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汇编六篇)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通用6篇)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篇1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篇2

历时三年读完了这本书,最终也没有买。其实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三年前在尔雅书店初读,两个多小时没有感觉就过完了;两年前在理工大学图书馆又看到,读到屈原;昨天,还是在尔雅书店看完全书。依稀记着每次阅读此书,都会不知不觉的流泪。有同情、有感动、有激动、有说不出的感觉。这种课堂氛围让我依稀见到稷下学宫的影子,但要有这种课堂,也只能是北大台达这样一流学府基础知识一定扎实的学生。

纵贯中国文化史,那些当仁不让的思想先师,那些拯救中华文明于危难之中的前辈。都让我深深的对他们作揖。读此书,才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这句话被我们的课本说烂了,但是真正理解了,却又是那样的充满敬意。曾经的辉煌,战乱,百家争鸣。那些被忽略被重视的历史创造者,才构成了我们的今天。

儒墨道法、屈原、曹操、李杜、白刘、岳飞、陆秀夫、朱熹、曹雪芹……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在用艺术构建这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中华文明无疑是优秀的,虽不完美。但却是我之爱。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篇3

古诗词记载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悲与苦,蕴涵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蕴含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

本书采用新颖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文字,还能够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手绘图,以图解文,图文并茂,辅之以朗诵艺术家配乐朗诵,音,画,文三位一体,生动形象,带给读者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

本书分为七个单元:投桃报李,高山流水,杨柳依依,东望故园,心怀天下,抚今追昔,冰清玉洁。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品其味为苦,愉快时品其味为甜。假如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尽情尽心,细细品尝。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便越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我们沐浴着父母的恩泽而来,所以人的一生就是感恩的一生,当然友情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情自古以来就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故乡是海外游子永远的牵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回望昔日那厚重的历史,不禁使人感怀,冰清玉洁之中流淌着一股浩然之气,蕴含着一种高尚的节操。

读着诗里的内容,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

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有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因不愿迎合权贵,始终不得志,于是浪迹天涯,纵酒赋诗,以寄托自己的满腔情怀。他的诗歌感情炽烈,想象丰富,比喻生动,手法夸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读诗是人类特有的艺术活动。读古代诗词,可以与同时代的人做精神上的沟通;可以传承古圣贤的精神文化;可以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的成果。

因为读诗,我们的心灵会逐渐宽阔,变得丰富多彩,以至于变成一个庞大的心灵宇宙。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篇4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篇5

断断续续阅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顺着先生的思维脉络,接受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打开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或悲壮、或辉煌,洋洋洒洒扑面而来;合上书,形如“百家争鸣”的问答犹在耳畔激荡。

秋雨先生双脚丈量丝绸古道,穿越历史文化的时空长河,亲眼目睹并感受过中亚文化、欧罗巴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古罗马等等人类文明的伟大遗迹,写下了《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文采斐然、微言大义的作品。作为一名文化学者,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代表着主流价值观,深深影响着当今世界。

我喜爱传统文化,也热爱人类文明。不论是在学生时代的课堂上,还是社会生活的文化场所,只要与诗书典故、断壁残垣、陶艺碑文、建筑桥梁有关,不管懂与不懂,都会予以关注,以现有的学识认识她,解读她。通过博物馆、书本、历史资料了解过人类文明的缩影后,会为那些潜心记录历史、收藏古今者致敬。也会为焚书坑儒、文字狱等错误做法深感惋惜。文化在不同行业人的眼中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考古学家心中的“文化”最大,是指人活动的痕迹;行政官员心中的“文化”最小,是指宣传加娱乐;一般民众心中的“文化”最杂,是指古文、英文加文凭。

先生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他说一切文化的最后成果都是人格。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伟大不是苦难造就的,但苦难确是通向伟大的必要程序。”屈原、杜甫、司马迁等文化名家彪炳史册的成就的取得,毫无疑问是肉体苦难的“恩赐”。普希金、鲁迅未曾受到肉体的折磨,身处相对优越的环境,但他们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对文化的贡献,则是因为都经历了心灵上百转千回的巨大创伤。

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就是要让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方向,通过文化的繁荣,缩小贫富差距,涤荡民众心灵,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汉唐、魏晋、唐宋等全盛时期,都闪耀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灿烂光芒。文化能带给人类什么益处,对推动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提升幸福指数有什么帮助呢?这正是发展和繁荣文化的真正起点。文化不会直接带来物质财富,但能抚平伤痛,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消减仇恨,给人精神、思想的和谐家园。历史是一面镜子,成功虽不能复制,但失败、坎坷可作为借鉴,使社会或个人在发展进步中少些阻碍、灾难、失败、曲折,存在得更具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文化是不同民族间交流的名片,兼容并蓄的催化剂,繁衍生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当下社会生态的真实写照,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会滋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不论是社会大环境下的文化还是某个国家、地域的局部文化,或者企业文化,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一本好的文化书本,可以引领和激发读者获得不同的视角、个性的生命体验。文化的教义在于对人的本性的探索,传承朴素的为人、行事准则,指导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追求和行为趋向,教我们做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思想淳朴之人。文化可以加深人的思想认识,约束行为习惯,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教化本性,这就是文化之于我的无形力量。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篇6

著名学者、散文家余秋雨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是他最新的文化随笔。全书是其在北京大学开辟中华文化史课程的精彩讲义,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间隙穿插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一问一答间,余秋雨心目中的中华文化史便新颖别致地呈现开来。

书中,余秋雨以时间为经,精心挑选中华文化史上颇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逐一解读的同时,还将洋溢在其间的文化韵意,深入浅出地解构出来。尽管每堂课的文字篇幅都极为精简,那些与之相关的“闪问闪答”也不过短短的四五个答题,但有限的篇幅无疑蕴藏着极为宏阔的思想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就某一个历史疑问和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余秋雨一个人在探究和思考,他的一些学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大家一时之间众说纷纭,甚至文化视角各有不同,但都从不同层面启发着我们的心智,吸引着我们去了解这些文化记忆背后的真相。

余秋雨的这四十八堂中华文化课,讲求“开门上课”。他提倡文化互动,课首开宗明义讲清本堂课所要讲述的主旨,而后抛出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让历史疑问和现实思考激烈碰撞,然后,他在解析和引导学生思路的同时,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总是给人一种理论上的自信。他的中华文化课,重在现场交流和探讨,没有填鸭式的强行灌输,更没有先入为主的揣测和臆断,从头至尾都以大文化的视角,以开放的胸襟,倡导着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正是有了这种“开门上课”的思维,让他的每一堂文化课都充满盎然情趣。在本书里,他时而引经据典,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某一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时而引入历史传说和民间轶事,对一些文化现象和典藏记忆予以去伪存真的澄清,使一堂堂看似枯燥乏味的讲史课,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引领和思想启悟。他没有之乎者也地故弄玄虚,也没有照本宣科地拾人牙慧,更多的是运用他学识上的广博和思想上的敏锐,一步步地带着大众,剔尽历史的尘雾,让蔚为壮观的中华文化盛景浮出水面,给人以新的思考和启迪。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普通的读者,虽然我们没有亲历现场,聆听到余秋雨韵味十足的文化解析,但看完本书,依然能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濡染和思想上的浸润。通过他鲜活的讲读,老子的清静淡泊,孔子的博学广闻,庄子的豁达超脱,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王国维的勤勉好学这些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巨人,以及秦朝时的“焚书坑儒”、汉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等,都让我们在还原历史真相中有了全新的认识。

《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在纵论评析中华文化史的过程中,以灵动广博的思想内涵,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述方式,精致、准确地诠释了中华文化悠久而独特的人文魅力。精彩的评议和讲析唤醒了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但愿这样有内涵、有品位的文化大课能持续下去,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