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这里是爱岗的小编燕子帮家人们整编的9篇温柔的慌言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一度的学校文化节圆满结束了,这届文化节持续了几个星期。在文化节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增长了不少见识。文化节让我见识到了许多新鲜、好玩却富有蕴味的东西。
灿烂的文化节是同学们汗水的结晶。
在这届校园文化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艺术墙的设计和展示。同学们为了设计制作各个班的艺术墙花了很大的心血。几乎每天中午我到学校的时候,都会看到各个班的门口都有许多同学在那布置展板,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手中有拿画笔的,有拿卡纸的,很多人头上都挂着一滴滴的汗珠,但他们为布置更美的展板建设更美的班级仍是忘我的忙碌着……就这样,一幅幅各色各样精美的文化墙诞生了,每一面文化墙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都代表着不同班级的风貌,有的文化墙是由一张纸照片组成的`,有的文化墙是同学们一笔笔手绘的,有的文化墙是由一面面优秀的作业拼成的……让人看了之后不由赞叹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从这些文化墙中,我也看到了同学们汗水的结晶。
多彩的文化节是同学们想象力的结晶。
在那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的作品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劳技作品的展示了。这些作品的造型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接。比如有一位同学把几种不同颜色的铁丝编织成了一个手舞大刀的武士,还有一位同学将学习用的橡皮雕成了各式各样的印章,而我们班更是有个同学竟然用一块平凡的木板制作成了一架威武的战斗机……在络绎不绝的参观的同学脸上,都浮现出对这些作品的喜爱和对这些作品的制作者的赞叹。在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同学们想象力的结晶。
丰富的文化节是同学们合作的结晶。
在文化节的闭幕式上,同学们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我非常幸运的在现场观看了演出,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使我如痴如醉,有一个节目是几个班的同学经过互相合作,精心排练,给我们带来了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还有一个“超级玛丽”的表演,精良的道具和精美的服装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这次文艺汇演,让我看到了同学们合作的结晶。
这次文化节,我看到了美丽的花朵,更看到了农夫们辛勤的浇灌。我喜欢这丰富多彩的文化节。
秋天,收获的季节。有幸来到中国文化战线的首府——北京文化部。应邀参加《中国作家》杂志社举办的阅稿座谈会。刚一踏进文化部的大门,就被眼前的景象弄糊涂了,那是怎样一栋院子呀?
进门的左边是两排低矮的房子,破破烂烂的,破铁皮间杂着木板的构筑,到处锈迹斑斑。在这低矮的破旧房子中间门口,悬挂着“中国作协”、“中国文联”字样的标识牌。望着这两块牌子,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中国文艺文化界的最高权威机构竟是在这样破旧的房子里办公。
往右走,同样是两排破烂得不能再破烂的木板房,有的连门窗也快要烂掉,那是作协、文联下属各部门的办公地点。眼前的'这些,致使我有些心酸:在商海如潮的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人们都在不择手段的挣钱,文化艺术早就被抛向九霄云外,多少文人弃文从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文学真的就这么被贬低了么?怀着一颗酸楚的心,我走进了同样在破烂的房屋办公的《中国作家》杂志社办公室,恰巧遇见《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章仲鳄老师。我打量了一下办公室,屋里的一切完全是成旧的,甚至连办公桌也是五十年代的式样。
我凝望着章老前辈,那刻满皱纹的脸上不用猜就知道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作家、老编辑。章老不善言语,看到我的神情,似乎揣摩透了我的心思,说:“别看这房屋破旧,这可是‘五四’文化的发祥地”。章老一席话使我如梦初醒,终于大开眼界。
仿佛当年李大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文艺复兴”而斗争的情景历历在目。可以想象,为了拯救愚昧而麻木的中国人的灵魂,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是在怎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的呀。章老前辈语重心长的说:“在文学艺术极不景气的今天,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来耕耘这片土地。”
从章老的话语中,我感悟到了一种精神,哪怕我还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爱好者,更应该去走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所走仍未走完的路。即便是苦点、累点、即便不被人理解,甚至让人嘲笑,总是觉得值得的。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啊!夏天来了,阳光照耀着大地,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星期天的中午,二毛刚吃过饭,家里又闷又热,于是,带着他的老朋友老黄牛去村外寻找美食了。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小河边,清澈的河水顺流而下,发出哗啦啦、哗啦啦的声音,像在举办一场音乐会。河里的小鱼、小虾、小鸭子、小蝌蚪、小青蛙都来听演唱,很悠闲的样子,岸上绿树成荫,鲜花遍地,香气扑鼻,还有几朵蘑菇点缀其间,好像给小草戴上了小草帽,嫩嫩的小草沾着晶莹剔透的水珠,真是美妙极了。小松鼠又蹦又跳,好像在欢迎着二毛的到来。
这样的良辰美景,钻进了二毛的眼睛里,二毛在地上翻了个跟头,拍着手,跺着脚,唱出了动人的歌:一想到你,我就WOWO老牛也哞哞地叫着,像是给二毛做伴奏,合奏出一首独一无二的人牛交响乐。他的歌声是那么的`动听,这动人的歌声传遍了树林,小动物们也竖起耳朵听着,沉浸在这美妙的歌声中。
知了,知了突如其来的杂音打断了二毛的歌声,二毛停了下来,老牛的伴奏也停了下来。二毛抬头一望,啊!原来是一只知了在树上叫。二毛充满好奇,想和知了一起比唱,于是叫了起来:知了、知了、知了。这时树上的知了叫的更起劲了,一声高过一声,像是向二毛炫耀自己的天籁之音。二毛心想:我岂能认输?清清嗓音,再次大声叫了起来。这时知了不叫了,像是认输似的。二毛开心极了,对老牛说;老牛我厉害吗?老牛也哞哞直叫,像是在夸赞二毛。这只知了的叫声这么大,如果我捉到了知了拿给小伙伴看,小伙伴一定会夸我的。二毛对老牛说:老牛,不要说话,我去捉知了了。老牛一声不坑地呆着。二毛前去树旁,慢慢抓住树枝,一摇,知了摇了下来,二毛来个大鹏展翅,捉到了知了。
二毛一手拿着知了,一手牵着老牛下山了。拿回村给小伙伴看,小伙伴都夸二毛厉害。
盛夏的一个中午,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烧着大地的一切,到处都是热的,人也透不过气了,仿佛被一个巨大的笼子罩住了。茁壮挺拔的老柳树没精打采地垂着柳条,碧绿的叶子卷曲着,仿佛一个挨了批评的小孩,垂头丧气地低着脑袋。在老柳树上知了拉长了嗓音拼命地叫“受不了,受不了……”。我独自一个人在家里,忍受着难熬的酷热,扇子扇出的风都是热的,让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就连一动不动也会汗流浃背。于是我决定出去透透气。
出了门,我朝家附近那片小树林走去。这儿的天气就像换了个季节似的,原本烈日当空,在这儿则安静非凡;原本……总之,在这普普通通的。小树林,在现在对我来说就像天冷时穿的毛衣棉袄一样重要了。走着走着,一首宏亮的牧歌传入我的耳中,那歌声清脆悦耳,在小树林里久久地回荡着,令我神情气爽。是谁在歌唱?我在心中默默地问着自己,于是加快了脚下步伐。朝着声音的源头走了一会儿,一个牧童便映入我的眼帘。这小牧童可真悠闲自在,头上戴着精致的小草帽,草帽上插着一棵狗尾巴草。身上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两只光着的小脚丫摇来晃去。最有趣的是,他还舒舒服服地倒卧在黄牛背上,真像个小张果老。
忽然,他好像注意到什么,响亮的歌声戛然而止,他一下子从牛背上跳下来,静静地站在一棵树下,朝树上看着。我似乎明白了,他是要捉蝉吧。顺着他的视线望去,我果然看到一只金黄色的蝉。牧童突然跳起来,想抓住那只蝉,但蹦了两下都没够着,他决定换个方法。他在掌心吐了一点唾沫,脚一蹬,手一抓,爬到了树上。但蝉好像早有准备,他轻轻往上爬一点,蝉也往上爬一点,他又往上爬一点,蝉又往上爬一点。连续几次,牧童累了,一不小心脚一滑,树重重摇了一下,蝉张开它的翅膀飞走了。他有些失望,爬下树,骑上牛,走远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呤诵起来: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天,孩子的脸。这天傍晚时分的天气变化,正应了这句老话。前一刻还夕阳斜照呢,眼就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不一会儿又雨过天晴了。这急性的雨来得真是时候,消散了弥漫的炎热,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夕阳的余晖映着斜挂的彩虹桥,真美啊!
大诗人袁枚走出书房,漫步在乡间小路上,欣赏着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好不惬意!看,蒲公英一簇簇挨挤着散在小路的两旁,有的已经结了花骨朵,含苞待放的样子,像害羞的孩子用小手紧捂着脸儿似的,有的。花朵已经盛开,舒展着黄灿灿的花瓣,引来彩蝶翩翩飞舞;也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儿,白色、紫色、点缀在青草之中,像散落的星星;徐徐的清风穿过树林,从耳边拂过,让人心旷神怡!袁枚就这样漫步着、欣赏着、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景。
隐隐约约地,他听到了孩子柔嫩的歌声从林中传来,渐渐地,这快乐的歌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脆了。映入眼帘的景象不仅让他心中喜悦不已:是一个牧童在欢快地歌唱!瞧,他头上戴着斗笠,朝右侧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两腿打着库卷,光着的小脚丫在牛肚上有规律地点动着,是在给歌曲打节奏呢!牛背上还搭着刚解下的蓑衣,他的身子跟着黄牛的步子摇着、晃着,就像坐在摇篮里一样,看上去真舒服!
“知了,知了,知了……”是蝉儿在牧童经过的一棵垂柳的枝叶上自鸣得意地唱着,牧童一眼便看到了它!那蝉儿又大又胖,蝉翼透着闪亮的光泽,随着鸣叫声微微抖动。真漂亮的蝉儿,我一定要捕到它!想到这儿,牧童突然闭上嘴巴停止了歌唱,他坐直了身子,小手向柳枝上的蝉儿悄悄伸去……
多么天真的孩子!多么生动自然的田园诗画啊!袁枚喜不自禁,随即吟道:“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就是竞相传诵、家喻户晓的古诗《所见》。
今天放学很早,而我却必须在学校等妈妈开完会才能回家。
“现在4点半,老妈开晚会要5点半,5点半·······啊,要等一个小时!”我嘟囔着。在办公室里呆着也是呆着,我打算出去溜溜。
一出校门,人们挤得水泄不通。哎,这么多的学生,都要回家去了,我还得再学校里等一个小时,那是多长时间啊!我心里想着。突然,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连暝。他也发现了我,原来他不用这么早回去,闲着没事干,我便叫他去学校里玩。
一往里走,发现3楼上一排排水管都哗哗的流着水,好像一个大瀑布似的。“坏了!是咱们那里!”我刚觉得很好玩,但听他这么一说,也回过神来“啊!快去看看!”便想都没想就往上跑去。一上楼,见一大群五一班的男生向那里跑去,有的拿着扫把,有的拿着毛巾,还有的拿着墩布,向他们班里跑去,其中有一个男生发现了我,只见他浑身黑乎乎,头发衣服都湿透了,拖着墩布,对我们两个说:“快去看看,我们班发大水灾了!”我们顺着他的手势一看,哇,五一班里面地板上都是黑水,窗户那里还冒着热气,“浪”一排一排的从门口流出来。我们急忙跑向了五一班“抗洪现场”。到了那里,发现李启航也在“看热闹”,他一见我们,“话匣子”就开了:“看看,整个一个蒸桑拿机!”我问道:“是怎么回事?”他嘿嘿一笑,打开了窗户,说:“咳,他们班的暖气管被田林弄漏了,才会发生这‘大水灾’”我往窗户里一看,果然:好几条水柱从暖气里迸射出,教室里地板上的黑水足可以没过我的鞋。5(1)班的男生有的扫水,有的堵暖气,而地上的黑水被迫让这些在班里忙活的'学生在桌子间“飞檐走壁”。虽然他们都在想办法,可这水又烫冲劲又大,也没有办法。看着他们焦急的神情、忙碌的身影,我想:别看他们班的男生平时像个土匪似的,可是真有事了,这样的团结,这样的维护班集体的利益,真让我有些意外、吃惊。
正在这时,学校的维修工申师傅上楼来,这才把把这“灾难制造机”也是李启航所说的“蒸桑拿机”修好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不要乱动,捣蛋,时不时就会酿成大祸,也知道了干什么要多想办法,动脑筋,还要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
早上,我像往常一样起来去阳台早读。阳台地方很大,母亲还种了许多植物,我很喜欢早上的阳台。
读着读着,我会从阳台上往外看。干净的天空像是被洗过一样,只有隐隐约约的白色云迹,吹过来的风都带着清新的味道。视线往下是一大片绿色,一条路全都种满了树,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候,可惜路上行人寥寥。
也可以看到小区其中一个门的停车场入口。保安大叔戴着口罩在保安亭附近,双手插在口袋里,还有一个清洁工阿姨低着头,专心在树下扫着树叶。除了他们,路上也没有别人了。这时候保安大叔朝着清洁工阿姨的方向走过去,好像说了什么,阿姨抬起头看着他,擦了把汗。两人说起话来。
我似乎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谈天说笑。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是心里感觉很温暖。
早读完从阳台回屋里,正好看到出门买菜回来的母亲,准备做午饭。
我走到厨房门口和她聊天,母亲系上围裙,开始忙碌。从小就很喜欢看母亲做饭,就是这样看了很多次,也学会了几道小家常菜。
母亲说她刚刚出去买菜,街上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和眉毛。就算是认识的。人。脸遮了一大半走在路上也不一定认得出对方。因为疫情,为了安全每个人都戴上了口罩,不见彼此的音容,总感觉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距离。才觉得之前,能看见每个人的五官是多么美好的事,是多珍贵的。
我跟母亲说,早上起来早读的时候看到的。觉得这种特殊的时期,每个人都要带上口罩,看不见彼此的脸,但是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一种温暖在。
期待早点摘下口罩,通过我们所有人的一起努力,在武汉樱花烂漫时,疫情已经过去,不再封城。像往年那样,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在树下看樱花,樱花在树上看着千千万万的人。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我相信,大地回春、疫情消散、隔离解除,就在不远的明天。
山人山人,自古云此隐而幽然,弃名禄求清闲,一生淡于山林。世人忆如桂”秋之桂,十里清芳近处闻,只一眼,尘心濯净,山是归宿。
暇日远游于世中仙人朱耷旧居。舍舟车劳顿,即面丛林桂香,顿心旷神怡,颇有山中隐士”之感。那桂可人,远闻芬近闻芳,眺望荧黄碧中隐,犹似隐士山中居。噫!甚鸟嘤嘤?竟乃小几只鹊,跳蹿桂黄丛碧间,好生喜人。
步友于廊,道间阴凉静谧,游人来往而添几分人气。廊旁梅湖更甚清幽,日光斜影,波光粼粼,偶有鱼戏水,激浪翻腾,自乐。俯湖下无他,只些许浮游,围那数亭,好生幽人。
里处黄土隆隆,松、柏参差,草甚油碧而生机,盎然之景亦是一番别情。生浅草之上,而望参天林显秋苍,颇有悲感。秋易生愁,望雁南飞,山林桂香但余愁,天下不情诗文人。入寺出家而还俗,五十余隐仕山林。才华横溢不意谁人赏,妙笔生花名下签是笑”。八大山人善书画,旧居清宁陋朴,好生悲人。
路石狮桥,奔书院集,游人惊扰,初阳澄耀,古苑甚静,木门烂锁,无妨品当年风华。但见那家徒四壁,园间四树挺立,百年来未有屈,神似其主。观画,山水树鸟,丛花草兽,比比皆是。然,不比那尘世画者俗般浓墨重彩,山人画多留白,最甚者有一纸间仅一指鱼,未复有他,别是意境,于古朴看桌衬,更显山人之隐心”。别需多赞传流,亦无百字赏,但挂于壁则似有生灵般幅幅生机。此名家后世无二,仿其作自讨无趣。画工精湛无此意,但恐才人无才思。瞧那二鸟于石,一鸟俯瞰一鸟仰,似是古世贵族压白衣,极是讽;望行云流水之字,只叫人痴眼相望,世间如八大山人般字字独秀自韵而心净者,独绝。故世人有谓:八大山人字胜画”。可云,好生欣人。
风舞池柳,于这仙居却也拂过仙气。抚千里道廊,嗅桂树清芳,回首顾苑韶,顿欲离此地。为何?此仙居不染尘俗。小一句花满枝头枝满楼”,那世间纷纷扰了仙居怎可?盖嗅了桂香,观了仙作,望了山林,才得来青山碧柳不知愁”罢。
山人生得坎坷,而此一行叫尔等俗人豁然达观,悲何在?来者匆匆,去者流连,愿一生淡于山林,小品秋桂清芳,尘心濯净,鸟雀伴。
站在都市的中间,我能看到什么?人来人往的车水马龙?绚烂斑阑的霓虹灯光?我能看到什么,又能看见什么?华丽的表象一直迷惑着众人的眼睛,透过那样腐朽虚伪的皮囊,会看见怎样的真实?
对面的东西·一方荧屏
一排排青年人,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眼睛直直得盯着面前那不过人头大小的光屏,用耳机撕断与现实的联系,将自己拉进无境的虚拟世界。
他们能看见什么?
他们迷恋着网络,与从未谋面的网友称兄道弟。阅读着网上的新闻,自认为世界皆在眼前。
曾有一个人说:隔着网络,谁知道对面是人是鬼。
他们认为自己看见了世界,实际上——只看见那一片发光的荧屏。
地面的人影·如何同情
汽车呼啸的驶过,扬起一片黑灰,中午的学生拥挤着思考中午的伙食,三五成群地消失在街道的尽头,地上的黑影前,几个破旧的铁碗中,却多了几张钞票。
他们又能看见什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踩着点在那里,乞求着学生们的同情。他们或许只安于永远地仰视着他人,永远做一个地面上的人影。
如何同情呢?他们永远都在那里,准时到来,一年,二年……
看见的,是他们一直都在的身影,看不见的是他们手上的钱,真正的去处。
笼子的里面·人皮妖魔
厚重的铁笼漆着绿漆,笼底的一片暗红的干涩映迹记录着狰狞的血腥。
那家店的门口依旧停着各式各样的汽车,没有人,只看见各种披着人皮,奇形怪状的生物向里面挤去。
黑绿的笼子里躺着一只即将被宰杀的`小狗,水灵的眼睛无神而空洞,一个小女孩被可爱的小狗吸引,站在那家店门口,那个笼子前。
她看见了什么?
她大哭着,泪水中透着咸涩,那只小鹿,拖着它完全折断只连着一点皮肉的蹄,无力地撞着那铁笼。
透过那家餐馆的玻璃,我看见那里面,张牙舞爪的人皮妖魔。玻璃上反映着我的倒影……
沉默无言,嘴皮被线缝成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人的眼睛是一个透明的水晶,通过这颗水晶,我们本能看到东西,用灵魂,我们才能看见,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真正的事物还是虚影,是真实还是慌言,是人,还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