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杨氏之子读后感(精彩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最近读了古文《杨氏之子》。我十分佩服小儿子的机智风趣。
故事主要讲了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短短几句对话,体现出了小儿子的思维敏捷,语言幽默。我读了这么一篇有趣的古文,不禁要翘起我的大拇指,因为在孔君平说杨梅是你他的水果,小儿子立刻回答他可没听说空缺是先生家的鸟,这里体现出了小儿子很聪明,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水果。
昨天,我阅读了一则关于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的小故事——《妙答》(名字自己取的)。读完之后,我不禁感慨万千,萧伯纳,好口才!
资本家的刁难、嘲笑丝毫没有让萧伯纳畏惧。若是换做我,定会满面通红,不知如何作答吧!可是萧伯纳一句妙答便让讨厌的资本家哑口无言:“你太胖了,我一见到你,就明白世界上闹饥荒的原因。”好!我不禁拍案叫绝,好口才!既很好的对应了资本家的话,又不失风趣地批评资本家为了自己过的舒服,不惜剥削劳动人民的钱财,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可恶的资本家!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你简直就是一只吸血蝙蝠!让人厌恶!在斥责资本家的同时,我又不禁为萧伯纳的好口才所敬佩。好厉害的一个萧伯纳!
萧伯纳的好口才从哪儿来?天生?不,不是的。因为萧伯纳一天天都在学习,智慧日积月累,越积越多,拥有了丰厚的智慧,才拥有了好口才!从而看出,萧伯纳是有多少深厚的智慧啊!智慧与好口才太重要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如萧伯纳般睿智?哦!杨氏之子,礼貌的妙答;周恩来总理,巧妙地回击刻薄的记者。好口才与智慧两者兼具,才能成材啊!
但是,要想拥有智慧与好口才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天天学习,学会在生活中汲取知识,让自己一天比一天有进步。长此以往,我想心一定可以像萧伯纳那样厉害,那样聪明,那样充满智慧!以萧伯纳为目标,我坚信,只要我努力了,一定可以成功!
盛夏,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潺潺流水的小河边有几棵柳树。走在林间的羊肠小道上抬头仰望,看,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上白云还不时变换着模样,它一会儿变成了一只小绵羊,一会儿变成了一只北极熊,咦?小绵羊怎么不见了呢,原来呀,北极熊把小绵羊吃了。
柳树下有几只小狗,它们热的吐着舌头,就在这时我听见了一阵轻快悦耳的`歌声在林间回荡,这时牧童好像听见了什么,喔原来是一位“歌手”在与自己一决高下呢,只听蝉在树上“知了,知了,知了”的唱听了老半天也听不出别的歌词。牧童听了它的歌声也不甘示弱,便提了提嗓子,继续唱。
柳树上的蝉一听,心想:哼,想跟我比,我的嗓音可比你强多了!蝉便高声的唱起来。牧童心中忽然浮现了一个念头:我把它抓下来,看它还跟不跟我比。于是,他便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牧童骑着黄牛,手里抓着蝉,踏着落日的余晖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今天,我怀着敬佩之情再次读了《杨氏之子》这一课,为杨氏子的聪明机智所折服。
文章主要讲述了梁国杨氏子九岁时,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访父亲。父亲不在,杨氏子拿出杨梅果招待他。孔君平从姓氏上逗弄杨氏子:“此是君家果。”而杨氏子也从姓氏上回复孔君平:“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不失礼貌,又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真是令人佩服。
其实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北宋时期,王安石做宰相。他有一个儿子,叫王云。不到十岁,却非常聪明,机智过人。有一次,有位来拜访的门客捕到一只獐子和一只鹿,做为礼物送给王安石。他们把獐子和鹿放进了一个笼子里。刚好王安石的儿子也在,因为听说王安石的儿子非常聪明,所以就故意逗王云,问他到:“你知道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吗?”说完,他用手遮住了嘴巴,在背后偷偷笑了起来。王云从来都没有见过鹿,他也不知道獐和鹿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长什么样子。在像他这样的年纪应该是分不清楚的,他仔细想了一会儿,平静地说道:“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来拜访的门客,听完王云的回答后,特别惊讶,夸赞王云到:“真是一位能言善辩的才子,长大后前途不可限量。”王云一听,谦虚地回答到:“是小儿不才,在夫子面前戏弄了。”
杨氏子和王云的口才着实让人甘拜下风啊。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应对,才能既不失礼貌,又不失尊严。
今天下午的语文教研活动时间,我有幸听取了莞城中心小学的易志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收获颇多。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有难度的,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好文言文,喜欢文言文?易志军老师本课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易老师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课文之前,易老师用一个文言文的小故事向学生介绍自己,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易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易老师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让学生尝试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易老师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总算把短文读流畅了。虽然这个时间花了将近半节课了,但孩子们仍然读得饶有兴趣。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易老师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一个词回答。再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回答”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在教学“禽”字时,易老师将“禽”字的注释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补充第九个注释写在书上,让学生加深对“禽”字的理解。
三、及时的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就是激发和引导。易老师在课上那幽默风趣的表扬语,让学生充满自信,教师是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
以上几点是我今天听课的收获与感想,写出来与各位老师分享,如有不足,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