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800字心得(精选5篇)
《追忆似水年华》的兴起,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中介和现代小说的兴起,因此马塞尔·普鲁斯特也被称为不世出的法国作家。《追忆似水年华》是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穷尽一生所著的一个鸿篇巨制。它运用叙述性的语言为广大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堪称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灵动,艺术技巧高超,对于生命的体察细致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称经典,甚至还有全新的写作模式——裂变式描写,这些都是构成这部传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书的内容我只读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感受颇深。因为我总是会沉陷在极其悠长的对某个人物的描写里面而忘了作者是怎么样来塑造上一个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他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深有体验。作者在文章中的叙述性语言虽然悠长但并非以辞藻华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语言的诙谐,以及其对文体的娴熟驾驭能力。这也许与他长期模仿写作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关,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无不熠熠生辉,他笔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
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独特的叙述性语言的魅力窥见一斑。除此之外,马塞尔·普鲁斯特还喜欢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冗长与琐碎也就成了他独特的叙述语言风格。鲁斯特的复合句式由之而构成的一连串从属句的用途就在于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而且同时把环境、景色、体验发生于其中的情势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似乎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如:“维尔迪兰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戈达尔没有看见他)啦,像我啦,听到康布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
以百范文网贫乏的语言不能总结出马塞尔·普鲁斯特所擅长的叙述性语言所拥有使得无穷魅力,在这里引用网络上的一则书评中的话来表达对此种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崇拜。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物增添了某种具体形式,使读者更加便于感受。独特的叙述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等构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小说人物。普鲁斯特巧妙地将这些手法娴熟地运用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为读者们呈现一个“近看一片模糊,远看光彩夺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画,只宜远观,只宜意会,如果非分出个一二三来,那就偏离了作者写作的本意。
超越时空的回忆
——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手捧普鲁斯特厚厚两册的《追忆似水年华》,我心中无限感慨。
这本书我其实并没有读完,所以这篇文章可以暂且算为它的“读中感”。普鲁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头脑中不断反射和共振,让我的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两个词:“时间”和“回忆”。
淡淡的闲愁比巨大的痛苦更要令人销魂。可能你会觉得,小小年纪哪来那么多的愁,其实不然。我的生活中快乐远比痛苦多,是的,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幸福和快乐着;可是我也许不是一个乐天派,也许很长时间才突然来一次的惆怅和空虚更能让我捕捉并为之颤抖。比如,听一首歌,不听唱的歌声,而是把背后的音乐拆成一层一层来听:厚重的低音,有节奏的鼓点,伴奏的各种乐器——这些都罢了,惟有当我听到最远一层,最薄一层的弦乐和声时我的心仿佛被揪住了一般,那凄凉的诉说通过血管传遍全身,令人魂悸心惊。再比如读一首秦少游的词,“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计来时路。”一种浅浅却连绵不断的迷惘与悲哀如同大雾般降临,瞬间就让我看不清方向,辨不出眼前的空气到底是透明的还是白色的……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个人的毛病,也从没想过用文字去表达这些时候的心绪与意念,可是普鲁斯特比我早一个世纪想到并做到了。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它并非描写他有多么愁、有多么痛、有多么苦,而是通过一种更巧妙却很自然的手段让读者自己去在哪一页页平常的文字下体验一种掩饰不住的惨淡的伤感——这个手段就是回忆。
回忆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忆一件事或一个物品时,我担保你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败。可是,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的或拥有过的,在一个恍惚的瞬间与你正在经历或拥有着的现实重合了——比如贡布雷的形象和在莱奥妮姨妈家曾经吃过的小玛德莱纳点心的滋味——像一把钥匙正确地插入了一把锁,然后回忆的大门便被启开了,往事如潮水般涌进脑海。而这第二种回忆的方式确是强求不来的,也许在这一刻,也许在下一刻,你无法预知它的到来。导致往事与现实重合的事物同样地捉摸不定。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你回避不开,也找寻不来。
时空的迷雾终要掩盖一切。而回忆,这种与时间相反抗而注定要失败的行为从本质上就是悲剧性的。我们都说,最珍贵的便是已失去的,将已经失去的重新搬进你的心灵,定然就会引发感慨、伤感,但同时又觉得快乐、满足。没有什么能比回忆更加伤情,却又没有什么能比回忆更加美好。回忆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却又是一切幸福的开端。我想,这本身并不矛盾,相反却是一种完美的统一。
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无限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他其实是一个过于敏感的人,一个小小的伤害在他来说就是无法承受的痛苦(妈妈临睡前没有吻他就使他难受了一晚上)。我也承认没有亲身经历这些痛苦,是写不出来这部小说的。但普鲁斯特的痛苦在我们多数普通人的眼中又不同了,它减淡为一种若有还无的愁思,相反却更能令人魂牵梦绕。时间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把一切已过去的或还未发生的循环到你的心——我们普通人依赖着它来生活,而普鲁斯特听到了心跳的声音。
马塞尔·普鲁斯特,第一次看到这位20世纪法国最伟大小说家的照片时便被那突兀的眼神震慑了,更让人吃惊的是那双发现生活发现文学的大眼睛背后脑中拥有的丰富想象力与文学禀赋。我虽有幸地拜读了他投入毕生精力而创作的这部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却并不敢说读懂了这本书所传达的真谛,只能说是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慢慢地得到了不少地感悟。
其实最开始自己都没有读它的勇气。面对这部对20世纪中后期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的鸿篇巨制,我胆怯了,这种强大的文学气息与繁多的文字让我变得不知所措,所以从网上找来电子版一点一点读,却很快便没有了耐心。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它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
这部书以“我”为叙述主体,并不是描写或者讲述一个或几个感人或富有真理的故事而是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为一体,将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真实的进行了描写,除了叙事以外还写出了许多自身的感想和议论。虽然整部作品看起来到并不像一般小说一样有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人物,清晰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并不特定却是作者的一份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说实话光是看译本就已经很困难了,若不是在特定的氛围中很难有耐心去读下去,抱着只是简单看“热闹”的心态,去读那些为文字也被那丰富的思想所感染。普鲁斯特开篇便用很大篇幅来描述小的时候自己对临睡前母亲那一吻的依赖与渴望,由此延伸出的许多细节虽干扰了我的思维却深刻的理解那个孩子敏感、渴望的心情。随后展开的一幕又一幕故乡贡布雷,贡布雷的街道、姨祖母的怪癖、贡布雷的钟楼;还有他和希尔贝特的爱情、期万对奥黛特的痛苦纠缠无可奈何的爱,还有在巴尔贝克的海滩上见到少女怦然心动的思慕……这一个又一个随着作者眼之所见而展开的小故事中的动作、谈话、人物的装扮、一句话引起的思绪万千、一个景物引出的论述一层深似一层的哲理性的思考无一不打动我的心并在思想与心灵的深处引起共鸣与深深的认同感。
文中通过“我”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追忆自己的“缓慢成长过程”,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虽然中间很多追忆让自己暂时忘记“我”到底是由哪些事情幻想到这里的,到细致跳跃的描写却让人深入其中不能自拔。想想自己,曾经老师逼着写日记的时候都觉得是负担如今更没有什么肯耐下心来回忆曾经的自己,曾经的他们。“追忆”原来是这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常常自我认识,对自己进行精神的鼓励与洗礼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虽没能细细读完这本书,我却明白了逝去回忆的珍贵。同时也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为自己的年华付起一份责任。
终于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掩卷的刹那,时间会停留么?而我心中为你奔涌着的情感却无法停息,如水的节奏在寒冷的冰层下继续潜流着,带着散漫的心意用文字为你编织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简短浓郁的诗歌为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将情感缓缓地衍生在你的时间里,不让你有丝毫的负重感,轻松上阵,在你的梦想之路上英姿飒爽,只希望我为你编织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怀留下一点点瘙痒和温情……
普鲁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写就了一部伟大的充满诗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时间抗衡,同时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时光,重现生命华美的篇章。而我却想和你一起飞翔时间的前站,用追忆的目光细细记录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阴,为我们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让每一个月满之夜,任我们欢愉的潮水尽情的拍打戏耍……
整部书是一个无比宽广的花园,而其中的每一节文字都是一个精妙的角落,随意翻到哪一页,都能找到你所赞叹不已的精妙文字。这就是本书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于细节,天马行空而自有节奏。
这样的书,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每一次读起,都会有新的收获,体会到新的精妙之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看到书名时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脑儿堆积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这本书是我喜欢的,正在读的,永读不完,它太长,又有意思,你也别想着摸清它轮廓。里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发生在身边,不由自主把周围人纷纷对号入座。记起《小王子》里的话“那时太小,还不懂得如何去爱她”,又讲到“我不知道我怎样才能走进他心里,不知何时才追上他的思绪,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临终前对挚友说,我死了,你还活着,把我仇恨的缘由让那些不知的人知晓,并且他又重复一遍,你若真的爱我,就在这严酷尘间,将我的事情传扬。当我再把已知的回忆,光怪陆离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话相联系,我发现这种感情如黄沾所描绘的少年故事“你爱谈天我爱笑,又带一点惘,那是我们落魄美丽的天堂”。这种纯粹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述“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他们为非作恶,而是他们犯了错误”。往往,这种错误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这种错误让我们在成长过后回首,不至于惊呼少年时一无所有。想起我们在追忆,却永远赶不上它的脚步,不明白它在说些什么,却每次都在想着自己的事,跟着故事片断的发展,奇妙的组成了关于只属于自己的似水年华。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忆似水年华?
读完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这本书花费了我很长时间,因为我一直都没办法深刻的去理解这本书的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读后我沉思良久,仍难理清心头的感觉。
作者要表达到什么?书中的人物如:斯万、夏吕斯、希尔贝特、阿尔贝蒂娜、盖尔芒特夫人、罗贝、安德烈、奥黛特等到底有什么寓意?他写这部书的滋味如何?等等。我脑中的问题缠绕成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 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法国意识流作家,这本《追忆似水年华》其实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由于作者从小体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这也更加使他能专心从事写作,而《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写可能也正源于此吧。《追忆逝水年华》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令我过目难忘。 其次,《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 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作者写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的变迁。两个不可调和的族群——斯万和盖尔芒特,最后结合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在这部书里得到最好的诠释。传统贵族的没落所溅起的浪花,在这部书中被写成了美丽而丰富多彩的落日景观。一曲旧时代文明的挽歌唱过之后,人们还要生活,于是富足的希尔贝特变成了盖尔芒特家族里的媳妇。这部书对法国上流社会旧时代文明的全方位的回光返照式的描写,让人很自然地想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要用回忆的文字无限留恋地再现出来而永存之。我知道作者在咏叹整个族群失去的“似水年华”,难免有些伤感和悲哀。
这部书的语言极其吸引人,不仅文字极度细腻典雅,而且长长的感性长句带有典型的普鲁斯特风格,读这部书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气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气氛,一般我都是半夜夜深人静之际,打着台灯,聚精会神地读,这样才能领会其中优雅的语言和唯美的文字,我读着甚至敬佩起那些译者了,因为我看的只是译文,就已经如此程度了。可想我的文学修养还有待提高。
读完这本书,百范文网明白了真正的乐园是已经逝去的乐园,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的镁光灯下,斯万,奥黛特,希尔贝特,圣卢等人细微而又明显的变化,印证了流逝的时间对人无时无刻的侵蚀。因而“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