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1500字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自高中开始,我便时常思索,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困于一方小小的天地,埋头苦读,然后收获一个满意的答复,进入另一个平台,继续两眼不闻窗外事,如此下去,终此一生吗?太消极了。也太片面了。所以这绝对不应该,也不会是生命的意义。有太多、太多的人为了那一纸的前途变得冷漠。因我也是如此:要清心寡欲,结果真的实现了。我曾是那么爱笑一个孩子啊。就算已经历时一年多,那一场的虐心虐肺却似乎仍然历历在目。多个月来的梦境仍是考不完的试,写不完的卷子。很多次我自以为已经走出那个困境,却惊恐地发现自己离噩梦不过是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的距离。所以,我是满怀着一种绝望的、无所谓的、甚至是嘲讽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
我没想到,这部书的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竟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不过,他很快解释,本书仅讨论的是小集中营内的人和事,并不涉及发生了大屠杀的那个世界着名的大集中营。不过它显然已经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一边迫不及待地读下去,一边为集中营里所发生的感到不忍心。作者以一名受害人的视角,事无巨细地记录着他们所受到的迫害:“无用”的人将被送去煤气室烧死;上缴所有随身物品,留作纪念的奖牌、只完成了一半的科学手稿——甚至于毛发,也一寸不留;靠着一点点可怜的面包熬过一整天;冬日里脚水肿得穿不下鞋子,只得脱了鞋继续赶路,结果脚趾冻得失去知觉……他们每日里胆战心惊地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不知亲人是否还幸存,不知自己的生命又能坚持到哪一刻。
最令我揪心的是,文章似乎并不总是记录酷刑。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宗教,在非人的折磨下渐渐学会苦中作乐。于是我便眼睁睁地看着人们在苦难之中挣扎。我想,是什么支持着这些人活下去呢?毕竟,除了身体上受到虐待,精神上的侮辱和心灵上的创伤更是难以言喻吧。那些纳粹党人不把受害者们看作人,只当是天地间的一个物件而已,手指随意一指便决定了这些“东西”的生死!作者将集中营中的俘虏的心路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刚入营时,他们震惊不已:奥斯维辛!接着,由于没日没夜的精神剥削,他们由惊骇到视若无睹。最后,有幸存活下来的人,他们有一天终于重获自由,却未迎来预想之中的'狂喜。待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却再也见不到那个应该给他开门的那个人了……
第一部分在我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由于涉及到专业知识,第二部分关于意义疗法的叙述难免显得晦涩。但通过作者所列举的一些有趣的实例还是能让大部分读者粗浅地理解一些理论。顾名思义,意义疗法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使得患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以此解开心结。而最后,作者将生命的意义归结于使命,归结于苦难。说实话,读到这里,我是感到有些遗憾的,因为这个答案我们早就在初中阶段就有所耳闻: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生命等同于一场修行固然具有仪式感,但仍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悲凉感。然而,世事本就如此,只是很多人,包括我,还是倔强地不愿意承认罢了。所幸,弗兰克尔又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对我来说都受益颇深,特别是作者对于一些人心理变化的分析。实际上,我还是震惊于并且感动于作者那对待生命温和、慈悲的态度。没有愤世嫉俗,即使对于那些剥削他的人也没有任何过激的愤怒。这种温和的口吻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我好像渐渐摸到我一直苦苦追求的那个答案了:我认同弗兰克尔的观点,爱是实现生命意义的一种途径。我发现,唯有这个答案让我无法反驳,且心甘情愿。这大概就是所谓使命,需要承担起责任的使命啊。
虽然很薄,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多读。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本书让我对于真正的苦难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使我发现我的大多数时间都消磨在自我打击和悲天悯人当中去了,以后,我再不会选择悲观消极度日,如果可以,为什么不选择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活着呢?另外,第二部分中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都很实用,如矛盾法,或能很好地解决我在公众面前讲话肌肉发抖的症状。
Ps
我是来自西南交通大学201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二班的陈心蕾。喜欢一些轻松的运动和充满活力的音乐。是个看起来不像外表这么文静,充满幻想,一不小心就会发呆的人。对于我的一些日常举动,朋友曾经评价过:我以为你在行为艺术。简单来说就是中二病晚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