分别,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对方。他们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也是他们本该最幸福,人人都羡慕的时光分别。但是,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走到了一起。苔丝的妹妹丽莎代替了姐姐陪伴在克莱尔身边。而这也是苔丝的遗愿。

他们的爱情如此的跌宕起伏。我不断地回想着苔丝问克莱尔的一句话:“不论我犯过什么错,你都会原谅我吗?”

但愿今日再回答这个问题的人能够说到做到!

苔丝读后感 3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这本书,是对丑恶的男人的一种无情的鞭挞。德北,苔丝的父亲,是一个用酒精把自己置于幻想之中的无能之辈,梦想着上天会将幸福的甘霖降到他的头上,他永远不会去考虑也永远不可能理解人生存的意义;德伯,一个不知廉耻、卑鄙下流的无赖,可以说,是他一手导演了苔丝的悲剧,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那肮脏的肉体的欲望,苔丝杀死了他,但实实在在的说,是他杀死了苔丝;安玑,一个道貌岸然、心胸狭窄的小人,自命清高,但从来不敢直面自己那虚伪的灵魂,在苔丝的悲剧中,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帮凶,在这部书里,他大概是一个最卑微的主人公了;可怜的克莱先生,他无助的道教,从来没有挽救过任何一个灵魂,甚至包括他的三个儿子。

对于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不识庐山”,我也无意去探其真实面目,能够无愧于做一个人,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何其难也?

《苔丝》读后感 4

《苔丝》这本书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当之无愧的世界名著,我买的是译林出版社的版本。我从小到大买世界名著还是蛮认准这家出版社的,翻译的不错并且每本书的序都写的很好。建议先读书最后再去看序言,不然剧透过后读书的意愿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这本书的剧情犹如过山车一般,起伏非常的大有的时候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甚至就在一瞬间。全书的第一页写着: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这便是全书讨论的主题了,苔丝是否是一个纯洁的女人?我给的答案是肯定的。个

全书我还很喜欢的一个点就是作者把人物塑造的很好。在许多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那么一两个完美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竟显人性的光辉。但是这本书的主角们都不是完美的。男主角爱的真诚,他丝毫不嫌弃苔丝的贫穷,我一开始还以为是那种霸道总裁的戏码,让人直呼好一个痴情男,奈何他却十分在意女性的贞洁和家族的名望。男二号是个没落的贵族子弟,他嚣张跋扈、自大狂妄,虽说在故事中有点浪子回头的感觉,有一段时间还给别人去说道,但是很遗憾“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次意外的邂逅还是将他打回原形。女主角,苔丝,是全书中近乎完美的角色,她美丽、善良、勤劳、忠诚,拥有很多很多优秀的品质。但是她爱的卑微又缺少足够的定力,最后就是�

我看到女性题材的文学作品就很容易与《简爱》这本书进行对比,当然《简爱》一直都是我心中这类小说中的top1。我看《苔丝》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这两本书的母题不是一样的吗?但是等我看完后我发现虽说都是以� 《苔丝》讨论的是女性的贞洁和男性对女性的固有看法,而《简爱》更多的是教一个女孩子如何去爱。我想,如果苔丝有简的一些洒脱,那么故事的结局一定会不一样了。

苔丝读后感 5

都看不起我”,她到高原农场干活,受尽白眼和欺凌,被东家派到地里干男人的粗重活。她在风驰电掣般的打麦机前不停地供麦捆,累得喘不过气来,但她忍耐着,等待克莱尔的消息,希望有一天能重归于好。

一年后的12月30日,苔丝听到一个教徒在讲道,那教徒竟是欺凌她的亚历克·德伯维尔。4年前亚历克还是满口的污言秽语,如今却满口仁义道德,这种伪善面目使苔丝感到恶心。亚历克见了苔丝后,把他的讲道、教义统统抛开,又跑到农场对苔丝纠缠不休。苔丝愤怒地用皮手套打他的耳光。但亚历克并不善罢甘休,他凶狠地威胁道:“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有逃出我的手心,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你只要做太太,就得做我的太太!”

苔丝受不了沉重的体力活和亚历克无休止的纠缠与威胁这双重的压迫,给克莱尔写了封情辞恳切的长信,哀求他来救她脱离苦海。与此同时,和苔丝一起做工的女友也给克莱尔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赶快回来保护自己的妻子。

远在巴西的克莱尔吃了不少苦头,害了一场热病,务农的理想破灭了。他也开始追悔过去,并认识到自己对苔丝的行为不公正甚至残忍。苔丝的贞洁虽然过去被玷污了,但她的品德却是高尚的。克莱尔认识了自己的过错,于是他从巴西返回英国寻找自己的妻子,决心与她重归旧好,但当他在一所海滨公寓找到苔丝时已经太晚了。

原来苔丝在父亲去世后,等不到克莱尔的回信,为了解脱母亲和5个弟妹无处安身、无经济来源的困境,又和亚历克同居了,克莱尔看到这种情况,黯然离开了。

克莱尔的归来使苔丝万分痛苦,她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亚历克毁了。在绝望中,她用餐刀杀了亚历克,追上离去的克莱尔。两人避开大路,躲避追捕,在荒野的一所空房子里度过了他们婚后最幸福的几天。后来他们来到石柱林立的`异教神坛。疲乏的苔丝躺在祭坛上,对克莱尔说,希望他能在自己后娶妹妹丽莎为妻。

追捕他们的警察没过几天就发现了他们,苔丝看到这些陌生人,并不惊慌,因为这是她预料中的事情。她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土,平静地对那些人说:“我停当了,走吧。”天亮了,苔丝被警察押送着,安详地走上了刑场,克莱尔遵照苔丝的嘱托,带着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导致苔丝悲剧人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环境?是亚历克·德伯维尔?还是安吉·克莱尔?还是苔丝自己的性格所造成的悲剧结局?为这个问题,我久久不能平静。

自古以来,因爱情而结合,从来都不会和女性的贞操脱离关系。在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贞操观念牢牢的控制着女性而指导着男性。从社会制度而言,这似乎已成为理所当然,然而,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以传统的贞操观来判断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这种现象众多男性思想里仍占统治地位,虽然他们表面上扬言要“打破传统的贞操观”“为爱情而结婚”。但是这其中又有多少个男性能真正做到呢?

男人们,反思一下吧!既然书本已经给了我们警示,就不要让这样的爱情悲剧从演了!

苔丝读后感 6

“我过去是牺牲品,就永远是牺牲品——这就是规律!”——《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摘要:苔丝是一个没落贵族德贝维尔家族的后代,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长女,因父母的虚荣和家庭的贫困去认识了所谓的“堂兄”阿历克,之后不幸失贞。苔丝为此伤心痛苦后决定到新的地方——南边的奶牛场。在那里她认识了克莱尔,生命重获新生,与克莱尔逐渐相识相知相爱,却在新婚当天两人相互坦诚时克莱尔无法接受苔丝的过去,苔丝的生活再次走人苦难。克莱尔在巴西的经历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次回到苔丝身边时,苔丝为他杀了阿历克。两人的团圆就只有那么几天,最后以苔丝死去悲剧收场。关键词:苦难、无奈、牺牲品、悲剧、道德、男权正文:“我过去是牺牲品,就永远是牺牲品——这就是规律!”在燧石山农场苔丝又一次遇到阿历克时无奈、绝望地喊出这么一句话。作为封建社会的底层农民阶级又是个妇女,她权利无几,却又处处受伤。在官方说法中《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前途和命运。这点的确不可否认,以苔丝一家在父亲死后全家被逐离且无处可去的困境,以苔丝个人被阿历克伤害、因非己之过被克莱尔抛弃、在燧石山农场被农场主欺负以及最后以死亡收场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无望、孤苦渺茫的前途和悲苦、注定被牺牲、抛弃的命运。苔丝一家正是这苦难的破产农民的缩影。然而,我从《苔丝》这本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苦难与无奈。

在当时社会,苔丝算是一个比较富有思想、善于思考的女性。如在第十三章有那么一句“有时候,她的离奇幻想会强化周围的自然程序,直到它们似乎变成她的历史中的一部分,它们岂止是变成她的历史的一部分,简直就是她自己的历史,因为世界只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像什么,它实际上就是什么。”

正因她爱思考,才会多幻想。同时她也是一个纯粹的唯心主义者,她在奶牛场时“对于她来说,整个世界的存在全凭她的感觉,所有的生物的存在也全凭她的存在。对于苔丝,宇宙本身的诞生,就是在她降生的某一年中的某一天里诞生的。”。正因如此苔丝更显天真、活泼,对于这个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热爱,即使在受了那样的耻辱后,走向牛奶场时仍能“精神奇妙地振作起来。迎着温柔的南风,她一路跳跃着向前走去,她的希望同阳光融合在一起,似乎幻化成一道环绕着她的光环”,甚至在一声鸟的啼鸣里“也似乎潜藏着欢愉”。

不过她的思考也给她自己带来了诸多困扰,在克莱尔想教她历史时,她回答说“除了我已经知道的东西以外,就不想知道更多的东西了”、“知道了又怎么样呢,只不过是一长串人中的一个,只不过发现某本古书中有一个和我一样的人,只不过知道我要扮演他的角色,让我难过而已”、“我倒想学一学为什么——为什么太阳都同样照耀好人和坏人?不过那是书本里不会讲的”。

然而如此善良、美丽而又聪慧的苔丝,仍逃脱不开被牺牲的厄运,在传统封建男权社会中仍要经历着苦难,却无力反抗。

首先是苔丝的父母一心想“认亲”,却将苔丝推入阿历克的“虎口”,这是苔丝悲剧命运的开始。是阿历克让她失贞,让她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让她只敢在傍晚出门,让她害怕人类:“她知道怎样抓住傍晚时分极短的那个时刻。那时候,光明和黑暗恰到好处地得到平衡,白昼的拘束和黑夜的紧张相互得到中和,留下来的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只有在那个时候,活着的苦恼才被减到最小的可能程度。她并不害怕黑夜,她唯一的念头就是避开人类——或者不如说是被称作世界的冷酷的生命群体。”。

接下来,虽然在奶牛场苔丝重获新生,却又被克莱尔抛弃。苔丝能宽恕他的放荡,他却无法原谅苔丝的非出于己意的失贞,甚至说“我以前一直爱的那个人不是你,是和你一模一样的另外一个女人”。而这主要是因为克莱尔头脑中的传统道德评价。在传统社会,男人可以放荡,女人却必须对男人绝对忠贞。这不仅仅只是苔丝的悲剧,更是诸多在此种社会背景下的群体女性的悲剧——封建男权体制传统道德思想体系下的牺牲品。后来是在燧石山农场,苔丝在哪里不仅受农场主的折磨,还有阿历克的纠缠不休。就是在那里,在阿历克再次找苔丝时,苔丝在用手套甩了他一掌后,绝望地喊出:“我过去是牺牲品,就永远是牺牲品——这就是规律!”。阿历克这个苔丝一生灾难的开端,如今却可以皈依宗教,她却因他被丈夫抛弃,受尽苦难,“他本是给她带来祸根的人,现在却站在了神灵那一边,而她本是受害的人,现在灵魂却还没有得到新生”。

最后,苔丝苦难的一生以死亡收场。虽然克莱尔最后宽恕了她,但,就如苔丝在他们再次见面是说的那样“太晚了”,苔丝无法原谅那个再次被阿历克欺骗的自己。但为了与克莱尔团圆,她选择杀了阿历克。她这一悲壮的反抗,仍逃不开被处罚的命运。从始至终,牺牲的都是苔丝……

书中有一句话,形象地表现了一群像苔丝一样在男权社会传统道德思想压迫下的女性的无奈与绝望:“她用眼睛看着他说,那目光就像是一只被人抓住的麻雀,感到绝望又不能反抗,只好等着抓住它的人拧断脖子。”。

“我过去是牺牲品,就永远是牺牲品——这就是规律!”这就是传统道德约束的男权社会的规律,这就是群体女性的悲剧……

《苔丝》读后感 7

令人心疼的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脯将变作你的眠床,让你安睡!

——莎士比亚

也许连上帝也嫉妒苔丝的美,所以让她的一生短暂而又黑暗……

如果说简·爱的美在于倔犟顽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洁自然,因为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透明澄澈的蓝天,抑或如轻柔晶莹的白雪,虽然偶尔有乌云出现、有泥水溅污,但是只要乌云散去、泥水拂去,依然是最无瑕的蓝天白雪。

也分不清是苔丝的家族还是她的母亲把她推向地狱,但可以说,被德伯维尔奸污是苔丝不幸的开始。在此之前,她至少还怀有少女那甜美的梦想。但从那以后,她的世界变得灰暗。

而安吉尔的爱让苔丝一步一步走出苦痛的深渊,温暖了她的心。她曾多次想向他坦白她悲伤的过去,她希望他可以理解她,但始终没有找到机会说。

悲剧的高潮在于苔丝与安吉尔新婚之夜的到来,这是她命运悲剧的顶点——她遭到了抛弃。或许在此之前,苔丝还有一丝生活的希望,她相信安吉尔的爱和宽容可以理解她的无奈,原谅她的过去,抚平她的伤痛,但这一次的打击无疑具有毁灭性,她的希望彻底破碎了,她的世界彻底坍塌了,她的心也随之而死,只剩下一副皮囊。

令我气愤的是,为什么安吉尔不能像苔丝原谅他不堪的过去那样理解他的妻子呢?为什么吃亏的总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

她是那样的爱他,她把他融入自己的生命。而安吉尔呢?听完妻子那令人心碎的过去,他犹豫了。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苔丝选择了离开。而后,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煎熬,心爱的人始终没有回来,而身旁却一直有个魔鬼在徘徊。谁来救救可怜的苔丝,让她安心地睡?

虽然苔丝和安吉尔度过了最后几天美好的时光,可纯洁的苔丝的结局依然悲惨。苔丝真的是为自己的行为而死吗?不,她是为那虚伪的道德而死!她只是女流之辈,她挣不开命运的枷锁,所以只好为那可笑的道德思想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经历深爱——离别——等待——惶——后悔之后,爱还剩下什么?是回忆?还是后悔?

也许,最刻骨铭心的伤和深入骨髓的痛才是爱的真谛,但纯洁的爱情完全可以摒弃世俗的观念,即使没有伤没有痛,它也照样令人沉醉。可苔丝呢?她的爱情究竟毁在谁的手里?

苔丝的爱情拥有着那种遗憾的圆缺,这 有时蓦地想起,心头便是一紧,接着便是欲哭无泪的惆怅。

漂亮是天生的,而纯洁则来自心灵。

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

如果你深爱一个人,那就爱她的全部,也包括她的过� 如果不能接受,你就永远不要走进她的内心,走进她那颗深爱你的心。

苔丝读后感 8

午时读完《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以往是一个那么值得争议的人物,但我不想评论此书的价值所在,我只想很简单的阐述一些他笔下的那个女人——苔丝。

看到“痴心女子”和“冤家路狭”感觉很难过,很压抑,眼泪在眼眶打转,最终眼泪下来了,也读完了,虽然早已结局,但真的看到的时候还是感觉很难受、很难过。多少词汇在脑海中出现,而我,只能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苔丝——天真的美。她是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心灵纯净自然的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一向想如果没有开头那个牧师的几句话,也许可怜的苔丝会是另一番生活,然而,十六岁的乡村女孩苔丝的杯具就从那里开始了。苔丝愚蠢的父亲忽然明白自己是一个大贵族的后裔,就在算计着怎样才能享受贵族的生活就逼着苔丝去认亲,结果天真的苔丝遇上了毁了他一生的那人——亚雷。他是苔丝宿命中永远逃不开的仇。夺去了苔丝所有的梦想,以及追梦的本事,夺去苔丝的青春年少的纯真的渴望。然而,我们那个天真的女孩,依然是如此清纯,如此单纯到让人疼惜的女子。

苔丝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就去几百里以外的奶牛场工作了,在那里,她遇上了她第二个不应当遇上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一个她真正爱的人,但我始终以为那个人辜负了她的爱,他的举动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伪善。如果没有克莱,苔丝的一身是杯具化为平淡,然而克莱的出现却是在杯具的背后涂上更浓墨重彩的黑暗。其实我相信克莱是爱苔丝的,不然也不会在梦游时表露自己的情感,但,他还是被道德束缚着,不能理解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克莱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对克莱奔涌的爱潮,窒息的是苔丝自己。他用他的爱伤害着那个天真的女孩儿,给她幸福的期望,又全部抹杀。而她也用她所有的爱折磨自己。苔丝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决定理解克莱的感情。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那所谓的爱人却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克莱最终选择了离开。

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细心翼翼的展此刻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期望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狠心的爱人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他并不是一个感情很专一的人,也许我们看见他对苔丝那种深深的眷恋,可是当苔丝的失真违背他表面所鄙视的宗教时,他毫无余地的选择了退缩,并且退缩得是那样的磊落不羁。

苔丝今后又要一个人应对生活了,还要向父母隐瞒事实的真相,装着很幸福的样貌,并且从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中寄钱给父母,克莱的离去,苔丝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工作,忍受着身体和心理两重的磨难。而此时,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在哪里?但她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丈夫有一天能够原谅她。我只能说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喜欢克莱,并把克莱当成他生存的全部源泉,甚至能够说他就是她的救命稻草,所以她的全部意念都是存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而应对现实感情是多么苍白无力啊,美貌与高贵的血统,也许是战利品,但不是武器。也许我们的苔丝,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看到回来的克莱伤痛欲绝夺门而去,苔丝也悲痛不已,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仇恨,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后就奔向黑漆漆的马路,追赶她的安琪儿去了……

虽然苔丝和克莱最终度过了五天完美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终一段时间里最终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终一站,是她最终解脱的日子。心碎的她,带着梦想和遗憾走向绝路的人生,在最终的,又是最漫长的,幸福的一夜……在生命中最终一次日出之时,她把对人生、感情的遗憾带去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我就是不明白,一个很好的天真女孩为什么会落的如此结果?她有什么错?漂亮?天真?自尊?也许你的天真善良真诚是你美之源,亦是悲之源。

《苔丝》读后感 9

这是我第二次看《苔丝》,看着的时候,自我有点愤怒,怎样能是这样的呢?不一样社会,不一样东西,不一样结果。

一个那么好的姑娘就这样被这个社会玷污了,碰到了错的人,家庭的原因,让她没能看清这个社会的样貌,不知是否相信那些关心她的人,人的诱惑也是一样的,凭什么男女之间是那么的不公平哈。是女的真的就那么珍贵吗?

苔丝,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你的宽恕,你的谅解,你对爱的坚持,你一向在追求着自我的真爱,过程是艰辛的,可是结局有点完美。有点厌恶安奇,明明那么爱苔丝,就因为她被世俗给污染了,你对她冷冰冰的,都不给人家机会,嘴上说能够宽恕人家,结果类。还不如对苔丝狠点呢,就不要有那么多的依靠了,就不会抱有那么多的期望了。可能还会有另一种结局。

突然发现,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是一种杯具了。被一个你不爱的人爱上,他有那么固执,那么庸俗,像个流氓,和你说话带着有点调戏的感觉,对你肉体上总是占有欲的,真是想想都觉得可怕,又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摆脱他,哎,怎一个杯具呢?爱上一个你爱的人,他以往和你说,无论做了什么错事,他都会原谅你的,可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情景实现的几率不大,自我还是看着办吧,不是什么事都能够那么坦白的。最可靠的人就是自我了。

苔丝读后感 10

第一次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还是在高中时记得那是一本刻画女性内情感的动人小说一位少女的生命被慢慢地、但确确实实地毁了不是被她的敌人而是被那些自称爱他的人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爱何以摧毁自己所爱?如今重读了《苔丝》我同样为主人公的命运而不平但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苔丝这样一个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少女最终却作为被害者被送上了绞架。

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哈代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到苔丝的一生好像都由命运作祟是命运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 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苔丝其悲剧命运是社会规律的必然反映。所以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就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中的主人公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她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 辱。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之下她不得不委身亚雷。可见苔丝的悲剧命运和她的经济贫困紧密相连。

苔丝的毁灭与伪善的宗教同样是紧密相连的。恰恰是亚雷这个伪善的人物为我们揭露了伪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业致富的资产者和暴发户一个“肉 欲的人”。他设下圈套引诱了苔丝却利用《圣经》的典故把责任推到苔丝身上后来他还居然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只是反动统治阶级麻醉、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的一种工具。

苔丝也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作品中安玑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但他心理深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本阶级的印记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还用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结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安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最终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